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3:2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核心课程群内课程知识点构建
虽然我们对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但是如果不对课程群内各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新构建;那么我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即对数理金融专业课程进行粗线条地归类、删减和增设,更细致的工作是如何对课程群的群内及群间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2.1以各课程群的整体建设目标组织各课程群内知识点
课程群不是几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因此课程内容不再是按照原课程知识点自然逻辑进行安排,而是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点的构架,选择与课程群的整体建设目标相关的知识点,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知识点一起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首先减少诸多课程内容的重复;其次根据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系统统筹规划,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构建,对具体课程知识点进行增、删、整、并;最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程度进行教学时数和时间分配。
2.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的有效结合
数理金融专业的教学根本目的不在于数理金融相关知识点的传授,而在于学生量化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在知识点的梳理和构建过程中,应该紧扣实际案例,做到知识点的呈现与实际案例中问题解决有效结合。即,知识点的安排不是按照知识点的自然逻辑进行安排,而是以实际案例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知识点的筛选和安排,突出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知识点,并能对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知识点与案例紧密结合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鲜活性、立体性和形象性,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只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自身的逻辑体系;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对问题进行解剖,抓住问题的关键,并在众多的知识点中选择恰当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这却是单纯知识点的传授所无法实现的。但是如果知识点的构建和习得过程中本身就是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的;那么在知识点的习得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应有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应用性极强的数理金融专业,特别是课程群中的重要知识点,一定要与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的引入、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引申来呈现知识点。
3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模式探讨
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模式也区别于单纯以知识传输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的灌输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实际相脱节,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针对现实性、综合性、复杂性极强的金融市场,我们提出了应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开展数理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活动。
3.1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探究学习”,二是“合作教学”。“探究学习”是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哈佛大学举行纪念演讲会上提出的。认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去探究叙事,去解决问题;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展开学习。“合作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家威廉•格拉塞提出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在充分相信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的前提下,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对象,通过合作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则是“探究学习”和“合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概括成“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合作—总结、反思、评价—作业延伸”这样四个环节(顾锋娟,2009)。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总结、反思、评价环节提升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作业延伸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3.2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例
我们利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对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探究过程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以量化金融课程群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知识点为例子说明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改革,并且如何培养学生量化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模型)相关内容,该内容是量化金融课程群中“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课程中“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章节内的重点、难点,也是现资组合理论的精髓;但是由于理论性较强,不容易理解,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在学习后都不能加以实际应用。按照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按照案例引入、思考探究、实证验证、总结引申的过程进行设计,并利用Excel对实证计算部分进行实现,使学生对CAPM模型相关知识有一个立体化、形象化、系统化的认知,并能付诸实际应用。
3.2.1案例引入
首先以案例引入问题情景,某个投资者要进行投资万科这只股票,那么他需要思考投资万科可能获得的收益以及可能承受的风险,即引入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收益和风险。
3.2.2初步探讨
对万科股票过去一年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计算,并将其与整个市场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对比,得到万科的风险大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万科在去年整个市场下跌的环境中下跌得更厉害。以数据的简单对比形象地展示了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引入到风险和收益的定量化的模型——CAPM模型,即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Excel的ln函数、average函数、stdev函数、拖曳功能等实现对万科和上证综指的对数日收益率、日标准差、年化标准差等变量的计算。
3.2.3CAPM模型的实证计算
以万科实际数据验证CAPM模型,并通过对比CAPM模型计算出的期望收益与万科过去一年的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得出CAPM模型的核心知识点:市场只对风险资产的系统风险(贝塔值)进行补偿,不对非系统风险进行补偿。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Excel的covar函数进行贝塔值的计算,并利用万科实际数据和CAPM模型计算出的差异,形象地阐述了虽然市场不对非系统风险进行补偿,但依然会给投资带来可能的损失。
3.2.4案例的总结和引申
总结案例,加深对CAPM模型、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的理解。最后引申到实际投资中,给出两个重要的政策建议。第一,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贝塔值;第二,如何在实际投资中进行非系统风险的分散。
3.3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符合数理金融课程群的建设目标
数理金融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定量化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知识点的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这一建设目标。(1)以投资者的投资思维过程出发组织该部分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入、思考探究、实证验证、总结引申等进行展开,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体现学习的思辨过程;(3)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立体、直观的感受;(4)用Excel对计算过程进行实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甄别和评价的教育活动。[1]177首先,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可用于检验教学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从这个层面来看,考核评价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实现的反映,是检验教师教学工作成效的手段。其次,课程的考核评价有助于鉴别学生职业素养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考核的过程和评价的结果,刺激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修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课程考核评价过程关系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相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评价方法的设计和研究将会对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二、目前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普遍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考核环节主要采用笔试或提交报告的方式,在个别实践课程上主要针对项目或任务设计进行评价。特别在金融专业课程的考核上,大多采用开闭卷形式,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应试的思路,尤其是试卷中题型的设计,限制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考核的项目过于强调认知的共性部分,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金融职业能力。
(二)课程考核内容偏离教学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对学生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的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目前大多数的金融专业课程中,受考核方式的限制,考核内容大部分为金融理论知识,过于强调书面知识,而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因此,考核评价环节也无法体现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虽然在考试成绩上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但不一定说明其具有熟练的金融实操和应用能力。而恰恰是这种考核内容偏离教学目标的缺点,使我们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无法满足行业的需要和金融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考核过程忽略形成性评价
一般来讲,课程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注重平时作业的考核、课堂的讨论等内容,总结性评价主要以期末的考试、论文报告等为考核内容。但在目前多数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评价只流于表面。例如学生提交的作业雷同的情况较多,可辨别度低;同时,课堂讨论环节只能体现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因此目前形成性评价环节的设计对学生差异性的鉴别程度相对较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契合度低
目前,在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多数都注明需考取相关的金融职业资格证书。换句话说,取得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类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然而在大部分课程设置及课程考核设计过程中,忽略了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有些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脱节,或者有些考核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及时针对相关金融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点要求进行更新。因此,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考核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契合度较低,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难度。综上,目前我国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考核学生及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应从全面科学的角度,建立一个专业课程考核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察指标体系中各类的考核指标,甄别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且通过该评价体系控制教学质量并总结教学成果。
