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21:10: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强劲的需求,中职学校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扭转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通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定向紧密结合,为中职学校开创发展建设新局面提供浓厚文化氛围和精神动力,将新理念融汇进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观念,共创校园精神。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要与职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基本内容应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拼搏竞争精神、以人为本精神等。
1 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借助中职学校,通过师生们的传承和创新,对精神成果和文化蕴涵进行不断地积累,其精神成果的总和构成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的标志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中职学校的职责是面向基层,以及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社会区域等进行办学和人才培养。结合中职学校的职责,其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这种文化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是融入了更多中职特征、中职技能、中职道德、中职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因此,中职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个性特征:①应用性。这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该特征是由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②职业选定性。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学生进入学校,就业的方向就已经选定,结合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③特色性。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以及优势专业。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渗透专业知识,使校园文化具备独特性。④行业指向性。依托行业进行办学,这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所在,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校园文化也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变化,这是保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2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2.1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如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按照不同专业层次提出要求,并认真考虑其内容和形式能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道德素养提升的内在需要。
2.2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真精神。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在课堂教学方面,中职学校应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求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渗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知识传授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了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在文化视野和中职生涯中,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重组。同时,将知识的学理内涵进行深化,将其提高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在培养技术能力的过程中,知识既是经验的引导,同时又是文化的实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情趣,拓展其视野,实现能力培养与人格升华的双重目标。
2.3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中职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形式,充实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吸纳富有情趣、适应学生的文化内容。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味。中职学校在建设课外文化的过程中,其目的是培养精神文化,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物质文化,这是建设中职学校文化的前提;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支撑。对于校园文化来说,校园物质文化属于硬件,这种硬件设施完善了校园设施建设。
2.4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载体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随着办学时间的不断延长,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与时俱进性,更要对载体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为此,要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思路方面,在变中求新,新中求精;二内容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其情趣,开阔其视野,升华其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三方式上,通过与企业、社区等进行“联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延伸到校外,整合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进而,全面展示了校园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等。校园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以创新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抓好三风建设。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育核心竞争力
3.1 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实体的总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载体,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反映出的典型特征是: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好像在对你说话,都在向你眨眼睛,在对你歌唱。所以说,建设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而为物质文化奠定基础和基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
一要构筑自然景观,注重建设文化景观。
二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在物质层面上突出中职的特点。
按照增强中职特色的总体方向,进行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断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强调绿色环保,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可以没有豪华的教学楼、体育馆,但是必须要有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实践性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放在首要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要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设计教学环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这种教学环境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身,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进而打造中职的环境和氛围。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命名;树应统一标出它的特征特性、树龄等。校园内还应增加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花草的养护水平要高。这些文化可集中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或有过重要贡献的人,每项物质文化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还有校徽、学校标志、校歌、信封、文稿纸、提袋、校服、画册、校刊、教材、光盘、校园网战、学校产业的产品的标识等都应该印上无声的文化。
3.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制度来强化教学,然后用文化将教学进行内化。制定制度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订单培养、跟踪调查毕业生等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与国家精神相符;与社会现实情况相适应;与学校现时实际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轻执行,或重执行,轻监督、轻评价反思问题。
3.3 精神文化要追求“中职”的理想
通常情况下,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所形成的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是建设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进而在深层次上体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精神形态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校风、校训等校园内的精神上的东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①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③积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不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等。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中职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高科技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首先,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相应的问题中去,为提高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营造了文化氛围。
最后,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环境,提供了条件。青年学生凭借网络文化的共享性,通过电脑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的丰富,并且培育了校园主体的判断力和识别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学校营造了全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要经历一个完善、定型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位时,要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遵守“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充满活力,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近年来,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学生也大批进城入学,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致使农村学校的办学越来越困难,农村学生的总体素质也越来越低。更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条件、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这就更需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让广大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过程中感受到经历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反而被忽视。若长此以往,那我们农村学校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会丧失殆尽,农村学校的办学将会陷入危机。
一、当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弱,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认识片面化
不少农村学校由于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把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学校单纯硬件方面的建设,认为只要把学校环境整治好、只要把学校的房子建得高一点、把教学楼打扮得漂亮一点,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就成功了,这种简单的理解导致农村学校文化建设陷入片面肤浅的怪圈。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简单化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大多是单一性的互相模仿,或依样画葫芦的文体活动,没有很好地根据农村学校的区域特点、文化背景、办学水平、校风学风等具体情况,开展有特色活动,寓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没有很好地与农村学校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社会文化相结合、与农民、农村、农业相结合。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仅有黑板报、班会、晨会、升国旗等。有的学校连体育、音乐课程也被压缩了。总之,目前农村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很好地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和精神休闲的机会。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理念
目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核心理念。具体地说,整所学校缺少一个文化核心——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之下,又是由几个同一核心价值却有不同内涵的文化内容所组成,从而形成学校文化的整体。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有的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等,违背了新课改的人性化教育。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投入
由于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学校发展的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方面都显得严重不足和缺乏。更不用说在有人认为可有可无的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资金保证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能力素质、提高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极为重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应变创新。这样,学校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发展。
