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14 15:3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hesis Guidance

WEI Youlong, ZHANG Lirong

(Medical and Nursing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Abstract Purpose: To discus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thesis. Methods: Through the summary of school in recent years o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thesis guidance on topics, guidance tools, reply evaluation system to explor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thods. Resul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gree of emphasis on the thesis, reasonable topic, greater degree of optimization guidance model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sertation writing. Conclusion: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undergraduate thesis integrated initiatives plays an active role for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are and professional.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topic; thesis

1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

本科新生进入学校后就应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往届因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未拿到学位的例子,打消学生侥幸过关的心理,端正态度。同时指导教师在指导环节也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这项教学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我校护理学本科学生有一年的实习期,在学生进入实习前的一学期成立本科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组织毕业论文写作讲座,确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名单。召开开题报告会,再次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完成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

2 合理的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关键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合理的选题更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选题应大小适宜,题目新颖。

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取选题的灵感。虽然毕业论文一般在最后一年进行,但是学生在校专业课的学习中就应有所准备。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前沿知识及在护理学领域中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而这些知识、观点、问题都可能引起某些学生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他以后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大学生创新实验中进行总结归纳得到选题。我校每年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我校开展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为我校“质量工程”建设中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其实施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积极申请参与项目过程中,可以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临床实习中发现问题上,提出论点。护理专业实习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渡时期,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必经的途径,我校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有一年完整的系统的综合医院的实习时间。学生在不同科室的实习中所接触到的新观念、新技术及发现的一些新问题等,学生可以把自已最感兴趣的方面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分出一些子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最好是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但能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层次学生毕竟有限。

查阅文献,从中获取选题方向。阅读大量中英文综述、论文,先粗读,从中选取对论文选题及写作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再进行精读,从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有疑惑或困难时要向指导教师多请教;同学之间要多联系、探讨,获得同学的协助、支持。

3 优化指导模式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手段

建立毕业论文辅导的QQ群,便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书写毕业论文主要是在实习期间,与指导教师当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建立毕业论文的专用QQ群,可以及时将学校对毕业论文的通知和要求传到群共享中,并能与学生及时沟通,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学也可以将论文书写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群里进行讨论。

标准化毕业论文格式,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院校,作为医学及护理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故此学院在大学论文格式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订,制定出更加适合护理学科的论文格式,让学生严格按照格式书写。

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及辅导,从最近几年护理学生在论文选题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调查报告,这必然会涉及较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故此应加强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对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立毕业论文数据库及优秀毕业论文展区,学生可以对历届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学习、借鉴,推陈出新。

严格限定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一般学校都将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计为教学工作量,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会导致辅导的学生过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学生过多必然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故此学校应根据教师的职称,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及其指导的往届学生论文的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地安排其指导学生人数。

评阅老师严格把关,将学院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同组指导教师之间可以对其指导的论文进行交叉审阅,相互提出参考意见。并让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同时担当该组的评阅教师,对开题报告及论文进行评阅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重视英文摘要的书写,毕业论文都要求学生书写相应的英文摘要,有些英文底子较差的学生在英文摘要的书写时常用些翻译软件,造成英文摘要错误极多。指导教师要对此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不允许参与论文答辩,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加强对英文的学习。

重视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严控质量关。毕业论文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与其指导的学生应分配在不同的答辩组,完善答辩评分标准。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指导教师评分,二是评阅教师评分,三是答辩成绩,三个成绩分别占不同的比例,最后计算出总评成绩。对不合格论文进行整改,整改后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合格者缓授或不授予学位。对优秀论文获得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相应表彰,并推荐一些优秀,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学校、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高度重视,严格把握本科护生对论文的选题,并应用科学的指导方法,规范答辩模式,合理评价标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才能保证本科护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提高护生素质。

*通讯作者:张莉蓉

参考文献

[1] 陈振斌,张建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调查与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篇2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比较大,而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六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章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选修课程,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高职护理专业普遍重视对学生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只为考试过关,并未从思想上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也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自身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就业率现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校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要,且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证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证明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果,导致学生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

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理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在操作技能性比较强的护理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护理专业重技能轻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考体制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行考核。

2.就业体制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终结,学生毕业后完全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由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为满足就业的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

3.用人标准的负面影响

由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没有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成绩与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4.职业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偏差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骤增,学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护理技能成为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加之护理技能可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所难免。

(二)学生自身对护理职业精神认识的偏差

除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够重视这一因素以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也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笔者通过对100名在不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调查发现,22%的学生认为“大众对护理职业持尊重态度”,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得不到尊重;只有5%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说明学生整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职业本身的意涵。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71%的父母认为护理职业很好,支持子女从事这个职业;另有26%的父母认为有个工作就行,从事护理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显示了这些家长对护理职业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不喜欢护理职业的原因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很累,收入低,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37%的学生则认为护理职业是个受歧视的职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护理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说明了加强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与影响