三、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目的性
金融专业的课程考核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就业技能”为目的来构建评价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2]47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围绕着如何通过测试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通过考核来引导学生对“成为怎样的人才”及教师在“培养怎样的人才”问题的思考,使评价的过程与结果能真实的反映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全面性
目前我国高职金融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都存在以偏盖全的缺点,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改变当前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完整的现状。要如实和全面的评价学生在职业能力、职业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真实地反映高职教学效果,就不能片面地依靠几项笔试成绩或几份研习报告下定论,而应该建立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评价。
(三)可操作性
任何一个指标体系的设计都要以是否可行、是否可测为执行标准。金融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应以各级各类指标的数据是否可以获得,程度是否可以测量为构建标准,只有可量化的指标内容才能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及课程的反馈情况做科学判断。以上三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不仅适用于高职金融专业,也适用于其他大部分高职专业,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以下将根据这三个指标构建原则,针对金融专业课程的特点构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落实和实施高职金融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可将考核体系的内容分解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及职业修养等三个方面。具体针对金融类课程,我们将侧重对学生在金融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考核、在真实金融环境中实践操作的能力考核以及作为金融基层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考核等三个方面。
(一)认知能力考核
不论是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操作方法的解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再认知能力是形成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元素。认知的能力包括对金融专业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综合应用等三个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接收信息、消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过程。这里的信息主要指金融专业中基本的概念、原理、准则及方法等,对这些信息的认知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金融产业、金融产品的初步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并掌握融会贯通的学习技巧。认知能力的考核重点将集中在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两个层面,这体现了学生在特定职业环境下的分析能力。考核的方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口头讨论、书面作答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等。
(二)操作能力考核
学生在实务工作上的操作能力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直接标准,也是学生能顺利在特定岗位上展开工作的前提。操作能力主要包括简单复制型操作技能与能力、综合型操作技能与能力以及创新型操作技能与能力。操作能力涵盖了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实操技能的应用情况,体现了高职教育目标的核心。简单复制型操作技能与能力属于较低层次的实操能力,主要指按照现有指令对一项或若干项金融业务展开操作;综合型操作技能与能力要求学生可以综合若干项金融业务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操作;创新型操作技能与能力的要求最高,不仅考验学生的操作基本功,而且考验学生能否在现有操作指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获得更有效率的操作步骤,同时考验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应变能力。该部分的考核方式可采取项目评估、任务设计、模拟竞赛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等。
(三)职业修养考核
一、金融?R邓妒颗嘌?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人才是金融发展的关键。而在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短缺现象正日益严重,依据《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 2010-2020年)》,未来金融人才需求的重点将逐步从数量转向质量,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占比、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人才占比将大幅提高,而那些同时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功底和对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有深刻理解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市场追逐的焦点。金融专业硕士理应存在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但从现实看,金融发展创新步伐的加快正和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供应之间出现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错配,国内高校培养的金融专业硕士并不能有效满足金融机构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不仅反映于实际教学内容往往与金融市场操作实践相脱节;也体现在无法更好映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独特性,无法培养出能够真正立足于本地实际需求、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更体现在无法围绕金融市场创新加速和互联网化的新趋势,无法培养出涵盖金融产品研发、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分析与理财、信托与资产管理等不同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技术人才。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已经成为制约金融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并成为国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瓶颈。
相对于法律和会计等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面向的是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其创新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对学生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机构的融合与变迁,都会深刻影响其教学培养内容,也使得其培养过程需要与外部资源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积极的互动,更由此使得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金融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在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存在着更加显著的区别。如何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变化以及应用导向的内在需求,使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既符合金融业创新趋势,又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始于2011年,总体仍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现有的对于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王琦(2011)对中外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曹伟(2011)对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进行了初步探讨;吴晓求(2012)对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初步思考;孙龙建和辛清(2014)发现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尚无法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周春喜(2014)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对现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李国义(2015)认为我国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尚未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清楚明确的区分。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研究体系和金融实践体系的相对隔离,使得当前国内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趋同现象,而因为金融学本身的应用性学科特征,上述缺陷在兼具较强专业性和较高变化性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造成当前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无法匹配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无法适应金融领域变化的新趋势,也由此无法满足现实的人才培养需求,甚至导致供给和需求的错配,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设置与教案更新滞后于实践变化,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同步性问题。虽然针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独特要求,现有培养方案都进行了相对差异化的课程设置,但各培养单位在师资使用上基本都和学术型硕士存在明显重叠,由此导致相应的教案更多是基于较长时间前的通用教材,不仅无法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本身的实践要求,也与金融市场最新情况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或滞后。
二是培养方案的体系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理应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外,重点突出以下实践性内容:第一,涵盖股票、债券、商品等不同类别的金融市场介绍;第二,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比较分析;第三,对ETF、REITS、场外期权、结构化产品等不同的创新金融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第四,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学习了解资产配置和资产定价的方式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微观市场结构认知。但是,现有培养方案在这种整体性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既缺乏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介绍总结,也无法通过DDM模型、有效市场假说、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了解金融运行的本质,进而掌握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是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存在明显的不足。受制于师资力量的背景约束,现有的金融专业硕士教学更多聚焦于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而针对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和介绍存在明显不足,或者是引用的实际案例与金融市场最新实践存在明显的时间差,也缺乏组织学生形成有效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方法,而所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实操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拖累。
