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2-06-11 01:25: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一二五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二五规划

篇1

实施费用组成

通常实施ERP的费用包括三个部分,一部分是购买软件的费用,另一部分是顾问辅导费用,第三部分是二次开发的费用。这三部分的费用如何规划才比较合理,我想先从思维方面来做说明。

在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的脑子里认为,ERP就是一个软件,我买个软件回来就可以用了,即使不怎么会用也可以按照操作说明来自学,或者即使需要顾问辅导也是来教教员工如何使用这个ERP软件产品。

基于这种思维,在签订购买软件合同时,通常只附带很少的顾问天数和费用,即,顾问费用相比ERP软件产品的费用来说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ERP实施的效果可想而知。

ERP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就算是ERP专业人士,如果你没用过某个ERP产品,想熟悉都需要很长时间,何况是非专业人士。

因此,必须要顾问来教会使用ERP产品,让员工了解ERP中自己负责的模块数据的来龙去脉,这样才可能在出现数据异常时知道如何处理。

另外,ERP顾问并不仅仅是教会用户如何使用ERP系统,这其实并非ERP实施顾问的主要工作或能力需求,更加重要的是,顾问要引导企业整合优化流程,采用ERP的管理方式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给企业做BPR(业务流程重组),以达到流程可控和效率提高的目的。

而这部分需要较多时间,顾问一定要了解企业现状才可以去引导企业做BPR,了解完企业的实际情况后,顾问要跟企业一同制订新的游戏规则,也就是新的流程,结合了ERP系统的新流程。

接着,顾问需要跟企业来对新的流程进行测试和验证。在确保流程的可行性和流程的高效性符合客户的要求或信息化的目标。

在多年的ERP咨询辅导中,总结的经验是,软件再怎么好,如果没有顾问的指导或者说顾问指导不够,ERP实施是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的。

有个实例,就是我的一个朋友的公司,几年前采购了某国外知名品牌的软件产品,花了好几十万软件费,实施了几天就停下来了,因为当时没有签订具体的顾问服务天数,工厂在做了几天培训以后,觉得顾问费用太贵(当时的顾问费是每天800美元,相当于6400元人民币左右)。

一停下来就再也没做起来,内部MIS人员技术很厉害,在购买的ERP的数据库里面做了大量的外挂程序,ERP系统本身提供的功能却不会使用,变成企业的一个摆设。

尊重顾问的专业、利用顾问的专业知识是企业应用ERP成功的一大保证。虽然很多时候顾问费看起来很贵,但仔细算算还是很合算的,比如我刚才举例的那个朋友,如果当时再花个十万二十万,我相信ERP现在已经用得很好,不至于花了五六十万的软件摆在公司当花瓶,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目前是阻碍了工厂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软件的二次开发。市面上我们看到的ERP软件,基本都是套装软件,所谓套装软件就是产品,同一个版本的软件卖给哪个客户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客户的情况是不同的,暂且不说不同的行业的企业有很大的差异,就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每个企业也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是流程上的,也可能是功能面的。企业管理方式的差异或者老板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甚至是一个工作的习惯,都可能是每个企业的差异。这些差异必须在软件中得到体现,或者说得到满足,就必须做二次开发。

而且,二次开发是ERP实施中必须规划到的内容,不要提到二次开发就不高兴。

我最近在跟一个客户聊天,他的观念就是这样,认为我花了这么多钱买了你们的产品,你的产品就应该包含我的这个“普通”的需求,否则就是你们的产品不完善,你们赶快完善后再给我用。而且是免费的,我不会为这个需求花钱的。还好的是最后还是想通了。

所以如果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不规划到这部分费用预算,可能会导致项目预算超标,甚至因此客供双方闹得不愉快,影响合作。

何种比例合适

那么,究竟软件费用、顾问费用及二次开发费用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比较合适呢?