现代化伴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和各个职业都形成了某种程序的冲击,例如视金钱为圭臬的货币哲学使一些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急功近利,缺乏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缺乏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择业时,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是找一个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体面工作,把薪酬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导致一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频繁跳槽,以致于对自己、就业单位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缺乏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职护理院校中,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想品德教师多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他们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一般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向学生阐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具有护理专业知识,但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也不能达到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他们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三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有局限性,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精神培育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精神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导向。由于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且护理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重视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是应该且必要的。

四、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配备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护理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较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不佳,高职护理院校应设置职业精神培育专职教师以改变这种状况。专职教师研究的内容、课题和讲授的课程完全以高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涉及护理专业知识,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为核心。在选聘专职教师时,应选聘责任心强且有志于从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研究的教师。

(二)完善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的变化可以测试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依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数指标;其次,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根据此评价量表考核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状况。要使培育有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护理学生作出评价,奖励得到较高评价的学生,激励护理学生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1.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内容

在高职护理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在校就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使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职业形象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处理问题,例如当病人与护士发生冲突时,护士该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培育自己的职业精神。

2.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

实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实习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规律,遵守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践前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召开实习实践学生全体大会或各种形式的班会,向学生渗透实习的重要意义,进行责任和权力教育、安全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知道在实习期间应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严格规范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从各方面按照医院的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后,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护理专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实践活动和护理知识竞赛、辩论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3.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到医院感受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护理人员的角色,了解行业情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唤起其职业兴趣。营造班级职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促进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文化学习活动强化班级职业文化意识,也可以在教室、宿舍、实验室、楼道等位置张贴护理名人名言与先进事迹的介绍等,宣传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通过鼓励学生撰写职业论文、开展职业实验、鼓励各类护理用品的发明创造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此外,还可邀请护理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报告,以他们的成就与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职业精神培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与家长、医院以及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司志敏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2防止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的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护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来维护医院正当权利。培养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能减少护理纠纷。要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保证护理记录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是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的核心。护理工作是一个关系到千百万人健康及幸福的高尚职业和光荣的岗位,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患者服务,它充分体现着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礼仪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在科室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随意换班,使资职搭配不当。让实习学员单独完成护理技术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患者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重症患者、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如翻身、洗头、洗脚、喂饭等让家属完成等均会引起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想当然,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发生用药差错,引起护患纠纷。

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规范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护士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对每一次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避免差错事故,遇到危重患者做到心不慌、气不急、手不抖、腿不软,头脑清醒,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安全保障。

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并掌握最新的护理质量标准和要求。继续教育要形式多样化,每一季度业务学习、院内学习、院外进修、学术论文交流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护士参加自考、函授等专业教育,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临床。要求心内科护士必须熟悉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溶栓和严重并发症。如室颤、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抢救配合,熟练掌握心电图、心电监护技术,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掌握心律失常知识,达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快速的反应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8-0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护理模式转变和人们健康需求增长,生物模式下的护患关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和护理伦理问题迫使护患关系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人本模式转变。国家卫生部曾多次明确指示:要“注重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实践性教学,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1]。护理教育如何根据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做好护生的指导,是护理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的课题。

1 加强护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道德是在护理活动中,调整护理人员与社会、患者以及同事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护理人员正确调适护理实践中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现代护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熟悉的护理专业技能、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稳定的心态,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从教书育人,培养新型实习型人才为目的护理院校及各级护理教师们,要把护理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其他学科教育之中,通过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互动来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以加快构建与市场经济及护理学发展相适应的护理道德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护理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培养学生现代意识,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护理模式正逐步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2]的模式。这种新的护理模式,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全面考察人的身心健康,并采取综合措施实施对人的护理,使护理服务更具现代意识、人本意识和市场意识[3]。毫无疑问,全面提升专业品格,培养学生树立现代意识,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和护理模式转变,是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启发学生真正认识护理道德的重要性,加深其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学会关爱和尊重,构建“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的新型护患关系;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树立牢固为广大患者服务的思想及人文服务、诚信服务意识,培养其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3 重视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交流与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沟通能力排在人才需求能力的第四位[4]。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医疗体制改革带来了患者价值、护理科学技术价值、道德价值及经济价值间的诸多冲突,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述冲突所致的护理纠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必然要求护士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因此,必须把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护理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4 临床实习与法律法规

