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05:37: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一)经济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支持生产发展,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了分析,认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一是资源的有限,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是有限的;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如果人类的生产发展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三)企业要达到盈利目标必须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贷款的企业一律不予贷款。(四)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会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或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企业环保责任范围将扩大,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该定义隐含着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也可能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二,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被动的,预防性成本则是主动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采用事先控制,环境对策成本的增加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环境惩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从传统成本控制发展而来,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比,又有其自身特点:(1)全面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并实施分析、控制。(2)外向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重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分析和生态设计,关注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把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全面考虑,而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不是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降低成本。(3)竞争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上。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使企业获取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范围、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把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即“三废”的控制处理上,即购进先进的处理系统,提高加工工艺流程,以确保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达到管制标准。处理模式也只是停留在事后处理上,就是在环境被破坏后才采取办法降低环境损失成本,不能预先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单一。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不能根据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或者是协调使用多种方法,而只是采用单一的目标控制法,且目标不明确,更没有具体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能贯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对其生产或服务的某个阶段进行控制,一般只是对看得见污染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步骤进行控制,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控制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企业应在采购阶段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生态设计,从各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四)企业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现象。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一般由导致该成本发生的相应部门负责,当企业需要降低总体环境成本时,往往是由这些部门分别采取措施。在这种方式下,各部门出于传统考核机制的压力,可能会以增加其他部门的环境支出或未来的或有支出为代价,尽量优化本部门目前的环境成本信息。这使环境成本的责任仅仅是在各部门之间被重新分配,而对整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降低却没有发挥作用。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出以下完善企业环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本控制的措施。(一)自觉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职责。企业要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首先要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自己的职责,才有动力与压力从各个方面降低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既包括对显性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的控制,还包括对隐性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的控制。因此,企业必须从研发阶段、供应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阶段、售后服务阶段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并对日常环境管理成本以及其他非正常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二)使用超前控制模式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企业不应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应建立先进的污染预防系统、清洁生产体系和污染治理工程,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预防与管理;不能只是在污染发生之后才花费大量的成本去降低损失。要依托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生态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并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产品回收再利用、增强职工身体健康等效益,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三)协同使用多种方法控制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应该也不可能只通过一种控制方法来实现。应该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协同使用来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四)使环境成本控制贯穿生产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体现永续经营的理念,因此企业应贯彻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具体可通过研发设计阶段的生态设计,原料选定阶段的绿色采购,生产阶段的清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环保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回收中的废物再利用,日常管理的时刻环保意识以及社区环保的公司绿化等来实现。(五)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对环境成本作出科学的规划;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无效行为,促使各部门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降低本部门内部的环境成本。(六)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单凭一个企业的力量难以形成降低环境成本的有效解决办法,无论各个企业如何努力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如果同类企业或者是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以一个整体共同商讨环境成本控制这个问题,则效果会完全不同。因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使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事半功倍。(七)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价,并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国家还应该通过合理征收税、费,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如征收用于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以及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排污费。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制可采用教育、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等手段,各级政府可采取相应的保障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从事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增加企业的环境经营收益和盈利能力。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放弃企业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应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环境会计的产生是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但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素质等各种的制约,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使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会计使会计突破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反映和监督,对大量环境以及生态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2.环境会计的产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各种灾害也让人们感到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环境意识觉醒并逐渐提高,绿色革命浪潮不断掀起,并更加关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及其作出的贡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这些活动需要进行反映、监督、管理,环境会计也就得以产生。
3.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高速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损耗为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确衡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环境影响,需要有合理的系统机构对其作出记录,并予以披露,这样,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必然的。
4.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改进传统会计的需要。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一)煤炭企业区环境成本的特征及构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一种“补偿性成本”,煤炭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体污染、瓦斯积聚、煤尘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排放、粉煤灰、噪声等各种污染。这就决定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既要支付煤炭开采本身所必须的成本,又要对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补偿。
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可归纳为: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费用、排污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地面塌陷赔偿、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费用、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防治措施费用、耕地占用税、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植树及绿化等费用。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1.煤炭开采条件因素。煤炭开采条件很差,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相对应的环境成本也很高。因此,煤炭开采条件与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也愈来愈多,煤炭资源开采量和生产量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大,环境污染也越严重,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也越来越大,环境成本也随之增大。