四是外部资源的整合流于形式,实际利用明显不够。虽然目前国内多数的培养单位均已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引入了外部导师制度,但现有的外部导师选聘更多只是考虑声誉因素,而没有考虑其对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实际投入能力;外部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多数限于面上的一对多交流或是偶尔的公开讲座,在教学环节的融入度明显不够,且缺乏明确稳定的机制保障;外部导师的领域配置与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的实际契合度并不高,更多是为了选聘的门面工程,由此影响到外部专家资源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利用效果。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部分培养单位已开始进行相关的积极探索,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我国金融体系的特色及金融实务的创新方向,通过开设更多的讲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同时也引入“双导师”制度,为学生同时安排校内导师和外部导师进行同步指导,并依据教学过程的互动需求设置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以此来满足个性化培养目标等等。但总体看,这些探索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趋同性问题。完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仍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架构设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
三、金融?R邓妒颗嘌?模式改革的目标方向
综合以上分析,相对于其他领域,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需同时考虑金融市场的现实变化以及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和差异性。就时效性而言,金融市场变化和金融创新速度远快于其他领域,因此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应当有更高的更新频率,在培养过程中动态反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最新变化尤为必要。就综合性而言,强化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应用型特征,就必须在教案的及时更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外部资源的导入优化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依据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变化,在时效性和综合性两方面对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变革进行全方位探索,通过重塑专业硕士的“应用型”内涵,使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多地与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相对接,更多地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区别,进而推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与实践需求变化的真正互动,全面提升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具体而言,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致力于完成以下几项目标:一是依据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构建一个更加契合于现代金融市场实践变化的课程体系,使得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能够及时动态地反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最新变化,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区别;二是依据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对相关教案进行及时动态更新,完善实践性课程的教案内容,依据学生兴趣和课程教学实际寻找到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以迅速提高;三是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对金融专业硕士的外部导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防范金融专业硕士外部导师选聘过程中的门面工程,使外部导师能够更多参与到培养的过程和实践当中,并对整个教学培养过程形成良性驱动。
四、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依据前述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于应用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立足于以下四点:第一,依据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变化完善现有课程设置,使其更加符合现实需求;第二,让教案更充分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数据和案例,更好地满足应用型需求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更好地在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序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让外部导师资源真正融入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实际过程之中并发挥更大作用,避免外部导师更多充当门面工程而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的问题。
从实践角度出发,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并进行课程设置的补充
依据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以及金融机构业务类别的动态调整,对现有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梳理,对专业必修课和共同选修课进行相应的优化,同时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空白或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建议增设《金融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重点介绍金融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以及资产定价和资产配置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增设《微观市场结构》的必修课,了解微观市场结构变化以及交易制度设计对于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增设《现代金融市场》《现代金融机构》《现代金融产品》三个专题课,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金融体系的现实变化,并由此提升实践能力。
(二)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重点实践课程的教案进行及时更新
为满足金融创新提出的新要求,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对当前培养环节中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重点实践课程进行相应的教案更新,使理论传授更符合现实变化。建议对金融市场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趋势进行重点介绍;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类别及其角色差异、金融机构的混业分业模式、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模式进行重点讲解;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背后逻辑、基础方法论、现实变化趋势进行专门深入的探讨。
(三)推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寻找提升课堂互动性的方式方法
针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应用性要求,可以尝试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剖析、专家讲解等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提升课堂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提前熟悉机构路演、公司交流、投价分析等金融实践的日常情境,并能够基于课程教学的时间设置,适当安排对应实务界人士的对流,包括到对应金融机构的实地调研观摩等活动,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真正提升学生的现实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强化外部导师在培养环节的配置,优化其参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现有金融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双导师”制度多流于形式,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导师的筛选环节过多注重岗位和职位,而缺乏对其覆盖领域的配置研究,使得外部导师的领域配置不尽合理;第二,外部导师更多只是挂名,而缺乏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参与。建议依据金融专业硕士未来的就业方向和潜在岗位,对外部导师资源的配置进行系统研究,并由此进行合理配置。同时积极探索外部导师参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路径,在外部导师选聘过程中不仅关注岗位和职务,更多关注实际的参与程度。
五、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方法
(二)课程时效性强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新的现象、新的事件、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层出不穷。近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时常借鉴国内外在国际金融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三)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务操作部分主要涉及到汇率的折算、进出口报价、外汇风险防范、进出口贸易融资、套利套汇等业务。汇改以来,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不断进行调整,汇率风险怎样防范以及在进出口中如何报价等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不少学生反映这个部分的内容很难理解,在具体操作中有难度。实务操作部分的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受到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自身复杂等方面的制约。正是由于国际金融课程实务操作部分的“难理解”与“难操作”的特点,教师就必须依据工作内容和流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来自于企业真实工作内容的案例,结合现实的国际金融现象进行讲解。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摒弃纯理论式的计算,计算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关,计算的难度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加大学生自主练习的力度。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手段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或手段。
1.课堂讲授教学法课堂讲授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在讲授中突出重难点,把大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所以同样适用于本课程。
2.多媒体教学法把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其他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来,达到立体教学的效果。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对解决系统的理论问题,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和课程结构的展示效果很好。特别是在需要丰富的数据资料、图表来说明和论证时,效果尤其明显。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中,多媒体的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3.设问启发式教学法对一些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设问启发式教学法。例如进行“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等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政策效果分析等等。可先由教师针对知识点或金融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分析、点评、总结。设问启发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4.课堂互动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沟通,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45分钟不全由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每一章节授课后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清楚的知识点,或者是现实中的热点金融问题,教师可先让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之后再补充总结。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由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下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师的动力和压力,促使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为了强化学生的相关技能,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的平台及校内的实训室、自主实验室等进行模拟股票市场、模拟期货市场、模拟外汇市场以及网上银行业务等仿真实践教学,通过实践,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三)网络教学网络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扩充学习广度的有效方式。课程任课教师可利用课程主页BBS论坛,腾讯QQ,采用网上答疑、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的课外指导。课外指导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充分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学生要求。
