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02:12: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学生管理理念陈旧
民办高校管理学生主要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传统教育行政管理中缺少双边互动沟通,教育行政管理员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这对完全学分制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管理存在极大的问题,传统的“一刀切”无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化、多元化方向的管理,不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
2.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对学生的管理是按照入学年份、专业进行班级和团支部的划分的管理,这和学年制相适应,但不适应完全学分制下淡化了班级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的管理,需要由传统的“教育、管理”转变为“指导、服务”的管理。
3.选课制增加教学秩序控制难度
由于学校的选课时间集中,会出现很多退选、改选的情况,导致教务工作量的增加,同时,跨专业选课中出现“碰课”,导致教学秩序更加混乱。在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务工作的管理难度增加,而教师则放松对学生的学习组织管理,课堂纪律、出勤等得不到保证,这需要学生自身提升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力。
4.教学管理队伍滞后
完全学分制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课,这增加了教务管理的难度,而当前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又跟不上需求,加大了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二、管理理论与启示
1.柔牲管理理论与启示
和刚性管理中的规制约束相对的柔性管理,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人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尊重、肯定、激励和鞭策成员,从而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激情,使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最佳的业绩就。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针对的是相对高素质的人员,而柔性管理属于一种较为深沉和更高级的管理,体现出管理工作的理性。
柔性管理是重情感、富有创新的柔性管理,对大学生教育管理者来讲,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柔性管理启示有如下几点:
1.1树立柔性管理观念,建立和学生保持畅通交流的渠道,注重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当前的网络交流渠道是较好的沟通方式。
1.2建立多元化的柔性管理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多以后会的合理评价,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1.3建立和刚性制度相结合的柔性制度文化,增加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自我约束规范的内容。
1.4民主平等地践行全员管理模式,健全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让学生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2.细化管理理论
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及爱德华兹?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丰田企业中逐渐形成了精细化企业管理模式,其管理的原则是精、准、细、严,让管理能够达到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以及具有操作性,将所有的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的简化、量化、信息化处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引入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能够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启示如下:
2.1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应该进行细化分工、细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
2.2进行制度标准化的管理。通过制度规程来约束克服工作的随意、无序。
2.3通过考评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使得管理工作严格化。
三、完全学分制下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策略
1.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创新教学行政管理模式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必要引入计算机系统对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以便处理繁杂的数据信息。
创新教学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以单位学生个体作为基本的管理单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开放的管理思维,灵活对待教学行政管理工作,重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保证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必修课程的学时应当合理压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计划,采用激励机制鼓励特长教师开设选修课,科学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开课前应充分论证开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立受益人反馈机制。
第三,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由于个性化选课会导致很多复杂的课堂状况,需要做好学生的选课名单,便于教师课堂点名、考勤和组织教学。
第四,根据柔性管理理论,健全?W生参与管理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柔性管理评价标准,高校行政管理需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考试考核机制。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该有任课教师的自评、学生网上评价、教学督导组的评价三部分组成。而考试考核机制中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考核,加大其比重,定期更新试题库的内容,一改考定终评模式。
第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进行个性化的管理,而人工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管理步伐,由此,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保障完全学分制下行政管理者开展精细化的管理。
2.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在细化管理理论中,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做好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服务,这就需要专职辅导员进行推动落实。由此,高校要实现精细化的行政管理必须要依靠建设高效、专业的辅导员主力军,明确辅导员职责定位,提升其专业化程度,这是面对学生个体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体现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3.制度保证