(一)抓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由于农村学校办学硬件相对较差,这就要求农村学校更要强化校风等软环境建设。加强校风建设,首先要抓好教风建设。因为教风直接影响校风和学风,校风的好差主要体现在每位教师是否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情感、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言行成为育人的楷模和标兵,做师德表率。学风也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它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奋发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风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农村学校更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二)抓管理制度完善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很不完备,特别是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广大农村学校要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应及时修订并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并全力抓好落实和检查,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着力打造勤奋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此外,在强调管理机制控制功能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三)抓校园环境优化
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他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发展和心理素质。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重构学校文化的今天,农村学校更要善于构建一种宽松与高雅、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让整个校园布局既科学合理又富有艺术韵味。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其中,校园美化不应只局限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教室的布置,以及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抓课余文化活动
课余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各项课余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校的孩子课外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匮乏,更需大力加强。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并且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努力做到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如农村学校比较容易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晚会、美术书法作品展等,都要精心组织,不能搞形式主义;另外,还有必要开展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如校园读书节、校园文化节、元旦迎新晚会等,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天资所好、发挥特长,各得其所,各行其乐。
(五)抓教师素养提高
具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学习,不断丰富教师内涵,提升教师的精神素养。一是让教师参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的讨论与制订。让每一位教师知晓学校的发展前景,并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共同愿景。这样,就能更好地使全校所有教师以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共同价值观凝聚成巨大动力,时刻为实现共同愿景而无私工作。二是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教师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以慎独、善思,影响教师自身的行为,人人以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为己任,不断地修为自身。三是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利用一切机会,以共同利益,良好的群体关系教育之、影响之,使广大教师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团结起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温秋银.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一种特别而浓郁的亚文化氛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接触,培养了学生客观认识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其对未来要担当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初步了解,为其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提供了平台,为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创造了适应准就业环境的能力。
2.有助于学校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
高品位、高水准、辐射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尤其是在目前大量扩招、学生就业遇到梗阻的情况下,对于中职教育人们在认知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和偏差,这种情况下,开展社会影响大、文化含量高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就具有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二、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思考
1.突出中职特色,注重品牌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教育,中职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因此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必须具备十分鲜明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更是一个学生融入社会的演练场。
(1)着眼“零距离”上岗,实行“双证教育”和分层次教育,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把“练技术,强技能”的技校特色渗透到我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抓好实习教学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和课外活动课堂三个课堂,构建技能平台,营造中职学校专业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强调一专多能。经常举行各种技能比赛,使校内技能文化得以活跃。
2.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彰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特色。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上。因此,中职学校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加强教师行为文化建设,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加强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从而使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道德实践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中职学生“职业人”的成长,把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中职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爱说爱动,在急于表现自己的背后隐藏着较强烈的自卑,组织纪律性、自我约束力和学习动力的缺失让他们成了应试教育的“学困生”。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正确途径只能是扬长补短,潜移默化。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二是健全学生社团组织,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办好校刊和墙报、黑板报,加强校园内各种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展示学校的风格和特色,营造出中职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四是进一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使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4.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是就业预备教育。把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以一些名班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教室张贴一些企业形象的宣传画、规章制度摘录等,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在教育管理中要向学生灌输“上学就是上班,上课就是上岗,老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学徒”的意识。学校实习设备摆放、安全警示标志、操作区域划分等都按照企业真实场景布置,处处渗透企业文化,全面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学校由于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质,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职业学校的办学的好坏,通过其校园文化就可看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理论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和现象,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发挥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激发师生进取,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原职业中学自从搬到新校区以来,学校就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为广大为师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目前,学校仍然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海原县职业中学培养方向是面向上一级职业学院,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职业高校对口招生,让学生到高等学校学习,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要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海原县职业中学适应时代需要,开设了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着第一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教学、实训、实习、考证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形体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达到以上目的,海原职业中学根据海原独具的文化环境与自身特点,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刺绣专业课程,2006年,宁夏回族服饰(回族刺绣)被评定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专门聘请海原民间艺人讲授回族刺绣,把回族刺绣作为一个手工专业课,进行普及培训,让流行于民间的手工艺步入校园,让学生对回族刺绣技艺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学生对回族刺绣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回族刺绣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教学中,广大师生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等方法和措施,探讨回族刺绣现状及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对回族刺绣工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保护刺绣工艺,恢复回族刺绣针法等技艺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回族刺绣文化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具有极其重要及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人士面前的严峻课题。
3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的各个专业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近几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以贴近校园、贴近学生为内容,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海原职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刺绣大演练比赛,开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体竞赛,如基础部语文组演讲朗诵比赛、学前教育班的全体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体育部组织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育运动会、参加了省级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海原职中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特别是学校教工军乐队的建立和在全县各种大型活动中的频频亮相,更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特质与魅力;为满足学生就业应聘需求,学校多方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南华山国家技能鉴定所的优势,让学生免费参加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4强化对外宣传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在职业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海原职业中学创办有自己的报纸《职教之光》,从2015年起学校有创办了《海原职教》杂志,向各职业学校,县级各中小学宣传职业教育,不断在省市报刊增加发稿数量质量,宣传亮点工作,努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很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校园文化正在发生变化,日益彰显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点。海原职业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空间,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真正构建起既有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中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报,2003.