2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应用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弱化理论性内容,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但是,实践需要理论作为指导,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够理解经济现象与金融行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在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较为靠前,学生具备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导向。教育部于2003家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实验内容六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环节。
3金融学课程教学特点
3.1知识点繁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与保险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新的二级学科金融学,这使得金融学课程不仅包括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基本内容,还进一步融入了汇率、国际货币体系、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知识点。伴随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逐步补充到课程内容中来。知识点繁多,相互之间又存在复杂联系,这使得教学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3.2理论性强《金融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强,思维严密的课程。课程内容中兼具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由于不同的层面分析方法具有明显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复杂的金融理论时难度极大。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实践,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3前沿理论层出不穷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金融理论处于快速变革之中,前沿理论层出不清。例如金融危机导致系统性风险领域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对于原有的金融监管理论与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颠覆。那么在实际授课中如何进行调整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讲授这些内容,往往只能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理念,不容易讲讲清讲明。如果不讲,又不能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领域。
4课程内容调整遵循的几点原则
4.1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衡量课程改革建设方案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厚基础,重应用”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就业与长远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作为三本院校,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每年大概有10%的学生考研,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经济类专业课密切相关,这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要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介绍利率决定理论、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问题。
4.2知识结构完成、内容重点突出作为学科基础课,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将知识梳理成体系才能够具备分析问题的基础,才能达到学为所用的目标。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具体内容讲解要做到重点突出。
4.3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伴随金融微观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学课程内容中,微观金融的比重逐渐增加。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经济学框架未能有效整合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金融理论。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提出了“大金融”这个命题,其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强调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系统整合。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掌握好宏观金融理论,更有利于理解微观金融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并重微观与宏观知识。
4.4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经典性表现为完整的内容体系与科学的分析方法。课程只有具备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才能够使得学生具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现代性是指内容能够跟踪学术前沿,反映实践变化动向。只有将经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得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商业银行这一章内容,由于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即使教材不断更新,仍然难以全面反映银行全新的业务种类。
5教学方式改革
5.1授课组织模式创新———单人授课向团队授课转变就《金融学》课程内容而言,涵盖了货币经济学、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三大模块,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而且金融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新的交易品种不断出现,作为个体教师不可能有精力关注所有领域,因此很可能导致授课内容陈旧,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出现。因此,应改变一名授课教师从头到尾讲授一门课程的传统授课组织方式,而以团队分工的形式讲授一门课程。团队授课在研究生教学中较为常见,每位教师分专题讲授课程,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教师讲授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不仅在内容上能关注理论前沿,也能保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阶段,财政金融类、国际贸易类、国际商务类等专业中基本都开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以往的教学大多保持通才教育,以课程为基础不加以区分。但是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别很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区别,要考虑专业的特色,考虑与专业业务知识的衔接,考虑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特点。财政金融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因此对学习的要求更高,达到的理论深度应更深,而国际贸易类和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行业,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用金融工具和开展金融交易,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际贸易。
(二)课程内容广泛且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外汇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其中既有经济学理论,又有管理学实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等相关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和实际业务存在一定脱节
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虽然也进行了诸如项目化设计、工学结合等许多改革,但是在内容选取上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其中有很多??题比较宏观且抽象,与外贸业务和学生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比如国际储备管理、远期汇率的计算、复杂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国际金融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实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该课程的抵触心理。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等,这些都是传统课程内容中没有但是与学生将来工作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敏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并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同样需要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有限,课后练习比较难以监控,学生实操的立体化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项目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思路
(一)结合实际,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既然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是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与提升专业技能,辅助其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我们就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金融活动的相关职业技能,熟悉常用国际金融工具、业务特点和运用方法;正确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现象,了解国际金融发展新动态和国家政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从而促进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拓展和个人生活奠定基础。
(二)深入浅出,优化精选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外经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分析提炼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属于国际金融方面的任务作为课程项目的基础;最后从国际金融学科中选取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搭配组合,构建国际金融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公司业务和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础,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典型工作项目(任务),如果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现有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要补充进来;反之,如果现有教材和学科中的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无关,在实际业务中不需要,则应考虑适当删除。除了强调实际操作性,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度,宏观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既能够与相关职业岗位对接,也保证了国际金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最终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六大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不同的任务,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1-2:根据近年数据总结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原因,对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形势和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讨论。2-1:出口国际收支申报(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项目三:汇率行情的查找、解读、分析与运用1任务一:外汇行情的查找、解读和运用任务二: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分析任务三: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讨论会11-1:查找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并进行解读。
1-2:查找各大商业银行最新人民币外汇牌价,并进行解读。
1-3:查找国际外汇市场主要外汇币种汇率行情,并进行解读。
实训2:不同情境下成交价的选择和折算。2-1:查找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图及外汇评述,结合所学对其近期及未来走势进行一定分析。3-1:分小组完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论文。
3-2: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交流。项目四:外汇业务操作与运用1任务一:结售汇业务办理11-1:人民币远期汇率行情的查找和解读。
1-2:远期结售汇业务办理。实训3:远期结售汇的运用。任务二:套利和掉期交易模拟操作12-1:为企业选择资金运用方案并计算相应的盈亏。任务三:即远期进口报价折算13-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