一、系级教学管理的地位和特征
系级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所在,它既是学校整体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基础教学组织。
系级教学管理的地位既有从属性又相对独立。具体而言,其业务工作从属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上而言,系级教学管理是执行层,业务上接受教务处的指挥;对下,系级教学管理工作又是指挥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系级教学管理的范围涉及本系的学生和教师,管理的内容包含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以及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是确保学院教学管理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具体实施者。
服务性是系级教学的基本特征,管理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服务。作为基层具体执行的系级行政,构成教学管理的教与学、师与生都集中在了系里,因此系级教学管理需要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包括为教师服务,传达学校各项方针政策,以教学为中心,沟通了解教师的要求;为学生服务,协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教学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学院各项教学管理政策的落实。
系级教学管理具有时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作为独立学院,必须面向市场,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才能形成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因此,系级教学管理必须在学院宏观调控下,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专业、新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专业课程设置以及配套教材的选择上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
高效性是指系级教学管理应有较高水平和效率。系级教学管理工作为了紧跟时展步伐,从容应对面临的挑战,必须有效改进教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系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相对较新的一种办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其优势尽显的同时面对一些新情况,新挑战,系级教学管理也存在着以下几种新的问题,概括而言,具体包括:
1、教学管理权限不够明确
院级教务和系级教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参与和介入,但因相应的二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具体的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责不明的状况。目前而言,系级教学管理经常出现被动接受工作,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各系与学院之间信息的沟通,更是阻碍了管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2、 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及其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独立学院成立普遍较晚,多数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沿用了母校的管理办法,而系级教学管理制度就更不完善。有的是直接将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拿来直接用,而这些规章制度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本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甚至有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本就没有可以依据的管理制度,这样就使得系级教学管理工作随意性很强,势必造成教学管理工作局面混乱或效率低下 。
3、 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偏少,日常教学管理以经验为主
随着独立学院招生人数的急剧增长,教学管理的工作量也在急剧增加,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偏少,因此面对非常庞杂的教学管理内容,许多工作都仅仅停留在表面,只能保证任务的按时、按质完成而难以顾及工作的创新。尤其是开学和期末这两个时间段,工作非常集中且强度较大,加班加点已成常事,因此,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难免出现懈怠和抱怨情绪,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完成。加之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受培训的机会,缺乏知识储备更新,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造成了单单凭借经验办事,缺乏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三、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议
独立学院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是必然选择,也是由外延扩张至内涵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系级教学管理,才能达到系级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目的,最终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系级教学管理应该根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本系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使之便于操作,易于实施。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其精神实质是整个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思想和方法上要体现尊重教师和学生,要以教师为主导,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要求,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要完备。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该包括必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办法和其他管理制度,整个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第三,教学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要在实践中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所以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考虑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才会使得教学管理真正走上程序化、规范化的道路。
2、 提升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