3.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对于矿区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开采深度加深、产量增加,造成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越来越先进,这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4.矿井开采年限因素。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矿井开采的范围越来越大,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将加深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表塌陷面积增大、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加大等,致使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5.煤炭生产量因素。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吨就会少一吨。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根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阀值,这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一旦煤炭资源开采量过大,超过环境的阀值,就会使资源过早衰竭,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环境标准和环境意识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增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致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将使得环境标准日趋严格,进而使得环境成本不断增加。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实施环境预评价,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预评价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评估,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环境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有能力获得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合作的基础上,优化设计生产流程,提高环境支出的可控性,减少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预评价能对环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通过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深入分析,有效地追溯环境成本的来龙去脉并对之实施控制,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境成本的动因来减少成本,还可以通过消除不增值价值的作业、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加强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价值作业的控制,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链。企业应结合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行权衡,选择最低成本的设计策略,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即作业成本是成本控制可执行手段,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煤炭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要延长整个煤炭产业链,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4.把环境成本的外在化与内在化相结合
统的环境成本控制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控制方式,其缺陷表现为:一是控制范围狭窄。仅针对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实施控制,忽视了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消费甚至报废领域的产品生命周期控制,因此无法提供完整的环境成本信息,模糊了环境成本发生的动因。二是偏重事后处理。在污染发生后企业设法予以清除,并把各种支出计入环境成本。这种滞后性的控制效果不明显,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三是控制思想落后。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基本思想是通过避免环境成本的发生来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目的,只要企业的污染行为不受到社会的严厉处罚,污染行为仍将继续,造成大量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传统的控制模式往往导致企业只关注眼前局部利益,相对消极地降低环境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创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成为必然,按照环境成本控制发生的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超前控制、实时控制、综合控制三种主要控制模式。
一、企业环境成本超前控制
超前控制是事先控制、规划的一种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绿色供应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以及价值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等模式。
(一)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主要经过产品的研究设计过程,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过程,产成品的运输、销售过程,还需经过产品的使用、报废、处置等过程,所有这些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基于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对作业成本法的补充和深化,使环境成本的作业成本分析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应当包括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发生的环境成本,使产品成本项目更为完整,满足企业管理对产品成本控制的需要。
(二)产品生态设计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所谓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和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从生态设计流程看,包括产品规划、设计和评价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品规划是依据相关环境法规进行的。在确认基本符合法规要求后,进入依据生态设计准则的第二环节产品设计。第三个环节是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来自于生命周期环节成本影响因素和后续投产、使用、报废阶段信息。最后将评价信息反馈到设计环节,生态设计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绿色供应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绿色供应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将绿色供应链理论引入到环境成本控制中,结合其理论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和组装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和物流商等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在实施管理过程中,通常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一些关键节点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并要求其上、下游企业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达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是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报废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及资源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等。如图2所示。
(四)价值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从价值链视角来看,不论是从产品的最初设计到投产还是从产品的仓库运输到销售与服务,不论是从企业的供应商到经销商还是从企业自身到竞争对手,都可能成为降低环境成本的一个关键点。例如产品在设计中考虑到使用何种材料,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产品在生产中是否产生并排放大量污染物;产品在使用中以及最终废弃时是否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等。可见,环境成本与各个关键环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渗入到产品价值增值的整个过程。因此,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是由一项产品或服务经过研究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后勤等内部价值链环节的环境成本控制,再结合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外部价值链环节的环境成本控制构成。如下页图3所示。
二、企业环境成本实时控制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是指在IT环境中,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进行实时对比和分析,以对财务信息的全程监控代替事后检查,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手段,达到实时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实时控制模式是相对的,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时间等因素,任何实时都有延迟,当对其忽略时,就可以认为控制是实时的。主要包括:基于ERP的环境成本控制、基于ABC的环境成本控制以及环境成本控制持续改进控制体系。
(一)基于ERP的环境成本控制。利用ERP系统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是考虑到ERP强大的预测、计划、分析等功能,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ERP环境下,企业将经营环境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库存物资、生产工序、生产车间、供应商、客户、分销商等经营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准确及时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进而对自身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和合理规划。
(二)基于ABC的环境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ABC)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具体表现为:首先,确认耗用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作业中;其次,根据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对环境成本而言,其发生可以通过作业这个桥梁实现最终分配给具体产品的目的。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持续改进框架体系。企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预防成本、检测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种,通过增加对预防作业和检测作业的投资可以降低环境成本,因此,企业可构建一个环境成本控制的持续改进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和检测两个环节,至少应考虑以下五种核心目标:(1)节约原材料或天然材料;(2)减少使用危险材料;(3)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4)尽可能治理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的排放;(5)加大再利用的机会。如图4所示。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综合控制模式
综合控制是除环境成本超前控制、实时控制之外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往往综合了超前、实时等多重控制方法的不完全控制体系。企业环境成本综合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因子专门化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局控制。
(一)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基于PDCA模式的环境成本控制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企业不断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控制改进,采用更合理的环境作业流程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具体要求包括:(1)P阶段。对企业目前实际环境问题(排放量、环境负荷、环境成本支出)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本期改进目标,最后针对改进的目标,确定下一步企业环境的改进重点,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等。(2)D阶段。根据之前制定的改进计划,实施企业环境成本改进。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对整个实施计划进行严格的实时控制。同时在实施计划之前,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树立降低环境成本重要性的意识。(3)C阶段。跟踪检测企业环境污染排放以及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检查、验证改进计划实施效果。(4)A阶段。对改进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制定标准为下一次循环提供参考,并继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二)环境因子专门化成本控制。环境因子专门化成本控制的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治理、包装物、废弃物、能源四个方面,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的环境成本,为此企业应该重点针对这四个方面建立专门的控制系统,如图5所示。