3-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进口价格折算,选择较有利的报价,或进行还盘。任务四:即远期出口报价折算14-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4-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出口报价折算。实训4:出口报价折算。项目五:外汇风险管理1任务一:外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任务二:运用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管理11-1:根据材料分析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1-2:分析不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利弊。2-1: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对合同涉及的币种、期限、结算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汇率走势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
2-2: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各种金融交易设计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项目名称1任务名称1具体内容项目六:国际贸易融资操作1任务一:出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二:进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三:保理业务操作任务四:福费廷业务操作11-1:办理打包放款: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签订《打包放款合同》。
1-2:办理出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押汇申请书、签订《出口押汇合同》。
1-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2-1:办理进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进口押汇申请书、签订进口押汇合同。3-1:办理保理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4-1:办理福费廷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三)教学做一体,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W模式下,各个任务均按照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准备、操作示范、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实训练习等步骤展开。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多积累教学素材,尽量使用视频、图表、图片、真实业务案例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设置工作情境,通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具有职业代入感,激发其完成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三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不再一味地讲授知识点,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多元评价,完善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重点考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了传统授课中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可分为个人实训项目和小组实训项目。其中个人实训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适合于一些单据、表格的填制、计算等,此类项目的标准比较明确,答案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小组实训项目则是由多名同学共同完成,涉及环节多,项目成果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小组实训项目的分数构成采用以下方式:
100%小组项目成绩70%教师评价70%成果评价
30%学生评价
30%组内成员互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5-02
1 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课程建设情况
金融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后理论界开始不断地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金融学中的均衡与套利、单期风险配置以及跨期风险配置、最优投资组合、最优消费与投资、证券估值与定价等,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前,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二级学科,其学科体系层次是单薄的,其内容主要是货币银行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金融学,其研究方法论与当时研究实质经济的方法论相同,以定性的思维推理和描述分析为主,数理与计量分析均以实质产品为研究对象,还未涉及到金融服务与产品,这与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实践是相符的。以哈里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标志,现代金融研究在内容上从宏观进入到微观,金融产品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方法也上引进了数理分析工具,此后金融学科层次内容和分析方法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金融经济学家,这表明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
金融经济学是现代金融的理论核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与公司)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是一门分析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金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无套利假设和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资产定价,其核心理论包括资产定价基本定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等都是这一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除了研究传统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竞争均衡机制)外,金融经济学更注重研究无套利均衡机制,这是金融市场特有的均衡机制,因此《金融经济学》既包含一般均衡定价机制的内容,也包含金融市场的特殊均衡机制即无风险套利均衡机制的内容。由此,可以学习和研究金融市场资产定价的两种基本方法:均衡定价法和套利定价法。
金融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课,为其它相关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是对学生有关微观金融运行逻辑和方法的培训。鉴于金融经济学所涉及内容在微观金融中对金融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研究的方法论、逻辑思维和基本模型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等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目前国内外大学均将《金融经济学》作为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进行设置,国外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非常重视此课程的教学。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也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引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目前,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已形成两条主线,一是针对实质经济运行,主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宏观金融,另外就是针对虚拟经济以金融产品和金融投融资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这二者之间有很深的紧密关系,但二者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呈现差异,因而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在理论上确立二者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深刻了解和把握现代金融经济的实际运行。这种对现代金融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培训和教育,完全应该也可以在本科教育中就开始进行。因此,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精心准备,《金融经济学》课程正式纳入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为金融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2 金融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9年在金融学本科正式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金融经济学》课程内容引起同学们较大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诸多体会与感受:第一,《金融经济学》课程涉及很多金融定量分析模型的教学内容,如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风险识别与计量等,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课堂上的理论介绍外,在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这不仅是本课程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传统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使定性的思维和定量的分析有机统一,同时也使得数理思维方法与经济学、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可操作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第二,本科生阶段《金融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理和计量金融,同学们接受能力欠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此前缺少有关《金融经济学》基本方法和逻辑的训练和培养,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方面的知识较少,特别是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习金融经济学时较为困难;第三,由于用很多时间讲授应在此前学习的内容,而占用了本科生本应该学习的更深入的金融经济学的内容;第四,现有课程体系中,微观金融方面仅开设了金融经济学和公司理财两门课程,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微观课程尚未开设,金融经济学难以与其它微观课程形成良性互动,金融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全面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和评估教学效果,我们针对2007级金融专业70名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了解这一课程对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以此评估整体的教学效果,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知识比较高,认为“较好”或“很好”的超过95%以上。第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较好。超过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和组织教学”方面“较好”或“很好”;9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方面“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方面“较好”或“很好”;第三,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4%的学生认为“较好”或“很好”;第四,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好;第五,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上课表现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是否情绪饱满,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这方面“较好”或“很好”;9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的仪表和教学态度“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方面“较好”或“很好”;第六,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一般。约有45%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理解所学内容,33%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理解,17%的学生认为只能一般理解,还有5%的学生认为理解不了;第七,学生肯定教师在课前准备和授课内容安排上所作的努力。96%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情况“较好”或“很好”;93%的学生认为在授课内容充实方面为“较好”或“很好”。
除了上述几方面以外,学生认为该课程知识量和信息量较多,希望能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机房提供在电脑上模拟的机会,建议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课程,并希望能够加强微观经济学教学深度,尤其是在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方面,以此为金融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同学们也充分肯定了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认为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微观金融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
3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金融经济学本科课程的开设为研究生阶段金融学经济课程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此课程建设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上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既规范合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几年中,《金融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后续任务是:
第一,明确课程性质和定位,界定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开设本科生的《金融经济学》,明确本科生《金融经济学》课程性质和定位。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专门研究,以此确定本科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界定《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鉴于本科阶段《金融经济学》教学的基础性,现阶段可以将本科课程内容定位于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介绍分析,重点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做好教学自评和考核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每学期对课程进行自评,以便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做出总结分析并不断改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加大案例课程的比例,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增加专项问题研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可以采取教师引导与师生讨论、学生自问自答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下教师以引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指导查阅参考书目等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编写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选择和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育目标的重要步骤,目前还没有适合本科层次使用的《金融经济学》教材。我们按照选用教材、自编讲义、编写教材的步骤完成该课程的教材建设。随着高校对微观金融教学的重视,《金融经济学》的国内版教材和引进教材很多,一些投资学和金融工程教材也有大量的内容与金融经济学相关,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些作为本科生教材不适合的地方,如编排体例没有照顾本科生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逻辑的分明和突出,对金融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和分析方法的介绍不够等。因此,在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使用和课件教案使用情况做出分析,将有益的心得、经验和学生所提有价值的建议在编写教材中体现出来。总之,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我们应坚持教材编写内容与金融实践的变革同步,并具有超前性,注意不断更新,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第四,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复杂性,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供学生学习参考,比如讲义、课件PPT、案例库、习题库、论文素材库、名师讲解视频库等。通过对案例汇编成集,一方面可供教室上课讲解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与实践能力;习题库里的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度适中,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学生复习备考之用;论文素材库中的资料作为学生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参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及写作能力。总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学生课外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财政与金融》课程分别在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会计、财务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每学年开课班级数达18个左右,是一门开设覆盖面较广的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多年建设,应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财政与金融》课程为2005年浙江省精品课程,课程组编写的教材《财政与金融》(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分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开展与《财政与金融》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并在各类期刊上。2015年《财政与金融》课程列入浙江省优势专业(会计)课程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相关资源,为深化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财政与金融》课程特征分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一些特征包括: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比较理论性,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语数英、数理化差异较大,普遍不能很快适应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外,从各专业开始《财政与金融》情况分析,大部分专业将它安排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大学课程学习还不是特别适应,学习比较被动,前修或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通常结合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特点,课堂的教学模式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考虑,教学设计难以摆脱以案例导入、阐述理论内容、实训项目训练的固定教学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往往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教师有广泛的专业知识面。
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内容界限很难明确划定。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应知、应会目标分解时,与专业课程中的某些项目类似。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比如《财政与金融》课程作为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现象,训练学生用经济、金融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3.深化《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的思路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政与金融》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及探索,为我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改革思路包括:
3.1优化师资团队分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课程改革相互促进
当前《财政与金融》课程师资团队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以及校外兼职教师1人。在今后建设中,要建立一个分工合作更加优化的课程师资,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分模块负责该模块的课程建设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鼓励教师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专业,把教师专业研究领域与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职称晋升和教学工作相一致。
3.2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
2015年我校会计专业纳入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财政与金融》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重点完成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此,《财政与金融》课程组织课程组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具体资源包括:配套教材、教学课件、授课录像(包括微课视频)、应知测试题库、应会鉴定题库、辅助教学资料等方面。通过课程资源库建设整合了本课程多年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各种教学资料,方便学生进在线学习、交流和下载。
3.3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财政与金融》和很多专业基础课程类似,面临的问题是授课教师不足,开设课程的班级多,因此通常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往往是大教室上课,人数达到90多人。教师普遍反映课堂难管理、学习氛围差,在加上一周只上1-2次课,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对大班上课的学生都不是很熟,学生的感觉也很不好。因此,有必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在一开始就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抓组长、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作业任务与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加强教师在大班上课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3.4 引入翻转课堂,开展专题讲解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以后,课时大大压缩,《财政与金融》教学内容如果全部要过课堂教学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课前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完成基础知识习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课中,教师开展专题讲解,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翻转课堂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5 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营销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我们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我院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另外,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3.6 结合专业技能训练及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8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电子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和证券业,涉及数据繁多、操作多是程序化内容,导致金融业是最先实现电子化的行业,也是电子化最为成功的行业。高校开设这方面课程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好的专业背景。
一、《电子金融》课程简介
《电子金融》是大学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综合了信息技术与金融学相关知识的交叉学科,其中涵盖了电子银行、电子证券和电子保险三大主要模块。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电子银行和网上支付体系的全部内容和技术手段;理解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中的业务创新活动,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运营模式。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是这门课程涉及的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甚至有些领域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还并不成熟,如何既能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又能把握好上升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难点之二是该课程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实践的愿望,但由于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些行业都是信息敏感行业,信息和数据不能随意对外公开,场所和设备也不能任意参观和随意操作,这给课程的实训内容带来了困难。
二、《电子金融》课程教学现状
这门课程最大特点是内容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从最初仅涉及网上银行和支付内容,发展到现在涵盖了多个行业的电子金融体系,仅仅经历了几年的时间。第二个特点是跨学科。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种类非常多。基于上述特点,对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第二,要学会跨专业研究问题。
(一)全国各大高校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设此类课程的名称叫法不一: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网上银行与支付、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金融等。该课程一般分为教学部分和实验部分,着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实践部分有所掌握。
该课程的特点是“电子化技术+金融学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利用现有其他专业的教材、教师和授课资料,等于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金融学知识重新整合。
(二)我院现状
我院在本科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在其他专业的专科开设了两年的选修课程,这为后续本科的必修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年的教学中,主讲教师一方面摸索学生接受各方面内容的领悟程度,另一方面,认真总结授课过程的经验和不足,与此同时组建了该课程的课题组,为后续本科教学做出充分准备。