实习生引起的差错事故或纠纷占医院护理差错事故的一定比例。随着护理教育规模的扩大,一些大的教学医院接受实习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加强对实习护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对每批来实习的学生进行讲座,重点讲明实习生的法律身份,即实习生并无资格独立进行护理实践,所有的护理工作都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按操作规程执行,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强调,如果护生未经老师指导,单独执行医嘱而导致了差错或事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被取消在本院的实习资格。并与护生签定协议书,对护生形成一定程度的约束。

5 科研能力的培养

护士作为一种专业角色,仅仅具有优良的服务、精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开展护理科研是护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制订护理学继续教育计划时,科研方面的培训应作为重点内容,从科研选题、科研设计、文献检索和数据统计到论文的撰写等,利用科研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高EQ素质可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

情商EQ是指了解自身感受、理智处事,面对各种考验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概括为5个方面:认识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5]。这就是高EQ的表现。有资料表明,30%左右的大中专护生有心理问题,主要为不适应学习压力、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情绪问题、偏执状态、心理失衡等问题。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实习护生面对病情危重、复杂多变的患者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快速、准确的决策能力及较强的控制自己的能力,理智处事,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支柱,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中间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过多关注基础医学的教育,忽视了多元文化的要求。如何搞好临床护理教学,使学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行为,探讨适合我国特色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护理人才,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戈,刘俭,孙晓嘉.《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中护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1-903.

[2]Skold M. Poverty and health: Who lives,who dies,who cares?Geneva: WHO

[M].Health and Development Series,1998.28.

[3]丁平英,贺佩兰.新时期护理服务市场浅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8.

篇5

1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师生重视程度低,师资配备不全面

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长久以来,高职护理教育一直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技术,轻医德的思想观念。作为护理人文中最重要的护理伦理教育在我国起步于解放初期,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发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护理伦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学校重视性相对不够,教学实效性很不乐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护理伦理学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性质,有些学校把其定位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在学生在校第一学期就开设;有些学校定位其为护理基础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也有定位为护理专业课程,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其次在学时安排上,高职院校实行3.5+1+0.5培养模式,护理伦理学的课时安排不一,但多在26-34学时之间,课时安排悬殊较大。此外护理伦理学师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承担伦理学教学的教师大多不是医学或护理伦理专业毕业,未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养,而是一些从事护理基础或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使这门课程形如鸡肋,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很难使学生对护理伦理学这门课程及其基本理论有系统的了解,更缺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1.2教学内容混乱,课程标准和教材不能满足护理职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护理伦理学是一门伦理学与护理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地减轻躯体上的痛苦,护理人员在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的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护理道德,而且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伦理问题,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处理不同利益所引起的冲突和纠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病人的要求趋向多元化,护患关系之间紧张、对持的局面时有发生,传统的课程标准往往是几年前制定的教学大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为承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载体,护理伦理学教材对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高等护理伦理学教材不仅种类有限,可选择性小,教学内容多,且偏重纯理论,道德规范与要求重复多,缺少情境设计,伦理案例和情景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性,不能如实反映临床实际。

1.3默守陈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单一老化

目前护理职业教育大多还是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的精神,重技术,轻人文。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老化,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本课程的知识、水平、技能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关注教学形式而无视教学效果,使得伦理学教学日渐脱离现实生活而成为形而上学的空洞说教。课程教学多由教师单纯课堂讲授来完成,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差,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伦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相关知识。传统的考核方法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一次性的理论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较差,更多依赖于老师给予的标准答案,考试成绩很难体现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的道德思考,采取合理的行动,避免对患者的伤害。学生对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兴趣欠缺,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重说教的课程。

2高职护理伦理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讨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护理人文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临床护理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问题,我们立足于现代护理岗位的性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主要在于强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精选教学内容,做到主次突出现行护理

伦理教材,通常分为理论部分、规范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内容偏多,而且部分理论已经不能反映临床实际情况。教材中却很少涉及具体的护理行为道德训练的内容,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不知不觉就把伦理学当做一门理论课程,讲些远离护理临床的干巴巴的理论,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也不能代表现代临床护理实际,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认为伦理学就是讲些枯燥无用的大道理,考试时只要背些原则、规范就足以应付,使学生对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伦理突况及难题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从而做出自己正确的决定。笔者认为: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应由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护理伦理学以爱的伦理为核心,其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作为一名护士如何去爱,当遭遇利益或各种冲突时,如何评价和选择爱的行动方案。教师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授理论知识,将其基本原理融入到护理实践活动的各个章节中。教会学生用伦理学的原则、规范和范畴指导护理实践,协调护理领域中护患、医护、护护、护技、护社等各种重要人际关系道德,特别是当上述人际关系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学会运用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护理实践,提高评价能力。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

