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30 02:12: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适应理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适应理论论文

篇1

1.蜜月期。这是大学新生入学时最初的兴奋状态,通常是新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到开学一两周内刚进入大学时,新生出于告别中学这一人生阶段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向往,对大学文化表现出的是兴奋、好奇的状态。

2.危机期。危机期也叫抵抗期,通常是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也就是当新生对大学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之后,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开始感觉到文化冲击时会对新的文化产生生疏感,对以往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产生怀念情绪,在这个时期也是新生心理问题多发期。

3.舒缓期。通常是开学两个月后,正式的教学环节和正式的大学校园生活开始后,如加入社团、参加学生活动等,新生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对自我也会重新定位,开始规划大学生活。

4.认同期。新生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表现为排斥、完全接受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性地接收三种状态,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新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调整或重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完全接收,更要努力减少对新文化的排斥现象。

二、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启示

1.入学教育的时间跨度:根据文化适应规律循序渐进。在新生入学后,要按照新生文化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蜜月期可以通过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气氛隆重的典礼仪式维持新生的兴奋感,增强荣誉感;在危机期则要通过心理辅导、辅导员走访宿舍、新老生交流会等帮助新生认识自我、转换角色;在认同期则要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丰富新生的文化生活;在认同期则要指导新生在对自我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同时要重点关注一些边缘学生。

2.入学教育的目标:帮助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要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则要帮助新生实现四大转换:角色认识由以我为中心到融入集体、学会合作,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到多向型、创新型,学习目标由考取大学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学习方法由知识再现型到知识探索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主动与他人合作交往,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指导新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入学教育的方式:师长引领与朋辈分享相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对新生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走访学生宿舍等方式,深入新生中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院也要充分利用师资资源,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让学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新生开展专业讲座,帮助新生建立专业认同。同时,优秀高年级学生往往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圈,他们在思想觉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充分发挥优秀高年级学生的朋辈对新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篇2

二、认真审题,仔细作答

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如选择题,命题者常在其后面说明每一小题有一个还是有一至两个正确选项,千万不能凭想当然地都选一个选项了之。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也有要求选择错误答案的。例如,下列玻璃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量筒③烧杯④漏斗,如果忽略了题中的“不”字,选出的答案就会定错无疑。认真审题的另一层意思还在于要求大家一定要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如填空题及推断题,到底是要求填序号、填名称,还是用化学用语去表示等。此外,常见的含有装置图的实验题,本来只要求指出错误,你却偏偏答如何如何改正,这也是答非所问。

三、由易到难,珍惜时间

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拿到试卷之后,通篇浏览后,一般即可按试卷的先后顺序做题,可有些同学却上来就做计算题或占分多的题目,这样做实在是不可取的。正因为这些内容占分多,因而难度也就大,一旦做不出来,必定影响情绪。

甚至造成简单题的失分。所以希望大家要先做那些易答、易得分的题目。对于难题,可冷静地分析、审清题目的条件及要求,找出解题的关键,顺藤摸瓜,逐步攻克,若实在攻克不下,千万不可花去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后面题目的解答。

对已答出来但无十分把握的题目,要留出些时间去检查,必要时可换换思路另解验证。

篇3

中国地大物博,石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均或多或少地分布石油勘探企业和化工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便拉长战线增加了工作负担。工作人员四处奔波、舟车劳顿还要兼顾工作,难免有些吃不消甚至压根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由此石化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下降。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他们得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工作上的损失,于是这样难免使得预算管理不能有效实行[1]。

1.2石化企业高兼容性和高风险性

石化企业作为国民企业的龙头企业,其战略和经济意义甚为重要,许多部门都可能干预到石化企业的正常运营。各个部门可能因为石油调度和分配出现争执,甚至为此失去协调作战的工作能力,彼此互不信任。再者石化企业大多受国际油价不稳定价格影响,国际油价稍有波动整个石化企业便受到牵连而出现预算失策的现象,正是由于国际油价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才出现了预算管理不能奏效的现象。

1.3石化企业缺乏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理念

虽说石化企业是国有企业,但它的预算管理仍是在计划经济的范畴下实施的,由于计划经济并不能全面地考虑企业运营过程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诸如灾难、意外伤害等等,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都是严格按照原先的套路实行并没有将现实状况纳入其中考虑。另外工程预算的审批大多比较严格,得上级部门一层层的批阅最终经商议达成一致的意见才予以拨付,这便大大地耗费了时力延缓工程的进展[2]。

