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1 03:5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问题学生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问题学生教育论文

篇1

二、存在的不良教育方法

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包括一些完整的家庭),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法不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缺失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由于精力不足,或是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除了管好孩子的日常起居,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以外,无法提供学业上、心理上的支持。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平时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缺失的教育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柱。2.溺爱教育溺爱教育在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被调查的家庭中,这种教育占51.3%。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父母为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不足或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只要能做到,各方面都无条件满足。2011届机械班有个童姓男生,父母在外地开了一个香榧加工厂,他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学开始,爷爷奶奶就对他百依百顺,是属于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那种溺爱,什么要求都能满足他。初中毕业后,他到远离家乡的市区来读书,经常逃课去网吧,弄得奶奶焦头烂额。3.“放羊式”教育在这两类家庭中,这类教育也不在少数,在所调查的问题学生中占26.8%。有的留守学生寄养在亲戚中,除了父母定时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外,其他时间都不予以管理;而在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都各自重组家庭,孩子成了“两不管”,孩子在平时都处在失管状态,有时候老师找家长也各自推脱。4.暴力教育暴力教育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也时有发生,占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15.3%。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奉行“棒头出孝子”的传统思想,认为不打不成器;有的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对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子女严加管教,实行打骂;还有少部分家长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就拿孩子出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意志消沉,自控力差。还有其他的家庭教育误区,作为父母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避免陷入种种误区,进而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2

1.1教育观念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几种观念的演变,由最初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竞技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快乐体育教育性质的观念,再到以养成运动习惯为主的终身教育观念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观念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抵如此。而在医学院校新的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在新的“体医结合”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应提倡的是“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而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并未结合医学知识。依然注重体育技术的传授,依然以竞技为教学的目标,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也较少。

1.2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更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操练,主要分为体育知识原理的学习和具体的运动项目学习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选择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并无专门的医学院校体育教材,教学大纲也是和普通高校的教学大纲相仿。体育活动也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和医学知识结合不密切。对于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教师的兴趣,并没有广泛进行教学。

1.3教学模式

当前体育教学的模式,基本上体现在对“三基”即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上,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多是以教学班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前体育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体育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打破原先班级的教学单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只是一小部分。

1.4考核评价

与普通院校体育考核形式无异,主要根据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表现和出勤率。身体素质测验的分数,如100m、800m、1500m、3000m的测验分数,体育项目的分数,如跳高、跳远、铁饼、铅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项目,也主要根据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得出。

2医学生体育教学的策略

2.1牢固树立体医结合的观念

体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融入进去,真正做到医学与体育锻炼的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首先,在体育中要运用“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好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医之路奠定身体条件上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自身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才能形成健康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中能深入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将对体育的追求融合到生活中来,时时锻炼,把“终身体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信念。其次,要改变传统教育意义上的师生观,树立新的师生学观。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示范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灌输的对象,而是“教学相长”相互呼应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具备不同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特长等。只有树立了新的师生观,教师才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会以新的眼光对待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潜力,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有效地结合。

2.2坚持“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

医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既要考虑学校具体情况,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同时还能照顾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完成相应的教学大纲任务,又要兼顾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将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体现出来。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体育锻炼与治病结合的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体现了朴素的保健思想。伴随社会发展,多种健身手段逐渐丰富,如被人们熟知的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等。太极拳的教学在普通院校的授课比较普遍,而相对于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的引入则相对较少。对于这种无病强身,有病可通过锻炼有助于恢复康健的传统体育项目,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机能、兴趣爱好等,进行适当的选修开设,慢慢进行扩大。也可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进行不同的体育项目推荐。如,护理专业可适当增加形体方面的练习;临床医学专业可适当增加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总之,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要注意“体医结合”,选择具有医学特色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融入到医学中去,促进医学生学习更多锻炼身体、恢复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2.3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观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的相应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而发生变化。当前环境下,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已发生改变。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体性与探究性,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的相互结合是当前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模式。教师评价应公平公正,切实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测评水平、参与能力进行真实反映;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得出三者在总的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篇3

本研究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将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对关键字“教育实习”第二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进行检索,并查找湘桂资料的书籍为此论更好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专家访谈法

访谈本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专家,了解他们本科生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环节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好与不好将是学生以后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能力,是学校通过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学校就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生的实践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面试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出现学生只会讲解不会做示范,有的学生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快速的学习新内容。

(2)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课堂教学中讲解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