2.2丰富伦理学的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评价方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且较抽象的学科,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使学生靠考前背一些概念过关,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际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2.2.1借助合适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选择符合临床实际的案例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导,不仅可以免除一些毫无意义的开场白,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直接进入讲授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知识点,将枯燥的、抽象的伦理学原理和生动、具体的护理临床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原则问题的理解,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结合。通过与伦理相关案件的分析和讨论,也有助于学生解决护理实践中的护理道德困惑,从而精准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开阔学生的思维。生动活泼的案例式教学大大调动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改进了教学的质量。

2.2.2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

研讨式学习是由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在课前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临床护理现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又适合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老师当“导演”拟定讨论提纲,学生当“演员”,由小组轮流选出代表本组发言的同学对本组的观点、结论进行阐述,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最后老师对讨论做总结和讲评,使学生得到系统和完整的知识。角色扮演法是学生非常乐于互动的一种教学手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境,再现教学内容。如在学习护患沟通这一目标任务的时候,可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病人对护士百般刁难,而护士可根据所学习的伦理知识巧妙应付,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通过看表演,对所学知识是一种复习巩固,教师在表演结束后组织针对性讨论,包括课堂总结,强调所学的内容以及怎样的过程能被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学生反思和感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评价方面,护理伦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考核方式应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仅靠课程结束时的一次理论考试,要按照共同标准见识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克服一次性评价的弊端。考核时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如伦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可强调以记忆掌握为主,采用闭卷考试方法;对能力的评价,如伦理困境的决策;安乐死的利弊,则以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考查为主,如用问卷反馈调查、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准确性、参与角色扮演、演讲交流辩论、以分析案例为主的小论文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提高其职业素质,让学生“学以为用,考以为用”,从而对培养护理人才起到导向性作用。

篇6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晨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篇7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篇8

目前,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面对迅速发展的用人市场和医护行业职业需求,中职教育的学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进行职业精神的渗透。

1.“工学结合”

1.1“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将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学校和企业进行,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工学结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医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对人的身体、疾病的救治,还包括心理和精神。因此,培养护理学生应有的医学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下护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而语文课程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肥沃的土壤。其次,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护患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医患紧张、护患冲突不断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这种冲突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护患沟通障碍引起,而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2.教学现状

2.1学生困境: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笔者调查的学生中,接近90%的学生认为护理行业与他们理想中的“护士”相差甚远。在她们的理想中,护士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打针吃药等技能操作;但在教育和见习过程中,发现护理行业其实还掺杂了更多的人文因素,不仅需要处理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于是尚未进入工作领域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大打折扣,教学也因此难以顺利开展。因此,这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2.2教学困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在中职学校护理教育中,学制一般为三四年,以三年为主,其中分配给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一般为160至180学时,集中在中专一年级完成,基本相当于高中一个至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时数。要在完成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中职教学的特点,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完成医学文书等的教学,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的结合,存在一定的时间问题。

2.3语文教师的困境:教学付出与教学效果的矛盾。

在长期的语文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环境下,语文科被排斥在专业课之外,语文教学本身的基础作用并没有得以体现,相比于普高教学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中职语文显得较为边缘化,因此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倦怠症。再加上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隐形课程,教学效果并不能立刻显现,学生无法获得像专业课学习那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也就无法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自然对教学产生厌倦。而对于语文的专业功能、对于语文学科内容与专业的整合,还普遍持有怀疑态度。

3.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的渗透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然需要深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实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搭建教学与实践的桥梁,强化语文教学的职教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逐渐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的培养。

3.1立足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现了明显的人文特点;良好的人文关怀更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护士的重要前提。[2]然而,在目前的中职护生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她们的行为往往与护理行业的人文精神相违背。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职业精神的“内化”。在目前中职语文教材中,除了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外,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思想的培养。不管是以说理见长的议论文,还是叙事性较强的小说、散文等,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质。教学中的熏陶感染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引导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考核等。

3.2结合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书写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注重与学生工作过程相结合。而写作不只是护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更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健全,病例、沟通过程等医疗文书已成为医患纠纷的症结所在,填写各类护理表格也成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护理记录内容。在服务主体学生的宗旨下,在语文课确保学生做到表情达意的前提下,还要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医用文书的写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深入医疗活动的情境,针对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书写习惯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合理的教学化处理,通过工作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构建,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这其中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室报告、病人入院及出院护理评估单、特别记录单等。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医卫论文的撰写,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3.3突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口语的表达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护士作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成为一个优质的护理人员的重要条件。学校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制定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往往一纸试卷成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唯一标准。试卷形式的考试能评价的往往是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听说能力并没有得到体现。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农村比例较高,部分学生还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无疑会给将来的就业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专业特点,可在学校开展普通话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熟练掌握普通话,并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

