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15:3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hesis Guidance
WEI Youlong, ZHANG Lirong
(Medical and Nursing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Abstract Purpose: To discus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thesis. Methods: Through the summary of school in recent years o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thesis guidance on topics, guidance tools, reply evaluation system to explor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thods. Resul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gree of emphasis on the thesis, reasonable topic, greater degree of optimization guidance model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sertation writing. Conclusion: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undergraduate thesis integrated initiatives plays an active role for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are and professional.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topic; thesis
1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
本科新生进入学校后就应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往届因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未拿到学位的例子,打消学生侥幸过关的心理,端正态度。同时指导教师在指导环节也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这项教学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我校护理学本科学生有一年的实习期,在学生进入实习前的一学期成立本科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组织毕业论文写作讲座,确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名单。召开开题报告会,再次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完成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
2 合理的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关键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合理的选题更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选题应大小适宜,题目新颖。
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取选题的灵感。虽然毕业论文一般在最后一年进行,但是学生在校专业课的学习中就应有所准备。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前沿知识及在护理学领域中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而这些知识、观点、问题都可能引起某些学生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他以后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大学生创新实验中进行总结归纳得到选题。我校每年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我校开展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为我校“质量工程”建设中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其实施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积极申请参与项目过程中,可以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临床实习中发现问题上,提出论点。护理专业实习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渡时期,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必经的途径,我校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有一年完整的系统的综合医院的实习时间。学生在不同科室的实习中所接触到的新观念、新技术及发现的一些新问题等,学生可以把自已最感兴趣的方面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分出一些子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最好是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但能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层次学生毕竟有限。
查阅文献,从中获取选题方向。阅读大量中英文综述、论文,先粗读,从中选取对论文选题及写作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再进行精读,从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有疑惑或困难时要向指导教师多请教;同学之间要多联系、探讨,获得同学的协助、支持。
3 优化指导模式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手段
建立毕业论文辅导的QQ群,便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书写毕业论文主要是在实习期间,与指导教师当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建立毕业论文的专用QQ群,可以及时将学校对毕业论文的通知和要求传到群共享中,并能与学生及时沟通,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学也可以将论文书写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群里进行讨论。
标准化毕业论文格式,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院校,作为医学及护理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故此学院在大学论文格式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订,制定出更加适合护理学科的论文格式,让学生严格按照格式书写。
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及辅导,从最近几年护理学生在论文选题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调查报告,这必然会涉及较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故此应加强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对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立毕业论文数据库及优秀毕业论文展区,学生可以对历届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学习、借鉴,推陈出新。
严格限定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一般学校都将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计为教学工作量,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会导致辅导的学生过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学生过多必然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故此学校应根据教师的职称,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及其指导的往届学生论文的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地安排其指导学生人数。
评阅老师严格把关,将学院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同组指导教师之间可以对其指导的论文进行交叉审阅,相互提出参考意见。并让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同时担当该组的评阅教师,对开题报告及论文进行评阅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重视英文摘要的书写,毕业论文都要求学生书写相应的英文摘要,有些英文底子较差的学生在英文摘要的书写时常用些翻译软件,造成英文摘要错误极多。指导教师要对此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不允许参与论文答辩,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加强对英文的学习。
重视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严控质量关。毕业论文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与其指导的学生应分配在不同的答辩组,完善答辩评分标准。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指导教师评分,二是评阅教师评分,三是答辩成绩,三个成绩分别占不同的比例,最后计算出总评成绩。对不合格论文进行整改,整改后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合格者缓授或不授予学位。对优秀论文获得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相应表彰,并推荐一些优秀,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学校、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高度重视,严格把握本科护生对论文的选题,并应用科学的指导方法,规范答辩模式,合理评价标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才能保证本科护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提高护生素质。
*通讯作者:张莉蓉
参考文献
[1] 陈振斌,张建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调查与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比较大,而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六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章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选修课程,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高职护理专业普遍重视对学生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只为考试过关,并未从思想上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也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自身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就业率现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校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要,且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证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证明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果,导致学生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
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理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在操作技能性比较强的护理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护理专业重技能轻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考体制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行考核。
2.就业体制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终结,学生毕业后完全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由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为满足就业的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
3.用人标准的负面影响
由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没有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成绩与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4.职业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偏差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骤增,学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护理技能成为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加之护理技能可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所难免。
(二)学生自身对护理职业精神认识的偏差
除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够重视这一因素以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也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笔者通过对100名在不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调查发现,22%的学生认为“大众对护理职业持尊重态度”,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得不到尊重;只有5%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说明学生整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职业本身的意涵。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71%的父母认为护理职业很好,支持子女从事这个职业;另有26%的父母认为有个工作就行,从事护理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显示了这些家长对护理职业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不喜欢护理职业的原因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很累,收入低,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37%的学生则认为护理职业是个受歧视的职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护理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说明了加强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与影响
现代化伴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和各个职业都形成了某种程序的冲击,例如视金钱为圭臬的货币哲学使一些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急功近利,缺乏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缺乏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择业时,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是找一个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体面工作,把薪酬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导致一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频繁跳槽,以致于对自己、就业单位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缺乏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职护理院校中,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想品德教师多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他们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一般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向学生阐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具有护理专业知识,但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也不能达到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他们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三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有局限性,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精神培育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精神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导向。由于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且护理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重视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是应该且必要的。