最理想的比例以个人经验来看应该是软件费用40%,顾问费用50%,二次开发费用10%或者是软件费用50%,顾问费用40%,二次开发费用10%。

但我通常见到的比例大概是软件费用75%,顾问费用25%,二次开发费用0%;或者软件费用82%,顾问费用15%,二次开发费用3%。

可以看到很明显软件费用占的比重很大,而真正能带给客户价值或者说提升软件价值的顾问费用却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份;往往项目刚上线顾问预算费用就花完了,后续更加重要的优化工作没有费用支持处理。

所以上线的效果不会很好,而且顾问费用预算不够,也说明顾问辅导的周期不会太长。

我常见到的中小型企业,一个ERP的实施周期大概都在3到6个月,而实际上,如果要把企业的流程、体系、规章制度、作业规范细节完善,把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员的业务应用都纳入ERP管理,至少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做到。

上线后的两三个月非常关键,这段时间是员工改变工作方法,运用一个不是很熟悉的系统代替原来的作业习惯,中间会有很多不适应和错误发生,如果没有顾问的及时帮助和指导,很容易就让错误或不好的行为形成习惯。

尤其是如果在这段时间里面有员工离职或调岗,新的员工不熟悉系统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运作。往往系统上线初期企业会很乱,因为游戏规则大部分都变了,很多人还不适应或不了解,还有客户和供应商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量会增加差不多一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哪个地方一卡就会前功尽弃。

我也见到不少这样的案例:ERP系统确实是在用,但仅仅是个打单机,也就是所有单据都从ERP中出,保证数据到财务是正确的,其它的应用基本很少,管理者基本不用系统。

对于中小企业,假设预算花50万来做一个ERP项目,顾问费用应该分配20~25万,二次开发的费用应该在2~3万左右,这样保证顾问能把企业的这些体系都建立完整,做到顾问帮企业ERP扶上马再送一程。

我在拜访一些应用了ERP的企业,应用的效果差距非常大,虽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顾问因素往往是企业忽略的一个主要因素。

有个客户ERP签约金额是40万左右,其中软件32万,顾问费用8万,二次开发费用为0,在后续拜访项目负责人时,他就提到目前项目做的不是很好的原因就是顾问辅导时间不够,系统刚上线顾问就撤离,后续很多细节的东西都是企业自己去做,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不是最优化的东西,而且现在一直都还是沿用这些非优化流程和方法,效率很低,但又很难更改。

这个项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签约的时候没考虑到二次开发,目前的作业中存在很多的重复作业,要再次投入资金老板不同意,所以就一直使用这种比较繁琐的操作方法。

篇2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著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__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__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__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__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 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__年—2015年;

2、20__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

3、20__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五)分步实施方案

1、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2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

2、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9%,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

3、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800人,城镇化水平达30%,建成区面积达7.2平方公里;

4、2013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

5、2014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2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2%,建成区面积达7.6平方公里。

6、2015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

(六)保障措施

要使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的措施保障:

1、舆论宣传保证措施

在全县范围内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规划指导保证措施

严格按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发挥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3、法制保证措施

加强市政建设的立法工作,用法制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地方性城市市政建设法规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市政管理。我县于出台了《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地方性、行业法规。

4、走经营城市之路

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以经营的方式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一是寻找新的城市资源;二是盘活城市闲置资产,使得城市闲置资产的收益最大化。

篇3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刚才,市发改委就“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前期工作作了汇报,相关部门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打算,金平同志就规划编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总的来说,前一阶段,市发改委和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形成了一批专题调研成果,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下面,我再提三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理清思路

为什么要搞“十二五”规划,概括起来,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工作的主线。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了理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变、整个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的转变。我们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是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体现在规划编制工作中,体现在规划内容中。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是顺应发展阶段转轨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将是衢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轨的重要阶段。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市经历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轨,去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也进入全省中等发展水平。接下来的五年,我们提出了要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转轨的新要求,社会发展也将向更高目标迈进,这些都需要在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推动产业发展转型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是产业转型最关键的阶段,“十二五”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四大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二、明确方向,把握原则

规划一定要体现方向性、导向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激励性。重点要把握好四条原则: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同时要坚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三大取向,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基本形成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二要坚持激励奋进原则。在规划未来发展蓝图,确定经济发展指标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标时,既要催人奋进又要切实可行,要让广大群众看到“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从而达到鼓舞信心的目的。

三要坚持紧密衔接原则。市“十二五”规划要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要求相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相衔接,与各县(市、区)规划和市各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确保上下、左右规划衔接好。

四要坚持注重特色原则。要加强对我市发展阶段、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生态文明等特点的研究并体现到规划之中,努力编制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规划。

三、精心组织,形成合力

要努力形成“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集思广益”的规划编制格局。要集思广益,开门编制,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的过程,凝心聚力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充分吸收干部群众智慧的过程,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再发展、再跨越。

关于规划编制的几项具体工作,我在此明确一下:

第一,市发改委要按照确保2010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的目标,抓紧提出工作方案,倒排每月乃至每周的时间表,实现紧张、有序、科学编制。

第二,原则同意委托省发展规划院开展思路研究,具体提交市委研究决策。

篇4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十二五"规划工作会议,体现了对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刚才,Xx同志传达了国家、省会议精神,并提出了我市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就进一步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意义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领作用。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近年来,省内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处于“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第二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保二争一”,推进科学跨越,这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通过编制规划,提出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目标已经或接近达到,多数目标提前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都会有重大调整。只有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既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争取不到国家投资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我市迫切需要在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研究和解决一些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科学跨越、建设和谐Xx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困扰、约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都需要突破。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么体现“两型”?怎么建设“两型”产业体系?怎样形成有利于“两型”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来回答和破解。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难度更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定位,如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都需要深入研究、重点把握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定的“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为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的总体项目要与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怎样才能确保Xx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的位置、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合理设置指标项目。要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

(二)合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我市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措施。推进城市化要保持空间协调和均衡,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我市城镇体系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具体措施。

(三)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化、集群化、“两型”化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规划好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可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敏感期,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同时,要认真研究城乡发展、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五)重视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是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市作为全国新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负有为全国下一步的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的责任。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在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

三、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性的事业、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启动、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依法行政、依规施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抓紧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关注班子,抽调精干人员,充实规划队伍。市政府将成立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且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协调,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

(二)高度重视前期研究。前段时间,市里已经确定了31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关系到本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三)坚持开门编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四)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加强上下左右的衔接,保持规划制定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特别要注重规划项目的开发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的衔接,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市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

(五)保证工作经费。编制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形式,是项目开发的最大前期。各级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证、重点投入,尽快拨付给足工作经费,决不能因为经费影响到规划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四、着力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9月份,省政府扩大内需检查组及国家审计署驻湖南特派办,先后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既肯定了我们贯彻中央新增投资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二是大部分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三是有的项目涉嫌用已建工程申报国家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个别项目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关系到中央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对此有严格的要求。据悉,10月20日至11月20日,中央扩大内需检查组将来我省检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落实情况。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抓紧时间,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完成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三个100%”。为此,我在这里明确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各级各部门把这次中央检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和完善基础工作,做到项目检查不出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民生工程和公益性项目是本次抽查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次检查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明确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

篇5

1水资源利用情况

1.1供水工程状况及供水能力:全县灌区现有中小型水库18座,总库容10043万m3,其中淤积库容4614万m3,防洪库容4998万m3,兴利库容2404万m3;水保骨干坝49座,总库容6050.8万m3,拦泥库容2637.14万m3;泉水改造141处,水窖4.74万眼,配套硬化集水场7000处;现有灌溉机井85眼,单井出水量30-50m3/h,年可供水量1235.44万m3;现有小型扬水站15座,年可供水量134.32万m3。

1.2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1.2.1水资源总量:灌区近5年平均降水量为375.32mm,94905.29万m3。当地地表水7571万m3,客水1500万m3。全县地下水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红、茹河河谷,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区,地下水资源量少质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地下水3194万m3。

1.2.2水资源可利用量:灌区多年降水可利用量225.19mm;当地地表水4522万m3,客水1500万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459万m3。

1.2.3可供水量预测:全县水资源总量为9820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026.4万m3,本次规划P=75%现状灌区总供水量为3973.86万m3,其中自流灌区供水量为2604.1万m3,机井灌区供水量为1235.44万m3,扬水灌区供水量为134.32万m3。

2水资源平衡分析

2.1生活需水量分析:农村人畜饮水按综合定额按40L/人·d计算,城镇人口用水定额按80L/人·d计算。

全县城乡居民生活需水2010年:农村人口23.35万人,县城人口2.56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19.74万m3。

2015年:农村人口达到24.79万人,县城人口达到2.72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39.51万m3。

2020年:农村人口达到26.31万人,城市人口达到2.88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60.17万m3。

2.2工业需水量分析

2010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4.0088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17.93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71.87万m3。

2015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7.39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60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443.4万m3。

2020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10.77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50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646.2万m3。

2.3农业灌溉需水量分析: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亩均灌溉定额2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0.6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1980万m3。

2015年灌溉面积达13.06万亩,亩均综合灌溉定额1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5.32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2360.4万m3;

2020年灌溉面积达15.64万亩,亩均综合灌溉定额1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7.22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2911.6万m3。