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在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上一是要挑选素质好的人员担任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系级管理人员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包括学习教育管理理论,不断提高管理知识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学习现代技术手段,熟练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同行和兄弟院校的领导莅临来进行工作指导和交流。
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展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推动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如从管理机制及工作现状着手,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系级教学管理工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在日常的管理中,不仅应该给予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予以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同时在制定岗位时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工作。 竞争机制的引入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因此引导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开展合理的积极的竞争,奖励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经济系)
参考资料:
一、实习工作指导思想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务实创新
二、教育实习意义和目的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
1.使实习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使实习生在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校教育质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通过实习加强我校与各中学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新时期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广现代化教育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推动我校和中等教育稳定发展。
三、工作分配与人员安排
1、关于工作分配:
队长(杨志敏)
主管全面,负责日常管理以及统筹工作
队会的组织主持 与实习学校的沟通
写工作日记以及实习学校的基本情况
考勤:上课、会议、集体活动等出席情况
副队(林远清)
教学工作的考勤,如早读、晚修、按时值班等。
教学方面:组织队员备课、听课、试讲、评课等,安排公开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统计队员上课情况并及时做好宣传、通知工作,还有其他与教学相关的工作。
副队(梁燕婕)
财务管理:包括来回车费、实习经费、资料费和活动经费等。
文娱安排:校内娱乐(可以很多文体活动,比如篮球赛、跳舞、健身操、球类运动等)、第二课堂宣传、
会议记录:轮流负责制
文字撰写:李佳穗、常婷婷
博客负责人:梁燕婕、林远清
摄影:陈雄、陈静娟
教育调研负责人:杨志敏
四、 教育实习的计划与安排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三个方面。以下是进度计划与安排:
9月11日由实习队长到实习学校,协助实习学校安排好全体队员到实习学校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实习队与学校领导老师见面时间和方式;确定各队友所带班级及指导老师见面及交流形式;做好16日听课安排。
见习阶段(9月15至19日)
一、教学实习
1. 多听指导老师的课,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听其他年级的课,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多找指导老师沟通,获得更多现实教学的经验;
2. 了解各科目上课的进度,准备上课教案,进行队内试讲、评课;
3. 各队友把握任课班级成绩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教学计划。
二、班主任实习
1. 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要求1周内完成;
2. 针对班里学生的特点,计划班会课的方案,以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3. 用3天至5天时间记住当所带班级的学生名字,召开班委会;
4. 确定一名待进生,注意该生各方面特点,了解该生的背景,从各方面帮助此生,有计划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5. 协助原班主任监督早读、晚修、抓好班级卫生、迟到情况。
三、教育调查
1. 9月前确定单独调查、团队调查的人员名单,确定好分工。
2. 确定各调查主题,查找资料,阅读资料,做好笔记,思考问题。
建议:团队的调查围绕新课标来研究,如:新课标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标与学生发展等。
国庆假期安排:
一、教学实习
总结见习心得,自由备课。
二、班主任实习
1.自由思考、准备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如:主题班会方案、第二课堂活动等;
2.协助原班主任为班级参加学校校庆活动;
三、教育调查
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初步拟订问卷调查的题目,收集整理资料,为做好总结作准备。
实习阶段:(9月22日至11月2日)
一、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中心任务,目的是使实习生初步掌握中等学校所实习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实习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要求是:
1. 以多上课为宜。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争取早上课、多上课,同科组的同学增加一条是:轮流负责,集体备课;
2. 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
3. 在试教课开始后,组员进行各种课前准备,如:写教案、预讲等。争取10月下旬上公开课;
4. 认真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疑难问题,要作出正确答案;作业批改后,应先对普遍错误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5. 都要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应用本学科知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知识讲座、文学、艺术、体育等课外读物。
二、班主任实习
1. 配合指导老师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独立处理班上问题,经常与指导老师沟通;
2. 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教学效果;
3. 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做好问题学生思想转化工作;
4. 提出主题班会方案,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5. 设计一次第二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形式多样、情趣高尚的课余活动
三、教育调查
1.进一步修改问卷;
2.利用自习课等时间进行调查,请求实习学校配合,保证不影响实习学校师生教学工作;
3.做好问卷的整理、统计工作;
4.写好调查报告的提纲,着手开始调查报告的写作。
总结阶段(11月3日至8日,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减少总结时间)
一、教学实习
1、找相关的科组制导老师进行座谈,致以真诚的敬意与谢意。
2、请指导老师写好实习生鉴定,请指导老师指出有点、不足。
二、班主任实习
1. 与指导老师座谈,致以敬意和谢意。
2. 请指导老师写好鉴定班主任工作。
三、教育调查
分析调查的数据,写成论文。
11月8日:向实习学校递交感谢信,准备回校。
五、队务管理
一)国庆前阶段
1. 制定队规,进行日常管理,正副队长按分工工作。