[2]耿玲.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职教论坛,2006.9.
[3]卢永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12.
1.校园文化有重要的育人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像扑面而来的清风,使人感到精神愉悦,体验到精神的力量。积极向上、丰富浓郁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底色,为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推动力。校园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校园文化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涂又光先生提出“泡菜坛子”理论,指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对教育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性。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传统就像泡菜坛子里的水一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浸润和渗透的作用。
2.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适合的校园文化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许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较低评价,心理上受到挫伤,产生了自卑、逆反心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发泄着痛苦和不满,行为举止存在诸多陋习。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要保持校园稳定、和谐,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润物无声地教育和感化学生,使他们重获信心和勇气,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在学会技能的同时形成较高的素养。
二、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方略
1.制度建设促进成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准确把握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把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管理制度中。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多角度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管理,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指明方向。
2.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中职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增强。要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重点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用富有情趣和高尚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全人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首先要体现思想教育功能,通过重大节日和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受到感染熏陶。其次,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融入教育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如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活动、书画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文艺演出等活动。再次,搞好社团组织建设,培训校园文化骨干,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通过对学生团体骨干的培训教育,实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标。
观察一所学校,最简易的办法是看两张脸:孩子们的脸,老师的脸。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孩子们的脸,因为它透露了这所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真实、最鲜活、最直接的呈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景区文化等文化的区别,也许我们认识不深,甚至有些浅显化、庸俗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常常以园林化、企业化而自得,以最园林的学校、最精致的学校而自诩,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的自身特性,忽略了学习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的人。
一、懂得教育,理解文化教育的特性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首先是要懂得教育,弄明白教育是什么这个关键问题。叶澜教授在《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多维审思》中说: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她从基于逻辑的判断、基于历史的审视和基于现实的反思的多维视角,认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指出重知识传授、记忆和重现的教学妨碍了学生智慧、个性与创造力的主动发展;重外在功利价值,轻孕育生命自觉内在价值的教育,无助于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力量的形成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叶澜教授从基于超越的角度,提出教育价值要走向内在生命价值,教育目的要走向培养生命自觉的人,教育内容要走向综合、融通,教育过程要走向双向、生成,教育评价要走向重“人”、重“发展”,实现“事”与“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超越。一句话,关注学生的生命视角,把学生放在中央。但愿这样的认识和建议,能够吹动教育的一池春水。很多年前,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撰文,列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振聋发聩。细细咀嚼,某些偏失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单项层面的,更是学校教育总体层面的。理性地思考一下,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似乎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偏了峻厉,偏了写实,偏了统一,偏了技术,却忽视了雍容,忽视了写虚,忽视了多元,忽视了精神。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只有“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对话就变成了一种水平关系”。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否则,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而非“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我们常常用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诗意地阐释教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直白的话说,教育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同适当的对象开展适当的影响。教育的特点是熏陶、浸润和养成,教育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和空气,应该在学生心灵里铭刻有利于其一生发展的东西。
二、懂得文化,认识文化的育人功能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我们还应当懂得文化,知晓文化的特性,才能去孕育文化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教化的育人功能。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隐性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氛围和文化环境。学校文化要注重显性文化的建设,更要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文化的功能是无处不在的。一般来说,学校发展常常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第二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呈现了从没有规范到建立规范、再到超越规范的三个发展层次,是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功能逐渐显现的过程。90年前,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志也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精神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人格的健全,不仅仅是好大学的标准,也是基础教育好学校的标准。缺失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的文化核心,学校无法成为师生自由生长的沃土,教育也无法保障和帮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健康成长。事实并不容乐观,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缺少对人的终极关怀,缺少对教育起作用的关于人的哲学,这就使我们教育过程中的目的与手段的不一致。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乐于教学事业、乐于修习学业,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核心在于学习职业技能,磨砺己身,锻炼能力,精益求精。学校文化引领能否让师生“乐融融”,将决定学校的精神面貌,左右学校教育的方向,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丹阳中专校打造“乐”文化,意在秉承传统,老师乐学、善教,心情愉快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善思、好学,文明阳光,在学校这一乐园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师生在此学习、生活、工作乐融融,让校园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自迁入新校区以来,积淀形成教职工层面主流文化:我即代表学校;主动赢得认可;机会就是待遇;经历就是财富;身体力行、以师育生,敬业乐业;教育活动是教学资源。学生层面主流文化:学生明理砺能、积极向上、乐学会学、健康成长。