(3)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

2.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培养措施及方法

(1)体育教育的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在壮大,而今天,体育教育专业也为社会体育培育了一批批体育专业人才,所以体育教育在社会上的位置也越累越重,然而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训练成绩的获得,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训练,使他们有着诸如文化理论知识欠缺、思想品格较为单纯、理解性不足、脾性耿直、喜欢竞争、可塑性大等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其他区别。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将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掌握好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2)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结合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篇4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在这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应该从思想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的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第一,高等院校应该在学生学习前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于体育教育观念的认识的错误,并且认识到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性,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育能够使身体机能的到有效的锻炼,并且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与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并积极自觉地加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第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地开展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懈怠心理进行说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地迎接挑战,提升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战胜体育活动中的困难。

篇5

二、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多数为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或二者相结合,多数院校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参加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情况,研究生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有待于改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运用启发式的授课形式较理想,但在理论课程讲授中普遍较少运用研讨式的授课形式。

篇6

本文作者:孟欢欢作者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压力及社会价值取向的驱动下,普遍存在著重应用技能、轻人文修养的功利主义倾向。高校出于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纷纷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口号,这就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功利导向,淡化了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偏差。教育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为了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偏差。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将成为淡化功利导向、强化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两个导向。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启发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通晓中外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象缩影。熟悉了解外国文学的著名作家、经典作品及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得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人生境界,而这恰恰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人文修养。

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教育,拓宽知识面,加强文化基础。中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有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一面,也有专业面过窄,文化基础过弱,不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一面。事实上在大学生中已经存在着只重视学习应用性、技术性专业,轻视基础理论和人文学利‘,学历高而文化修养差的不良晴况。如前所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切实改变外国文学只是中文系学生必修课的片面认识,给其他系科学生增设和加强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了解外国文学的自觉性。启发他们认识到: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是相对的,模糊专业和学利‘交叉已成为大趋势,仅有狭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许可以胜任某项具体的技术工作,但很难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专家。外国文学知识夕、专业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可有可无的,但从人的生存发展来看,则是必需的。它是现代人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给我们的不是谋生的技能,而是生存的自觉意识。换言之,缺乏必要的外国文学知识,事业发展难成大家,生存质量难致高境,无论是对l比奢还是对个人,都是一种缺憾。

总体而言,提升就我国职业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也应注意到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鲁迅的“拿来主义”应作为我们批判吸收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准则,让外国文学教育在筛选中为高职高专的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7

1.前言

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是指在体育学习方面发生偏差、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把这一群体的学生教好、教会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个体因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研究为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并且对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体育的全面工作水平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塔里木大学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占据比例多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出4个班,共计200人进行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情况调查统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调张查分析法;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特征并初步归类。

2.2.3访谈法;访谈有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感受。

2.2.4观察分析法:观察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3.结果与分析

3.1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分类和特征

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教学实践,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几乎存在于每个教学的自然班中,他们有着不同的体育弱势,表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其归纳为;心里与行为弱势型、型态发育弱势型、运动能力与技能弱势型三类,其表现主要特征见表1。

3.2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弱势学生与实际教学人数比例关系,从塔里木大学大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占据比例较高的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进行体育弱势学生分布情况调查.每个班都有一定比例的体育弱势学生,他们占全班人数的31.47%-40.46%,而且不同的类型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运动能力与技能弱势型所占比例最多为13%,依次为心里与行为弱势型是12%,型态发育弱势型为9.5%。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汉语水平比较差,体育课大部分都是教师用汉语讲解锻炼方法和技能,在加上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本身的自我认同和自信不高,缺乏运动锻炼的思想,所以长时间就会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较差的现象,也会间接导致其型态发育不良。

4.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存在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常常困扰着教师,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体育弱势学生的心理活动,普遍反映:汉语水平差,和教师其他民族学生交往困难。自卑心理严重,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对体育考试非常恐惧甚至排斥体育教学。同时他们也对体育优异的学生非常羡慕和对学好体育课的渴望。学生的反映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而且我们通过研究找到了其主要的表现特征,掌握了其分类,那我们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4.1使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充分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拥有其健身、键心、启智、情感发展、美育、娱乐等功能,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学业之外需要完善的方面。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才能自己的重视体育课、自觉的克服体育锻炼方面的各种困难,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和学生交流,耐心细致的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讲清楚、讲透彻,使少数民族弱势学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接受体育课。

4.2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体育弱势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当他们学习和生活在不同民族集体的环境中,他们缺乏自信,缺乏自我和彼此的认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弱势方面和已有的优势,帮他们量身定做锻炼计划,并给予定期的指导和检查,使他们循序渐进,自信心使他们努力向上的动力,当他们努力有结果时,他们也看到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也会增强,也会促使他们和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交流,提高他们的认同感。

