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01:5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院通过多次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及对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决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为北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能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药品质量检验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分析就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
针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将中药原药材的鉴定与炮制、中药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检验、生产工艺的质量监控、常用制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设备”等四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1.3课程性质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技术、微生物学等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检测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1.4课程目标
针对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的要求及能力,参照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学会如何使用药品标准、检品取样的方法、检品的前处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常规、杂质、微生物)及含量测定的方法等。(2)职业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方法对中药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及做好仪器的维护;会配制各种常用的试剂、缓冲液;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判断;正确填写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及药品检验报告书。(3)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依法检验”的思想,培养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课程设计与实施
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从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入手,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依托中药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形态不同而具体检验项目也有所不同,对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及考核方式的进行性设计,均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2.2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中药制剂多数以固体状态及液体状态形式存在,其质量检验过程均是由阅读理解药品标准(国家标准、企业内部标准)、取样、样品前处理、鉴别、检查、填写检验记录等六个步骤完成,因此将本门课程教学依托在三个教学项目上,每一教学项目又分设有多个检验任务,具体检验任务以常见中药制剂为载体安排教学的实施,其中取样、样品前处理、试液的配制、计算、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的填写、检验室卫生及安全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均有所体现,在这一设计中遵循了知识由易到难的顺序,体现了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注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了岗位技能对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性、通用性与实用性。
2.3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的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学院现有药物教学实训楼内教学做一体化制剂检验实训室的有利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营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三大教学项目中任一检验任务的实施均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的:创设问题情境与下发任务请验单、探究问题设计实施方案、汇报实施方案、教师点评、具体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每一环节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施任务前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为8组,每组3~4人),着重培养学生设计质量检测方案,顺利完成检验项目与任务,规范填写检验报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下发任务请验单。请验单的发放是项目具体任务完成的首要环节,除第一节课讲解对学生的要求及上课模式转变的学习外,均是利用上一检验任务完成后的20分钟进行的。针对请验单,向学生提出有参考性的问题或列举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行为,可使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为下一步骤的实施明确方向。第二环节:探究问题,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针对教师引出的问题,学生课下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相关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设计出能完成本组待请验任务的实施方案,包括检验方法的选择及理由、所需材料及仪器的详单、操作时分工问题、步骤实施细节问题、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第三环节:汇报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在课下设计好的实施方案,在课上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教师、其他组成员与之共享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其他组成员可以在汇报完后对自己思考不清楚及不懂的地方向汇报人提出疑问,并由汇报人进行回答;如果答不出,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第四环节:教师点评,确认各组实施方案。教师通过随机选取的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未能充分考虑到的及存在异议的地方进行补充与解疑,确认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包括方法选取是否得当、所需材料及仪器是否合理、操作步骤顺序是否准确等,并对此提出意见。第五环节:具体实施。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关键的环节,学生根据确认后的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根据操作填写相应的检验记录单、试剂试药配制单、取样单、样品发放记录单等各种记录,培养学生原始记录要详细、检验结果要准确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而此时,教师在一旁进行巡回检查并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第六环节:检查评价。学生实施过程中及完毕后需要填写原始检验记录及形成检验报告书,上交后,各组之间轮换进行检查,对记录不详细及不正确的地方进行组间探讨与纠正,这一环节是在充分掌握所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懒于思考,不善于动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课程考核设计