四、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配备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护理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较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不佳,高职护理院校应设置职业精神培育专职教师以改变这种状况。专职教师研究的内容、课题和讲授的课程完全以高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涉及护理专业知识,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为核心。在选聘专职教师时,应选聘责任心强且有志于从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研究的教师。
(二)完善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的变化可以测试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依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数指标;其次,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根据此评价量表考核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状况。要使培育有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护理学生作出评价,奖励得到较高评价的学生,激励护理学生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1.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内容
在高职护理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在校就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使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职业形象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处理问题,例如当病人与护士发生冲突时,护士该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培育自己的职业精神。
2.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
实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实习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规律,遵守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践前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召开实习实践学生全体大会或各种形式的班会,向学生渗透实习的重要意义,进行责任和权力教育、安全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知道在实习期间应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严格规范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从各方面按照医院的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后,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护理专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实践活动和护理知识竞赛、辩论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3.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到医院感受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护理人员的角色,了解行业情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唤起其职业兴趣。营造班级职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促进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文化学习活动强化班级职业文化意识,也可以在教室、宿舍、实验室、楼道等位置张贴护理名人名言与先进事迹的介绍等,宣传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通过鼓励学生撰写职业论文、开展职业实验、鼓励各类护理用品的发明创造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此外,还可邀请护理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报告,以他们的成就与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职业精神培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与家长、医院以及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司志敏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2防止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的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护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来维护医院正当权利。培养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能减少护理纠纷。要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保证护理记录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是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的核心。护理工作是一个关系到千百万人健康及幸福的高尚职业和光荣的岗位,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患者服务,它充分体现着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礼仪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在科室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随意换班,使资职搭配不当。让实习学员单独完成护理技术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患者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重症患者、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如翻身、洗头、洗脚、喂饭等让家属完成等均会引起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想当然,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发生用药差错,引起护患纠纷。
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规范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护士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对每一次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避免差错事故,遇到危重患者做到心不慌、气不急、手不抖、腿不软,头脑清醒,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安全保障。
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并掌握最新的护理质量标准和要求。继续教育要形式多样化,每一季度业务学习、院内学习、院外进修、学术论文交流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护士参加自考、函授等专业教育,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临床。要求心内科护士必须熟悉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溶栓和严重并发症。如室颤、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抢救配合,熟练掌握心电图、心电监护技术,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掌握心律失常知识,达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快速的反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8-0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护理模式转变和人们健康需求增长,生物模式下的护患关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和护理伦理问题迫使护患关系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人本模式转变。国家卫生部曾多次明确指示:要“注重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实践性教学,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1]。护理教育如何根据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做好护生的指导,是护理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的课题。
1 加强护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道德是在护理活动中,调整护理人员与社会、患者以及同事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护理人员正确调适护理实践中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现代护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熟悉的护理专业技能、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稳定的心态,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从教书育人,培养新型实习型人才为目的护理院校及各级护理教师们,要把护理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其他学科教育之中,通过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互动来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以加快构建与市场经济及护理学发展相适应的护理道德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护理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培养学生现代意识,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护理模式正逐步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2]的模式。这种新的护理模式,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全面考察人的身心健康,并采取综合措施实施对人的护理,使护理服务更具现代意识、人本意识和市场意识[3]。毫无疑问,全面提升专业品格,培养学生树立现代意识,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和护理模式转变,是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启发学生真正认识护理道德的重要性,加深其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学会关爱和尊重,构建“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的新型护患关系;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树立牢固为广大患者服务的思想及人文服务、诚信服务意识,培养其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3 重视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交流与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沟通能力排在人才需求能力的第四位[4]。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医疗体制改革带来了患者价值、护理科学技术价值、道德价值及经济价值间的诸多冲突,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述冲突所致的护理纠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必然要求护士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因此,必须把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护理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4 临床实习与法律法规
实习生引起的差错事故或纠纷占医院护理差错事故的一定比例。随着护理教育规模的扩大,一些大的教学医院接受实习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加强对实习护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对每批来实习的学生进行讲座,重点讲明实习生的法律身份,即实习生并无资格独立进行护理实践,所有的护理工作都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按操作规程执行,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强调,如果护生未经老师指导,单独执行医嘱而导致了差错或事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被取消在本院的实习资格。并与护生签定协议书,对护生形成一定程度的约束。
5 科研能力的培养
护士作为一种专业角色,仅仅具有优良的服务、精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开展护理科研是护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制订护理学继续教育计划时,科研方面的培训应作为重点内容,从科研选题、科研设计、文献检索和数据统计到论文的撰写等,利用科研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高EQ素质可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
情商EQ是指了解自身感受、理智处事,面对各种考验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概括为5个方面:认识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5]。这就是高EQ的表现。有资料表明,30%左右的大中专护生有心理问题,主要为不适应学习压力、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情绪问题、偏执状态、心理失衡等问题。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实习护生面对病情危重、复杂多变的患者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快速、准确的决策能力及较强的控制自己的能力,理智处事,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支柱,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中间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过多关注基础医学的教育,忽视了多元文化的要求。如何搞好临床护理教学,使学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行为,探讨适合我国特色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护理人才,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戈,刘俭,孙晓嘉.《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中护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1-903.
[2]Skold M. Poverty and health: Who lives,who dies,who cares?Geneva: WHO
[M].Health and Development Series,1998.28.
[3]丁平英,贺佩兰.新时期护理服务市场浅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