2.4水资源平衡分析:本次规划P=75%总供水量为3973.86万m3。至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2911.6万m3,在灌区灌溉面积由现状8万亩发展至15.64万亩,高效节水补灌由现状0.6万亩发展至7.22万亩的情况下,通过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配套以及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灌区总需水量小于可利用水资源量,到2020年余水55.89万m3。

2.5规划项目水资源情况: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20个集中连片项目,水源为3座中型,7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水库,66眼机井,现状水利设施可提供灌溉水资源量3973.86万m3,基本可保证15.6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7.22万亩高效节水补灌用水需求。

4“十二五”高效节水规划

4.1规划思路:通过灌区高效节水规划,彻底改变现有灌区灌水粗放等农业浪费水现象,建立节水型发展模式;根据本县实际,因地制宜,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转变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彭阳县机井、扬水站、水库灌区建设成为满足彭阳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农业节水高效生产基地。

本次规划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考虑项目区的地理优势,通过对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减少输水损失,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瓜果蔬菜等设施农业种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选取群众积极性高、愿意自动投劳,水源有保证,发展灌溉有条件,工程实施有保障,分轻重缓急,能够达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红茹河流域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水资源较缺的北部山区发展高效节水补灌农业。在灌水方式上,一般在设施农业、大中拱棚蔬菜采用滴灌,苗圃采用喷灌,玉米、经果林等采用低压管道灌溉。

4.2规划布置与内容

4.2.1高效节水灌溉区:水库自流灌区主要分布在茹河流域和红河流域。茹河流域由硷沟、店洼、石头崾岘、吴川等水库灌区组成,红河流域由马河、李儿河、苏沟、常沟、庙咀、红堡等水库灌区,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4万亩(其中2011-2015年3.06万亩,2016-2020年2.38万亩)。

扬水灌区主要分布于城阳,古城、白阳镇、红河、王洼5个乡镇,规划发展灌溉面积2.78万亩(其中小型扬水灌区0.20万亩、长城塬扬水灌区2.5万亩)(2011-2015年0.20万亩,2016-2020年2.5万亩)。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0-0025-04

“十二五”时期,在“后危机时期”和经济周期回升期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将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以及政府转型的关键期,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各地“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总体、全面的合理安排。

县、县级市(简称“县域”)是我国行政区划体系的基本层级,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科学编制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需要积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并根据自身实际,正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重大任务,并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其中,合理确定规划指标是科学编制县域“十二五”规划及其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作用的有力保证。

一、“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在规划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要求,这对于科学编制县域“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

第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与“后危机时期”的延续在时间上大部分重合,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后危机时期国际市场供需格局出现调整,国际需求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很难保持高速增长,国际供给的地区分布和商品结构也面临重大调整和激烈竞争,这对我国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县域如何进一步稳定外需、扩大内需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相比城市而言,县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县域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作为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重要枢纽,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诸方面发挥着区域性综合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适应新形势,县域城乡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第三,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面临调整,特别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4万亿投资在2010年底基本结束后,将会出现政府投资淡出后社会投资的跟进问题,这对于县域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特别是投资依赖程度较高的县域经济增长,必将形成较为严峻的挑战。

第四,“十二五”时期将从机制上保障人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改过去的“国强民富”为“民富国强”。从长远看,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除此之外,社会发展领域将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等,都会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十二五”期间全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将基本实现省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县域经济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县域经济这个载体,可以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城或中心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县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要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这对县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和互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1]

第六,在全球注重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十二五”时期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县域作为基本区域单元,需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上应对新的挑战。

二、县域“十一五”规划指标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0年是“十一五”结局之年。纵观我国各地“十一五”规划指标的实施情况,目前大部分县域完成比较理想,多数指标达到了预期值。与“九五”、“十五”等以往五年计划相比,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仅包含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层面,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而且强调了预测性、指导性和合理性,与以往五年计划都是指令性指标的做法有很大区别,总体上反映了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战略与政策的全貌,为党和政府有效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但是,站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背景下审视,“十一五”指标设置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修改与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求。

1.指标体系的层次性有待改进

县域“十一五”指标体系虽然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类别,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其层次性不够鲜明,未能充分突出制约县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不利于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合理引导与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县域在各类指标的内部设置上也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不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2.指标目标值的预测前瞻性不够