2.工程预算在石化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引导企业向规定的方向发展

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科学的控制行为,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的起点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集团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工程预算管理事先严格地规定了各项工程细节,包括某项工程的完成时间以及耗费情况,通过严格地执行工程预算,石化企业能够顺利地完成业绩和目标。近几年正是石化集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工程预算,石化集团才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较小的风险并逐渐发展壮大,倘若没有工程预算的指导,那么企业发展就无章可循变得混乱不堪。

2.2考核管理团队的实际成绩

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将集团的发展与过去的发展作比较从而衡量公司的发展之上,它更多地是取决于预算完成的多少。预算完成的多少是我们最为熟悉不过描述集团效益水平的词语,它在实际操控中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现代预算管理基本上都是将预算目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算目标管理。公司一年的日常运营都是仰仗工程预算细则来完成的,公司倘若率先地完成了整年的业绩,集团就得调出预算来对公司的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价。例如完成业绩的时间长短和预算相比是否有区别,耗资情况是否低于或者高于预算,通过一系列的比较集团就可以对公司一整年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这种对比公司也能更好地调整发展目标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2.3加大监督力度监督,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篇4

二、认真审题,仔细作答

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如选择题,命题者常在其后面说明每一小题有一个还是有一至两个正确选项,千万不能凭想当然地都选一个选项了之。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也有要求选择错误答案的。例如,下列玻璃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量筒③烧杯④漏斗,如果忽略了题中的“不”字,选出的答案就会定错无疑。认真审题的另一层意思还在于要求大家一定要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如填空题及推断题,到底是要求填序号、填名称,还是用化学用语去表示等。此外,常见的含有装置图的实验题,本来只要求指出错误,你却偏偏答如何如何改正,这也是答非所问。

三、由易到难,珍惜时间

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拿到试卷之后,通篇浏览后,一般即可按试卷的先后顺序做题,可有些同学却上来就做计算题或占分多的题目,这样做实在是不可取的。正因为这些内容占分多,因而难度也就大,一旦做不出来,必定影响情绪。

甚至造成简单题的失分。所以希望大家要先做那些易答、易得分的题目。对于难题,可冷静地分析、审清题目的条件及要求,找出解题的关键,顺藤摸瓜,逐步攻克,若实在攻克不下,千万不可花去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后面题目的解答。

对已答出来但无十分把握的题目,要留出些时间去检查,必要时可换换思路另解验证。

篇5

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仍无法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也首次作为独立的内容被纳入到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为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他的观点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的关系,即: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并非它的全部。其次,文化是语言的一大特点,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中的重心。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杜道明在语言与文化新论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因为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几乎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信息,这就促使语言成为文化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原文化的性质。而且,语言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每个民族特殊的认识方式,因此,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丰富、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呈现出全部的意义。这种基于文化的语言观提示我们: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其中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总目标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目标结构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在目标结构的“情感态度”和其他项目中,对“文化意识”也有相关的要求。“标准”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教学思想。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以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得以完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建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向度。因此,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自经历”各种跨文化情景,并做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简言之,就是要“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离中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为接受和推广,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重新解释了知识的本质和学习发生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从学生观和学习观这两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跨文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对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与母语文化相适应的认知图式,如果用这一认知图示去预测和判断与母语文化有较大差异的目的语文化,就必然会导致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把新的文化整合到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如教师在讲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陕西专用)第四册第六单元CULTURAL CORNER中TheUniversal Dragon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几个同学谈谈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这样,学生自然会谈到龙是如何的神圣和尊贵,教师可以很快地判断这种想法来源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学生的母语文化中,龙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可见对龙至深的崇拜。随后,师生最后总结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圣洁权威的。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仔细去回忆所看过的有关龙的国外影片,并谈谈龙在影片中的形象,学生就会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凶残的恐龙形象,《指环王.2》中的“戒灵”,类似冀龙的怪兽形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龙在英美国家是邪恶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地呈现西方人对龙的认识,而是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由此,英美人眼里的“龙”作为新信息和学习者对龙原有的认识经验相互作用,加深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形成了对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性的认识。

篇6

1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说过“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也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想成功地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2l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们认为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和另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更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指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外语教学领域中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及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课文讲授中受传统外语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和利用英语交际中频繁出现歧义误解,无法正常与外国人交流。这是因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体,其背后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语言若不触及到文化,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常把重点放在“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教授,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

我们学一种语言,交际是目的,语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因素,这三者是彼此相关联并不能分割的,只有当我们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

4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学的课程涉及面较广,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通常只能被列为选修课,这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普及面及实际教学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虽然在教材编写上已经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但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文化知识的传输方式大多是讲授法,这种忽视语言社会环境,完全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文化导入方式,使得学生在交际中用书本上的那些条条纲纲来生搬硬套,势必遭遇交际的挫折或失败。