在学生能够正常表达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护理过程和护理内容为依据,培养学生不同工作场所的语言沟通能力,加强对学生反映能力的培养。从护理过程来看,包括门诊护理、入院前护理、检查前护理、手术前护理、手术后护理、出院护理、社区护理等。从护理对象来看,则包括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一般护理、临终护理等。通过不同工作环境的模拟,帮助学生积极地适应工作,也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可能的话,就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寻求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结合点。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下,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地以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教学生实用知识的同时,注意护理职业精神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3-03

随着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的迅速发展,老龄化社会对护理的刚性需求,人们对护理品质的期望,社会急需高品德、高智能水平、创新精神强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而这些正是精英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中国本科护理教育自1983年得到恢复,至今已有30年,护理本科毕业生数量已得到了大量补充,而护理研究生数量有限,他们大多成为护理教学的师资,因此在护理实践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当下在第一批护理本科院校中开展精英化教育的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护理本科毕业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当前,护理本科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体系陈旧僵化:我国招收第一批本科护理专业的学校大多拥有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且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师资和教学模式上几乎是完全重叠的,这种在临床医学框架下开展的护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尤其是早期没有体现护理特色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作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学科发展,培养体系落伍于“全人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因而导致了护理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优势不显著,达不到精英化人才的要求。第二,护理毕业生大量流失:高考后进入第一批本科院校的护理生大多为专业调剂生,因此专业思想极度不稳定,加之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1],家人对专业的认识不足等等,使得她们的专业认同度低,因此毕业后很多学生通过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者通过在其他行业就业等方式,达到改变未来职业门类的目的,最终导致了护理毕业生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将这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领军性人才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以人为本”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即以“以人文本”为灵魂开展教育改革[2]。“以人为本”必先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高要求,即以学生的素质、需求为基础,针对市场中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设定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未来职业价值的认可,使他们未来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成为护理骨干。

三、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的有用教育就是不仅教授学生现在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传授学生未来可能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是精英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给予他们人性的关爱,关注护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护理职业价值,感悟“恪尽职守、关爱、奉献”――护理专业情意。构建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融合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社会活动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平台建设,师资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幅度

打破传统的基础-专业-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知识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联系。早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专业主体意识的萌动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后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专业主体意识的强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专业知识能力循序发展中,同时经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热爱专业的思想历程。

1.优化整合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凸显护理特色。通过基础医学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整合,增强基础知识的有用性[3]。将解剖学和护理学基础进行部分整合,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护理理论,将生理活动与整体护理概念相结合,并和护理学基础、健康教育部分课程内容整合,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活动与内容[4]。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专业认知、对职业价值的认可。

2.建立综合实验实践课程群,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情意。从1―4年中,在每门课程开设的综合实验或综合实践课基础上,开设高度综合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5],以及临床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思维训练、护理人文社会素养等综合实践课程。机能学实验紧紧围绕护理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教育特点设计实验,形成生命体征的评估与生命活动、肝、肾损伤及治疗、急救与护理等专题。综合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医院、社区中开展社会服务、护理实践、护理研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最大程度激发了学习、研究、创造、主动实践的潜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从知识、能力、情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精英化培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为手段,课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PBL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社会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优化学习过程[6],促使学生内在知识的建构,以成就感促进专业认同感及专业热爱的培养。另外,通过节点教育和课堂人文环境的塑造,切身感受人性的关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和态度。科学地评价教育结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肯定并鼓励他们的付出与学习结果,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科普小论文、知识竞赛、学生讲课等。在学年综合测评分中充分体现学生课外的学习成果,如、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形成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见图2)。

1.课外个性化培养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设计,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特色方向。通过开设国际护理的全英文课程,邀请美国注册护士授课,为有志于国际护理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开展职业道德、前沿护理理论和技术、老年护理、长期照护、麻醉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的系列讲座;通过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港澳台校际间活动,上述措施为学生成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培养平台,并且拓展了学生对护理的认识,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更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2.健康校园活动和校内开放实验室制度。针对群体人口健康,倡导健康促进校园,开展校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参加市级各项与健康有关的公益活动;利用所学知识理论,借助教学标本,通过每年“5.12”国际护士节进行健康宣教、优生优育宣传活动。课余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场所。学以致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情意,而且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提升了护生的成就感。

3.搭建学生实践、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与周边社区合作,搭建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慢性病护理为特色的社区服务、社区实践平台;借助教学、实习医院的病源、病种资源,搭建临床护理实践、研究的平台。以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毕业论文为导向,鼓励学生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在临床实践的教学管理中,采用实践任务管理模式,课间见习和集中见习相互补充的实施策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提高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培养人才的保障,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结果,只有在基础医学师资和护理专业师资在护理教育整体观、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树立精英化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并将该理念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精英化应用型培养体系实现预设的培养目标。