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的目标值是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的关键。科学确定指标预测值应当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及其变化趋势,以县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其发展潜力。但通过对县域“十一五”规划指标实现程度的比较分析,发现有些指标在“十一五”中期甚至早期就已经达到目标值,从而导致后期发展缺乏相应的目标指向。

3.指标选取未能充分体现县域特点

每个县域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同,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也不尽一样,因此各个县域在全市或区域中的功能定位自然会有差异。例如,一些县域可能是全市或区域范围内的增长极,对全市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而另一些县域可能发展比较滞后,今后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快自身发展。但是,不少县域在“十一五”规划指标设计中,往往忽略了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盲目参照其他县域或地区所设置的规划指标,致使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难以适应各个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4.指标属性尚需进一步明确

根据各个指标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划分为“约束性”和“预测性”两类属性的规划指标,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在指标体系设置上的新要求,也是一大创新。约束性指标集中体现政府意志,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需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预期性指标集中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引导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主体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但在一些县域的“十一五”规划中,并没有对规划指标的属性加以明确,或者对其法律效力进行说明,从而对目标值的顺利实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设计思路和原则

1.指标设计思路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取决于各个时期的形势与任务要求,其指标设置会有所不同,实施效果也差别很大。因此,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指标的设置情况以及在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可以为设计“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提供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内在要求,更加强调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所以,选择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不仅要结合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与新变化,还要综合考虑县域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一套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规划指标体系。

按照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要求,与“十一五”相比,尤其需要在完善指标体系结构和增强指标调控功能等方面寻求思路创新。

(1)完善指标体系结构。一要强化指标的系统性,突出分层、分类特点;二要适当控制指标数量,突出主要发展目标以及政府调控的重点;三要增强可操作性,提出好执行、可检查、能比较、易评估的指标,形成更加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

(2)增强指标调控功能。一要依据县域发展背景、发展条件和功能定位,突出规划指标的针对性,强化空间导向性指标、产业导向性指标和资源调控性指标,增强规划指标的调控引导功能;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突出民生、环保等方面指标;三要坚持深化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突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指标。

例如,经济结构指标,要立足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反映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的要求;民生方面的指标,要本着民生改善,反映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生态环境指标,要着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要求。

2.指标设计原则

(1)上位对接原则。上级部门所制定的规划指标体系,对下级各部门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值的确定做出了许多指引性和规定性的要求,尤其是对指标属性究竟是约束性还是预期性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因此,有必要深入解读上级部门的规划指标体系,参考上级部门在指标选择、目标值预测等方面的做法。县域“十二五”规划作为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的组成部分,其指标设置首先要与中央有关精神保持一致,要服从国家和省市规划的指导,符合上级部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求,与上级部门“十二五”规划的指标体系及目标任务相衔接。

(2)实用可行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应当选用符合县域发展特色和要求的指标,除了普遍使用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外,还要考虑县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从实际出发,紧扣自身特色,体现与众不同的方面;紧扣县域的优势,体现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切忌“小而全”[2]。在具体设定哪些指标和确定赋值多少上,还需要根据每个县域在全市或区域所承担的角色以及自身的发展前景进行选择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规划指标体系的虚无空泛,切实发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3)反映全面和突出重点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设计要考虑全面系统,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既要与县级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衔接,又要与各部门中长期规划相协调,也要考虑各类型发展目标之间的互补,即经济目标、资源环境目标、公共服务目标等的相互补充。[3]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突出重点,尤其要突出强调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

(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的设置,既要继承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中那些被实践证明能够很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摒弃已经过时的指标,引入更具有科学性、更能反映时代进步的指标,以保证五年规划指标体系的继承与创新、稳定与连续。

(5)可比性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的选择首先要保证在时间上具有纵向可比性;同时,要尽量保持与上级部门“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基本思路的衔接,并选用相对数(如比例数、平均数等)指标以保证指标之间的横向可比。另外,为了有利于相关县域之间的比较,还可以选择在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或地理区位具有可比性和相似性的县域为参照,除了一些共性的规划指标外,着重观察和分析这些县域的特色指标设计,选取其中合理、有价值的指标,为完善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6)可持续发展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作为政府部门的规划,既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力争对未来发展有所预见,又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4]因此,在规划指标设置及预测上要将当前发展需要与未来发展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保障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实现的措施建议

合理完善的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是县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实现“十二五”规划指标的功能,才能有效完成县域“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使发展成果惠之于民。

1.完善调控体系

县域各部门应当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十二五”期间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县域的发展潜力和功能定位,提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指标目标值。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调控体系,通过市场调控和行政调控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政策引导,必要时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干预,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2.强化组织落实