4.3体育教育要有充分的责任心和爱心

教师一般都喜欢教基础好、有一定水平的学生。的确,基础弱、水平差的学生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而把基础和水平差的学生教好、教会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弱势学生更多的爱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他们意见、正面引导、善于启发。对每位体育弱势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缺点及时发现,正确的引导、改进。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必定会影响体育弱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旦他们接受了自己的体育老师,那么他们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课。

4.4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不同的班级学生体育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体育弱势的学生应让他们先打好基础,逐渐提高其运动技能,并不断的鼓励他们尽快的掌握技术要领,回归正常队伍。

5.结论与建议

5.1通过调查,分析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分类及其主要特征,并统计其主要分布情况,为少数民族体育弱势教学生学实践的开展提高科学依据。

5.2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近2年(2013-2014)的教学实践测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他们中绝大多改变了对体育课的看法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3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存在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呈动态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类型和特征也随之变化,教学中应及时掌握其主要表现特征及形成原因,及时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措施,帮助体育弱势学生克服困难,真正达到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

5.4应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即:肯定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热情、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把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

作者:杨伟林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0-158.

[2]武文杰.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0).

[3]陈文健.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

篇8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13-03

说起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其现状固然比十多年前有所好转,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存在和语文升学试卷的不尽科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说句老实话,在中小学我们现在提倡进行的是语文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搞的仍近似于语文应试教育。这样做的危害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迫于通向应试教育的一次次语文考试,出于对所教学生语文分数的考虑(因为老师们明白,学校中主任、校长们说不看重学生的每次语文考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羞羞答答或者义无反顾所搞的还是语文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怎样教学生语文考分高就怎样搞,哪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能不能提高。如此行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没有前途。

所以,现在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首先不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而是教学胆量如何。能力不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教学胆量没有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胆量呢?

不管平时的语文检测和统考试题如何,不管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考分“理想”和“不理想”,只盯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去教学,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语文教学胆量!

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了,最受惠的还是学生,随着中国各地小考、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的进一步科学化,学生会从你的这种靠谱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即便在考试中暂不能受益,也会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受益,所以,如此靠谱地从事语文教学,你最后就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或最好的语文老师之一,这应该就是你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动力,因为一切的教育最终通向人的完善和成长,教育最终在人的完善和成长中得到检验。

笔者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又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

靠谱的东西往往也是离真理最近的。

我们本能地认为,我们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

我们朴素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

然而,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生活,抛弃、轻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书本到书本,最为可怕的是连书本上有血有肉的整体文章也被开肠破肚地细分下去,搞无休止的分析,搞大运动量的丢弃人文内涵的语词操练!这样的操练对应试教育而言必不可少,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帮不上大忙,甚至连小忙都帮不上。长此以往的无效劳动出现在语文课堂和课外,多么令人痛心。

其实,国人学习语文的此种误区由来已久,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过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1]

陶行知先生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坚强旗手。陶先生原名文浚,早年曾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体悟到王阳明学说的不足之处,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系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又加以他的成功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理论学说。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的朴素认识较为一致,我们本能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则从不同方面对“生活教育”理念作了科学而朴素的阐释,令人十分信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南!

每一个想要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老师都有必要好好地学习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

每一个有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之想法但还未付诸行动的语文老师,更有必要学习或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找到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根据,从而进一步增长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胆量,将内心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有如上的意义和作用!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朴素的东西往往是离真理最近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最朴素不过的,它恰恰揭示了教育中最为可贵的事实:

生活是教育之源,生活铺就教育之路!

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 这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放到生活中去,要用生活本身来教育人,教育要提升人们的生活。陶先生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们分别揭示了教育的源头、阵地和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指出了教育的真源头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既然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还认为生活要与教育相一致,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陶先生还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此可见,陶先生所认为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所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材中的范文充其量只是学语文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源头在生活那里。

二、“社会即学校”,指出了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如果从学生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阵地,生活是学生所要历练的主要教育内容。

陶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这里,陶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主要需面向社会,社会生活的内容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他们的知识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陶先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代表着他们的思想见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不可能担负起语文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他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学用自如的面目。

由此,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才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式,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让学生在这样的亲历亲为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验,读懂前人和今人的优秀语文篇章,写出承载自己生命体验的真实华章。

所以,语文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社会,课堂教学只是学语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社会才是学生尽情邀游、提高语文素养的海洋。