(三)环境成本的全局控制。环境成本的全局控制模式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环节。(1)事前规划是在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生产流程,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最后选出最佳方案,以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2)事中控制是对环境成本的发生进行过程控制,通过控制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资料,不仅为本期各责任中心提供考核的依据,而且指导下期目标的确定和计划的安排。(3)事后控制是指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采取措施予以清除和弥补。
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的特点及比较
(一)具体控制模式的特点分析。如上页表2所示。
(二)具体控制模式的适用性比较。不同的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借鉴。但不同控制模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要求。表3列示了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的比较。
五、结束语
超前控制模式是环境成本控制中预防环境成本支出的主流控制方法,实时控制模式是环境成本控制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但是二者均具有片面性,不能真正使环境成本控制深入到企业整个运作系统中。因此企业应当联系自身实际,紧抓关键控制,构建一个与企业整体运营框架相融合,又综合各种控制方法优点,抵消其缺点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在实践中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银华.试析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J].会计研究,2006,(4):54-5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背后环境付出的沉重代价。目前,企业环境责任成本的投入逐步加大,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出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剧。“十二五”规划和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同时也给企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下降低企业的环境责任成本,成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理论基础
(一)企业环境责任成本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因消耗自然和生态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付出的责任成本。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责任预防成本,也是事前控制成本。企业任何生产活动的开展,都要预先考虑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了避免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巨额成本,企业必须估算环境责任的预防成本,如购置环保设备的成本、对生产工艺和环保产品设计的成本、环保宣传成本等。二是环境责任检测成本,也是事中控制成本。企业虽然在开展生产活动前做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责任预防方案,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必定造成一定影响,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势必加大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如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等资源的检测成本、残余物质对环境影响的检测成本等。三是环境责任治理成本,也是事后控制。如果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企业就要支付资金治理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包括环境治理成本即治理的技术费、人工费、材料费等,也包括因环境污染产生的赔偿成本,如破坏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污染当地的水资源造成粮食减产、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等的责任成本。
(二)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所涉及的环境责任成本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与企业其他方面的成本控制不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对企业而言,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的控制,也就是事前控制。企业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控制投入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和治理成本,合理规划环境成本的支出,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对整个社会而言,企业对环境责任成本实施控制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长期以来的矛盾,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过程见图1。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基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摒弃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追求绿色经济,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同时也给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当前,大气的污染、雾霾的加剧、居高不下的PM2.5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直持将矛头指向了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的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始终把承担环境责任当成一种简单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意识到环境责任投资给未来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和收益,因此最终的结果是企业一直消极被动地应对环境责任问题。如今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盛行,全社会关注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增强,企业只有将承担环境责任提升到战略层面,才能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上处于主动的竞争优势地位,树立企业为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二)有利于企业降低环境责任风险,走长期良性发展道路
传统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未将环境责任风险包括在内,这就导致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随着国家近年来对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旧式的发展道路在“低碳经济”这个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不仅能真实全面地体现企业履行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且能减少来自环境责任风险的威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企业仍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并未主动考虑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效益“良好发展”的表象掩盖了危及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不利因素。
(一)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企业不会放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不会主动增加环境责任成本的投入,更不会牺牲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对环境的预防、检测和治理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于促使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中很少有环境责任方面的具体规定,正是由于环境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企业被动地履行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责任,造成当前经济和环境矛盾的加剧。
(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不清晰
传统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通常只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付的治理环境污染费用和因污染环境负担的罚款,而往往忽视在预防、研发、销售和回收环节存在的隐形成本。如果企业在产品生产前重视研发先进生产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就可以减少环境责任成本的发生。再者,使用低碳环保的包装进行产品的销售以及对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可以降低环境责任成本。然而多数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性发展,这样在短期内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了企业利润。但长久来看,企业无法真正核算全部环境责任成本,使企业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不能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其内在的责任风险。归根结底是我国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没有清晰的控制范围,再加上企业没有将隐形成本纳入其责任成本控制的范围,致使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不科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这进一步说明旧式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目前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中,应用较多的是标准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等,然而企业很少将污染环境的成本纳入成本控制的核算范围,即使考虑到环境责任成本,也往往将其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种简单的会计处理方式不能明确地体现企业环境因素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造成企业资产及利润数据的失真。在全面的成本控制核算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没有考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进行核算,仅核算事后控制的环境责任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没有把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纳入控制范围,没有很好的估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核算方面的漏洞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不科学性。
(四)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不及时
企业环境责任控制成本信息的不完善、控制范围的不清晰及控制核算的不科学等因素,造成企业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因预防、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更不可能准确披露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的信息。现阶段,治理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致使一些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是简单地披露一些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信息,而无法及时披露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其他环境责任成本信息。然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需要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这就造成没有固定的财务报表披露的现象。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甚至不披露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信息,使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企业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五)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才短缺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分类及企业招聘管理的一些弊端,造成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人才短缺。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涉及会计学、环境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工作。