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组织落实情况。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合理分工,将规划指标的相关任务纳入到年度计划中,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执行情况,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以保证规划指标实施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3.实施动态引导

按时评估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并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科学分析。对于规划指标及预测值的必要调整,必须依照程序修改,实施有计划的动态引导机制,不断提升指标体系的规划引导功能。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要区别对待约束指标与预测指标。必须强调约束指标的约束作用,确定可达到的现实目标;允许预测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保持相对平衡。如经济指标可以留有一定余地,而环境生态指标则要求严格规定。

4.建立评价体系

设置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评价监测体系,定期评价和其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早发现问题,分析形成原因,提出有效对策,不断引导县域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国力.我国市县“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思考[J].中国投资,2010(6):34-36.

篇7

一是理清战略思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1257831”战略思想,其中的“8”就是做强做优球墨铸铁管、制造用钢、双金属复合管、军需品、职业装、职业鞋靴研发生产基地,创建新材料、新能源等两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基地等基地,“3”就是确保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人均收入三个翻番,并从打造以“一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运营效率、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国际化经营、一流的品牌形象、一流的管控模式、一流的企业文化、一流的人才队伍”为特征的国际一流强企。

篇8

五年来,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北仑城市管理与 (五)公用行业健康发展。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加大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力度,基本解决城区乱摆乱设、乱拉乱挂、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违法违章行为。以难点为突破,以规划为前提,以疏导为手段,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置规范、经营有序的摊点、洗车点、铝合金加工点疏导区,切实解决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

3、坚持移交接管与维修改造并重、功能增强与设施配套并举、管理提升与形象建设同步、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工作模式。结合交通流量状况,实施主要道路交叉口“黑改白”改造;实施排水管道畅通工程,提高城区防汛能力;关注特殊人群,完善设施,中心城区主次干道盲道铺设率达100%;试点能源合同,逐年实施城区路灯节能改造,路灯单位能耗降低15%以上。

4、大力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构建与“生态宜居城市”相匹配的都市绿地系统。逐步开展居住小区绿化升级改造,提高群众满意率与参与率;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城市园林绿化项目,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绿面积分别达到(或超过)42.5%、37.8%和14.7平方米。

督管理力度,完善环卫考核机制,转变小区物业垃圾清运模式,城区道路机扫率要求达到70%以上。

6、实现以液化气供气向天然气供气转移,计划居民管道气化率7.8万户,管道气化率达到80%,气化人口25.74万,年用天然气量为1603.78×104nm3,平均日用气量4.39×104nm3。

7、促进污水处理设施良好运行,着力推进岩东再生水除盐工程、岩东污水处理厂三期、白峰污水处理厂工程、新小港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重大项目及配管网工程建设。

8、提高节水科学管理水平,建立节水指导、监督、服务体系,节水型社区(小区)达到25家。

9、强化队伍管理,按照依法行政和城管队伍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明确将城管执法大队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确保执法主体合法。建立定期招录城管人员和城管人员外输培养交流制度,把好进人关口,畅通推荐渠道,加强人才流动,切实增强队伍活力。

10、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不断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建立方便快捷、统一有序的廉政投诉网络和信息交流传递系统。建立多载体、多途径的城管社会共建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城管公众形象,努力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破解矛盾打造和谐型城管。从内部管理入手,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形成既分工明确又整体协调有序的内部管理体系;从热点问题切入,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管理职责,组建综合协调指挥机构,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杠杆综合协调能力和优势,集中破解群众反应强烈的重大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管理的整体和谐。

2、完善设施提升品质打造品质型城管。立足基础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管理经验和模式,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注重管理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细节创新,在城市品质的高度与深度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新的标杆与尺度,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3、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打造服务型城管。始终坚持城管为民理念,关注民生所需,实施民生工程,着力于群众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着力于群众生活集聚地周边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改造,着力于居民

区周边的生活环境改善;以86883255城管为民服务热线建设为重心,着力实施文明示范窗口建设,加快推进城管绿色通道。

篇9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篇10

会议指出,扩大节能产品消费既能稳定增长、扩大内需,又能促进调整结构、节能减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会议审议通过《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草案)》。