1.师资队伍的融合。打破基础医学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间的学科界限,同进共退,组建相互渗透的教学团队,护理专业教师早期就参与如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基础医学教师在后期也参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这种共同参与基础医学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间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相互衔接、延续性及课程整合。

2.科技创新导师制、毕业论文导师制、课程课外训练导师制。①毕业论文导师制:国内大部分护理专业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10年前我们将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在第四年进入临床实习时就配备论文指导老师,实习中期确立论文内容,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交流和评比,优秀论文推荐发表。②课外课程训练导师制:学生通过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③科技创新导师制:根据1~4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不同级别的创新活动(见图2),而且创新活动的难度呈阶梯式提高,创新活动的原则是提升专业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形成了学生间的循环接力运行流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专业实践中形成自主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以具有护理特色的项目为载体,组建以高年级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创新团队成员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与项目相关的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和兴趣。周而复始。

四、结语

高质量人才培养应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构建的培养体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获得了社会、学生共同认可的培养体系才有存在的价值,只要让护生在我们构建的体系中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让社会得到真正需要的护理“人”,才能实现高等护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人才流失的分析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08).

[2]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01).

[3]杨艳艳,杨桂染,闫瑞霞,赵文涛.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4]邱丽颖.通过解释生命现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5]李英.开发医学综合实验对护理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篇10

1.1选择实习基地护理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护理人才非常重要。我院的实习基地必须是教学医院或规模较大、科室齐全、设备精良、患者较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二级甲等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便于学生就业,我院实践教学地点是由学校安排和自我联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院严格按照学校《关于毕业实习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若干规定》进行实习点的审核把关。

1.2重视实习前教育在护生实习前,我院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全方位对护生加强教育,着重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职业道德等教育。如开设护理伦理学、护士礼仪训练、沟通技巧、怎样当好实习生、如何撰写护理科研论文、如何防止医疗差错事故、如何防范临床医疗纠纷等专题讲座;召开实习前动员大会,组织学习学校“实习管理规定”,“实习计划与实纲”、“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实习医院简介”、邀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介绍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举办往届优秀实习生的经验报告会、实会、“做合格实习生”讨论会等,使护生消除紧张的情绪,对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有所了解,放下思想包袱,做好实习的充分准备,愉快地进入毕业实习。这些措施对护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1.3强化护生实习前的技能训练为了保证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各家实习医院都将对实习学生进行上岗前考核。为了让护生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实践。在我校实训中心对护生实习前进行66学时的强化技能培训。实训项目有:血压测定和记录、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肌肉注射、静脉输液、铺床法、导尿术、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鼻导管吸氧法、鼻饲法、口腔护理、超声雾化疗法、生理反射检查法、肝脾触诊检查法、骨盆外测量、复苏术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准确与规范、动作的熟练速度、动作的协调性,强化“三查七对”、无菌观念等医疗护理制度。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必要时进行示范。最后进行逐项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得实习资格,进入临床实习。

2过程控制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是事关整个护理教学教学的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重中之中的环节。护理学院领导就如何加强实习生管理多次开会研讨,制定了符合本院特点的管理办法。加强与临床各实习点联系是了解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情况,掌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完善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

2.1与临床各实习点保持紧密联系,强化医院的教学意识,共同完成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进入实习点前由实向实习医院呈递我校《普通本专科生实习管理规定》、《实习计划与实纲》、《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实习学生名单,学校和医院就共同的责任要达成协议,合作制定出一系列临床学习环境的标准、轮转计划及考核标准,对护生的医德医风、工作纪律、护理知识及技能进行严格考核,从而为护生在临床学习阶段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制定实习医院的巡查制度我院领导亲自带队,和教学管理人员及班主任一起到实习医院走访医教科、护理部,到科室对实习生进行检查和慰问。建立巡查记录本,记录各实习医院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表现情况和完成实践教学情况,包括在实习带教师生间的评价和出现的问题。因我院有大量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为了防止实习管理失控,我院对各散在实习医院通过、电话、个别实习点实地检查的形式进行跟踪检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确保外地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计划。

篇11

论文关键词:兼职教师;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状态。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弥补实践和应用性课程教师不足的问题,还能带领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一、深化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中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中级技能型、服务型护理专业技术人才,更需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当前中等职业护理专业课程却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和谐。

1.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

教育内容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育内容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载体,两者之间必须相符合,才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因此,当专业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后,必然要求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筛选,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整合。

2.课程与注重技能培养不符

培养劳动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和职责所在。学生专业技能必须借助相应的教育内容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才能获得。因此,当企业用人单位在对人才选用的观念上发生了转变时,必然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重新调整。