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设计。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旷课、迟到、早退、事假、病假给予不同的分数)采取与企业相同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用本人的笔记在出勤表格中填写自己的名字,不许他人,发现则两人均视为旷课,扣除相应分数,此部分分数占总成绩的10%。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由教师评价及学生评价构成,占总成绩的50%。以小组为单位,每一检验任务设置一定分值,教师及学生评价各占50%,最后综合形成每一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教师从每一项目下的具体任务的准备、汇报情况、实施及完成的速度与质量,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环境清理是否洁净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学生评价则是小组长扮演质量负责人对其组员进行评价,从着装、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参与清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完成每一检验任务后所形成的请验单、检验记录、成品检验报告书及试剂试药配制单等各种填写记录是否完全,可视为作业,占总成绩的10%。终结性考核:即理论试卷考核,减少至占总成绩的30%,但卷面成绩要达到最低标准(卷面成绩不能低于50分)。此种考核方式与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相吻合,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更趋于合理。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1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改变职能与行为。
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2.1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被读者奉为权威。
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太原市植保植检站每年的“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均在《太原日报》和《太原市农业信息》上,向读者及时介绍当时病虫发生情况、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主要针对粮、菜、果农,实际《太原日报》在农区个体农户中的普及率不高,报纸由乡镇村级传递到农户手中,造成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2.2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
优点: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但面向广大农民,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能反复传播。
缺点: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近年来,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印制《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利用手册》、《中国植保手册》系列(苹果、水稻、玉米病虫防治分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手册》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护实用指南》、《植物检疫技术手册》、《农药监督管理手册》、《山西蝗虫》、《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农药残毒放心果生产技术手册》等实用农业技术书籍,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农业行政许可法疑难问题解答》、《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材料》、《农药使用注意》、《购买农药技术》、《溴敌隆使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宣传单,内容精炼、方便实用,印刷成本低,但发放效果快。
2.3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应用情况:现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种子、化肥、农药、药械)在广播中的介绍以宣传为主。
2.4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
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同时,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情况: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每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模式、固定结构在山西省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试开播,节目针对当前全市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当日18时54分,重播在当日22时47分,次日6时48分、7时59分、12时29分,每次播出时间30s。据统计,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内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红蜘蛛、茄子黄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虫(趋势预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秋播病虫防治、秋季温室病虫(趋势预报、绿叶蔬菜根结线虫病、软腐病、芹菜斑枯病、叶菜类霜霉病、野蛞蝓),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农林害虫、捕虫板诱杀微小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防虫网阻止外界成虫进入温室大棚)等。此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西省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固定栏目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检站的影响力,生动有效地向群众传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应用情况:在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授课时应用较多,能够全面生动的介绍培训内容。
2.6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传播速度快,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实现信息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
缺点:硬件要求高。
应用情况:各级农业网站第一时间快速传播农业信息、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
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应用情况: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晋源植物医院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农民对其中的农技员极为信任。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晋源五府营村、小店示范区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带动周围村镇,植物技术应用辐射范围广。
2.8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
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
缺点:组织耗时,投入大。
应用情况:每年参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宫大型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介绍植保工程内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召开“山西省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太原)现场会”。
2.9村喇叭
优点:村委会组织,负责播送各种农业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弥补电视、报纸等信息传播不到位的不足,报纸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及时入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612002);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05L426)