四、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加强措施
(一)建立健全环境责任法律法规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完善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是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法律基础。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不足,难以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制度,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促使企业及时发现在执行法律法规时的不足,并快速调整发展战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责任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企业主动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及标准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目的是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发展。企业应该依据该目的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和标准,范围和标准的设定可以参考以下方法。企业可以根据大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并结合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分析,找出环境责任成本发生的规律,以推算未来企业发生的环境责任成本,从而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范围和标准。同时将环境责任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将企业内部的生产工人、成本控制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从而降低环境责任控制成本。
(三)完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体系完善环境责任
成本控制核算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首先,对环境责任成本单独设置账目,不仅要核算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会计科目,也要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加以评价和考核。其次,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纳入成本控制信息系统中,利用计算机成本控制系统分析和核算收集的数据。一方面可以选择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费用最少的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的错误,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最后,引进奖惩制度,积极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
(四)健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体系
为弥补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薄弱性、监管方面的不健全,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增强新闻媒体对社会大众、企业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行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公众关注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探索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成本披露信息部门,投入专项资金,调动管理部、财务部、营销部等参与的积极性,及时地收集数据和披露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五)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人才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能否很好的控制,关键因素在于环境会计核算人员。首先,企业要转变控制理念,将经济利润最大化的首要目标逐渐改变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经济和环境共赢。其次,要加强对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融入多种相关学科。企业也可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题性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知识,引导其树立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效率,降低成本控制的费用。
作者:谷慧玲 张 尧 石 蔚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6日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经济和环境两者是不可分割并互相影响的关系。企业的存在在于满足社会需求,并以获得利润作为回报,如果企业的目标违背了社会需求,从长远看将无法获得回报。因为自然环境的支持系统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地球环境虽有强大的供给性和包容性,但它也存在着两个有限性:一是资源的有限性,资源并非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有限性;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性。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逐渐破坏。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分析发现,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用各种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使公众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不管是从国家的长远经济利益考虑,还是从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着想,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是势在必行的。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形成及特点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形成。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环境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可见,环境成本是由于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形成的,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就是要减轻或是消除这种影响。因此,这影响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我们比较熟悉的制造业为例,可以从企业经营的三个阶段分析环境成本的形成:(1)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某些资源稀缺或某些原材料被管理当局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时,企业在利用这些资源、原材料的时候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2)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消耗材料、能源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时应承担的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各种费用。如,治理污染设备的投资、环境污染的防治费用、排污费、罚金及对周围居民的赔偿费等等;(3)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指产品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费用。
(二)环境成本的特点。环境成本是企业为了保护企业而发生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改善设备支出、日常环保费用及开发环保产品的各项措施所发生的费用等。根据环境成本的形成可为环境成本概括成以下几个特点:
1、不可预知性。环境成本的支出不像其他项目(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一次性,如某个时候违反环境法规受到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境破坏之后的修复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方面。
2、隐蔽性。一般情况下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也没有触犯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很可能不能明显地看到某些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企业在当期就不会去核算这方面潜在的支出,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成本,因为最终还是要企业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
3、连续性。虽然环境成本的支出具有突发性但并不影响其支出的连续性。因为环境成本的支出贯穿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直至淘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4、不断增长性。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支出也日益增加。因此,企业对环境污染后要承担的责任就会不断地加大。而且,公众对企业产品的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必然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不包括环境成本,成本中一般只包含直接消耗的料、工、费,对企业损耗的资源和环境费用没有进行考虑和核算。所以,企业的收益产生虚增,这样就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来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
目前,我国对环境成本计量也比较简单,只考虑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环境广告支出等简单项目,在实际发生时一般都是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所以这些环境成本存在的缺陷,并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后果:(1)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目前,多数企业只是在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才将其列作费用,而对潜在的环境成本忽略不计,使当期收入和费用配比不真实,虚增当期利润,增加税负,同时也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2)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因为我国目前并没有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应准则或是相关制度,以致各个企业的实务处理不一样,企业间缺乏横向比较的基础;(3)环境成本发生的动因被模糊,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企业一般都是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这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或者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因为成本动因的模糊而互相逃避责任,从而使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进一步导致成本上升。因此,企业要对环境成本必须进行有效控制,而且不应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应建立先进的污染预防系统。这样可以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而且进一步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成本控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成本控制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是以损害后代利益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自1992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不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行为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而且某些条文已明确了对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要求。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因此,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估量各种经济主体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会计具有对经济活动的计量、反映和控制的职能,有责任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西方会计理论界已经把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越来越强。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较好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