当然,陶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他不过是借此高度强调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中,而不在学校内;另外,他提出的这一命题也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任务,以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健康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指出了教育的好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既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又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己之长进来说是学,对人之影响来说则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陶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是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调以“行”求知,达到“学用一致”。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老师、学生、社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以“行”求知,以做求学,以学求教,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由此,在语文学习中,不是老师拿着既定的语文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学生带着探寻社会和人生所生的问题走向老师,老师起到学生学习路上良师益友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理,提高了认识,言语认知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可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疗救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剂良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尤其可为那些虽有朴素的“生活教育”理念但还没有勇气去践行的语文老师打了气,增了胆,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给他们撑腰,给他们壮胆,给他们指导,他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便有了起点,并且不会因为暂时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如在准应试教育中让学生得虚假的高分)而停止前行的步伐!陶先生是坚决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伟大旗手,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我们有理由跟着他继续走下去,谁发现和掌握了教育的朴素真理,我们就跟着他前行而义无反顾!

诚然,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的教育官员、科研人员及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有识之士,继陶行知之后,亦注意到了国人学习语文的老毛病,发现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语文老师比较重视对范文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因为语文试卷中多有相关的考点,这样的试卷好出、好改、好给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分析来分析去,占去了学生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到学生大量地去领悟和记背那些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和人性魅力的优秀篇章,也不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事丰富的社会实践,如此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教育部近几年先后颁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一致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

总之,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了,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语文的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等等。如此界定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得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亲近生活了,从而使得生活有多宽广,语文便有多宽广。很明显,这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表现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如此,如今从某些从教个人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的教和学都有了比较清醒和较为科学的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已在相当多的语文科研人员和语文教师那里深入人心,引为结论,这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由于语文平时检测和升学考试试卷的难尽人意,并且这样的难尽人意还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对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科学检测工程是个较难彻底攻克的尖端课题),所以,便会有语文老师还会徘徊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他们有时从事应试教育,有时从事素质教育,有时为了眼前学生的语文考分而完全丢掉了素质教育,让语文教学再次回到高分低能的教学老路上去。所以,面对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先哲的声音和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精神养料和前进动力,使我们从事语文教改的步伐坚定,再坚定,毫不动摇!

参考文献:

篇9

2、要纠正艺体类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误解

上面提到的想法在艺体类学生中有很大市场,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看法是错误或者片面的。第一,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构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释义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语言比作房子,语音是其外壳,词汇是砖瓦等建筑材料,语法则是房子的骨架;其中,语言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只是词汇的简单堆砌,是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句子的;任何人学习和使用英语,都必须依照语法规则。第二,母语的学习与外语的学习是不同的。母语学习以“自然习得”为主,儿童从毫无知识和先天经验的空白状态下起步,通过每天与身边的成年人及伙伴们接触,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其话语素材与日俱增,语用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约在四到五岁,儿童即大体上能够理解周围的人的言语,而且自己也能连贯地表达思想,他们说的话也大都是符合其母语的语法规则的。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母语的学习确实不用特意去学语法。但是外语的学习则不同,大多数人都没有外语环境,在课堂和课下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往往与真实语境很难吻合。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外语的规律,从而少走弯路,也弥补语言材料摄入的不足。第三,诚然,在中国大学生现在参加的英语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比重有所减少;以CET-4(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SCET-3(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的选择题为例,前者从1987年9月份的18题变为15题后来又降为12题,直至完全“退出”,后者也从最初的12题减少到目前的8题。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语法对于英语考试来说就真的无足轻重。在阅读理解中,对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长句的理解固然离不开语法知识,即使是在听力理解、翻译等题型中,是否具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也是正确解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对艺体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索

3.1进行语法基本知识的摸底测试

在艺体生进校之后,对其进行英语语法测试。鉴于实际情况,题目不宜太难。大体上,45%的题目相当于初中水平,35%的题目相当于高一水平,20%的题目相当于高二高三水平。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其总体水平和最为薄弱的语法项目。这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3.2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

每周可以抽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语法讲解。每次的讲解各有侧重,大致在第一学年侧重讲解词类、句子成分、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冠词、代词、数词、动词的种类和各种形式、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被动语态,在第二学年侧重讲解虚拟语气、句子的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倒装、省略。讲解时可以讲练结合,并多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例子,让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3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在平时的综合课、听说课上,特别是在对课文语言点的讲解中,也可以补充一些语法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语法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讲解。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可能对讲解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巩固已经讲过的知识,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篇10

