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17:0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事理说明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中比较抽象及较难理解的一种文体,知识点主要涉及:把握说明对象,理清层次结构;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延伸探究创新。
■
阅读事理说明文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揭开事理说明文的“神秘面纱”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两大分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说明对象、说明目的不同。
在说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看得见、摸得着,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名扬天下的苏州诸园作为介绍对象,曲径、假山、池沼、花墙等构成了清新淡雅的江南美景,说明对象具体可感。而事理说明文是以不可描画的抽象事理作为说明对象,看不见、摸不着,如: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即以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及成因作为文章的说明对象,阐释了沙漠里的科学知识,事理抽象,无从勾勒其色彩、形态。
在说明目的上,事物说明文意在通过对具体可感事物的形状、性质、用途等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该事物,着重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如布丰的《松鼠》,文章从松鼠漂亮可爱的外貌,说到它驯良乖巧的性格,进而介绍它的生育特点、皮毛用途,意在使读者对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事理说明文旨在诠释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分析因果关系,揭示变化规律,着重解决“事理为什么”的问题。如吕叔湘的《人类的语言》一文,就从人类语言的特点、意义、用声音作为传播手段的原因等角度,对语言这一抽象、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说明,意在让人们了解语言的内在演变事理。
二、抓住事理说明文的“关键核心”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释说明对象的事理成因、性质特点、相关联系等,作者组合各说明内容之间关系的逻辑方法便成了文章的重点。阅读中,我们要清晰地辨明文章介绍了什么科学事理或科技知识、采用何种说明顺序、安排何种说明结构、运用怎样的说明方式、体现了哪些科学人文精神。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深奥抽象的事理依靠缜密的逻辑推理维系着,因而,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我们要抓住文章的“关键核心”――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以逻辑顺序为主,主要体现为: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括到具体、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等。理清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要从抓标志性词语入手,因为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推进顺序的标志性词语,也可以通过概括文章段落的要点、提炼段落说明中心句来理清说明顺序。
三、把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节奏”
近几年中考科技说明文大都以事理说明文为主,说明内容主要涉及新兴科技、前沿科学等,如保护生态、低碳环保、微观科技、宇宙探秘等,大都是同学们知之甚少的知识领域,再加上事理说明文科学严密的文体特点:多用专用术语,逻辑推理严密,平实说明为主,因而文章较为枯燥,给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我们要:1.仔细阅读文本,抓住说明对象本质,明确说明的主要内容。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要明确作者抓住哪些奇怪的光、声现象的本质,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解释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原理。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推理过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为了说明花红的原因及其色彩变化规律,按照“设疑、解释、总结”的顺序行文,条理非常清晰,同时作者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3.品味说明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学生阅读的事理说明文大都是科普类文章,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活泼,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多引用俗语等,生动活泼。4.激活科学思维。如中考题常有让学生想象“未来太空生活”“人类特征解码”“畅想生态家园”等探究题。我们要立足文本,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思维迁移和科学想象,展现神奇的科学图景,通过创新探究题,大力培养自己的科学品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向适当的身高进化
寻 正
以现在的主流标准来看,多数人都向往“高个子”,不少家长为儿女身高不足担忧。在校园中,经常有个子不高的同学被称戏为“根号二”,即1米多一点,身材高大的同学则更有安全感,也更受异性青睐。但是,当我们用科学方法论证身高的问题时,就会发现普遍的偏见实在是荒谬至极,个子矮的人其实不应当为身高担忧。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在人类未进化出意识之前,跟其他生物一起在食物链上竞争时,个子高大占据生理优势,因此,古猿人身材向高大发展。这有利于跟其他动物进行体力拼搏时占上风,所以高个子的生理优势是动物性的。当人成为万物之灵时,个子高大不再是优势,我们有一种向个子矮小进化的趋势。
在充满人类竞争的历史上,高个子占得表面优势,而真实的取胜者往往是矮个子。从生理学上看,高个子跟矮个子对比有绝对力量、短时爆发力、达到范围宽、不易缺水等方面的优势;而矮个子则在拥有相对力量、灵活度、散热、耐力上的优势。高个子基础代谢率更低,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更有优势,不过,消耗的食物总量却更多。高个子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而矮个子则适应南方热带气候。
矮个子还有明显的更长寿命。如果你接触过百岁老人,你会发现他们都不高。日本冲绳人以长寿闻名于全球,其高龄老人平均身高:男性不到1.60米,女性不到1.45米。在百岁老人中,平均身高男性只有1.48米,女性1.39米。