2. 熟悉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3. 实习队正常运作。
二)国庆回来至总结阶段
1. 坚持每周例会,每日按时坐班,周末自由活动。
2. 正副队长分工合作,发挥民主,注重沟通,团结队员。
3. 把握好“师生”尺度,对所有老师点头问好,对学生注重老师形象。
三)作好回校准备
1. 归还所借用一切物资。
首先,细化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法典》,实施班级量化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深化,是班级管理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层次更新的必然之路。为避免班级精细化管理变为走过场、搞形式、随波逐流,将"精细"二字真正落到行动上,我先和班、团干部制定出讨论稿,印发给学生,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使《班规法典》能反映绝大多数同学的意志,并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及综合素质。在全班讨论基础上,我们拟定了我班内部执行的《2000级五班量化管理细则》、《出版《班级日报》的规定》、《文明用语公司职责》、《值日班长的职责》、《自来水公司职责》、《黑板公司职责》、《吉尼斯纪录规定》、《学职责》、《作业公司职责》、《室外环保公司职责》、《值勤组长职责》、《特别行动旅职责》、《自行车公司职责》、《室内环保公司职责》等无损学生自尊心、体罚学生等与教育规律、教育法规相违背的内容,又具体而有可操作性的包容班级管理目标、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对相应管理工作和学生常规以分数量化,专人考核纪录,每两周一次综合,进行相应奖惩。这样形成了立体、交错式的班级管理网络,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凝聚了班级集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确保了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针对性。与此同时,完善了检查反馈制度,不仅常务班长、值日班长、值勤组长随时监督,作为班主任的我按照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求到位,及时将检查、指导情况以《班级日报》形式反馈到责任人手中,进行整改。实践证明,这个管理办法行之有效,能很快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应对学校“学生会管理细则”的实施,我班的班委会进行了扩大选举,确立了常务班长负责制下的值日班长班务管理制度:设常务班长一人代表班委会对外参与学生会工作和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其他事务,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其他班委成员如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同时兼任班级常务副班长,由原先向班主任负责改为直接向值日班长负责;值日班长由全体同学轮流担任,任期内(一天)行使一切班级管理职权,如监督班委会、科代表日常工作、记载当日的出勤情况、维护自习课的纪律、监督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以及在走廊打闹的行为等,同时负责出版、编辑次日《班级日报》,对任期内发现的好人好事加以表扬,对违反学生会管理细则的人和事进行登报批评,并写出任职心得,使班务管理透明化;取消学习委员建制,拓展科代表的工作平台,由科代表兼理学习委员的职责,负责处理、应对本科学习方面的一切事物。
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才”的育人原则而进行的如上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扩展了班委会的作用,更突出了班委会的服务理念,为班级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原则和基础。同时值日班长体制的运作,减除了班主任琐碎事物的制约,使班主任更高层次的运作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导向;也消除了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人人参与班级的管理凸现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巩固,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为精细化管理的正常运作组建了立体式操作平台。
再次,创建公司制奖惩制度,凸出学业管理。依托班级精细化量化管理体系,我们废除了沿袭已久的值日生制度,根据班级日常工作的性质和劳动量,创建了“室内环保公司”和“室外环保公司”,负责日常室内外的卫生清扫、保持;“自行车公司”负责每天自行车的摆放、监督上锁等工作;“黑板公司”负责任期内课后的黑板清擦;“文明用语公司”专事于学校“文明中学生”的班级内部宣传、监督事宜;“自来水公司”保证同学们日常纯净水的引用和饮水机的保洁;“特别行动旅”应对突发事件和学校安排的临时劳动性事务等等,将各种工作分配到个人,奖勤罚懒,天天检查反馈,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第四,学生以学业为重,为解决困扰已久的部分学生不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和我班课堂气氛沉闷而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突出学习重心,学生们自愿推选、组建了“作业公司”配合科代表检查、监督作业的完成和上交;印发了“家、校作业联系反馈卡”及时把作业情况反馈至学生法定监护人手中,密切了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班委会和学生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校、师、班、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帮助的精细化立体运作机制;为活跃课堂、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升华班级文化层次,学生自发设立“2000级5班级尼斯纪录”,以学业为核心,营造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班级文化氛围。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创建了七个学习小组(第七小组由部分学业困难学生组成,我兼任组长),在作业完成、课堂检测等所有于学习有关方面展开竞赛,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增添了活力。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
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二、工作要点
1、加强自身作用,完善内部结构与制度。
2、承办好上级下达的任务。
3、承办好文化艺术节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4月份)
4、组织好我系一学期一次的优秀学生表彰大会。(4月底)
5、承办沙盘模拟大赛,搞好管理系的品牌活动。(4月-5月)
6、针对05级全体学生举办首届大型模拟招聘会。(5月)
7、针对05,06级没过英语四、六级的同学组织英语四、六级冲刺班进行培训。(5月-6月)
8、学习经验交流会。(6月)
9、学期末进行工作总结。
三、实施战略
1、每周按时参加系两委例会,并作好笔记,会上积极讨论,为系里为活动出谋划策。
2、认真对待院里开展的学生干部培训讲座,并在课后参与讨论,写好心得体会,对自身定位,自我价值,自身职责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3、组织好每周部内的例会,完善内部结构与制度,与成员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合理分配人员,提高成员的积极性。
4、在环保知识竞赛中在系里作好人员选拔工作,强调参赛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记忆力。重视dv的制作和解说人员的配稿,从大局考虑认真组合答题小组,并认真检查他们的进展情况,后方组织好拉拉队,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5、在组织优秀学生表彰大会时,采取分工合作,各部门配合的原则,借鉴以前举办该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前期做好策划,宣传工作,统计材料,确定嘉宾、教室、发言代表及到会的人员,在大会开始前模拟会议流程,确保大会顺利举行。争取做到在院里第一个举办的系。希望通过优秀学生表彰大会能让激发全系同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6、沙盘比赛是管理系的一个品牌活动,我们尽量把他办得有特色。首先做好宣传,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与系企业经营模拟协会合作,帮助参赛选手进行一定的培训,实战模拟,提高参赛者的水平和竞争力,让活动办得更精彩。