其次,文化知识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笼统地、零星地散见于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识体系。这样就很难让学生系统地,具体地学习,了解其文化知识,而且这些文化知识认识往往是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一些总体概括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具体讲解,使得学生吸收这些文化知识过于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交际中难免要遭受挫折。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5.1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提高英语文化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一切英语语言活动中,在讲授课文,口语训练,语法学习等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意识和能力。

5.2丰富课堂内容。改良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内创设一些情景,灵活选择和运用group 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地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放英文原声电影,这是了解西方社会最直观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纪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创造文化丰富的学习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07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目标,那么我们国家能否利用凸显民族文化的影视,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新价值导向,是影视文化发展中面对的重要课题。

文化软实力( 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 奈在1990年3月发表的文章《衰落的误导喻》中提出。也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P11)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些实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一、网络环境成为传播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全新渠道

我国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指出,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建构与传播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全新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而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达到3。25亿,使用率提升至63。4%,远远大于通过影院、电视和购买光盘观看的受众人群。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通过视听网站点播下载电影和电视剧,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随时随地收看。

以网络为传播平台,影视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多元化。借助高新科技的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平台,影像资源大大丰富的同时,上传和下载的过程却显得简单而方便,影视的传播形式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影院和电视台模式,逐步向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向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为双向互动、即时传播和差异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满足了受众多元文化的消费需求。[2]网络环境下的影视文化传播不仅改变了传统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而且促进了新的文化群落的形成,推动着多元文化的向前发展。

二、影视文化体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

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典型特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和思想源泉,为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不竭动力。

(1)影视产业是整个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借助视觉影像、声音和色彩等影视语言,表现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比如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因其色调强烈,形象突出,引来游人驻足观看,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扩散传播,在网上也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议。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选择的都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姚明、袁隆平、杨利伟等涵盖国内各行各业的数十个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形象。宣传片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红为主色调,画面大气磅礴,音乐浑厚激扬,通过时代广场的电子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各个频道进行播放,借助国际主流媒体影响力来客观展示中国形象,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

(2)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的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影视文化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等影视传播途径,让世界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国家的朝气与力量,使影视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P11~12)比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所展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古典的中式婚礼,写意的翠竹山水等都是华夏民族典型的文化符号;十八般武艺的武打设计,配以大鼓小鼓密集的鼓点,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中国风”,通过影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博大的文化内涵。

(3)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融进影视作品,能强化作品在世界影视范围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影视作品兼收并蓄世界各地文化的有益成分,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聚合传播,将有利于影视艺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更新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获取更多观众的青睐。

三、影视文化的价值观导向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1)美国的影视作品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影像来传播其文化价值观

篇8

二、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选取本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利率市场化关于地方银行盈利能力的门槛效应展开研究①。其中以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变量,即模型的因变量;以银行净利差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反应变量,即模型的核心自变量;以城市银行的个体特征(市场份额、人均资产)以及宏观变量(准备金率、基准利差)等为控制变量,以业务结构为门槛变量。本文搜集和整理了2008—2012年间河南省14家地市级城市银行的数据,分别是郑州银行、开封市商业银行(简称“开封商行”)、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安阳银行、鹤壁银行、新乡银行、焦作市商业银行(简称“焦作商行”)、许昌银行、漯河银行、三门峡银行、南阳银行、商丘银行、信阳银行②。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各家银行的年度报告和历年《河南金融年鉴》。部分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部分数据来自城市银行的债券募集说明书,还有部分数据根据历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进行了推算。对比银行选取了10家国内商业银行在河南省的分支机构,分为大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股份制银行”)两类。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

(二)变量设计(1)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衡量的是银行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ROA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净利润/第t年末总资产。(2)净利差(NIM)。净利差的计算公式为:NIM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利息收入-第t年利息支出)/第t年末总资产。净利差反映了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的运用效果,也是中央银行放松利率管制与商业银行谋求市场定价行为之间的动态博弈结果。(3)中间业务收入占比(IOIR)。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计算公式为IOIR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第t年末总资产。该变量代表银行的业务结构变化,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4)基准利差(JZLC)。基准利差的计算公式为名义贷款利率减去名义存款利率,即DKLLt-CKLLt,DKLLt为一年期贷款利率,CKLLt为一年期存款利率,两者的差值反映了官方约定的银行赚取利差收入的基础空间。(5)准备金率(ZBJL)。按央行公布的历次准备金率的调整期间,逐月计算加权平均后,求得各年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6)市场份额(SCFE)。SCFE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末总资产/河南省银行业第t年末总资产。市场份额是银行竞争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该变量反映了商业银行对市场结构的势力分割。(7)人均资产(RJZC)。人均资产反映企业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RJZCj,t=第j家银行的第t年末总资产/第t年末职工人数。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河南省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快速提高。其中,城市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高,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2012年末,城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已经超过了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盈利能力在2008—2009年间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随后才转为缓慢上升。2008—2012年间河南省三类银行净利差的变动方向是一致,呈逐渐上升态势,2009年和2012年稍有下降。城市银行净利差高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大约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城市银行的贷款对象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这些客户的经营风险普遍较高,多数缺乏担保或抵押,为了弥补风险,城市银行就会对其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从2008年至今,河南省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年增加,但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绝对地位的现象没有根本性改变。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股份制银行次之,城市银行最低。不过,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股份制银行则保持平稳上升态势。城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城市银行的业务转型步伐相对缓慢。2008—2012年间,城市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尽管如此,2012年末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仍然占到40.53%,股份制银行次之,为13.79%,城市银行占比最小,仅占9.53%。2008—2012年间,河南省三类银行的人均资产呈上升趋势,其中股份制银行人均资产最高,大型银行次之,城市银行最低。股份制银行的人均资产波动性相对较大,这与股份制银行职工人数增加较慢,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有关;城市银行的职工人数增加较快,但是资产规模增加较为平稳。

