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12:43: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李清照诗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原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来源:文章屋网 )
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意象的重要载体,研究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深度了解诗人与词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更好地鉴赏诗词。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清照,一个性格多面性的李清照,既有巾帼之贤淑,又有须眉之刚毅,是一个兼有温婉绵柔情怀、英雄主义情怀、浪漫主义情怀、个性耿直率真的李清照。
一、李清照诗词中“花”的意象鉴赏
李清照感情细腻,刻画入微,擅长以“花”入诗,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花”意象也成为她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散发着不朽魅力。
(一)梅花:香脸半开娇旖旎
咏梅词《渔家傲》中的梅花,可视为词人前期自我形象的写照,此词创作正值词人沐浴爱河期间,其幸福自得之意溢于言表。词人以“香梅”自况,形神就如词中所描写的初开春梅一般,有一副半开却妩媚的“香脸”,尤如出浴新妆的“玉人”,在“造化可能偏有意”的恩宠中,出落得亭亭玉立,加之“拟人”的修辞方式,令雪中报春的腊梅更加人格化,且更逼近词人当时身世情状。词中“造化可能偏有意”和“此花不与群花比”二句,其表层我原以为是指腊梅得天独厚,胜过群花是显而易见的不争事实,故无意争春斗艳,而后来经老师讲解之后则是指词人姣好无比、自矜自信之意的坦露。
(二):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独爱以菊如诗,但不同于陶渊明的隐逸之菊,周敦颐的雅洁之菊,在李清照的词中,不仅是隐逸高洁的君子,她还赋予菊女性的特质。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词人低诉着“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如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声声慢》,她在词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诗是李清照南渡之后具有转折性的作品。金兵南侵俘虏了北宋皇帝,北宋灭亡,词人经v了亡国之痛,而不久之后,她的丈夫因病离世,词人又不得不饱尝流离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此外盛开在秋意正浓时,本就含着肃杀之气,词人曾也是爱菊之人,但此时也只能无意摘花,任由它枯萎凋落,这里的堆积照应着词人憔悴,衬托出了她内心的悲苦。
二、李清照诗词中“酒”的意象鉴赏
酒之意象,从年少闲适到晚年孤苦,从婚姻美满到国破家亡,伴随着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身为婉约词人的她,行词饮酒也不同于豪放派的粗犷豪迈,而是小酌小饮,行词切切,在细水长流中品味人生疾苦,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岁月飞逝。
(一)相思之愁:人比黄花瘦
情到深时则愈发难以别离,再加上李清照本身感情细腻敏感,故而每次与赵明诚分隔两地时,精神都倍感折磨,而此时词作之中的“酒”,从里到外都散发着离愁别绪、相思之情。比如《醉花阴・重阳》就是李清照于赵明诚外出任职期间所作,其彰显着正值佳节重阳之时,二人却各居两地的相思之词,处于孤居中的李清照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和繁重的愁绪,开始了“借酒消愁”。因此这个时候的醉酒,如同尽兴之酒一样,是作为一种工具而独立存在的,只是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并非以酒尽兴,而是把酒道愁,可惜离愁别绪并没有办法完全溶于酒中,也没有办法随着“醉意”彻底消失,所以酒醒之后的她,也只能“人比黄花瘦”,愈发地憔悴,别无他法。
(二)世俗之愁: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李清照自小才高一筹,而且在生活旨趣上,她追求的不是一般世俗女子所崇尚的日常生活琐碎事物,而是谈古论今,诗情词趣得以交流,得以唱和,游荡在本属于男人的世界里。正如米元章所云:“易安居士求跋,谨以书之!”宋人赵严卫记:“(李清照)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但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出风头”的行为是不允许顺利生长的。虽然李清照有一个开朗的父亲,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夫君,但是其她的女子并不是都如她那么幸运。贤妻良母,心灵手巧,工于女红,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依然是众多女子一生的追求,无论是自愿还是不自愿的,如宋代庄绰所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这样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在她们的脑海中。正因为李清照在文学方面独树一帜,与她志同道合者的同性之友也就无处可寻,虽有异性相配,而世俗的眼光也不得不让她望而却步。所以我想在李清照的众杯酒中,是否有此一杯呢?