三、存在的问题
1.这是一门需要具备技能训练的课程,可以体现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的应用,以及商务策划、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在模拟软件的使用中,无法切身感受到真实的操作环境,进而导致学习热情大打折扣,也限制了学生对真实案例的理解能力、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对问题的创新分析能力。
2.在现实生活中,自助银行系统、POS系统和手机支付系统是离学生们最近、接触最多的实实在在的电子金融,然而在目前市面上很难找到带有相关内容的教材。
3.电子金融属于新兴课程,同时也是交叉、复合课程。从课程讲解的角度讲,对现有计算机、通信技术和金融学的表面、快速融合虽然方便,但也导致了无法体现该课程新兴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的精力有限,各个专业的课程都接触但又不能达到精通,很难做到深究。所以交叉学科的特点往往既是优势也容易造成“四不像”。
四、《电子金融》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节
电子金融在现有的电子银行、电子证券和电子保险教学内容中增加自助银行系统、POS系统和手机支付系统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对电子金融知识的全面掌握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实验环节
目前,在现代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业界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专业作为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方向,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导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能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1.金融行业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的新特征
在金融行业的就业信息中,我们大致可把岗位群总结为三类即客户服务类、业务操作类、管理研发类,根据以上岗位群信息和岗位任职资格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金融行业在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方面出现的几点特征:
(1)营销职能在金融企业中进一步得到强化,营销型人才走俏。
(2)金融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明显的“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远小于对“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金融企业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岗位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4)金融企业各类型岗位之间的转换呈现一定规律性。如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类,通常遵循“会计结算岗——信贷管理岗——国际结算岗——资金交易岗”的顺序,这种规律将对金融专业科学地设置课程顺序提供参考。
2.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设置的现状
2.1人才培养目标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更多的金融人才是流向市场从事各种微观的金融事务处理或各种金融服务工作,比如客户服务、金融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工作无一不需要参与者有扎实的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从本科教育来看,西方国家重视人才通识教育,把培养的目标优先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使之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通才。因此我们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目标。
2.2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专业主干课偏重于理论讲解, 轻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择业面。
(2)教学内容体系达不到行业的岗位要求,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重复,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也没有将之设计成重要的教学内容,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3)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是薄弱环节。就调查仅有50%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强调实验实训类课程。
(4)职业性课程偏少,不符合就业定位。根据对40余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在所有就业岗位中45%为金融营销岗位,52%为金融客服岗位,而无论是哪个岗位都对学生的金融职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中缺少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5)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与金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在课程群构建过程中应把职业资格考试与具体课程结合起来。
(6)教学师资的培养没有适时改变。由于教学计划过分关注宏观课程,以致教师的主要精力长期停留在理论讲授中,而没有及时去行业企业参加金融微观实践,导致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透彻。
(7)学生的成绩考核不够全面灵活。学生成绩考核往往注重理论测试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
3.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思路
结合金融企业岗位需求与从业人员结构出现的新特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体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除了要处理好各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也要重视综合和边缘课程的开发,加强实验实训及职业化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知识完备、操作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能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综合金融企业员工从业能力成长轨迹和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构建课程群
3.2.1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以实践教学带动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如投资建设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训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训基地。这些实验室应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联发展。金融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协作的精神将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目前课程教学环节的交叉重复,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
3.2.2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金融教学体系的创新
课程群建设的最大优点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群经过内容的增删所形成的新课程群从内容到结构都会产生新的功能。常见的形式有:几门课程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一些课程由于其内容分解到其他课程中而不再单独开设,有些课程名称虽不变但其内容和结构已更新。所以,新的课程群通过整合,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加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新知识,使课程功能更完善,从而实现了课程结构、体系和功能的整体优化。
在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因此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金融核心课程的一些实践环节,并不是通过软件使用来完成教学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数据库和EXCEL等基本电脑程序来系统设计相关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开发环节,以行业引领和学校参与为主线,结合当地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特色课程,以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弥补统一课程设计的不足,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宜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可以请业界资深的人士来学校授课和讲座,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法规政策和前沿知识。同时学校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联系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定岗实习,写出实习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对企业而言,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解决人才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3.2.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根据金融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设置中要增加职业化课程的比例,培养兼备金融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跟踪行业人才需求的状况,也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就业偏好;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要有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个人的专业特长。
3.2.5按照对证施教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教学,成为高校特色办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它不仅要求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要帮扶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是目前高校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
3.2.6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有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精通一门课程的内容,而要熟悉课程群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学校要对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师自身也必须主动学习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就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实训环节囊括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等知识,尤其是伴随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社会和行业的标准,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在提高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深入行业进行互补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
3.2.7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
不同学校根据对学生考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例如《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核占80%。其中,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案如下:阶段性论文占40%,实训环节的汇率分析占30%,上课出勤及课堂综合表现占30%。
4.结论
探索构建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不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定位上坚持灵活的市场导向和行业标准,强调具体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二是在金融实验课程构建中,打破课程界限,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发挥新课程群的功能,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关键词:
微课;案例教学;金融学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继续发展能力。微时代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探索在高职金融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设计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微课案例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金融学案例教学应用
(一)金融学传统教学手段