三、实证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传统面板计量分析方法隐含假设是时间序列均为平稳,实际数据并不如此。如果数据是非平稳的,运用传统面板计量方法就会造成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各个变量进行面板的单位根检验。为避免单一检验可能形成的误判,本文选取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等四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LLC检验是一种基于相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则是基于不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四种检验的原假设均为变量存在单位根。从表2中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观察,绝大部分的检验方法拒绝了原假设,即变量并不存在单位根。表中变量均为I(0)单整,选择上述变量进行模型估计不会存在虚假回归现象。

(二)面板门槛模型估计建立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面板门槛模型,其中以NIM为核心解释变量,以IOIR为门槛变量,如(3)式。基于(3)式估计门槛值及其95%渐近置信区间,所得结果见表3:结合表4可知,单一门槛模型和双重门槛模型的F值都显著,三重门槛模型的F值不显著。因此,首先尝试建立双重门槛回归面板模型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估计的门槛值进行检验(即γ1=0.050%,γ2=0.110%)。对γ1门槛值进行检验,发现估计导致置信区间过大而归于无效,可见γ1的估计结果不可靠,γ2则为正常,因此选择建立以γ=0.110%为门槛值的单一门槛面板模型更为合理。构造出γ门槛估计值的95%置信区间图见图1,其中所取95%置信区间是所有LR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7.35(对应图中虚线)的各个门槛估计值所构成的区间。使用POLS方法估计(3)式,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5。该面板模型既考虑固定效应因素,又考虑了异方差因素,并经过了稳健性检验。由表5可知,银行净利差与盈利能力之间确实存在着较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将净利差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过程划分为低水平区制(IOIR≤0.110%)和高水平区制(IOIR>0.110%)两个区制。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高于0.110%时,即银行处于低水平区制内时,净利差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为0.407。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于0.110%时,即银行处于高水平区制内时,净利差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下降为0.287。反言之,银行处于低水平区制时,其净利差水平下降给银行盈利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比银行处于高水平区制更大。表6列示了2008—2012年分别处于不同区制内商业银行的家数。可以看出,大型银行全部处于高水平区制内,股份制银行基本上处于高水平区制内。城市银行正处于从低水平区制向高水平区制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城市银行处于低水平区制,只有少部分处于高水平区制。2010年以前只有洛阳银行和漯河银行处于高水平区制,2011年和2012年开封商行已经跨入高水平区制,鹤壁银行、焦作银行和南阳银行则在区制分界点上下波动。各区制内极不均匀的分布说明了城市银行与其他银行在业务结构优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大大超过其他银行。在当前中国的金融政策环境下,城市银行依靠较大的净利差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暂时现象。一旦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金融市场日渐完善,竞争环境更加充分,城市银行单一业务的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对城市银行来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尽快实施业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及早从低水平区制跨入到高水平区制。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利用河南省不同类型银行的面板数据,以业务结构为门槛变量,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地方银行盈利能力的非线性影响。估计结果表明:近些年来,较之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河南省地方银行表现出更高的盈利能力。非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地方银行形成得天独厚的高净利差水平,地方银行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日臻完善,一旦改革完成,银行净利差水平收窄现象就会到来,这将给地方银行带来比其他银行更大的价格冲击和成本冲击,地方银行以利息收入为主、盈利靠规模驱动的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无法持续。严峻的生存环境、激烈的同业竞争以及偏高的风险水平,将使地方银行陷入发展困境,必须尽早考虑经营转型战略。