1、政府方面。(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法可依,使其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减轻或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全民把环境保护当成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3)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力度。由于目前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考核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因此政府必须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考核,这样也能使国家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4)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控制有限资源使用,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国家政府利用价格手段,冲破加以成本的束缚,在商品的成本中加入资源成本,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客观的反映,充分发挥价格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逐渐形成珍惜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企业方面。(1)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制定整体战略规划。价值链是企业由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物而发生的,从原材料采购开始至销售给客户为止的一系列价值生产作业而构成的。因此,价值链分析的实质是对构成价值活动进行价值分析,明确增值的目标和环境,做到具体发展规划,将企业视为各项活动的集合体,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使成本和其相关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有很大的帮助;(2)确定企业环境成本目标,采取各种渠道控制环境治理成本。在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尽量减少、回避加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和营运成本;(3)善于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成本控制。在如今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现代成本控制原理,把控制成本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能把企业的各项成本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提高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效率,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
3、其他方面。如今,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消费中都非常注重“绿色”的环保用品,一切追求人性化,要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穿得舒心。因此,广大公民在要求社会、企业提供各种环保用品的时候同样也需要他们对国家政府在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可行的好建议,或是对管理当局的环境管理进行监督、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督。广大人民不断地从真正意义上增加环保意识,利用发言、投诉、检举等权利,对政府和企业的各种行为有了民意的监督,是企业生产经营更加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的补偿,而且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充分地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资资源的消耗和补偿。所以,政府、企业、公众都要为保护自然环境努力,特别是企业,要把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26.21;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10-02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煤炭资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绝大多数煤炭资源都分布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影响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上环保法规的日臻完善,企业为治理环境的代价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在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企业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将会严重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以煤炭企业为对象,探讨了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的方法,目的是为保护环境、提高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一些建议。
一、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责任分析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保护环境是煤炭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既来自于法律法规,也来自于企业的自我承诺,甚至也来自于社会公众的呼声,这种责任和义务最终要转化为企业的环境成本。因此,分析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责任,是决定煤炭企业如何采取成本控制措施的前提。
1.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环境成本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其义务由谁来承担,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一般来讲,煤炭资源在国家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社会价值创造的贡献度越高,人们对煤炭产品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度就越大,对煤炭生产活动的限制就越少,社会愿意承担环境成本。反之,人们则会降低对煤炭产品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度,对煤炭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环境成本的大部分则由企业自己承担。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替代能源在国民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煤炭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依存度在逐步降低,人们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承担的环境成本份额越来越大。
2.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高,社会对生产活动的约束也就越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也越完善,煤炭资源的开采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煤炭企业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就越大,煤炭环境成本也就越高。
3.企业自我承诺的义务
既然人们十分关心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那么如果企业主动加大环境保护支出,既可以降低环境法律风险,又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获取税收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把履行环保责任仅仅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把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行动,愿意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责任。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从环境成本控制的角度看,环境成本由事后的环境治理成本与事前的环境预防成本两大块构成。前者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及之后,企业按照环境标准和达标排放的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的成本,以及环境整治成本;后者的范围更加广泛,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更有意义,包括替代材料成本、清洁生产、环保设备投资、节能设施投资、废弃物再生利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投入的成本。从二者的关系上看,事后的环境治理成本与事前的环境预防成本存在消长关系,如果加大事前预防成本可以降低事后的治理成本;反之如果降低预防成本,必须投入更大的事后环境治理成本。因此,环境成本控制的任务是适度增加预防成本,以实现二者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1.建立成本核算体系
资源类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显著的特点。就煤炭企业来讲,其生产过程既是时煤炭资源消耗和煤炭产品的产出过程,又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过程。因此,煤炭企业不但要组织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而且还要组织环境成本的核算,以便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和合理控制环保支出提供决策成本信息。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和日常的成本会计实务中,尚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环境成本费用分属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在这一核算体系下,成本会计信息主要是满足于外部报告会计的需要,从本质上讲属于财务会计范畴,无法为环境成本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例如,环境成本控制决策需要将环境预防成本与事后环境治理成本进行比较,以确定环境成本控制方案的优劣。这就要求企业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出发,将原来混杂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环境成本分离出来,为环境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专门的环境成本信息。
2.成本管理理念的更新
随着成本管理技术的改进,传统产品成本控制方法对企业产品成本的贡献已经接近极限,要想进一步取得产品成本控制上的突破,必须更新成本管理理念,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与传统的以生产过程为成本控制重点的成本控制理念不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将成本控制的空间由生产过程拓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要求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采取成本控制措施,特别是要把产品控制的重点放在产品设计阶段而不是生产阶段。因为,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设计阶段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占用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80%以上,也就是说,产品的结构和生产工艺一旦确定,最多只能再降低产品成本的20%。反过来讲,要想在成本控制上有大的突破,最关键的不是成本控制方法的改变,而是成本理念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正是在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取得成本优势而产生的成本管理理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管理思想要求产品成本控制从产品设计开始,将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报废等所有阶段的成本费用均纳入成本管理的过程,它要求设计人员参与成本控制、财务人员要参与产品设计过程。就煤炭企业成本控制而言,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思想要求必须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评价,使污染预防和资源控制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3.生产方式的创新
环境成本的源头在生产,所以要想降低环境成本,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适应环境成本控制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它要求在产品工艺设计阶段就应当考虑环境成本,进行环境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以期通过工艺改进,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并将环境成本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将环境成本浪费消除在工艺设计阶段。
4.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的创新
环境成本控制首先要确立成本控制的标准,因此,环境成本控制必须推行目标成本法。通过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评价和考核相结合,构建责任会计体系。成本企画是在目标成本法引领下的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思想为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创于日本丰田公司,很快被应用于其他公司,它帮助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确立了日本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从而使日本经济实现了腾飞。成本企画是一种前瞻式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同样可以被引入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过程,通过工艺设计和“纸上生产”,对生产过程中环境成本进行反复测算和改进,使环境成本达到目标成本管理的要求。
5.实现环境治理的集约化
环境治理的集约化是指采用经济手段,使环境治理的责任与环境治理活动相分离,从而实现废弃物的集中排放和集中治理,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环境治理效果,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如可以由多个企业出资购置环境保护设施,采用公司化运营方式,对成员企业的废弃物进行集中排放、集中治理。