三、李清照诗词中“香”的意象鉴赏
香在古代中国不仅渗入到文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早已成为词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物象,是修身养性、怡情审美、荡涤心灵的。李清照在诗词中就大量写到香,香不仅是她生活中常用之物,更是她诗词中抒感、寄托哀思、表达愁苦、倾诉离恨的典型意象。
透过李清照的词句,可以大致了解到她日常生活中的用香情况,她喝酒时焚香、孤独时焚香、思念丈夫时焚香、睡觉时焚香、白天焚香、夜晚还焚香。焚香在李清照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香,我们可以探析她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与喜怒哀乐。李清照常以“香尽、香消、香断、香空”及“无心添香”来抒发闺愁幽怨、相思之痛。如“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一句,篆香烧尽而又日落黄昏,衬托出李清照阁空虚度是多么的孤独凄寂,每日以篆香计算时间的点点滴滴,真可谓度日如年。“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这句诗香尽了,她无心再点,剩下的残酒她也无心情再喝,故人已去,物是人非,死别之伤伤心欲绝。李清照从生活安逸的早年,到饱经风雨的中年,再到流离无依的晚年,“香”始终伴随左右。
四、总结
总之,纵观李清照各时期的词作,对其“花酒香”进行审美特色分析,可以了解到她对意象的独特审美表现手法,心境不同,意象的表达也就不同,在诗词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此类意象的表达,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为我们对全诗的理解与鉴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64-020引言
在中国女性词人中,生活于两宋交替的李清照和明末清初的柳如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时代,成长环境迥异,但她们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以往只注重她们诗词婉约、清丽、阴柔的一面;但对打上深深时代烙印所具的独特个性的审美特质所形成的高洁、激昂、雄健、豪放的阳刚一面却常被忽略,本文将着重论证二人诗词共同的审美特征的阳刚风格所产生的崇高感。“所谓崇高,主要指文章风格的审美特质。”
1“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雄健、豪放阳刚气
李清照和柳如是都生活在对女性歧视的男权化封建社会中,男权的巨大阴影几乎笼罩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但她们却能在男权化的社会中敢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显示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气概,表现出豪放、雄健的“丈夫气”,使诗词充溢着崇高感和悲剧美,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她们内心里强烈的男性化倾向,使她们发挥超人的想象力,把这种丈夫气表现在词上,带人进入柔中见刚,洋洋洒洒,径直酣畅的崇高境界。如李清照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气势恢宏,凝重、沉郁之气溢于言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以云涛、星河、千帆、九万里风鹏等意象,营造了天界开阔动荡、磅礴的气势,千帆竟舞的景象,表现她雄心难泯的奇情。
她们用宏大的意象、开阔的意境与豪放雄健之魂塑造出的“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形象令人感叹。她们精神上、心灵上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激烈的冲突,使她们无法与命运抗争,只能以感性生命遭受摧残和毁灭成就了精神生命——诗词的崇高感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使读者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成为人们心灵之中的“伟丈夫”。
2“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的激昂、深沉爱国情
郞吉弩斯认为,没有高尚的精神就不可能形成崇高。“崇高的风格是一棵伟大心灵的回声,一个终生墨守狭隘的、奴从思想和习惯的人,决不可能说出令人击节称赏的言词。”[2]两位女性都把高尚的爱国情怀贯穿于她们的一生。她们生活在异族入侵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在金人入侵,北宋王朝瞬时灰飞烟灭之时,随夫南奔临安,饱受动荡颠沛流离之苦,在表现个人哀怨的同时也呼唤民族英雄的出场;一个在新兴的女真政权登基燕京,备感国破家亡之痛,积极联络抗清志士,为反清复明活动而奔走,表现出“侠义”的女性风采。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使她们后期的诗词不再局限于写“一己之哀怨”,而是极力表现家国之大不幸。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过,真正的悲剧感永远是与崇高感、伟大感不可分地连为一体的,它是崇高感的一种。
李清照在靖康之难后,在她得知朝廷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为正副使臣赴金国求和后,她把韩肖胄比作西汉成帝时匈奴敬畏的丞相王商、唐代联回纥征吐蕃的郭子仪,期待他们能不辱使命,大扬国威:“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同时指出敌人:“夷虏从来狼,不虞预备庸何伤。”的掠夺本质。《打马图经》她借古讽今,称赞东晋率军伐蜀的桓温和取得淝水大捷的谢安:“生平不负,遂成剑阁之勋;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她慨叹朝中并不缺乏像桓温、谢安这样杰出的人才,只是未得重用而已:“今日岂无元之(桓温),明时不乏安石。”《打马赋》中“望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以“止渴”“充饥”之戏表达主战恢复中原的决心,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反映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她关心“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逐与流人伍。”的沦陷人民,她“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深沉浓重,痛苦难耐的家国之思使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正是这“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的爱国主义激情使她“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希望回到被金寇占领的故乡。