(一)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保持稳定合理的净利差水平一方面,地方银行应该创新金融产品,丰富存贷款产品线,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方式,以质换量,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稳定和扩大客户基础。另一方面,地方银行应该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立足于地方经济,找准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范围,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客户融资、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等业务,以信贷结构调整获取更多的利差收益。

篇9

近代以来,法国一直是接受移民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倡导“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人曾经因为“共和模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一政策也被称为当时最成功的移民政策。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的移民政策却日趋严格,移民群体和法国主流社会的矛盾也逐渐升级。本文将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法国移民政策“共和模式”的得与失。

一、法国“共和模式”移民政策的内涵和渊源

所谓法国“共和模式” 又称雅各宾模式 ( Jacobin Model) ,它发端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到 19世纪后期基本得以确立,它是法国吸收与同化外来移民政策的框架。法国“共和模式” 的核心是在共和、平等、世俗的基础上赋予合法的外来移民以平等的公民资格, 旨在平等地对待外国移民,使其完全融入法国社会,但移民必须接受共和国的同化以成为完全的法国公民。

首先,“共和模式”在法国的殖民时期就已初见雏形。法国在其广大的殖民地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通过传播法国的文化和教授法语同化殖民地人民。法国的殖民地统治模式体现了“同化”政策,这种模式也与现在的移民整合一脉相承。

第二,“共和模式”强调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而并不是群体。个人必须首先接受统一的共和国价值观和法国文化,才能获得法国公民资格。出于族群可能会强化个体的差异,激化冲突,进而危害到社会的统一的考虑,法国反对以文化、宗教、种族等基础建立起来的社群。

第三,“共和模式”源自于法兰西至上的文化优越感。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福利。这种民族优越感使其觉得其他文明理所当然的应当融入到法国的优越文化中。

二、文化适应理论视野下“共和模式”早期成功的分析

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在1936年给出的“文化适应”定义得到普遍认可:“文化适应”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根据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对原来所在群体和现在与之相处的新群体的态度来对文化适应策略进行区分,区分出移民采取的4种文化适应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Berry的模型得到了普遍认可,文化适应是双向的,移民群体和主流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们的关系受到两者所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的影响。

根据文化适应理论,当两个群体的适应策略较为接近或者一致集中于较好倾向的时候,群体之间就会出现融洽的关系。十九世纪中叶起,法国的早期移民主要是来自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1851 年,来自以上四国的移民占全法外来移民总数的 58 %;此后从 1872 年到 1936 年,以上四国移民所占比例均在 70 %以上。这些早期移民在法国自发的学习法语,接受法国的文化,与法国本族人通婚,成为法国公民。而且由于周边国家也同属于西方文化体系,宗教也是以天主教为主,和法国在体制、文化和宗教上与法国的差别较小,接受法国的文化价值观的并不难,只要移民接受法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就能够获得法国国籍,享受与法国公民同等的权利。早期欧洲移民群体自觉选择向法国的文化价值观靠拢,在接受的过中鲜有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法国政府在“共和同化”原则下的一系列同化措施也为早期欧洲移民融入法国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早期的移民同化过程中,“共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普遍的赞赏。

三、文化适应理论视野下 “共和模式”后期困境的分析

相反,当双方的适应策略出现较大差异,比如主流社会认可同化,移民群体认可整合的时候,双方最容易出现问题。当双方均采取较坏选择的时候,如主流社会采取的策略是隔离或者排斥,而移民群体也采取隔离或者边缘化策略的时候,群体间最容易引发各种冲突。

二战后,来自北非的穆斯林移民成为移民群体的主力。随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兰教已成为法国第二大宗教,广大穆斯林们从生活到思想都深深打着伊斯兰文化的烙印,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在伊斯兰宗教范围展开的。伊斯兰教的宗教特性使法国主流社会担心伊斯兰教可能会对法国的民族性产生威胁,但在很长时间内,出于地缘政治以及经济考量(二战后,法国需要大量需要廉价劳动力),法国政府在对穆斯林的宗教传统方面,采取的是消极的宽容政策。在政教分离原则的指导下,法国政府当局相信“只有将伊斯兰教置于共和制度之下,消除其(传统的)思想,穆斯林才能与共和国而不是其族群保持一致”。而对于法国的穆斯林移民来说,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还标志着穆斯林的种族身份,蕴涵着神圣情感,支配着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穆斯林移民希望在保持自身的宗教和文化上融入法国社会,实质上是整合的策略。一面是政府致力于将移民同化入法国文化和主流社会之中,另一面是穆斯林移民不愿意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接受同化,这就导致了适应策略的不同。所以适应策略的不同是导致了穆斯林移民群体和法国社会矛盾升级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强求一律,只能导致人类文明失去活力、僵化衰落。地球村中的每个成员只有采取包容差异性的态度,世界才会在包容宽仁中通向多样并存、和而不同的和谐之路,妄图以“一”统“多”,只会引起对抗,导致纷争不断,难以共容。