3.课程与课程发展趋势不符

社会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而教育现代化又呼唤教育观念和内容现代化。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它的发展应符合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当前中等职业护理专业课程中的诸多方面不符合企业对人才选用的新观念,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对当前的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形式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和改革,使两者相符合,促进职业教育快速稳步地发展。在此过程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性

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了《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护理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该计划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注重强化专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计划明确提出要注重强化中职护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故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中,应凸显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新增设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项目课程,主要是加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生活护理技能项目、生命体征的观察和维护技能项目、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技能项目、诊疗技能以及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方法项目等,从而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有利于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

兼职教师来自校外企业及社会一线,熟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助于分析行业的变化及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趋势、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和不能满足的具体内容、本校毕业生与其他学校同专业毕业的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出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性建议。

2.有利于课程结构模块化

模块化的的课程结构,不但能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护理专业实践性很强,课程改革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开发。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熟知各岗位工作群的具体工作要求,能打破护理专业课常规的学科体系,在课程的重新整合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实用、适用、够用”原则,体现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3.有利于综合实训项目课程的开发

项目课程建设是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使课程的学习内容,而且课程的学习方式和课程的学习环境都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合实训项目课程的开发,对中职护理的师资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就决定了深化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不仅需要理论学识丰富的专职教师,也需要实践知识扎实的兼职教师。职业学校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兼职教师,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科学制订课程实施计划,并有效加以实施。兼职教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熟悉行业前沿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兼职教学的形式反馈给所在的学校,不仅改善可专业教师紧缺的现状,而且改善和优化了师资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结构,还可对进一步的课程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4.有利于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以实践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兼职教师可以从护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来选择恰当合适的案例来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问题及应对措施、合理评价等几个环节,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整合,并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环境进行了初步地链接。由于兼职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没有学科体系的僵化束缚,他们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及时改进护理教学,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护理实践,满足医院对护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转贴于

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

1.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强化筛选意识

选聘兼职教师时,要尽量聘用正在行业企业、产业部门负责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技术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和能工巧匠。聘任前要组织面试,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术水平及单位工作业绩等。在综合考评合格的基础上,签订聘任合同、发放聘书,同时明确兼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责任、培养和待遇等事项。并且要和兼职教师的工作单位做好沟通和协调,保证其兼职教学的时间。对兼职教师的考评资料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学校应分配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兼职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达到改善师资结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际效果,彰显职业能力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专任与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教育水平

聘用的兼职教师要根据起专业特长,编入相应的教研室。教研室要制定1-2名专任教师,对其教学工作进行辅助和帮助。使兼职教师尽快树立中职教育理念,明确教学要求,在规范的教学框架能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校内专任教师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能获得来自临床一线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容易引起护患纠纷的典型案例、一些护理新技术和新进展、护理管理理念的更新、护理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提供服务和帮助,提升兼职教师“主人翁”意识

对兼职教师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要为兼职教师搭建与学生、专任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们沟通的桥梁,让兼职教师逐步容入学校群体之中,消除陌生感,坦然任教。校方要指定专任负责兼职教师的生活服务,及时了解他们在办公、交通、用餐、休息等方面的问题,力所能及地解决相关的问题。让兼职教师感受到,他们也是学校的一员,把在学校兼职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灵活聘用制度

建立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和其他专任教师的意见,了解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

通过学校督导老师的听课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定期考核,对教学考核优秀或在教学方面有创新、有特色,尤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中发挥其重大作用和影响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发放荣誉证书,并在兼职教师档案库中备案,作为续聘的优选对象。同时要将兼职教师的表现反馈给其所在工作单位,也作为其晋升、评职的优先条件。对教学工作不投入或教学效果不好的兼职教师,学校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提供帮助,如经再次考核不合格者,校方可采用委婉的方式,予以解聘。

5.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专长

加强与兼职教师的沟通,深入了解各兼职教师的优势和专长,校方要设法为兼职教师创造各种条件,搭建平台,让他们各施其才,尽可能让他们充分享受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幸福感。

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职业技能鉴定中,可让兼职教师参与训练计划及标准的制定、实践训练指导,充分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实践经验、职业技能专长和拥有的行业进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竞赛成绩。

篇12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9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职临床护理工作人员134名,其中护士25名,护师62名,主管护师30名,副主任护师17名。

1.2 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个人方谈法收集资料。通过访谈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体验,以期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告示,对134名护理人员按年龄、护龄、工作经历、婚烟家庭情况和所属科室进行访谈。根据预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包括以下问题:你怎样看待护理工作;请问工作的感受如何;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当你的工作经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当你在工作中受挫折时怎样解决;朋友、家人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在怎样的情况下你继续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等。访谈时充分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鼓励护理人员描述其护理工作体验、表达其感受。