1.至德修身
季子齐梁地,“镜”界丹阳城。在这块散发着浓郁墨香的土地上,丹阳以其教育大家为人所熟知。古有季子吴氏“至德三让,世家第一”的典故,被指孔子所称赞“三让天下”的精神;近有马相伯、吕叔湘、吕凤子、匡亚明等教育大家。这些典范所凝聚的“至德修身”的“师”“范”境界,已固化为笔者学校的校训。
2.乐业为基
乐业即趣味,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且从中领悟出趣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守。学校应该成为师生为之向往的精神乐园,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对于教师,要求教师不仅要敬业,而且要从中找出教育的乐趣,将教书育人当做人生最大追求之幸事,在教育中享受快乐、享受幸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甘于奉献、甘于清贫,才能坚守教育这块净土。对于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中“乐滋滋”,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3.砺能为本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以“职”为业,砥砺师生的技能。校训中“砺能”表示学校要持之以恒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管理能力和现代知识技能;学校要办出专业内涵和特色,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本领,为社会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技能型人才。“至德修身、乐业励能”是校训。
二、乐群自强
1.尽责乐群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思是第三年就要考察学子是否能够潜心学习、融入群体。笔者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调查表明:在社会分工更细和独生子女居多的大背景下,企业和社会要求职校的学生能够专心学业,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够团结同学、相处融洽,诚信宽容、厚生益众,热爱集体、同舟共济。宋代大儒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就是说,凡是做一件事,便要专心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面,一点不旁骛。梁启超先生说:“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达生》中孔子评价一老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礼记•中庸》中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都是讲的是尽责的方法与道理。笔者学校把包含爱业、勤业、精业、创业等多种境界的“尽责”和与自然共存、与他人共存、与社会共存等培养学生“学会共存”的能力的“乐群”结合一起,找出最大公约数,意谓师生热爱岗位、忠于职守、笃学求精、践行“三创”。
2.爱岗自强
作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对生源没有筛选和挑剔的可能,因此对学生格外注重人文关怀。丹阳中专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项目入手,构建了纵横交织的爱岗自强教育网。横向上,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以江苏省特级教师蒋伟凤名师工作室为引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战胜自我,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纵向上,以“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为依托,构建生涯规划,即建立第一、二学期开设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操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第三、四、五学期围绕学生形式的职业规划以选修课的形式分别开设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职业规划与职业素养等课程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尽责爱岗、乐群自强”是校风。
三、乐教爱生
所谓教风,就是学校的教育风气,核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从教风格,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教学水平、治学态度,也可归结为教师的德、才、学、识、仪(貌)。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持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的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态度,这种影响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可以说,教风的高下是衡量学校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
1.德技双馨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内涵与品质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笔者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放在管理工作首位,以“加强学习”为切入点,“师德为先”为制高点,“张扬个性”为发展点,通过骨干示范、青蓝工程的方式“乐得”,通过职业境界、专业境界、事业境界三个层次“乐道”,通过教师结对帮扶、公开课、技能比武、经验交流、科组评比等活动“乐事”,通过“教学改革”的校本培训、“技能提高”的企业培训、“理念提升”的专家培训、“升级固本”的省培国培等四个层次“乐享”,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近两年来笔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江苏省“两课”比赛,笔者学校自2011年以来共有43位教师获奖,形成了江苏省特级教师、丹阳市名师工作室、各级学科带头人、各级教学骨干为梯队教师团队。
2.乐教爱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乐教”,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敬,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的传授,更体现了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正确态度和以教为乐、快乐从教的高尚情操;“爱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体现出广大教师对学生们的无限关爱,寓意教师用自己的全部真情培育学生们成长。在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要形成“乐教爱生”的教风,阻力是不少的,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层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创设“乐教”环境,尊重教师,以师为本,发挥好教代会和工会的作用;二是提供“干事”平台,营造干事文化,给教师创设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舞台,鼓励教师成名成家,笔者学校现有丹阳市级学科带头人86位。一个良好教风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笔者学校距离“乐教爱生”蔚然成风,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决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尽最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责爱岗、乐群自强”是教风。
四、乐学精技
育人是职业学校的核心任务,要在强调就业导向的同时,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既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学校德育注重“养成教育”,在三自管理中注入“崇德尚美,乐学精技”。
1.崇德尚美
“崇德”,就是崇尚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美”蕴涵着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丰富的内容;“尚美”是学生对心灵、语言、行为、环境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在教室,讲究公共秩序,对教师要讲尊敬、讲礼貌,要尊重每位教师的劳动,形成自修;在宿舍,团结尚能,对同学要讲团结、讲诚信、讲文明、讲爱心,形成自立;在家庭,讲孝敬,要做好儿女,形成自为。丹阳中专校机电部、商贸部、信息部利用早读时间开展“悦读”活动,所选作品都是充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作品。2014年4月份,笔者学校请劳模进校园,学习他们鼓励他们崇尚科学、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美好品德。
2.乐学精技
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民生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抓住了学生技能,学生毕业就业创业自然会成为香饽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在不懈的学习中磨炼技能,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定能立足社会,站稳脚跟。近两年学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国赛一等奖1个,江苏省一等奖4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19个,列镇江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崇德尚美、乐学精技”是学风。