参考文献

篇10

近代以来,法国一直是接受移民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倡导“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人曾经因为“共和模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一政策也被称为当时最成功的移民政策。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的移民政策却日趋严格,移民群体和法国主流社会的矛盾也逐渐升级。本文将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法国移民政策“共和模式”的得与失。

一、法国“共和模式”移民政策的内涵和渊源

所谓法国“共和模式” 又称雅各宾模式 ( Jacobin Model) ,它发端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到 19世纪后期基本得以确立,它是法国吸收与同化外来移民政策的框架。法国“共和模式” 的核心是在共和、平等、世俗的基础上赋予合法的外来移民以平等的公民资格, 旨在平等地对待外国移民,使其完全融入法国社会,但移民必须接受共和国的同化以成为完全的法国公民。

首先,“共和模式”在法国的殖民时期就已初见雏形。法国在其广大的殖民地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通过传播法国的文化和教授法语同化殖民地人民。法国的殖民地统治模式体现了“同化”政策,这种模式也与现在的移民整合一脉相承。

第二,“共和模式”强调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而并不是群体。个人必须首先接受统一的共和国价值观和法国文化,才能获得法国公民资格。出于族群可能会强化个体的差异,激化冲突,进而危害到社会的统一的考虑,法国反对以文化、宗教、种族等基础建立起来的社群。

第三,“共和模式”源自于法兰西至上的文化优越感。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福利。这种民族优越感使其觉得其他文明理所当然的应当融入到法国的优越文化中。

二、文化适应理论视野下“共和模式”早期成功的分析

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在1936年给出的“文化适应”定义得到普遍认可:“文化适应”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根据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对原来所在群体和现在与之相处的新群体的态度来对文化适应策略进行区分,区分出移民采取的4种文化适应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Berry的模型得到了普遍认可,文化适应是双向的,移民群体和主流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们的关系受到两者所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的影响。

根据文化适应理论,当两个群体的适应策略较为接近或者一致集中于较好倾向的时候,群体之间就会出现融洽的关系。十九世纪中叶起,法国的早期移民主要是来自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1851 年,来自以上四国的移民占全法外来移民总数的 58 %;此后从 1872 年到 1936 年,以上四国移民所占比例均在 70 %以上。这些早期移民在法国自发的学习法语,接受法国的文化,与法国本族人通婚,成为法国公民。而且由于周边国家也同属于西方文化体系,宗教也是以天主教为主,和法国在体制、文化和宗教上与法国的差别较小,接受法国的文化价值观的并不难,只要移民接受法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就能够获得法国国籍,享受与法国公民同等的权利。早期欧洲移民群体自觉选择向法国的文化价值观靠拢,在接受的过中鲜有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法国政府在“共和同化”原则下的一系列同化措施也为早期欧洲移民融入法国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早期的移民同化过程中,“共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普遍的赞赏。

三、文化适应理论视野下 “共和模式”后期困境的分析

相反,当双方的适应策略出现较大差异,比如主流社会认可同化,移民群体认可整合的时候,双方最容易出现问题。当双方均采取较坏选择的时候,如主流社会采取的策略是隔离或者排斥,而移民群体也采取隔离或者边缘化策略的时候,群体间最容易引发各种冲突。

二战后,来自北非的穆斯林移民成为移民群体的主力。随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兰教已成为法国第二大宗教,广大穆斯林们从生活到思想都深深打着伊斯兰文化的烙印,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在伊斯兰宗教范围展开的。伊斯兰教的宗教特性使法国主流社会担心伊斯兰教可能会对法国的民族性产生威胁,但在很长时间内,出于地缘政治以及经济考量(二战后,法国需要大量需要廉价劳动力),法国政府在对穆斯林的宗教传统方面,采取的是消极的宽容政策。在政教分离原则的指导下,法国政府当局相信“只有将伊斯兰教置于共和制度之下,消除其(传统的)思想,穆斯林才能与共和国而不是其族群保持一致”。而对于法国的穆斯林移民来说,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还标志着穆斯林的种族身份,蕴涵着神圣情感,支配着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穆斯林移民希望在保持自身的宗教和文化上融入法国社会,实质上是整合的策略。一面是政府致力于将移民同化入法国文化和主流社会之中,另一面是穆斯林移民不愿意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接受同化,这就导致了适应策略的不同。所以适应策略的不同是导致了穆斯林移民群体和法国社会矛盾升级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强求一律,只能导致人类文明失去活力、僵化衰落。地球村中的每个成员只有采取包容差异性的态度,世界才会在包容宽仁中通向多样并存、和而不同的和谐之路,妄图以“一”统“多”,只会引起对抗,导致纷争不断,难以共容。