三、结束语
一、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1、环境成本的含义
企业环境成本就是企业以履行环境保护为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或者因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以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各种耗费。
环境成本就是一种耗费环境资源进行补偿的价值尺度,是企业以保护环境为原则,由环境方面的因素引起且已经发生的,由本企业承担和支付,可以明确地以货币计量的,或者潜在的虽然难以以货币计量,但由于资源耗费是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最终应该并入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核算的成本。简单理解环境成本就是企业因为生产经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一种补偿。
2、环境成本的内容
环境成本一般由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共同组成。
3、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比较分析。
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比较,可以看出这些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各有特色及优缺点的比较。
优点: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成本发生的原因结果进行全面动态分析,是企业决策、规划和控制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主动的寻找使成本降低的方法和空间; 增加了成本核算和考察内容补充了或有成本,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完善,实现了将外部环境成本向内部环境成本的转变。增强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 因为考虑了外部环境成本,所以对企业的资本投资决策以及全面预算提供个人哪个好的信息服务。缺点:由于只针对内部环境成本计量,而忽略外部环境成本核算范围相对狭小,由于环境作业和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的准确性较难把握导致其分配方法上应用存在一定难度;资料寻找困难或资料质量难以保证,由于该方法是按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作为成本核算考察期来确定的,这就违背了会计期间的规定,会造成期间界限不明显,某些环境成本不能准确归集,导致实际操作性有待考证;在我国只有个别行业使用完全成本法,因此该方法还不适合进行全面推广使用。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本文主要介绍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实例研究
1、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简介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煤种最全、煤质优良的炼焦煤生产企业,现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山西焦煤总部设在山西省会太原市、集团公司地跨太原、临汾、运城、吕梁、忻州、晋中、长治7个市的25个县市区。现有28个生产矿井和18座洗煤厂,原煤生产核定总能力为6580万吨/年,洗煤厂的入洗总能力为4500万吨/年,截止2004年底企业资产总额383亿元,职工15万人。焦煤、焦炭等煤炭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巴西、德国、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拥有焦炭和机电设备等进出口经营权。与德国鲁尔集团、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宝钢、鞍钢、首钢、武钢、华能等国内外大公司结成了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
山西焦煤集团环境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管理费用:企业环保处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
(2)环境监测费:企业用于环境检测的设备设施、仪表仪器以及有关费用;
(3)排污费:即国家各级政府对污水、煤矸石等"三废"的正常排放和超标排放征收的排污费;
(4)环境影响赔偿费:即企业废水、煤矸石等"三废"排放引起损害农田、破坏农作物、污染空气而对周边农村和居民进行赔偿的费用;
(5)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
(6)绿化费;
(7)与环境有关的其他费用:包括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向企业摊派的费用等。
3、完善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控制
(1)设计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在矿井设计阶段,应以环境保护为指导理念,避免"采厚弃薄"吃肥丢瘦"使煤矿从其生命周期开始就具有绿色环保的内涵。①建设高产高效的集约化矿井[3],综合勘探,依据资源条件,优化设计,合理确定新建矿井规模,重点建设大中型矿井,限制小型矿井。②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实质性改变煤炭的生产状况,提高煤炭的生产能力和回收率。
(2)取得原料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企业取得原料主要是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而煤炭的开采过程也是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过程。针对这一过程,煤炭企业应该采用清洁开采措施,使得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减为最小。①减少煤矸石排放。改革开拓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区巷道布置,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减少煤矸石的产生。同时,要大力推行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煤矸石污染的危害。②减轻地表沦陷。根据资源条件和地质情况,采用充填、联合、协调、条带、房柱式开采和离层区注浆等适当的开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③减少瓦斯排放。推广高效瓦斯抽放技术,实现综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浓缩技术,减少瓦斯直接排放量。
(3)销售阶段环境成本的控制。为了降低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环境营销是降低控制环境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包装上选择绿色包装材料,尽量减少包装,循环或者再利用包装材料;选择使用无铅燃料、有污染控制的装置和节省燃料运输工具,尽量简化供应及配送体系,减少贮运过程中的浪费,降低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尽量缩短分销渠道的长度,加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污染。
(4)尾矿处理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企业尾矿产率一般为80-90%,大量的尾矿若不妥善处理,危害甚大。对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种途径:①首先要尽量做好尾矿资源有用成分的综合回收利用,采用先进技术和合理工艺对尾矿进行再选,最大限度地回收尾矿中的有用成分,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尾矿数量。②用尾矿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制作水泥、硅酸盐尾砂砖、瓦、加气混凝土、铸石、耐火材料、玻璃、陶粒、混凝土集料、微晶玻璃、溶渣花砖、泡沫玻璃和泡沫材料等。
三、结论
(1)从煤炭企业的行业特点出发,将煤炭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分为煤炭资源消耗成本、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煤炭替代成本、环境影响成本、环境改善成本、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
(2)指出环境成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矿井开采年限、煤炭资源供应量和能源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3)根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及原则,指出主要采用生命周期法,并具体分析了实施步骤,提出了控制措施。
(4)最后,分析了目前山西焦煤集团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得出了山西焦煤集团应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并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接着将本文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对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秉祥.基于 ABC 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6).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愈凸显。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会导致恶性循环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原则的经济发展新型模式,是对传统生产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要求,是一种强调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了“末端治理”思想,注重经济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的是依照相关规定和一定方法对各阶段的经营生产的环境成本展开控制,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方共赢。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进企业积极开发利用清洁、再生能源,积极研发生态产品,促进废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与增强竞争力,而且还可缓解环境负担,减少污染。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1.环境成本控制意识欠缺。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依然遵循着末端治理的思想,忽视生态的平衡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追求短期的效益,缺乏环境保护和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主动地改进生产模式,研究控制环境成本的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的负担,甚至变本加厉地破坏、牺牲环境而谋取短期内更大的利益,最终使环境成本落到社会公众与政府身上。甚至部分企业员工在“企业买单”思想影响下,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明显的浪费行为,比如采购环节不顾成本、不顾实际需求,在生产阶段因为没有合理计算而大量地浪费生产原料、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原料当成一次性原料使用等,极大地浪费资源。
2.环境成本控制体制不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工业发展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经济发展路线,因此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难度也不断地加大。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仍然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环境污染监管方面的相关体制不健全,已有的管理制度也未能真正落实,监管工作较为松懈。而企业自身也没有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例如在环境收支成本的核算方面,并未单独核算入账,而是在其他营业、管理方面的成本费用中反映出来,比如部分企业会将绿化、排污等相关的环境成本费用隐藏在营业支出、管理等账目中,违反环境法规后的罚款款项或者停业整顿等也算入营业支出账目中,从而不能全面、真实披露企业信息。
3.环境成本控制力度不足。大部分企业出于相关法规条例的压力而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但是也只是对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展开控制,而没有考虑外部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控制力度不足。环境成本分有内部与外部两个部分,均是以环境成本发生的范围、空间和企业理应承担的部分作为标准。内部环境成本指的是企业内部经营生产环节产生的环境成本,而外部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外部的环境的影响产生的成本。
4.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落伍。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是单纯的按照政府环保法规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方面的管理,不仅管理比较滞后,而且缺乏有效性,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较为落伍。例如当前大部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采用的产品生命周期法、完全成本法以及作业完成法等只是单纯地将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手段套用在环境成本控制中,不仅适用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而且方法比较落伍缺乏创新。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均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在相关法规要求之下被动采取的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在增加企业投入成本的同时也影响控制成效。
三、循环经济视角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