关键词:
校园文化;时代精神;本土化;现代化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这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然而当下中国的高校文化建设并不理想,旧意识与新风尚的交叠、旧体制同新形势的际遇突显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困境。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以本土化和现代化契合为创新视角,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进路。
一、诊断: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输出精英、供给现代公民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正向功能。但是也应意识到,高校的这种功能并非仅仅由其专业教育环节来承担,校园文化对于人才的养成同样影响显著,唯有出色的专业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两相结合,人才培养的完整系统才能够形成,进而有效地输出其教育资源和能量。但在现实中,高校对于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维度往往疏于关注或难以给予回应,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愈益突显出来,它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定位不清晰,文化建设附庸于行政管理
校园文化浸透于高校各主体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亦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对高校校园主体的价值导向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群体行为方式的规范功能、对学生综合思维和专业思维的培育功能、对校外社会秩序的引领和构建功能等等。但是从现实看,目前大多高校都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行为规范层次,强调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调控功能、激励导向功能,这从某种程度上把文化建设归于校园管理名下,而并未把其放置在办学目标的大视野下。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高校仍处于实现现代化之前阶段的窘境,高校管理体制实际上沿袭了政府模式,实行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每所高校都有一定“级别”,大学俨然成了一级政府[2]。在这种泛行政化的导向下,校园文化难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向度的良性互动,教师、学生的参与度遭到压缩,“交往理性”被官僚意志主导的“工具理性”抑制,文化建设所蕴含的自主性近乎消失。而凭借集中意志单方主导的管理型校园文化必然有违文化之本意,并且由于缺少民主性、开放性,它也必然面临理性失灵的风险,进而是文化建设无法反映真实需求而空耗资源的风险。
(二)无力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主流文化受创
21世纪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整个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任何组成部分发生变化都不会是孤立实践,文化和社会思潮也不再是静止、隔绝地存续于它的初始载体,其传播和更新业已成为不可阻拒的潮流,任何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无法置身其外。由于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始终同不断更新的国内外思想文化保持紧密联系,而大学生群体又因其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结构而对新鲜观念意识具有格外的敏感,因而高校及其校园文化必然同种种社会思潮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已经成为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消解思潮涌动中隐含的消极成分以及借助新思潮的推力培养和传播理性的公民意识从而辅助转型期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建越发成为当下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议题。然而当下的高校校园建设却始终未能对这一议题有实质性回应。实际上,在涌动的纷繁社会思潮下,高校教育未能为学生提供包容面对和理性甄别的平台与校园文化环境,这导致学生更容易以偏见代替意见,不经思辨地反对主流并且将一切同主流背反的文化倾向默认为“理性”和“文明”。与社会大环境同时变迁的还有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和普遍使用使得当代大学生虽身处校园却也能构建起十分广阔的“生活圈子”,这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够直接同外在的社会大环境勾连起来。这种变化虽然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并提供了学习上的诸多便利,但也加剧了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一些消极内容(尤其是不健康的网页以及相当一部分网络游戏)以隐匿的却又极具渗透力的方式引发了他们思维秩序和心理秩序的紊乱,这同样造成了曾被视为“正统”、“规矩”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遭受侵蚀。而目前高校对于这一棘手问题通常难于应对,传统的管理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频临失效。
(三)校园文化发展失衡,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通常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蕴含了三个维度,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其中,校园文化的精神维度主要是指贯穿于学生及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一种观念意识指引,如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道德观念等。如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其他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其他两方面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精神文化建设则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滞后不容忽视。然而,从目前的实践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并不均衡,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疏于发展精神文化而倾注更多心力于物质资源的积累,由此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普遍缺失精神支撑。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高校的物质积淀应当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它是实现丰富的大学精神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正是由于这种本末倒置,校园文化开始遭遇“物化”的危机,施教者与受教者愈益“把高等教育视为通往良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社会流动的途径,他们更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3],教育的本质被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所取代,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在接受和内化了这种价值判断后又将其带入社会,当这种“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灌注到社会系统,其整体价值取向亦将遭受扭曲。
二、破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
总体上讲,中国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前述三方面问题,它实际上反映着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路径难题,亦即本土与现代两个向度相交叉所引发的选择及策略考验。所谓现代化,人们一般地把它理解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加速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2]。新形势下的现代化应当具备更丰富的含义,它意味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层面,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发展的自主性、综合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依法治国思想的指导背景下,也内含了去官僚化的校园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简而言之,校园文化现代化是以造就一批符合时代精神、适应时展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综合发展。本土文化并非单纯地沿袭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亦是经过兼收并蓄、否定之否后的当代表达[3]。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从宏观角度看,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西方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将其整合内化,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同时,就地方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本土化还包括考虑某一所高校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结合该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环境特色,使该院校与周围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间的联动、交流与相互促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文化得以迅速涌入校园并呈现出几何式的发展、扩散,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校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例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德治”思想至今仍在大多院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代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流行则对各高校的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东方传统文化所主导的地缘与人情思维也与西方现代文化观中的理性与规范大相径庭[4]。