可是,当时秦桧为相,无人敢言兵,“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黄檗山人《题打马图》)。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的诗句表现出为国犯颜、不怕断头的胆略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令苟安者汗颜。诚如清人李汉章所评:“国破家亡感慨多,中兴汗马久磋跎。可怜淮水终难渡,遗恨还同说过河。”“家国不幸诗人幸”,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在民族和国家的悲剧中更有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隔五百年后,柳如是面临着惊人相似的同样的民族的悲剧。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有“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来评其爱国情怀。诗人面对抗金英雄岳飞的坟冢,面对沦为异族统治国土,她写出了:“钱塘曾作帝王州,武穆遗坟在此丘。游月旌旗伤豹尾,重湖风雨隔旄头。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戌楼。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东山酬唱集·岳武穆词)铿锵有力的诗句,深沉激越的感情,体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她来到同样与岳飞忠骨葬于杭州的于谦墓前,赞颂于谦“少保绝世人,功名寄辽廓。方其用兵时,战守何精确。意气吞龙荒,事业高云阁。”可是“自公替凌后,几人称荦卓。所以徒步客,恸哭霸王略。” (《于忠肃祠》)一改以往情诗的悱恻缠绵,凄婉哀绝,而是讽古喻今,心荡豪气。
精忠报国的英烈激励着她,她积极投入到抗清复明的活动中。
柳如是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曾劝丈夫钱谦益殉国以保名节,钱谦益辞以不能,她便欲投水自尽,因被拦而不得行。后钱谦益在她的鼓动下,积极支持瞿式耜和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活动,她则暗地里支持抗清复明的组织,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她 “三户亡秦之志”的爱国情。
在李清照和柳如是的作品中,她们以一个历经坎坷、身心布满创伤苦难者的形象反映了时代的痛苦和社会的变乱,以慷慨激昂的笔触抒写着她内心沉重的忧患意识,把崇高的爱国精神与国破家亡的悲剧感染力交织在一起,起到了净化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高昂的民族气节、开阔的胸襟,绝非以往任何女诗人所能比拟,这也正是陈寅恪先生对她极为欣赏之处。
一、天真开朗的纯真少女气质
李清照出生于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门第。在父亲李格非的呵护下,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天性得到了自由发展。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言说语境中保持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这使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始终没有产生传统女性特有的自我贬抑心理。这样的生活经历,能够让李清照通过女性的视角,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篇词中,这位天真、活泼、好奇、娇羞、多情,又有几分聪慧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在动态的细节描述中,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生活中异性接触的微妙的复杂心理。李清照是以女性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传达女性独特的心理情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充满了李清照对分别之后的思念,一边是对丈夫充满了柔情,一边是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但是她又有女性的矜持,“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虽是无可奈何的语气,但李清照刚毅任性、富有自尊的个性便跃然纸上。
作为是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文化中,李清照却具有与男性一决高低的个性,作为大家闺秀,她能突破传统观念,以女性敏锐、细腻的感触和明确的自省意识,从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并力图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在词中尽抒自己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了她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美。在《渔家傲》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愿望,展示了李清照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的境界,想象奇特,散发着理想的光芒。在《浣溪沙》一词中,李清照描写一位和情人传递书信并幽会的女子,这位女子正是作者的自画像,年轻漂亮、活泼多情、大胆泼辣、性格开朗。这在封建时代,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和叛逆。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这种纵横词坛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更何况女性。
二、婉约深情的多情形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新婚女子的爱美天性和在新婚丈夫面前的娇媚神韵、心态写得坦率、真挚。