参考文献

篇11

(二)文化环境建设永州历史上人文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第二个特色,是在当地的文化环境建设与道德人文追求。这也形成了永州历史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即古人是通过“自然”来“作文章”的。这一特色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在永州“悟道”的先贤皆从这片广阔丰美的自然之中获得灵感。不论远古的舜帝、唐宋的元结、柳宗元、周敦颐、以及后来众多的明清名士,无不如此。他们的文学和哲学思想,皆从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中生发出来;他们的成就离不开永州的自然,也恰恰得益于永州的自然。以唐宋两代永州的大量贬官为例,贬谪对他们的人生而言乃莫大之不幸,但这里丰厚美好的自然山水却又抚慰了他们,陶冶了他们,成就了他们;而他们也为永州创造了深远的文化。其二,文化的传播在永州也是通过“自然”。永州以“天然碑林”闻名,被称为“石头上的文学史”②。何以会形成这样的特色?正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墨客以其石奇石多而愿将他们的道德理想、人文追求以石刻的形式永远留在自然之中,永不磨灭。因此“自然”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播媒介。后人慕名而来,看到前人的印记,读到他们的思想,有感而发,撰文刻石;后人再来,再读,再刻。如此往复,精神一点一点流传,文化一点一点累积和创造。因此可以说,永州的文化、精神与道德,不仅仅是用书本传播,更是通过自然——准确地说是千百年来不断被“人文化”的自然——来传播的。其三,历史上永州的文教设施建设也充分表现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这也说明文化教育事业在当地极受重视的历史传统。永州古代的学宫、书院数量巨大,笔者曾专门论述这些文教设施的选址和建设是如何苛刻地追求理想的地势、水形,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要素的充分利用与契合③。其中,清代邑人樊名世对在一风景极为美好之地——东溪——兴建书院的阐述令人印象极深。他说:“其形胜如此,匪惟于禅居宜,而于吾儒之游亦宜。……旷与奥与,于吾儒心性之学实有所裨。……旷与奥与,于吾儒技艺之学,更非无补。后之学者游于斯,必于斯有起不徙。形胜娱观己,此所以为最也,所以难已叠葺也。”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风景如此美丽之地,不仅适宜建设寺庙,当然也适宜建设学校。美好的风景对儒生的心性之学有益,对技艺之学也有益。后人在这里学习,如何会没有所得、没有成就?这么美好的地方,如何能不建学校呢?事实上,类似的文章在永州地区明清府县方志中比比皆是,这恰恰说明永州前人深谙优越的山水环境对于教育人、教化人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也说明他们懂得应该把最好的地方用来兴修学校、进行文化建设。这次调研中我们看到,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将原来萍岛上的萍洲书院整修重建,作为永州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场所,算是对这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值得提倡。综上,永州的文化传统是与它的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我们必须从这个层面上来认识,才能体会永州的文化特色。然而在近几十年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全国很多地方政府和规划设计从业者忽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建设,造成了许多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文化传统的断裂、城市环境缺乏整体的精神文化追求等问题。当然这也更突显出永州历史文化传统的珍贵。尤其在本届中央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形势下,永州更应该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继承与发扬。

(三)风景发掘建设永州历史上人文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第三个特色是在风景的发掘与建设。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两个事件,乃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与宋代的《潇湘八景》。前者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也是柳宗元在永州从事风景开发与设计的完整记录。如果说是《永州八记》使永州之名终为天下人所知,那么这“名声”正在于当地奇异之山水、及柳子的慧眼识珠、非凡发掘之功。后者乃明清风靡全国的“八景”文化之源头。为何“潇湘八景”会有如此广博深远的影响?以前不甚理解,但当第一次亲临潇水之上,耳边回荡起北宋欧阳修“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①、南宋陆游“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②的感叹,则略有所懂。“潇湘八景”,开启了后世地方以“八景”形式整合当地风景资源、并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模式。上述的事实足以说明永州在中国古代风景开发史上的重要地位。永州的风景发掘历史中又蕴藏着怎样的人文精神?从元、柳的文章里,我们可以读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发掘风景的:这是一种“不忍”——不忍心美好的自然无名地淹没在荒野中,所以“不能不”将其发掘,为其命名,施其建设。这一方面因为永州的自然风景资源实在太美好、太丰富;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儒家思想中“人与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精神,即人有责任及能力帮助自然之化育,发现其美,点化其神。元、柳的行为后来在永州地区也形成了相当深刻的风景发掘传统,历宋元明清,大量的风景地被发掘和建设,并伴随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③。因此,今天我们不能单纯只看到永州的自然环境如何之美好,而更要看到它们如何吸引诸多名士将他们的情感、思想、信念都一点一滴融入到这个自然之中。这个“人文化”的自然、丰富厚重的自然,才是永州自然独有的魅力与特色。综合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永州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精彩之处正在于其人文与自然恰到好处的结合。因“巧”而“妙”。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财富。今天永州的城市建设如能继续巧妙地选择自然,充分地利用自然,适度地修补和加强自然,那么其文化传统之精髓即得以传承和发扬;反之如果今天忽视对自然环境应有的尊重与协调,一心只想高楼大厦的现代都市景观,那么永州的历史文化特色将被弱化甚至消失。