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剧烈冲突之中,如若不能将西方文化合理内化、本土化并熔铸于中国特殊国情之中,高校的校园文化便会呈现出两极分化、极度不和谐的状态。就地方层面而言,从社会现实看,高校的精神文化相较于其所处的地方社会文化更为滞后,它往往会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这使得一些社会性极为突出的专业学科(如法学)和该学科的学生容易脱离社会现实根基,它反过来也制约了高校的长远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的积极效应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自身精神的体现,而大学精神①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纵观现代高校的发展史,每所成功的院校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而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5]。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层面的本土化,有利于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适宜当今中国国情的校园精神文化。例如,在政法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将西方现代“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文化进行有选择、有区分的接纳与吸收,可以使政法院校一方面葆有传统法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同时代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思潮相协调,促进政法院校法文化的多元发展,形成积极、正面、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法院校大学精神。同时,据前所述,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其他两方面———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故高校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在丰富其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可相应推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统一协调的发展以及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完善。在地方层面,发扬文化本土化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周围社会地域文化的协调适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社会大环境文化的影响,高校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而地方文化的本土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化本土化后,当地社会文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促进作用,可抵御由于校园自身文化的贫瘠给网络文化、社会负面文化遗留的可乘之机,也减少由此带来的反面冲击。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的联动,可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孕育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社会精英。
(二)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的现代化维度的缺失,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抽象的精神,其实现有赖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第一主体的学生。但就具体情况看,当下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较为单一,人文社科专业尤为明显,它们往往集中于课堂、书本的理论教育,而轻视了实务经验对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所应当具备的积极精神面貌与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动地接收老师的课堂教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重理论、轻实务”的非现代化教育思路以及“被动型”的非现代化学习态度难以培育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人才。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官僚化问题严重。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制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校长作为全校的主要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形成完整、体系化的行政管理体制[6]。如果能够高效运行,这种管理体制对于高校的文化建设无疑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受市场化、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行政管理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身问题也随之暴露。具体而言,思想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盛行,行政管理者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完成,未能从实际出发挖掘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而是停留在模仿、上传下达的形式主义阶段,造成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同样严重的问题在于,校园里官僚思维的存续本身就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消极成分,严重背离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旨。
2.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积极效应
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便是体现时代精神,即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将时展中的先进文化熔铸于高校自身文化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将自身的文化扎根于现代文化之中,兼并包容,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两大主体———学生与行政管理者的观念、价值追求以及行动方式。现代化理念所强调的自主性与综合性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思路上的指导作用。须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课题调查、积极参加专业性社会公益活动等(如法律援助、医疗知识宣传)。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个人的全面化、综合化发展,强化学生作为高校文化建设主体的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同时,现代化思想中所内涵的“去官僚化”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于当代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活动有着大方向上的指导作用。“去官僚化”,即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回归到为师生服务的本位,而不应该继续以严重的与官本位的思想单纯地“管理”师生。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制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民主发展的原则。行政管理者在运行高校管理过程中,应当发扬现代化人文精神,以校内广大师生为本,去除顽固的官本位思想,促进行政体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良好的校园氛围奠定基础。只有当“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真正践行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并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可,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步入制度化轨道,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方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一)与外界联动,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空间
1.因地制宜,加强校内校外文化互动