美国学者撒马拉斯是研究身高与寿命关系的专家。他认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系统越大,其维系系统有序性的成本就越高。人的高度决定着人的容量体积,体积越大,这个系统会有越多机会增加破坏性的熵值,越容易最终塌陷――也就是说越容易死亡。
我们知道,人的生长发育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而来的,一个1.83米重达86公斤的人,其体细胞达到100万亿,相对于一个1.52米只有50公斤重的人来说,多出40万亿。个子高的人体细胞要分裂更多次才能达到要求的细胞数量,会显著消耗其DNA(脱氧核糖酸)的末端的端粒,加快衰老过程。同时,这个高个子也有额外40万亿的细胞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加发生癌变几率,从而导致寿命减少。
如果可以理性地设计我们的身高,我们应当像撒马拉斯提倡的那样,向矮个子进化。据估计,美国人口在10年间体重平均增加了4.5千克,作为一个后果,在2000年美国航空服务业增加了3.5亿加仑的燃料需求,价值2.75亿美元。撒马拉斯进一步估计,如果人类的身高减少20%,我们可以节约15亿吨的矿物质与塑料、1.3亿吨食物,以及86万亿加仑的清水,整个经济效益达到3万亿美元!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从身材“现在的主流标准”说起?
2.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黑体词“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准确把握文章(段)内容。一般以表述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3.分析、识别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辨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如:这段话(或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其作用。
4.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一般以赏析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从文中摘录一句话,要求考生品味其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5.正确把握文章结构。一般以填空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6.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此考点,迁移能力强,特别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能力。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 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考场得分:2分)
分析:失分原因在于:基本上摘抄原文内容,缺少概括;语言不简洁,太拖沓。得2分。
考生答案二: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后会感染致病。(考场得分:3分)
分析:准确地把握了关键段落(第①段),抓住了关键句和关键词“窒息死亡”“感染”,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3分。
参考答案: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一要通读全文内容,根据说明对象或所说事理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二要把握段落里的关键词(句),作出有效提炼,准确概括;三是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明白。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方法、原理。(考场得分:2分)
分析:把握了说明顺序及说明内容。失分原因在于:丢掉了对能击退红潮原因的概括;概括过于笼统,不够细致。只能得2分。
考生答案二: 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考场得分:4分)
分析:答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正确,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4分。
参考答案: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和说明内容的概括。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根据各部分内容迅速断定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文章,把握基本层次;把握各层次所写内容,作出准确概括。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浮在水面的原因。(考场得分:2分)
分析:正确辨析了说明方法,但没有说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考生答案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形象,便于理解。(考场得分:3分)
分析:正确辨析出了说明方法,并能结合该段内容准确说出了该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简洁、到位,得3分。
参考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和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所指示的段落,找准语句,作出正确识别;抓住所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正确理解该句内容,然后结合该段内容,即可准确概括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A。(考场得分:0分)
分析:选择A或者C、D这三个错误答案,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文章相关语段,不会抓关键语句,从而理解不到位。得0分。
考生答案二:B。(考场得分:3分)
李老师我想对您说
三二班郑铭硕
时间过的真快,我来到新世纪学校快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的班主任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她是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人,还是一位关心学生学习,关心班集体的先进女教师。
在这一年里,您教会我很多知识,而且还教育我做人的道理。在您的指导下,我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活上,您对我无微不至。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您就马上带我到学校医务室给我看病,医生给我拿了药,您说,要是吃了药还是不舒服就马上告诉我啊。李老师,您知道吗?我听了您的话好感动,谢谢您在学习上对我的鼓励和教导。我们有不会的题,您就让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完让同学们到讲台上讲解,您教会了我们很多学习的方法。
李老师,我快要升四年级了,我就要离开您了,我好舍不得,谢谢您,这一年里对我的帮助和关心。我永远爱您!