二、名城申报不是终点,未来城市建设更应侧重文化环境创造

今天永州能珍视自我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作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非常值得赞许。但名城申报绝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基点、新起点。如何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需要慎思而笃行。在2007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由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吴良镛院士针对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八字原则④。这一观点针对过去的单纯保护而言,强调应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遗产和文物建筑本身,更要维护历史文化环境的整体秩序,使新建设尊重所处环境的历史文脉,并加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技术方法上,整体创造并非复旧,而鼓励在尊重历史、尊重整体秩序的前提下适度创新。吴氏常常谈到绍兴“兰亭”与武昌“黄鹤楼”的案例。兰亭因王羲之而久负盛名,然而今日兰亭早不在东晋旧基,而是明嘉靖十七年在原天章寺北择地重建;本是“伪古董”,然“经康熙乾隆之游幸与题记,今日已成地地道道之真古董矣”⑤。武昌黄鹤楼历史上更是九毁九建,每次设计均依当时之审美与创造有所不同,但并不损伤其作为重要文化地标之真实性与深厚价值。此二例旨在说明,文化环境不仅是前人创造的,更需要后人的继续创新。所欲“整体创造”的正是一个既延续历史文脉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环境。这也正是永州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及申报成功之后,需要不断思考与着力之处。并且,必须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文化环境的创造统筹考虑,放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因为文化经营与文化环境营造不仅是永州历史上的宝贵传统和突出特色,必须继承;也是永州未来城市经营与发展的巨大优势。

篇12

2.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树立企业形象

目前,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企业的形象对于其在能源市场上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新型供用电关系,以“优质、规范、方便、真诚”的服务为指导思想,才能捍卫企业在能源市场的地位。提高企业形象,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2.1.1建立优质服务系统。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面对客户的营业窗口、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故障抢修等环节,必须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进程,以确保工作质量达到服务标准。

2.1.2提高电能质量。电能质量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电能质量的好坏是前提条件,所以必须提高电能质量,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1.3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培养电力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此外,电力工作人员还应多渠道的提高客户对电力市场的了解以及对电能知识的掌握,例如举办电力知识竞赛,加大宣传力度等,从而,提高企业服务形象。

2.2强化依法经营意识

通过不断加强供用电合同的签约及执行管理,以有效的法律手段来维护供用电的秩序,使经营风险得到不断的防范,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职工的法律意识,加强电网企业中所存在的不必要的风险,使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健全,保证其能够逐渐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2.3积极开拓用电市场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会不同,因此,电力企业应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根据用电的实际情况,来细分用电市场,实施重点突破的方式;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达到最大化的增加电能的用电量;最后,电力企业需制定合理的营销目标,通过控制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来改善农村的电网质量。

2.4坚持以营销管理创新为手段

为实现企业的营销效益最大化,首先企业要以利润为中心,不断推进企业的管理进程,解决电网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抗御风险和持续盈利的能力;其次要加强职员的绩效考核,以完善并推广考核机制,从而达到管理创新的目标,并要求每个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各层;最后为规避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风险,应做到大力研究市场,建立出一套资金落实、内容具体、节电效益量化的适合电力发展并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式。

2.5加强电网建设

电力营销的基础便是电能质量,想要有效的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电力企业要抓住市政建设和电网建设的契机,不断加快电网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超前发展电网。

2.6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引进高新技术

为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应努力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依据现代化高科技引进更多适合电力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可充分利用当前较为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电力的管理和营销管理系统,同时企业要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不断细化售后服务,真正做到决策科学化、缴费公开化和管理集中化,使电力市场营销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7利用价格政策

在不断实现电量最大化时,加强对用电业务的管理也同样重要,因此正确划分用电性质通过价格政策来优化管理显得也是极为重要的,应严格按照电量制定收费政策,正确无误地做好用电业务间的衔接工作;其次,为促进更多的用户用电,除了有力的宣传外,还要给予大工业用户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最后要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来回收电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