文化具有外在的社会性,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对于具有强烈社会效应的人文社科院校而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推动校内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间的联系,实现文化建设的“地方社会化”与当地高校对于地方社会的文化、价值引领;换言之,加强校内外文化的沟通有利于在进一步丰富高校自身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切实贯彻文化的本土化确有必要,尤其是应考虑到校园环境与周围社会文化氛围的有机融合。此外,“文化本土化”同样体现在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渲染校园文化氛围,使得该特定高校的文化思想能够在深刻地被师生体会的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其对于当地社会的影响力。以政法院校为如,学校或学院可通过展板、橱窗等途径宣传本校法学教授中的先进典型与优秀科研成果创作者,以“身边人”作为切入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构建政法院校浓郁的法学氛围,并激励更多教职工创先争优、更多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这同时也达到了向社会展示政法院校强大科研力量与科研能力的效果,将该政法院校的特色文化触角伸向当地其他领域,起到了优良法治文化输出的效果。
2.开拓创新,增进国内国外文化交流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化本土化”包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与“地方层面的本土化”两个层次,它们之间并非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交叉统一、互相联系的。因此,在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应当实现高校与当地社会的文化联动,还应当加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进程,强调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互动交流。具体而言,促进国内高校校园与国际优秀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许多高校现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大学、学院间开展教师、学生的定期交流项目,通过这些交流,一方面向国外输送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中国现代法治进程中的特色理念;另一方面也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及经验,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将其适用于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校园文化的良性国际互动。
(二)加强文化建设中的各方主体地位,推进人才培育
1.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树立文化战略思想
在现如今大多高校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长为高校的主要领导者,主要制定方向性的文化战略方针;其他行政管理人员成为文化理念的践行者与实际运作者。他们都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以校长为领导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作为领导者的校长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为基点,结合自身院校的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本校的文化发展路径。其次,在具体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中,应当贯彻“去官僚化”的现代治理理念,使其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与主要目标,排斥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克服脱离师生群体的倾向,以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与长远发展为本位,开展学校管理。只有在校长的方针制定与具体管理者的行政活动中都强调“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念,高校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才能够突出该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组织、有秩序,落实到高校的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之中。
2.调动学生自主性,烘托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大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主性”、“综合性”的现代化理念,应当调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与完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首先,应当吸纳学生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和学习。大学章程是一所学校的“宪法”,是学校发展和内部治理的根本依据,唯有引入民主机制才能使得这部“宪法”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校园民主、理性文化的张扬。其次,通过鼓励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丰富营造和引领良好的文化氛围。就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当今现代化思想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各学科(当然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站在相对科学而客观的立场上对政治文化、社会事件作出相对合理的价值判断;就专业知识而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并举,做到全方位发展,以此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政法专业为例,在完成课堂基础法律学习的同时,法科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参加诸如法律诊所、辩论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法学素养;在通过法学专业学习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后,法科学生应当通过各类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送法下乡”、普法宣传等有益的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动态、丰富法学知识并宣传法治思想,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统筹本土化与现代化,发展独特大学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同时也应立足于中国本土,符合当地社会特色发展路径,并且形成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三维度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几点着手对之加以落实:(1)立足本土特色,促进文化交融。通过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间的项目交流,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社会实践,保持高校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的统一协调。(2)面向现代化,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把握现代化思想中“去官僚化”的内核,使之贯彻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之中,打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管理团队;提炼现代化思想中“自主性”、“综合性”的精髓,使之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之中,以此培育出主观能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各类人才。(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化活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还是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文化的发展,激发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始终是最终目的。据此,需要在教学科研及相关文化活动中突出大学精神,注重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如利用辩论比赛、学界大家、政界翘楚等增加高校显性文化的作用,同时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挖掘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法治精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以延伸和扩展。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创新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方面需要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当地社会特色,创新吸收多元文化,以指导大学精神的构建;另一方面需要面向现代化,发扬“自主性”、“去官僚化”精神,以培育具备现代知识、现代意识、现代能力的全方位人才。但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工程[7],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情况的涌现,仍需发掘出不同的视角,以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新问题的种种对策。
作者:罗丽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彦.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77-83.
[2]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菲利浦•G•阿尔巴赫.大众高等教育的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6-22.
[4]童芍素,张国强.现代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大学学报,1995(6):49-54.
[5]李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本土化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2):22-27.