7、首届大型模拟招聘会历时一个月,主要针对05级全体同学,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就业知识讲座和第三阶段的现场面试。希望通过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积累就业简历制作的方法和面试技巧,为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人员管理
1.1 信息化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学籍数据将不再以纸质卡片、文本存档这种简单的方式存在。学籍数据基本实现电子化在各个部门中流转,只要操作得当,其将给管理者带来准确、高速的理想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管理工作者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变,特别是当前高校有经验的管理者,基本都是经历过纸质文档时代的洗礼,但不得不说部分人员在新的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因此,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就要对管理者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主动提高信息技术实操能力,特别是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相关管理软件也越来越多,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使用,才能掌握这些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及技巧。这将有利于系统管理信息化操作进程的推进,更有效地提高办公效率。
第二,总结经验,加强交流。高校里面大量的二级学籍管理工作的工作性质、内容十分相近,有经验或者有技术的管理者在工作之余经常把自己的工作技巧总结记录下来,院校一级的管理负责部门定时、定期的组织交流活动,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家交流沟通,同时做好记录。上级学籍管理部分还可以通过建立交流群的方式,遇到问题及时提出交流,有经验的老师提供方法,在交流中相互提高。如果学籍管理队伍一旦发生人员变动,这些总结工作将让新接手人员更好、更快地上手。另外,计算机技术较强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开发的实用小软件、小命令分享出来,帮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建设一个稳定的二级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学籍管理是一个重复、繁琐的工作,有经验的管理者往往比有技术的新管理者更有价值。学籍工作涉及大量的规章制度和常规内容,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遇到了大量相似的问题并积累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高校领导者应给予充分重视,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应有待遇稳定人员,最好能够做到梯度培养。
1.2 做好数据准确入口把关
学籍管理将分为两大块:基础数据和变动数据。对于基础数据,院校级管理者应该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后,从招生部门录取数据中提取必要字段。因为涉及数据后续操作,必须保证数据与教育部学信网上学生的数据保持一致。对于涉及变动的数据如学籍异动、学院警示等数据,应该由院系管理者核查后由学生本人确定提交院校管理者处理,院校处理后应立即反馈给学生,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确认。
1.3 学籍管理与其他业务部门协调合作
学籍数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涉及高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保证学籍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学籍管理工作者就必须做好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更重要的是与教学管理其他科室的联系,学籍数据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数据,很多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此数据为基础展开,如学生选课、成绩录入、奖学金评定等。同时,其他教学数据也影响着学籍数据的变化,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申请休、退学,学生因违纪处分导致不能获得学位授予资格等,只有及时沟通才能做到实时更新学生学籍数据,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此外,现有高校基本都是学工和教务分开办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双方协调不足而导致学生信息收集不完整,特别是涉及学生学籍异动时,双方职责不清导致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最新学习动态,等到发现学生成绩异常时就会耗费管理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追查。因此,学籍管理者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旦遇到多部门交叉的问题,应主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错误出现。
人员管理是学籍信息化管理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即使引进再好的管理系统也没有用。反之,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了,信息化的推进将事半功倍。
(一)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
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当计划上交到上层管理部门后并没有检查或者认真检查计划制定和落实的状况,那么时间久了负责制定计划的相关人员就不肯再继续深入研究教材,也不再对学情进行详细分析,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甚至每年的计划都是前一年度计划的完整复制,这样的计划完全是一纸空文,形式主义。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很多学校通过随意延长教学时间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低层次的运作局限于时间和汗水的投入,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诚然,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其实质上是受到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评价关系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管理未能实现精细化。
(三)教研教改的实效
学校的教研教改想要实现真正的效果,除了要有计划安排、保障措施以及实施方案之外,还需要对整个计划进行频繁的监督、检查和评比,确保可以及时进行反馈,并且确定成绩无误,对于出现的偏差要纠正,从而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是得到落实。
二、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确保教学过程的几个细化