二、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素养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和创新都离不开中学体育教师。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个人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队伍素养决定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而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体育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整体素养水平不高,甚至存在着非体育专业教师兼职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情况,无形之中导致我国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缺少教育创新理念,没有办法适应我国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知识陈旧,无法正确处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致其没有办法对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科学引导,难以提高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教师职前教育、培训工作和教学研讨提高中学在职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中学体育教师的合理诉求,积极为他们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机会,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使中学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点培养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理念,传授中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从而变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自觉的体育锻炼行为。

三、因人施教原则,区别对待学生

由于中学生个人的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他们的体育技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水平上的差异会导致中学生在进行一种体育活动的集体学习中,体育技能水平较高者参与兴趣较高,反之体育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不感兴趣,有的可以很容易学会,有的却很难顺利完成。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区别对待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原则,尽量避免产生部分中学生课堂“吃不饱”,而水平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不良现象。教师在考虑优秀学生的提高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照顾关心学习较差的中学生,以防拉开过大的距离。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中,应该尽量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篮球水平,按照优中差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设置不同的投篮练习距离,从而使不同水平的中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增加练习的机会,并且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技术好、投得准的小组使用较远距离练习,水平较差的小组则采取适当距离练习,而技术更差的小组则采用近距离练习,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水平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篇11

(一)时代与英语

当今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已经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自主研发等方向转变。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同样需要专业技能熟练且综合素质强的技能人才。无论是引进设备从事建设的企业,还是走出国门的跨国实业,企业的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方面的专家,在英语方面,尤其是职业英语也要成为能手。可以说,在这个时代里,英语这一国际性的语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已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

(二)岗位需求与英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定位,应该说在就业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一项调查显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就业率明显好于本科学生。但是,这样的就业率并不能说明我们就能解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据了解,如今,许多学生也已不再满足内地的市场需求,到境外就业已成为他们新的选择。“学生离开内地,在境外就业,专业技能没得说,缺的就是英语沟通能力。”这就是我们的毕业生不能为用人单位所接受的症结。所以,通过专门的职业英语的学习,能较快读懂机械设备、产品的说明书等相关专业材料是社会所趋,也是将成为未来学生的一种选择。

(三)职业教育与英语

对于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而言,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观,如何真正把英语学习和个人发展、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职业英语的实用性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悉专业的英语词汇,掌握阅读职业英语的方法,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职业英语的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从而缩短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适应期,提升其职业空间。英语较好的毕业生体会到他们能在操作中更方便快捷,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认识到职业英语是辅助工作的有效工具。同时,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对工作熟练程度的积累更好地推动了他们岗位学习、岗位发展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时效性和职业竞争能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也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而这些毕业生的经历对于在校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形成了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增强了在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英语教学的几点探索

认识到英语教学与职业空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启发我们的思维。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结合实践,针对现状,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要做适应社会竞争的实践性探索,即,英语教学要适应从教学方式向现代化职业教育方式的转变,需要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观念———“三个转变”

首先,实现由英语学科教育观向职业的整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学科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已经形成一种共识,集中体现在“一识”“二多”上。“一识”即教师认识职业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的趋势的意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反馈等,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二多”是多与校内专业教师联系,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多到企业走访,了解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收集实际工作中常用职业英语术语,注重职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明确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做到按需施教。其次,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注重外化能力。在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十分普及。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加大力度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兴起于以人为本的时代。这项事业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二)学生培养定位———“价值最大化”

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学要注重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能够运用职业英语完成工作任务的“实用型”人才为基准。从服务于学生的角度出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基础,培养具备一定技能的一线技工,探寻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三)加强教材建设———有效性、实用性、前瞻性

大多专业英语教材的专业性太强,学生容易有畏难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教材或编材上要着眼于满足基础英语与相关职业英语相结合的需要,实现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的有机衔接,同时兼顾素质教育和个性需要。

(四)让英语成为一种辅助专业的工具

对于职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及职业空间的提升,学生在具备一定英语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多掌握职业英语,使英语成为一种辅助专业的工具,不仅便于阅读、识别,更重要的是具备英语学习的能力。英语学习能促进专业学习,而职业英语词汇广泛的使用,如词汇构成的特点及词汇翻译的技巧等,对理解职业英语文章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考评方式突出实用性原则

除了在教材、授课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外,培养精通英语的复合型职业人才,还需要在教学的考评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以考促学,以考促能,调动教师教改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考评内容中有针对性地选取职业英语知识点,突出考核的实用性。四、

篇12

(二)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保护者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起着保护作用。在对大学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活主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缺陷认识深刻,提出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更新大学文化建设,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同时就是此种物质的保护人。在大学行为文化的保护上,教师与大学生维护着教风、校风,学习生活教育秩序,同时将大学内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对大学范围内管理起着监督作用。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