婚后生活虽然幸福,但却与丈夫常在离别之中,敏感善虑的李清照围绕着自己的闺阁生活创作了许多离愁别恨的作品,她大胆直率地抒写自己的爱情生活,表现一个多情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醉花阴》中,“薄露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瑟瑟秋风中摇曳孱弱的黄花,比喻一个相思憔悴、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上富于创造性,写出离愁别恨和相思之苦。在《一剪梅》一词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把夫妻相思之情,写得曲折多致,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在《漱玉词》中塑造了一个满腹愁情、孤寂惆怅、望眼欲穿、哀婉深怨的思妇形象。李清照以女性特殊的细腻敏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思。叶嘉莹曾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李清照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语言和女性化文体,来叙写女性自己的情感,达一种过人成就。在《漱玉词》中最出色的正是这些表现离愁别绪的词,词中对夫妻情爱的坦率,对流露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大胆挑战。李清照用女人独特方式去感受生活、观察世界,表现出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情怀,这也正是“易安体”中最本质的东西。
三、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有着一支充溢着女性灵动的笔,运用夸张、用典、比喻、比兴、拟人、叠字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李清照借惜花怜春来叹惜自己春闺独处,韶华空逝,而这种情感她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情节、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对话所构成的一种完美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在《醉花阴》中,李清照运用比兴手法,女主人公在自我怜惜的同时,对的命运产生了类似的联想,想象在风中的凋零,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容颜,这种词境正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喻本身贴切形象,而寓意又深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李清照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于楼前流水以人的思想,丈夫不知怜惜她,而楼前流水却感知她,成为她的知音,有情人还不如无情的流水,词浅而情深。
李清照在创作上,她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易安体”。正因为李清照张扬和叛逆的个性,才使她在心理上突破男权文化的礼教束缚,让自己站在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位置上,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思想和愁怨。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视为的爱情,李清照却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无论是“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还是“终日凝眸”的痴情;无论是“万千心事难寄”的惆怅,还是“生怕离情别苦”的凄凉,都是因为一个“情”字。
四、忧国忧民的丈夫气质
李清照还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文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铸就了她虽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的个性。形成了她志趣高远,品格高洁,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深刻总结了唐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一反女人祸水论和歌功颂德的老调,从大处着笔,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权者。李清照以托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权者的劝戒和腐败朝政的深深忧虑。朱熹曾叹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也”。
清人沈曾植赞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这时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夫妇二人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此处为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便吟下这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南渡至建康,她写下著名的《永遇乐落日溶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貌似平淡,那种强抑内心的伤痛和对国难期间人们依旧享乐终夜,苟且偷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反感暗寓其中。李清照晚年时受尽了孤独的磨难,遭遇国难、情愁。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座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李清照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文学艺术中女性作为被观赏者和世俗的命运,李清照完成了文学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折。
作为封建社会的卓异女性,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她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切的生存基础,她高扬着人文主义大旗,呼唤着对人间真情的回归,渴望一个能够让人自由生活的理想世界;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文化女性,她能冲破封建社会重重枷锁,投奔自然,关怀人性,心系国事,她的心灵深处闪烁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小人苟且为伍。李清照正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来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因而走向了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获得了当世及后代读者广泛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淑丽.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