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近期工作。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会议要求,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着力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加快普及光纤入户,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认真梳理在建续建项目,切实解决存在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再获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会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特别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科技创新,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篇11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影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持续走低,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9年,全国人均GDP达到24500元(折合3500美元以上),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约折合25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折合不足800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企业可支配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上升。1995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为16.6:16.3:67.1,到2007年转变为19.5:22.6:57.9。居民收入可支配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居民初次分配收入比重下降(职工和农民工工资的低水平增长直接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因为工资收入是城乡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城镇工薪收入占家庭收入来源的70%,在农村农民工工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另一方面是因为居民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大幅增长。

第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持续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1995年为51.4% ,2007年下降到了39.7%,而发达国家同等人均GDP水平的发展阶段,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一般在50%左右,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到60%左右。显然,中国在当前发展水平下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明显偏低,且没有呈现出由降转增的趋势。

第三,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成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国最终消费率 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并保持持续走低态势,最终消费率已经下降到50%左右,而居民消费率下降尤甚,已下降到了不足40%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同等发展水平阶段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在75%―80%的水平,中国的消费率显著偏低。这与中国各方面的社会保障低水平低覆盖的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中央政府已经关注并着力解决上述问题。在“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在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0年的报告中更是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借鉴与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同等发展阶段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由此引发消费革命,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的是,迅速地把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从而谋求通过增加就业实现完全就业,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致力于纠正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相互之间以及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差距,以期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得到均衡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制定的主要政策就是,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工人、农民的购买力。对于工人,明确规定进一步推行“最低工资制度”,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1.7倍。对于农民,政府规定了“生产者米价”,它远高于国际市场。米价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结果1961-1970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约1倍,一方面使农民积极购买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使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的生活资料,使一般耐用消费品得以在农村普及。这些都为工业品生产创造出了广泛的市场需求。这一政策实施后,1961-1970年十年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受益于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品以及服务行业迅速增长,并通过消费革命的不断升级,使日本进入了“大众消费社会”。全体国民的收入的全面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高龄者与年轻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使得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国民中的多数开始具有“中流阶层意识”,形成了占其国民主体的近亿人的中等收入阶层,由此奠定了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基础。

中国正处于可类比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对我国突破发展瓶颈有参考借鉴价值。有学者提出,中国启动内需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实质购买力,需要一个“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

中国应制定并实施“劳动者阶层收入倍增规划”

为解决劳动者收入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国内需求不足和居民消费水平不均衡等问题,客观上要求中国实施“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中期规划。针对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特征,借鉴日本“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有必要制定并推行一个“劳动者阶层收入倍增规划”,以期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改善、中等收入阶层占人口比重大幅提高、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幅提升的目标。即2016年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普遍比2010年增长一倍,亦即2011-2016年劳动者阶层收入年均增长15%。所指“劳动者阶层”包括以下几部分社会成员:非垄断行业的产业工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企业员工及个体经营者、农民工及体制外的临时工、农民。这一收入倍增规划及其政策措施应由以下内容构成。

第一,合理调整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报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通过企业合理地增加产业工人的报酬、增加分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降低劳动者阶层税负,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到合理水平,在这一阶段使劳动者报酬适当快于企业利润增长和宏观经济增长。低廉的劳动力,在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经济从追求“快”改变为追求“好”的过程中,适当提高非垄断行业的产业工人工资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一是可以适当放缓出口增长速度,减轻出口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反倾销纠纷、人民币升值等方面的压力。应通过“劳动者阶层收入倍增规划”将人民币升值、出口顺差过大而导致的惩罚性关税等外部压力带来的成本增长转化为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可以合理调整蓝领劳动者与白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而引导就业结构的调整,解决蓝领工人不足和白领劳动者失业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可抑制依靠低廉劳动成本而生存及增长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合理提高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企业员工(包括个体经营者)的工资水平,促进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服务业发展对改善初次分配结构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也随之同步提高。人均GDP在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比重一般为45%左右,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0%左右;人均GDP在6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比重超过50%,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约为55%。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对提高带动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一是这些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较多,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提高;二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服务业不只是为高收入阶层提供服务,而是为一般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因而其员工工资水平应与服务对象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当,而不是远低于服务对象的工资水平。因此,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劳动者阶层收入倍增规划”,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服务业员工收入水平与服务对象收入水平的差距,这也是服务业良性发展的前提。