所谓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的历史观”。其研究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和变化,是一种宏观的历史观。
当前,文明史观已日益受到重视并进入课程改革。但情况不容乐观,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课例1】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教学片断
讲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引入教材第31页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材料。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教师:1.请问材料提到的“洋货”为什么会“涌入”中国?
学生: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
教师:2.不平等条约是怎么来的?
学生:列强的所致。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反抗列强的侵略。
当然,该结论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没有抓住要害――没有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各种经济现象。
如果再加入这么几个问题:
3.西方列强使用什么生产方式生产“洋货”?(机器生产)
4.“洋货”究竟是什么样的商品?(工业产品)
5.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相比,“洋货”有何优点?(物美价廉)
6.“洋货”只能靠特权才能涌入?(洋货价廉物美、技术先进,注定其比传统手工业品更有市场竞争力,涌入中国市场是迟早的事。)
7.那要改变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的问题,我认为就抓住了教材本质,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实质,也让学生思维在探寻的欲望中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在行云流水中自然形成,不留一丝一毫痕迹。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遇时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中国近代的不断失败,就是由于我们当时的统治者不会在世界发展潮流面前作出正确选择而导致的。
两个片段,为什么最后结论会相差这么多?我认为这不仅是问题设计技巧,更是认识问题的技巧。因为没有认识问题的独特视角――文明史观,就不会有切中要害和本质的问题设计技巧。
【课例2】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专题小结复习片断
师生共同完成此框架:
最后,教师总结:可见,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最终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我们今天学习这些内容,目的是要善于学习其精华,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本课例中,教师基本知识的落实是非常到位,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显得有些苍白。如果再加上这么两点:
1.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是是人文主义将这三个阶段连接为一个整体;
2.但是,人文主义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与内涵是有差别的。
“人应该怎样的生活?”这是人类恒古永存的话题。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是在解决“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文艺复兴在回答“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宗教改革回应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启蒙运动解决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讲到该层面,历代的先哲们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地去探索“人文主义”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明了了。还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从而能正确传承文化。
但是该老师没有想到把这些实践于课堂上,为什么?我认为还是没有从文明史观角度宏观地把握的问题。那又怎么能要求学生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呢?
【课例3】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小结片断
教师问: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秦国和古希腊雅典的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区别?你认为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古罗马的法律,哪个对后世更具有价值?
学生1:秦国实行的是专制制度,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度。
学生2:当然是罗马法对后世的价值更大。古代中国法律制度是为皇帝服务的,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教师:(总结)中国实行君主专制,人治色
彩浓。西方实行民主制度,法制观念强些。罗马法中所蕴藏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中国的法律是皇权的体现,并不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法律,因此,对后世来说,并不如罗马法。
在本课例中,教师引入中西古代政治文明的比较这个有价值的话题,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虽然能体现不同文明的发展特点,但也易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认识趋向机械和狭隘。而最后教师的小结更是强化了这种效果。这样会使学生错误地认定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就是专制和民主的分野,带上了“厚西薄中”的情绪。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怎么达成呢?
纵观高中政治文明史的教学内容,如古代文明的范式,教材就介绍了两类,一是以中国等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一是以古代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这样编排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两千多年前,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民众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东西方的先民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不论其存在怎样的不足,都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所以,不能轻视先辈们的创造和贡献,应该学会的是尊重各种文明,要有包容的精神。
本课例中的教师由于对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没有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和看待现代文明的传承和演变,因此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就不能持客观公允态度。
以上这些课例,说明文明史观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学历史课堂,还没有深入到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的骨髓中。那么,怎么办呢?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文明史观认识
要认识到是时代的发展促成文明史观进入改革中的中学历史教学。所以,教师要提升自己理论素养与品位,尽可能的与文明史观的内涵和外延相契合。
其次,要加强专业阅读,提高自己专业素养
如课例三中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较,是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很多角度和观点。在教学设计前,教师应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只有教师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建立和健全了文明史观意识,自身有了一种“大势”观后,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文明“大势”观。
再次,要重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