1.提高环保意识。政府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思想,意识到末端治理生产模式的危害,正确认识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重要意义,明确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主动地对企业的经营生产环节加以改进,严格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牺牲环境、短期暴利不可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还会给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结合企业发展特点、涉及的领域和生态环境现状等研究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经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动关注并重视环境问题,坚持企业效益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地开发绿色、生态、环保的产业与产品,在尊重、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管理者的带领下强化企业员工环保知识教育,树立全员的环保观念,在经营生产各环节约束自己,从各环节、细节上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2.健全相关体系。从政府角度,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监管力度,除了从企业披露信息入手了解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之外,还应对企业环境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以及污染影响情况展开全面地调查了解,完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从企业角度,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控制,而不是单纯事后管理;健全环境成本的核算机制,真实、全面地披露企业环境成本有关信息,从而有效地争取政府部门有关政策优惠、环境补贴方面的扶持。
3.加大控制力度。从时间角度,企业应该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的环境成本管理,而不是仅仅强调事后的管理,避免环境成本控制的滞后,事前应该严格产品设计工艺的审核分析,合理规划生产,坚持生态环保理念;事中应强调清洁生产,加强生产监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资源;事后应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强化控制,尽可能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压力。从范围角度,应兼顾内部环境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提高排污的达标率,规划好排污渠道,并对相应的排污范围内的环境负责,加大环境成本控制力度。
4.改进控制方法。企业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发展状况积极改进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财务成本控制策略。例如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应从原料选取、生产能源、生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在生产环节应注重“工业三废”的科学、合理处理,例如废水二次利用、废品分类清理或再利用、以废治废等,尤其是生产排污环节应合理设计排污方案、规划治理区域,积极改进污水、废气等处理工艺,确保排污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指标标准,包括噪声损害率、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利用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再生能源利用率和噪声源排放量等。对于经营销售阶段应从产品包装、推销、运输等方面入手,如避免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推销手段注重环保、运输环保注重低碳、产品报销注重回收宣传和处理等。总之,企业应该注重各个环节以及细节方面的环保,从而最大限度减小对环境的伤害。
四、结语
总之,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和利益,更关系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转变思想,增强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循环经济视角去分析企业当前的经营生产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而主动采取有效地环境保护、环境成本控制措施。企业应完善已有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强化经营生产全程的环境管理,兼顾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管理,加大控制力度,注重各阶段和细节的环境管理,积极改进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促进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尹冬林 单位: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王普查,董阳,宿晓.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09):116-120.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与生态危机两大瓶颈问题并在,威胁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我国更是面临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由于无节制地使用石化能源,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许多企业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则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环境成本及其控制实质的准确表述
循环经济的准确完整表述应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2)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3)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概而括之,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和经济模式。
对于环境成本的界定,应以传统会计对成本的界定为基础。传统会计认为,成本是资产的耗费和流出,是指经营主体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获得经济效益而发生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根据成本的性质,把成本概念用于环境领域,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相结合,就可以界定出环境成本的概念。因此,环境成本当指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由此而承担的各种损失。具体地讲,环境成本应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环境损失。其中环境损失是指企业承受的各类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损失。
二、传统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缺陷
1.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耗费与补偿的有机统一体。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只核算微观的经济成本,对环境成本计量只考虑了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对潜在的环境成本忽略不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它忽略了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易使企业虚增收益,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
2.企业成本控制范围狭窄且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三废的处理上。不能把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的范围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环境成本。在企业成本核算中也没有包括环境成本,对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均没有考虑,更没有将其纳入成本控制范围,因而企业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同时,由于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和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成本上升。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单一且缺乏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
目前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大多采用事后处理法,体现的是末端治理理念。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污染发生后企业设法予以清除,核算时把已经发生的有关环境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这种方法并不改动原有生产工艺流程,只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据统计调查分析,采用事后处理法,不仅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而且更容易忽视环境成本的预防作用,从而导致环境失败成本的失控,最终导致环境支持巨大,不少企业甚至陷入财务危机。由于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没有单独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企业受短期利益行为驱使,当然不愿因环境成本的增加而影响其业绩。
三、进行环境成本有效控制的新思路
1.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目标,拓展环境成本控制范围
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环境成本范围。空间的成本控制除企业内部产品制造成本外,还应包括外部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将它们作为企业实际成本的组成部分,并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同时,同行业的企业应当联合起来,互相合作,发挥规模效应,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成本,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使企业节约成本,降低环境支出,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下降。成本控制的时间范围应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环节,实现对环境成本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控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二)外部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环境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所以各国都采取严格的政策措施来控制打压环境破坏问题。加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商誉和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改变成本控制模式,利用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增强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环境成本是一项综合的管理工作,企业加强对自身的治理控制,必将带动企业整体水平的增强,实现企业的盈利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更为我国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此同时,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操作程序,是为我国的环境发展状况出一份力,也是为全人类的环境治理问题开辟全新的发展思路。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过于简单。企业对环境的治理只针对末端环节,没考虑生产中整体阶段的治理,忽略对环境成本的事前预防,以致形成过于单一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环境问题的治理没有引起企业的关注。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加之企业重视更多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同时政府的奖惩制度没有强化,令企业对环境问题采取淡化模式的态度对待。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只注重于对污染排放的控制,没有从根本上严格要求企业。导致企业对环境问题没有自觉的控制意识,没有建立优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四)企业对于事后的治理费用很高。只注重事后处置过程,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企业在产品研发到最后的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所以事后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很高,整体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政府及环保部门:宏观指导与监督控制。(1)加快拟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改革制度。政府要规范对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标准,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借助国力的强制性手段,利用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规划。(2)制定相适应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政府要完善专门的针对环境的会计准则,尤其重视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制定恰当有效的环境会计准则,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提高企业的自觉环保意识。(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在加强对环境成本信息管制的同时,还要通过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调节环境制度,激励企业的长久发展。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首先环境成本的发生是为了达到对环境的保护,即对环境的负责;其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采用事后处理法,即企业在发生环境问题造成环境影响之后,对环境问题设法进行清除和弥补的行为,并将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列为环境成本;最后我国未做到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所以环境成本可看作是各类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用或被要求采用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要求所付出的成本。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内容有:(1)传统的企业环境控制成本。企业在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环境活动中,为了履行环境责任,所发生的货币性的支出和非货币性的消耗。(2)政府以法定形式规定的成本。政府以法定形式规定的企业必须发生的环境控制成本。(3)企业为达到环保目标与计划自主投入的成本,也称自发成本。是企业为了达到环保的目标与计划,自主决定的环境控制成本。(4)预算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未来的环保活动所作的预算。具体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消耗。(5)突发性的成本,即偶发成本。指事先没有预计的突发性的环境控制成本。(6)故障成本。是对环境破坏和环保举措不力等恶性环境活动的经济处罚。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