第三,强制性地提高农民工和临时工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劳动用工方面逐步形成规范的经济秩序。在过去的高速发展阶段,劳动者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未能纳入体制内的农民工、临时工的状况更加恶劣。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成为了企业低成本竞争、资本收益过分挤压劳动报酬的主要对象。不仅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报酬过低,甚至遭受拖欠克扣工资,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调查数据,40%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的农民工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除了农民工,临时工也是企业降低劳动成本的手段。因此,针对农民工和临时工的“收入倍增规划”,首先是要实现与城市体制内劳动者无歧视的同工同酬,其次是要实现与宏观经济增长同步的工资增长机制。

篇12

一、概述

幼儿园舞蹈教学通常是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感头痛的内容之一。因为幼儿在一起进行舞蹈很容易产生一些麻烦,活动开展起来不容易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不明显,一个动作反复练习,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幼儿练得更是枯燥无味。

二、幼儿园舞蹈教学创新性

1、音乐的启迪是源泉

音乐是舞蹈教学中所有动作的依据,舞蹈动作基本上要按照音乐进行,所以在开始舞蹈之前,必须要给幼儿仔细的反复的播放音乐,使其能够欣赏、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每一个环节,这时候幼儿会自发的做出一些身体上的配合动作,要鼓励以及肯定幼儿的这种做法,让他们把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充分表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给幼儿播放适合其年龄的音乐作品,这样幼儿很容易随着音乐或学小鸟、小燕子、蝴蝶等小动物翩翩起舞,或者模仿小兔子蹦蹦跳跳。从本身而言,幼儿舞蹈音乐和儿童欣赏音乐作品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由于动作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所以较为具体和形象的动作也可以帮助和加深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容。

2、题裁选择要新颖

幼儿舞蹈应该富有情趣和活泼性,所以在题材选择上,必须紧扣幼儿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健康活泼的主题。

首先,幼儿舞蹈的题裁必须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他们活泼好动、模仿欲强,对他们来讲,扮演小动物比较有吸引力,如小鸭子、小白兔等,而且配上一段有趣的故事,能更加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兴趣的题材,因为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呆板、生硬或过于深刻的题裁令幼儿很难理解,更谈不上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去排演了。

其次,幼儿舞蹈的题材选择必须适合幼儿的身体特点。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初期,骨胳娇嫩,虽有一定的柔韧性,但不适合步幅和动作强度很大的舞蹈,如劈叉、下腰等高难度动作,即便是很有舞蹈天赋的幼儿也要遵循科学的培养方式,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此外,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要有很强的节奏感及鲜明的儿童特色,而不是过多运用舞蹈造型来定格。

第三,为了深化幼儿舞蹈的主题,幼儿舞蹈应该尽可能故事化。情节完整、叙事性强、富有表现力的寓言故事和童话题材类的舞蹈题材,会使幼儿将自身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表达融入舞蹈的主题中,是一种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特质的很好的舞蹈表现方法。当然,在幼儿舞蹈题裁的选择上,还应综合考虑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以期达到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与和谐,只有充分考虑到幼儿与成人不同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才能在舞蹈的题裁选择及编排等方面取得预期效果。

3、机械模仿是误区

幼儿舞蹈艺术是教师和每个幼儿创造的天地。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并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我们作为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只展现自己的创造性,而忽视了幼儿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认为是美的动作不一定能被幼儿们所接受,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给予适时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所以教师在做指导时也应注意方法,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展开;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使动作的内涵更加内容丰富和情节化,如在做吸气的动作时,可以告诉幼儿我们面前有很多鲜花,闻一闻,真香啊!动作和陶醉的表情都有了。由此可见,每一支幼儿舞蹈的诞生,并不仅是教师的刻意编排和幼儿的刻意模仿,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舞蹈也能激起幼儿的共鸣和动作的随意创造。不同的动作所表达的舞蹈内容、情节可能是一致的,这就将幼儿从机械模仿的被动角色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也来做舞蹈的编排者,直接参于到创造过程,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三、幼儿园舞蹈教学规范化

舞蹈教育和其他科学文化的教育一样,必须加以体系化和规范化,幼儿舞蹈是舞蹈的启蒙和基石,首先从其目标和意义看,幼儿舞蹈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培育幼儿良好的姿态,以锻炼和增强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挖掘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给予艺术熏陶,开发艺术潜能。

尤其对于幼儿来讲,舞蹈课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幼儿的兴趣程度,所以,有趣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教学风格,三者缺一不可。

四、结论

笔者认为,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创造和创新,亦不是达标考级、比赛获奖,而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只有秉承这样的思想进行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才能调动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获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