[6]高名亮.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16—01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笔者在此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首先,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顾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档,过分讲究形式;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忽视普通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加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再次,盲目模仿,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既要有共性的一面,也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校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呢。
1.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涵盖很广泛。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着手。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师生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2)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讲,要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经常性开展主题教育以及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往往经过浓厚校园文化熏陶的学生,从其身上可直接折射出母校的精
神,终生受益。现就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以下探讨
研究。
一、现代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1.制度管理体系缺乏人性化
就我校而言,为了保证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注重制度管理的约束,严格规定学生作息、上课学习、就餐时间,每天集合多次,学校认为这样才是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却忽略了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知识底蕴单薄、叛逆、个性张扬,并且“90后”技校生更加崇尚自由,熟悉现在社会的主流和价值取向,他们来技工学校一方面是为了学技术,另一方面是为步入社会找垫脚石,他们更需要社会实践和锻炼。强硬的制度管理反而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2.校园精神文化被忽略
技工学校的师生大多认为,进了技工学校就可以被安排工作,
学习好坏无所谓,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处很小,故出现了厌学、偏科的现象。有些只选择与专业相关课程或者能够与就业直接挂钩的课程学习,而对其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课程则选择放弃,并自认为无所谓,导致现代技工学生过早成为功利的奴隶,缺乏内涵修养。
3.技工学校生源问题
技工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文化课成绩较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厌学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到20周岁,有些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入学,有些则是在外打工多年后重返校园,学生都抱着“混时间,等分配”的态度,忽视学校的纪律,无视校园文化,深受网络游戏和社会不良现象的毒害,思想观念中没有校园文化的概念和认识。
4.只注重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和完善,忽略了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
校园文化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
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1.美化校园
在校园内,充分利用空间进行艺术创作,采用花、草和树木点缀校园,使校园充满绿色,展现一片生机盎然。教学楼及宿舍楼要定期进行粉刷翻新,要求学生做好每天的校园、教室、宿舍的清扫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绿色、安静的环境。
2.建设文化墙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结合技工学校的校园实际情况,构思校园的文化墙,对学校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以此时刻警示学生要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安设一些校训、名人警句、名人画像等。
3.添置设施
包括生活设施、教学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和娱乐设施等。按新标准重建新宿舍或改造旧宿舍,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狠抓食堂工作,保证教职工、学生用膳经济、卫生;建立现代化的电教体系,创建校园电脑网,丰富图书馆藏书,配备自动检索借书系统,开放学生阅览室,新建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和健美厅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班级文化建设
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教室正面张贴班风的标语,在教室的墙壁上要有宣传栏、名人名言的鼓励等,利用每一期的黑板报体现班级文化的特点。与此同时,要保持教室的清洁和
美观。
5.多开展有益活动
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通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现校园的一种文化。例如,每年组织的校级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广播操比赛、板报比赛、知识竞答等等,每一项活动都体现班级的凝聚力,展现学生的风采。还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统一起来,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6.抓好师德素养建设
在当今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迅猛阶段,我们的教师要热爱祖
国,献身教育事业,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软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内功,为当今教育改革练就本领,争创成效。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良好形象,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功效,倾注爱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是实现新形势下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催人奋进,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它也必将会给学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二、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群体作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教学作风和风格,是大多数教师共同创造和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教师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生群体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学习、生活、卫生、行为、语言等方面的习惯。校风制约于办学理念,影响着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发展;教风和学风深受校风的影响,又对校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中,时刻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团结友爱,充满自信和必胜的大氛围。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师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全体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荣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激发他们内在的激情,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和他人,能更好地面对现实,更好地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创业中去,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让他们今后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着”。但从实际看来,不少中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2+1”培养方式的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由于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下不去,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用不上,不适应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作为用人单位来说,除了要求员工具有必备的专业技能和健康的身心外,还对员工是否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十分重视。作为员工是否爱岗敬业,是否团结向上,是否能够顾全大局等都会影响其就业。良好的职业素质往往会使工作取得高效。而这样的职业素质单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是无法形成的。教师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就业难的现象。
五、深化“创新”观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职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着力创新。如果形式单调、内容枯燥、手段呆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就难以深入人心。因此,我们既要继承其他类高校好的方法,同时又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把尊重知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建设新时期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着手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学术文化节活动,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有效的载体。诸如科技作品大赛、电脑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百科知识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21―01
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与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一、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现状一:农村中小学校硬件基础很差。首先,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启动了危房改造计划,一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基本上消除了危房,但农村中小学校舍整体上质量差,年久失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农村中小学硬件改造环境投资不足。由于资金有限,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投资,多倾向于中心学校。
现状二: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农村学校的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操作方式、运行机制依然陈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创新的意识、环境、机制均没有真正地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
现状三: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就是搞活动,就是校容校貌等等,而不能认识到它是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系统,以至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形式呆板,内容上缺乏新意、缺少个性。
二、五个“加强”,促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校园环境建设要打破常规的、单一的、静止的模式,整合优化固有的教育资源,在“熟视”的领地变“无睹”为“有睹”,开掘出更为宽广的教育新天地。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机制。“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同时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把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与做人准则、精神需求与践行准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融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激励引领,又能规范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