数据仓库是信息领域中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数据库新技术。数据仓库的建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把历史数据转换成为统一的、利于分析的格式,从中挖掘出决策者需要的决策依据,最终创造出效益。数据仓库的出现为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数据丰富,但信息贫乏”的实际情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1]。由于中药指纹图谱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潜信息库,再加上中药材的基本信息、采用的不同色谱条件、图谱的原始数据等信息将会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2]。为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解决辅助决策信息贫乏的现状,需要建立一个支持决策的数据仓库,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从而为不同种类药材或制剂的指纹图谱评价及其实验条件的优化提供依据。本文就数据仓库的理论及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数据仓库的构建作一简单描述。
1 数据仓库概述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稳定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过程[3]。其特点是:
(1)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
主题是数据归类的标准,每一个主题基本对应一个宏观的分析领域。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数据仓库的主题可以是色谱条件、特征参数、流动相等等。
(2)数据仓库是集成的
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经过加工与集成。对不同的数据来源进行统一数据结构和编码。统一原始数据中的所有矛盾之处,如字段的同名异议、异名同义、单位不统一和字长不一致等。
(3)数据仓库是稳定的
数据仓库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数据经集成进入数据仓库后一般是不更新的,数据仓库除了把从操作性数据库中转换来的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添加到前一个时期的数据中的这个过程之外,数据仓库中的信息一般保持固定不变。
(4)数据仓库是随时间变化的
数据仓库是随时间变化的,因为它们要同时维护着历史和当前的数据。数据仓库按照每日、每周或每月的频率从操作性数据库中导入数据,而且一般要保存一段时间。
2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数据仓库的构建
数据挖掘是一种体系结构,而不是一种产品。我们无法购买现成的数据仓库,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构建。所以,数据仓库更多的是一种工程上的概念。
2.1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数据仓库的整体架构设计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仓库的整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2.2 逻辑模型设计
维度建模是一种逻辑设计技术,维度模型又叫星型模型。维度建模分为4个步骤:(1)确定分析主题。本文主题为中药指纹图谱37个特征参数。(2)定义粒度。由于用户需求的不可预见性,设计时应提供不同色谱条件下特征参数的所有最细节性数据即原子性数据。(3)确定分析的角度和维度。主要有中药材基本信息维、中药制剂基本信息维、方法模式维、洗脱方式维、检测器维、流动相维、HPLC色谱柱维、工作站维、色谱柱维、特征参数维。(4)确定分析的主要指标及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维表的具体设计,根据挖掘主题的需要共设计了10个维表,具体内容见表1。
图1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数据仓库整体架构(略)
表1 维表设计(略)
ID、柱类型、brand、生产厂商、型号、长度、内径、粒度、填充料8色谱仪维ID、类型、Brand、生产厂商、型号9特征参数维ID、检测波长、指纹峰总数、有效分离率、指纹信号均化系数、指纹峰几何平均面积、指纹峰算数平均面积、峰面积比率、色谱空间占用率、总积分面积和、八强峰归一化面积及位置、三强峰比例、平均峰高、共有峰平均峰宽、最强峰柱效、总分离度、平均分离度、分离度均化系数、表观进样量、色谱指纹图谱进样量校正信息量指数等。
确定了主题和维之后,采用星形模型,设计数据模型,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数据仓库星型数据模型(略)
3 基于OLAP联机分析的数据挖掘的实现
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是数据进入仓库前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决定着数据的质量[4]。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数据仓库是在SQL Sever 2000操作环境中构建的,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是通过Microsoft的数据转换服务DTS向导和 DTS设计器来实现的[5]。
3.1 数据库的完整性
由图2可知,与37个特征参数表相关的表只有“事实”表,而且关联键也只有“Parameters_ID”,这种过弱的关联并不足以深入地分析内在的知识。如果想对特征参数表进行挖掘,还需要为其建立与其他表的完整的数据关联,这种关联应该可以通过挖掘而体现。
3.2 建立OLAP多维数据集
以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中的事实表作为分析的事实数据表,将该表中的字段HLCo_Tem(柱温)设为度量值,选择色谱柱和TCM_table作为维度表,完成多维数据集的建立。
3.3 建立挖掘模型
以上述建立的OLAP多维数据集为基础,以聚集模式创建柱温的OLAP挖掘模型如图3所示。由于设定了划分组的数量为3,事件就出现在了3个“Cluster”中。
图3 聚集模式创建柱温的OLAP挖掘模型(略)
4 结语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数据仓库的建立,为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建立了综合的、面向分析的环境,并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孙国祥,侯志飞,毕雨萌,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潜信息特征判据研究[J].药学学报,2006,41(9):858-859.
[3] 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药注射改变了以往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了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的剂型优点,中药制剂的疗效越来越引起重视。已在临床普遍应用,但由于中药原材料的品种、产地、成份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如热源反应、过敏反应等,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因中药注射剂输液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在4个科室共发生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所发生科室为:妇产科1例、神经内科4例、肿瘤科2例、肝病科8例。
1.2 药物资料 妇产科1例为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国药准字H42022243)+丹参注射液20ml(国药准字I33020177)静脉滴注约1min时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
肿瘤科2例和神经内科4例均为10%葡萄糖500ml+10%KCl10ml+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2以后发生热源样反应。
肝病科8例均为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冠心宁20ml静脉滴注,其中4例+10%KCl10ml,4例未加10%KCl。
1.3 处理及转归 过敏性休克1例经立即停药,平卧保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快速补液等处理,35min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无并发症。
其它14例表现为寒颤,呼吸困难,体温轻度升高37.2℃-38.3℃之间,经对症处理症状全部缓解。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原因
2.1.1 低分子右旋酐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即使初次注射本物品,少数患者也发生过敏及过敏性休克[1],有报道丹参可引起过敏,口服或注射均有发生[2],两者共同作用结果导致过敏性休克,应尽可能不合用。
2.1.2 中药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即有除蛋白、去钾的程序,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钾用药欠规范,为医师共同探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不得添加其它制剂,选择合适溶媒单独使用。
2.1.3 注射用冠心宁液是由丹参与川芎两味药提取有效成份经精制而成的注射液。当时肝病科发生不良反应8例均为同一批号的冠心宁,药剂科立即召回本产品。送上级检验结果为合格产品,不存在药品质量问题。