2 结果 对134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访谈分析,总结出以下造成护理工作人员访谈分析,总结出以下造成护理工作疲溃感现象的原因。

2.1 对本职工作不满意,无成就感,心理负荷过重 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心理的主要需求,从总体上来说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由于她们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历丰富多彩,其职业心理需求是多姿、多方位、多层次的,可现实的情况总是不尽人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职称偏低:医疗系统工作环境中,医护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体上是对医护人员个体工作能力及心理需求的具体肯定及满足,它对医护人员工作热情在很大种度上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现在职称评定条件主要是看学历、的多少、外语水平,其次才是看工作能力,但由于历史原因,护理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护理人员中专毕业生较多,而且护理方面的论文又比较难写,虽然工作没少做,但与自己同龄的医生相比,人家大部分已经是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了,自己确是护师或主管护师职称。

付出多回报少:劳动付出的多少应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护理工作人员与医生一样努力工作,辛苦劳累,甚至比医生的付出还多还累,但等领奖金时,医生总是比较高。

职业自豪感缺乏:做护理工作,似乎没有什么工作成果值得自豪。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亲属相比,人家在自己的领域也卓有成效,已经是专家、教授、工程师等,而自己确整天围着病人和医生转,感到自己的职业很低级。

恐惧而无助感:护理工作常需单独完成,特别是值夜班,遇到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考虑问题复杂全面,担忧多,遇到意外情况产生紧张、恐惧、无助的感觉。白天人多,有事情可以请人帮忙,有什么责任还有护士长担着,而夜班时,有时病房内医生会处于“真空”状态,心理的恐惧和无助无人诉说。护理工作除了完成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还要负担各种杂务,长期超负荷运转,对工作产生厌倦感。有时到病人床过稍晚了一会儿,患者就大叫大嚷不满,致使护士心情很差。

护患纠纷的人际压力增加:近年来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对医院要求日益增高,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作为面对病人和家属最直接的群体,要承受各种压力。

医护冲突压力:医护职责不明确是造成护理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夜班时病人病情变化,而医生在睡觉,该不该叫醒医生有时也很矛盾,遇到责任心不强的医生很难缠,多次叫不起来,起床后态度又很恶劣,一旦有什么事情,又把责任推到护理人员身上。

2.2 身体健康的危害

2.2.1 睡眠障碍 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节律,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恢复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感体力不支,影响日趋明显。 易至护理人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产生。

2.2.2 影响营养的摄入 长期生活不规律造成用餐时间错位,消化酶分泌规律造成用餐时间错位,消化酶分泌规律破坏,影响食欲,降低消化功能。

2.2.3 持续生理疲劳 白班夜班不断轮换,常常是上一轮夜班造成的疲劳还没有恢复,下一轮夜班又到了,身体攻期处于超负荷应激状态。夜班后常感到头痛乏力,腰酸背痛。长期值夜班,由于生活,饮食不规律,导致面色晦暗、憔悴而影响容颜。因频繁倒班,休息无法保证,想上夜大、函大提高学历,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2.3 精神上受打击 由于社会上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度低和护士不如医生的偏见,一些老护理工作者在对外交往中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职业,本来自我感觉还可以,但人家一听说还是一名护士,总加一句“挺辛苦的呀”,言外之意,你真没本事,工作比较低人一等。不良情绪难以排解: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医生具有处方权,而护理人员仅有建议权,但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多,高年龄护理人员由于具有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容易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的健康问题,当向医生反映患者存在情况时,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医生不但不采纳引起重视,甚至将护理人员作为发泄对象,把工作、生活、家庭中产生的不良情绪迁怒到护理人员身上,无形中使老护理人员感到伤心、情感受挫,精神上受打击。

3 讨论 导致临床护理人员身心疲惫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是护理职业紧张及压力。人们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心身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职业疲溃感。职业疲溃感是一种心理能量的长期奉献别人的过程中被过多索取,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情感枯竭为主的综合证[1]。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易激怒、个人无成就感,严重者会离开工作岗位,它主要涉及护理工作者等从事助人的行业个体。有报道,护士的情绪疲溃感占59.1%[2]。

据我院134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来看,对本职工作不满意无成就感、心理负荷过重;因职业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因职业偏见造成精神上的打击是造成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医院特别是医院领导应采取各种促进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工作报酬、培训、晋升职称、调理好夜班次数或夜班后多给休息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和照顾,并对不同年龄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有区别的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减轻职业疲溃感,减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护理队伍,使护理工作者满腔热忱地把自己奉献给护理事业。使护理工作队伍不断状大,以满足现代化医院和病人不断要求提高护理水平的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