金融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目前我院经济系开设金融学这一课程为学生普及金融知识,其在教学设计上以掌握基本金融常识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通过对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我们发现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我系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非金融专业的同学来说普遍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其专业相关性较弱,对考取相关职业证书作用不大。传统的课程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既定,教学手段受限,能给学生提供的信息量较少,一只粉笔走天下,缺少课堂交流,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学生的能动性,不利于教学相长和学生自主观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锻炼。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分析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介绍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依据课程教学目的,教师向学生客观描述某一相关的具体事例、情景,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引导及启发学生对上述特殊情境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现场讨论、撰写报告及教师归纳总结等方式来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长期、大量实践教学经验表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以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个性语言结构概括和表达自己观点,真正接受和领会基础知识,缩减理论教学与实际经验的差距,最终帮助学生在案例经验和活动中获取专业知识,增强职业能力。金融被认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学是与普通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如果适时采用案例教学,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精心安排案例,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师生互动分析,可以深入浅出地将枯燥的金融理论变得简单生动,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易于理解及启发,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结合具体课程及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教学案例可采取不同的演示方法,诸如:口述、角色扮演、印制材料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微课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更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案例展示方式。
二、微课案例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速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微课的出现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其以一段短小的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情境真实再现,是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手段,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设计,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方式,变革从前主要由教师讲授灌输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中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媒体内容,吸引学生眼球,提高他们的能动性,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依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性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微课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辅助课堂授课是近年来颇受一些教师的关注,将微课作为案例教学的载体,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教师设计的短小精致的“微课”内容。在恰当的时间融入某一相关的教学项目环节,可以迅速引起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既能学习基本理论,又可以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分析及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来提升实践能力。这样的微课案例可以重复播放,随机控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扩大学生交流机会,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控制视频的播放次数和速度,认知相对较慢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理解更加重点化、清晰化,可以反复练习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微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根据金融学授课的需要,经过仔细研究,我们针对金融学的十一章内容分别设计了十一个微课案例,一个微课只讲一个案例,这些案例时间控制在4~7分钟,录制采用录制视频和PPT演示录屏软件结合的形式,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字幕尽量简洁,拒绝冗长,图片专业、清晰,背景音乐插入恰当,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一案例结尾之处,教师有一概括性的总结,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并归纳总结,以期达到教学目标。以下仅介绍三个微课案例的设计。第一章,金融概述,介绍金融的基本含义及作用。这一章在介绍金融的基本分类时设计微课案例:民间金融风险。首先,(PPT演示文稿)情景导入,民间金融是对官方金融的重要补充,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民间金融蕴藏一定风险,必须合理引导、加强监管。案例内容:(新闻视频)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麦道夫欺诈案,70岁的华尔街金融家麦道夫利用投资者的信任,承诺高投资回报率,虚假投资,金融危机爆发后资金断掉,导致投资人共计500亿美元的损失,最终被美国联邦法院判刑150年;(新闻视频)介绍发生在中国的浙江女商人吴英,吴英共集资近9亿元,承诺投资者三个月100%利率回报,2007年案发时约有3.89亿元未归还,2012年5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缓期二年执行。(PPT演示文稿)案例总结:启发学生思考两个案件的异同之处,然后讨论如何规避风险,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介绍货币的产生、发展及货币制度概况。这一章设计微课案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PPT演示文稿)情景导入,金属货币交易很麻烦,携带不方便,中国古代经常闹钱慌,如何来解决这样的矛盾呢?案例内容:(新闻视频)北宋初期,在商业发达的四川成都,16户商家联合印制一种用楮树皮造的纸券———交子。人们携带代表一定信用的纸币交子,而不用携带沉重的铁钱进行交易。交子的出现弥补了铜铁钱的不足,方便了商业贸易,是人类货币史上的一大创新。但后来交子过度印刷,信用下降,逐渐衰落。(PPT演示文稿)案例总结: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成都产生交子,最后为什么会消失,从交子的成败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借鉴的意义。第十一章,外汇与汇率,介绍外汇、汇率的基本含义及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这一章设计微课案例:中国的汇率改革之路。(PPT演示文稿)情景导入: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开启汇率改革,下一步我们要如何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案例内容:(新闻视频)2005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总体升值,一方面对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人民币不能无限制升值,必须对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下一步改革,其中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区间,被认为是中国目前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可行出路,人民银行的作用在于防止汇率过度异常波动,要逐步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由市场力量主导汇率应成为一种常态。(PPT演示文稿)案例总结:启发学生思考人民币升值、贬值对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人民币的汇率改革还有哪些方案可供选择。
作者:薛艳 李媛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7-01
1.公司金融授课方式现状
目前,公司金融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是认可的,但距离公司金融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讲授教学的局限性越趋明显,知识和能力出现失衡现象。公司金融课程知识点繁多、综合性强,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没有使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反而进一步加深了课程的枯燥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往往热衷于追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造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远离了课程设置之初的培养目标。
其次,学生盲目学习,缺少方向,主动性差。单纯的为了学业考试而学习的想法使得学生倍感学习的压力,大部分学生没有课下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再次,学习知识不够灵活,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公司金融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同学们把各部分知识生硬地切割成单独的一块,不知道如何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联系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讲授教学方法作为目前的主要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最后,考核评价方式单调,难以考查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公司金融涉及的内容和计算非常繁多,难以在短短两个小时的传统的考试中完成,因此期末考试难以反映学生真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首先,Seminar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很多,既可以是整节课讨论,也可以是部分知识讨论;既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部分:(1)导言。对本节课的讨论主题、报告人和进度程度作概要介绍和安排。(2)主题报告演示。报告人利用多媒体形式展示论题,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3)评价发言。针对报告人的整体演示,进行补充、评价、商榷等多种形式的学术评述。(4)讨论。教师根据报告人和参与人的发言,引导大家就论题进行针对性的讨论。(5)总结与点评。教师对演示的主题内容、演示形式、情景的设计等进行点评,并总结当堂课的讨论。
其次,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的要求,仿效公司理财工作的方法,把教学内容编列成案例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它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根据公司金融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社会现象,设计大量的全真模拟案例,学生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不仅学到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力求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仅灵活而且牢固。教师通过搜集案例,设计案例及案例教学,能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念等有更多的了解,并在师生的相互提问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实行多样形式、多次性的组合考核方式。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实行多形式、多次性的组合考核方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具体包括:小测验、分析报告、课堂展示、案例分析、口试等环节。另外,针对本课程研究的现实热点问题,可以设立创新实践项目,鼓励一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个性化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3.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首先,分组选题。小组的数量依据学生的人数和学时总数来综合考虑,既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这项学习,又要尽量避免因小组人数过多而导致的“搭便车”现象。选题以公司理财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自行确定论题,也可以由老师提供和分配若干选题。
其次,资料准备。各组同学结合教材并通过借助图书馆的书刊、杂志以及互联网资源准备课堂展示的讲稿,要求讲稿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
再次,课堂展示与讨论,相互点评与总结。要求小组所有成T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论题做充分的阐述,形式不拘,之后教师和其他同学可就论题随时和展示同学交流和讨论。同时要求每小组根据展示过程中老师和同学所提出的建议,将自己的Seminar报告论认真的修改并提交。
最后,考核。教师和助教对课堂的展示和课后提交的作业分别进行评分,最后汇总成为每一组同学的成绩。
另外,授课老师在本学期每周会提供至少一个小时的答疑时间,确保每组同学顺利完成准备作业阶段的各项任务。
通过此次课程改革,期望不仅是增强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学的激励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符合“金融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