1.按环境的归属可分为环境内部成本与环境外部成本。环境内部成本是指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且可以精确计量由企业负担的环保成本。环境外部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但尚未精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负担的不良环境后果。
2.按环境成本是否能为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所影响分为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影响成本数额的成本;不可避免的成本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
3.按环境成本的用途分为环境补偿成本、环境维持成本、环境发展成本。环境补偿成本是指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各方面造成损失而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维持成本是指为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护费用;环境发展成本是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控制方法是事后控制法,将成本分为以上几类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的核算、分析以及环境成本的控制。
二、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经营导向”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企业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效益,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代价。
其次,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环境成本控制相当重要。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不仅形成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无序化,对我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造成大量浪费,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的日益关注,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要求日趋严格,企业对自身的环境行为负责已是大势所趋。
再次,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应该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经禁止无环境标志的食物进入市场。资金市场开始注重企业的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许多国际金融组织、一些发达国家对外援助和政府贷款对受援国的环境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也规定各级银行发行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保护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最后,从企业面临的风险来看。环境问题将使得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国家对环保责任的范围不断扩大,对企业的环境责任追究已不仅仅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且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这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
三、我国相关法规与环境成本控制的关系
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行为进行约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会对企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产品规格等有更高的要求。一旦企业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将处以罚款,使企业的环境补偿成本增加。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环境补偿成本,会投入资金维持或改造生产加工、污染物处理等系统,这将使环境发展成本或环境维持成本增加。法律法规越严格,企业发生环境补偿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降低可能发生的巨额补偿成本,企业将会加大环境维持或发展成本。环境成本的迅速增加,必然会使企业产生压力,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由损害成本和控制成本两部分组成,企业环境控制成本是企业为达到国家要求的环境指标或者避免因排放超标缴纳罚款而采取的措施所耗费的环保投资成本和恢复成本之和,控制成本是企业在生产之前所耗费的成本;损害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一些环境资源等产生的成本费用。如图1所示,如果污染治理水平逐渐提高,污染排放量逐渐减少,当控制成本线与环境损害线相交于点W,环境总成本则处于第一个低点L,此时L并非环境成本控制最佳点。随着企业污染排放量继续减少,控制成本逐渐增加,损害成本逐渐减少,但控制成本增加的幅度大于损害成本的减少幅度,因此企业环境总成本增加。当控制成本增长速率与损害成本降低速率相等时,环境总成本到达拐点M。此后,损害成本降低的速率大于控制成本的增长速率,环境总成本逐渐下降。当控制成本增长为P时,损害成本也变为零,此时即企业达到零排放,环境总成本最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很难达到P点,只能不断向P点靠拢。一般而言,企业的控制成本与损害成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控制成本提高会使企业的损害成本降低。企业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实施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可使企业环境控制成本和损害成本随之下降,最终实现企业损害成本为零,控制成本等于企业环境总成本,此时环境总成本最低。当前的环境治理观念认为企业的环境治理要以预防为主,同时通过一些措施或办法使企业环境总成本最低,将对企业生产前的控制作为企业环境总成本控制的重点。在生产之前通过购买高新环境保护设备来降低损害成本,这样企业的环境总成本也就相应降低。
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案
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可以从产品生产周期、生产成本、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成本控制体制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控制环境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周期下采取不同的控制体系,实现企业环境损失成本最低的效果;生产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将企业的环境成本施加到产品上,同时对产品进行评估,通过改善流程或优化生产工艺来减少非增值产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资源损耗而降低环境成本;资源浪费情况分析是指企业从产品数量以及价值两个环节来确定生产过程中环境资源的重点损失环节,并采用产品设计、优化生产等手段来减少环境资源的浪费,从而减少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评价标准是采用环境成本评估的方式来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企业不同时期的环境成本进行分析,从根源上控制环境成本。
(一)基于产品生产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
(1)产品设计阶段。产品设计阶段是企业生产之前的环节,此环节基本不产生环境成本,但产品设计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期企业运行所耗费的原料及生产成本,实践证明,产品生产周期中,环境成本费用80%都由产品设计阶段所确定。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企业要将生态设计融入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及材料,同时通过研发环保材料,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产品的可循环利用。另外在设计环节还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回收及重复利用等,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中。(2)购买阶段。一是采购标准,企业采购的货物分材料和设备两大类,对于材料,企业要尽量购买兼容好、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材料;对于设备,企业要尽可能的采购零件图2基于资源损耗情况分析的环境成本控制流程模块化、标准化同时可拆装的设备。二是采购方式。为使企业降低采购成本,企业可采用招标采购、网上订购以及同其他企业联合采购等方式。三是与上游合作商构建战略协作关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上游合作商对于企业的生产销售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要与上游合作商紧密衔接,构建战略协作关系。(3)生产阶段。生产阶段是在产品生产周期中耗费环境成本最多的一个环节,在生产阶段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一是实现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更新新设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法来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尽可能降低企业在生产中的损害成本。同时应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发达国家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先进的方法对企业运行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掌握企业在环境控制方面的最佳减排方案,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对“三废”的处理。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企业排放的三废是主要环境污染物,企业可以采取变废为宝等措施对三废进行有效处理,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4)销售阶段。此阶段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在销售阶段采取一定的策略来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如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在对产品进行运输时合理采用运输工具及运输路线来实现货物运输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还可以在对产品进行宣传销售中采用电子销售即网上建立销售系统的方法来减少销售过程中对环境的损耗。(5)废物回收阶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要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需对企业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可以采用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加工等策略来充分利用企业的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基于作业成本费用管理的环境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费用是依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关系,将生产资源分配到生产作业中,然后采用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上。作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采用环境成本动因将环境成本有效的施加到生产作业,然后通过作业把环境成本与企业产品相关联,以此来实现环境成本归属性的提高;二是针对环境成本的隐蔽性和负责性,利用科学的核算方法来分配产品的环境成本,为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通过作业成本核算环境成本有四个步骤: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分情况确定环境作业,并建立环境作业数据库;三是确定企业环境成本动因;四是对企业环境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将环境成本费用逆向分配到产品。
(三)基于资源损耗情况分析的环境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