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范文

时间:2022-03-08 13:42: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篇1

3、清明节,每年的公历4月5号前后,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风俗是祭祖和扫墓,以表示对先人的思念。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大约起于西周初期,后来为纪念诗人屈原。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农村都有挂菖蒲、蒿草、艾叶等。

篇2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10、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篇3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本文以中国传统端午节日为例,结合“天中佳景”中餐宴会设计作品,浅淡节日文化元素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元素

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大概分这几点:节期、礼仪、禁忌、节日色彩、习俗活动、节日传说、饮食文化,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创作的元素。例如就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而言,它的内容是多元化的,涉及到多方面的设计,以食表意、以物传情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日文化元素主要包括:1、节日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女娲说等。2、节日习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等。3、节日饮食;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二、端午节日元素在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天中佳景”是通过端午节日文化元素来展现中华民族,如何感念祖先的伟大、如何感念神灵的庇佑、如何感念生活的美好,来唤起人们对国家、对生活、对自己的珍视和爱,回归本我的至纯、至真、至善。一席端午家宴,道出的是端午节饮食的丰富多彩;体现的是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表达的是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诠释的是端午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节日文化在宴会主题构思中的应用

宴会主题的本质是文化,不单是饮食文化的高度凝结,还要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饮食主题文化中,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天中佳景”主题构思源于元代画作“天中佳景”。有元朝人画作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画中花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因椋在中国古代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此外,画作上方,怒目仗剑的钟馗和四道诡异的灵符并列一起,悬于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之上,表明这位可敬的神明正保佑着人们的平安。

(二)节日饮食在宴会菜品设计中的应用

菜点设计是菜单设计的核心,要充分结合宴会主题、宴会档次、宴会接待对象、宾客或当地的饮食习惯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天中佳景”菜品以时令节气应景的菜肴为主,菜式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其中点心以棕子为主,是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的端午饮食习俗。酒水为雄黄酒,即烘托节日气氛又能杀百毒、辟百邪。精致的菜品和吉祥的菜名,烘托了热烈的节日气氛,如龙舟竞渡黄、 鳝嬉汨罗、龙头献宝、五福喜临门等菜品。实物菜单采用竹简刻字设计,古色古香,寓示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三)节日习俗在餐桌器具设计中的应用

主题宴会设计是针对宴会主题,运用心理学和美学知识,采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将文化核心表现元素完美和谐地组建在一起。“天中佳景”将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习俗运用到餐桌器具设计中,通过设计元素构建与组合来表达宴会主题。

台面中心装饰物设计以还原“天中佳景”所描绘的节日氛围为主,造景元素包括戏婴图花瓶,果盘,香炉,五彩丝线香囊,钟馗像和两块辟邪祛毒符牌。这些元素体现了端午节气的习俗和传承。戏婴图花瓶让台面生动活泼,因为在端午传统中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祛毒镇邪,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台面布草的色彩搭配以米色、咖啡色为主,凸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特点,二者的搭配,展示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餐具的选择上,采用了印有花鸟图案的餐具,既展现了进入五月后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态势,又能与台面风格协调一致。

三、结论

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天中佳景”端午家宴作品设计,不但实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文化功能和价值,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篇4

环境对于幼儿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文化教育环境,促进幼儿更好地感知节日信息,从而有更强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佳节——春节这一节日时,教师与幼儿一起动手创设教育环境,让幼儿徜徉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在教室区域,教师与幼儿一起贴对联、贴倒福、剪窗花、贴窗花、挂红灯笼、置办年货(以礼物盒代替)、贴门神等,把教室打扮得像过春节一样。孩子们通过参与环境打造,对春节的习俗开始有一定的了解。在上课时,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新年快乐歌,再逐一介绍墙上的窗花、对联、门神,让幼儿直观感知这些文化内容。当然,教师面对的群体是一群缺乏生活经历的幼儿,在介绍春节时,教师要以简洁、易于幼儿听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让幼儿“乐”学,吸收文化知识。如:春节都有拜年、长辈给压岁钱的习俗,教师可以先告诉幼儿,然后让他们模仿“拜年”“发压岁钱”的情景,让幼儿在“演一演”中深入体验节日习俗。又如:中国很多地方在春节时都有舞狮子的习俗,教师先播放舞狮子的视频,再让幼儿观察、模仿舞狮子,从而体会春节活动。环境对于幼儿而言至关重要,幼儿喜欢五彩斑斓的世界,喜欢在形形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为此,教师要注意教育环境的创设,以环境感染幼儿,以环境带动幼儿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渗透效果。 

二、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定的讨论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带动起来。但是,讨论活动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因为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能够比较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设计讨论话题时,教师要注意迎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并利用一定的激励方法,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讨论活动中,从而吸收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时,教师设计了讨论活动,吸引幼儿参与讨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月饼图片,让幼儿看图片,竞猜节日名称。幼儿看到这些月饼图片时,各个眼睛睁得大大的,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吃”的欲望。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因而很快猜出“中秋节”。紧接着,教师再问幼儿中秋节是哪一天,从而引出“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们中国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最后,教师设计话题,让幼儿讨论: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哪些信息呢?经过一番讨论,有些幼儿说“十五的月亮最圆,最漂亮,我妈妈告诉我的”,教师立即评价:哇,你真棒。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哦(拓展知识);有些幼儿说“中秋节要吃月饼,我们一家人还一起到楼顶去赏月”,教师立即评价:能够说出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亮,太棒了。其他幼儿还有更多的知识分享吗?……讨论活动能够让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即时评价也让更多的幼儿有兴趣参与其中。针对幼儿提出的观点,教师有必要利用语言重复一下,因为很多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需要教师不断重复,以促进吸收,也让讨论活动走向精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