首先是借助集体的智慧,充分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之见密切结合,然后基于集体备课进行二次备课,充分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可以更加契合当前的教学情况;其次是同时注重教学课前准备和教学课后反思。应当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确保难度空间存在弹性,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课后想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寻找出其中教学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再度提高备课的质量。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精细化
在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时候,都应该以达到所期待的教学目的为前提。确保多做备课工作,尽可能多给予学生积极思维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并且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内容都属于精品,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属于精练,从而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由原本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精细化教学的多向信息传播和交流,并且课堂教学中多注重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确保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生成都要认真关注,校方要借助听课评课等多种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一个较为深刻和准确的了解,并且及时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三)实现作业布置的精细化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层次、探究和开放的特点。此外对于作业的量也要确保适度,学生的厌学和抄袭作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通过适当控制作业量,可以让学生的负担显著降低,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作业量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精选习题,确保所布置的习题可以增强课堂指导的针对性。对于那些非基础类的学科,所布置的作业应当具有创造性;学生的作业书写以及教师的批阅都应当有系统的规定,让作业体现其反馈功能,同时借助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于接到省厅学习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之日,安排专人负责下发富水局开展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富水局全局范围内开展此项活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认真组织人员,全面深入扎实开展活动,并结合实际实施《保密法》,确保取得实效。
二、配发资料较齐全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快的特性,在网上正规网站下载《保密法》原文、《保密法释义》和《解读新保密法的新亮点新要求》印发到各科室单位,正在着手订购《保密技术防范常识》手册,力求做到人手一册。
三、明确活动阶段任务
一是认真组织人员学习,二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找寻实施切入点,三是实行“回头看“办法,认真总结学习情况,明晰法律条文相关概念和领会实质,明确责任和分工,健全相关制度。
四、专题学习认真细致
以支部为单位,以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为主,结合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对局档案所设立的保密期限制度予以了更改,并就新保密法的新亮点新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解读:一是保密法中的保密与信息公开并重,政务公开是一般原则,保密是例外;二是保密法缩小了国家秘密的范围,明确了上收定密权、定密责任人制度、新的保密期限制度、自行解密与解密审查相结合的解密制度,定密主体大大缩小,解决了定密权责不清问题,增加了保密期限的具体规定;四是明确违规的法律责任,增加了严重违反保密规定,尚未造成泄密后果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加了机关、单位的法律责任;;增加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有关法律责任;增加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中的法律责任;以及针对当前泄密案件查处难、责任人处理难等问题,规定加大了处分监督的力度。
五、开辟专栏广泛宣传
在阳新、富水两地宣传栏张贴《保密法》,公开宣传学习,在局域网站,上传《保密法》全文、《保密法新亮点新要求》,同时要求平时通过网络、报刊自学,充分利用相关媒介加强宣传,扩大效果。
六、强化档案保密意识
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局属各科室单位对照《保密法》,结合自身工作特性,尤其对电子文档、纸质文件履行责任人签字及时归档分级保存,严格规定传阅人、借阅人。
一、
招新
大一新生` 是年轻的、有活力的,充满激情的,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也为了给学习部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学习部将于10月14号和10月15号进行学生会的全面招新活动。本次分为初试和复式两个阶段,以面试为主。招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竞赛资格,我们非常期待新一轮的招新工作。
二、
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学生活和心里问题,我们学习部将暂定于10月中旬举办‘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届时我们将邀请05、04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为06级新生提供一个大学生生活的指南。
三、“三字一笔一画”比赛
11月初,由校学生会学习部主办的“三字一笔一画”比赛活动也是我院学习部将要举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我们今年将在往届的经验上,尽量作到尽善尽美,努力把第十七届“三字一笔一画”比赛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全院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 双语演讲比赛
双语演讲比赛包括中文和英文演讲比赛。11月份,围绕南校区的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学习部将举办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尽情抒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各自感悟。
五、 辩论赛
学习部将于12月份举办辩论赛,为新生们展示自我,显示才华提供一个舞台,同时也为院辩论队输送新鲜血液。
六、 说课比赛
安师大是一所人文气氛浓厚的师范类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师范人才。虽然经管院的三个专业都是非师范类,但作为一种技能的培养,说课比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部将于12月中旬举办院级比赛,并且协助校学习部作好决赛工作。
七、 教案评比大赛
与说课比赛的意义与目的一致,教案评比大赛也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锻炼他们的职业技能。此次活动将安排在说课比赛之后,于12月下旬举行。
八、 开展与我院三个专业有关的英语、考研讲座
经管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设有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由于成立不久,广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专业的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茫然不知,针对这一情况,我部将在第一学期的活动安排有关着方面的讲座。
九、《经管学生的续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