2.2 15例不良反应输液使用的输液器,注射器,物资供应科进货后均在我院药检室和细菌室进行了热源学监测和无菌试验,均为合格产品,不存在输液器具的污染。
2.3 液体配制环境及开放式输液过程中存在微粒污染的可能,发热反应与此相关。
2.4 病人本身的基础疾病、年龄、输液的滴速,药物的浓度以及病人的自身抵抗力等,也是发热反应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3.1 注意中药制剂的配伍,中药制剂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一方面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份比较复杂和一些不被除尽的杂质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最好不与其它制剂配伍,尽量单独使用。
3.2 尽可能直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剂型,避免临床配制过程的污染。
3.3 注意药物的剂量与浓度,选择药物说明书中规定的输液,不能随意加大药量。
3.4 注意药物配制的环境和配伍顺序,配药前后均要检查药物如出现混浊、沉淀,变色等均不能使用。注意配药环境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保持空气流通,最好是在具有空气净化设施的配制中心进行配制。
3.5 注意病人的基础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注意输液的滴速,以保证输液的安全。
1.临床药学方面
1.1 治疗药物监测
指导老师可以选择日常监测病例较多的品种之一,指导学生回顾性分析血药浓度与某一临床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整理血药浓度数据并查阅相应病历,了解药效观察指标或药品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药物治疗浓度范围的临床意义及治疗药物监测在指导个体化给药中的作用。
1.2 处方分析
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某些疾病药物治疗决策的进展,选定某一病种有目的地进行处方动态分析,了解其中相关药品的使用变化。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是对专业书刊的查找、利用,充分了解该病种治疗策略的进展变化,了解所涉及药物的药理学和药动学知识,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明确需要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在指导老师带教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处方调查结果,了解疾病治疗策略的进展对药物选择的影响或新药的出现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研究这些变化在优化处方方面带来的课题。
1.3 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2004年起实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网络上报。这就使回顾性分析某个医院或某个地区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变得方便,数据更加全面。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及分析ADR数据,从结果直观地认识各类药品ADR的发生率、ADR常见涉及的器官、系统以及什么是严重的ADR等概念。通过具体病例的研究及文献查找还可对ADR发生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ADR的发生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更高的敏感性。
1.4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PIVAS)的医院能给这类课题提供良好的数据平台。收集本单位临床上使用药物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特别注意中药注射剂,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工作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些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实验,逐步累积药物配伍的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1.5 生物等效性实验研究
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运用HPLC等方法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可延伸到上市药品的药剂质量评价研究,为医院药品遴选控制质量提供科学根据。
2.医院制剂
2.1 优化制剂处方
这类选题多由指导老师常年工作经验所提出或新技术的应用所激发,可对于一些质量不够稳定的制剂处方进行改进,通过稳定性试验评价制剂原料、制剂工艺及制剂成品外观,优选最优处方。
2.2 摸索含量测定的方法
医院制剂药检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所以制定控制药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可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摸索出优于原有测定方法的测定手段。特别是需要预处理的样品,通过中间环节的改进,摸索出更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2.3 在实际生产中摸索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对设备、制备工艺或生产环节进行改进,不断实践验证,摸索出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2.4 为中药制剂的开发做前期的实验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8年1月颁布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对于医院开发中药制剂非常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所给予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药制剂。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资源丰富,中医药知识储备充足并有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我们可通过文献、网络获得的信息,利用医院制剂室良好的设备条件与临床医师一起充分研究挖掘我们的传统古方和经典验方,开发对于难治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做前期的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工艺摸索及药物配伍等研究。
2.5 开发临床需要的新制剂以解决实际需要
结合本院临床特点,与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合作,根据临床治疗需求,科学制定协定处方。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1.前言
早在1865年,美国的科学家就利用干燥法来对蛋白进行处理,并取得了成功,由此拉开了该项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帷幕[1]。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喷雾干燥法由最初应用在奶粉、蛋粉等产品的生产上,发展到目前在工业中广泛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冶金、水泥、陶瓷、医药、化学、食品、农药、林业的工业生产上。喷雾干燥技术较传统的减压干燥工艺相比在中药制剂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仅没有常规减压干燥以及烘箱的缺陷,而且无需粉碎,通过干燥即可变成浸膏粉,因此在国内的大部分制药厂,尤其是中药制药厂中被广泛采用。
2.喷雾干燥技术的制药机理
喷雾干燥技术,顾名思义其重点在于喷雾与干燥。首先,将液态物料用雾化器进行处理,使其变成雾滴状态,分布在热气流内,同时施以热风,促使热气体和物料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完成能量的转换,然后将雾状液滴内的水分子全部蒸发,最后的成品呈颗粒状或粉状。另外,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原理在于,直接把中药中的液体提取出来后经过干燥变成颗粒或粉状产品。这个制药过程的重点在于雾化,料液经过雾化使其变为滴雾状,然后将其与热气体在干燥腔内同时进行干燥,最终使物料变成颗粒状。
3.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3.1颗粒剂、片剂、胶囊剂
将中药药材进行提炼取液,当达到要求后,直接掺入辅助剂后实施喷雾干燥技术则可立即获得浸膏粉。一般情况下,浸膏粉内的含水量在4.5%左右,相对来说较低,所以可以用于填充在胶囊内,或者是支撑干法制粒与片剂[2]。绝大部分的单味中药药材都可以通过该项技术进行加工,再利用干法制粒、动态提取、真空低温浓缩等技术直接制造出单味中药的浓缩颗粒。在药房的调剂中,这种小剂量包装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可以方便药师取药与抓药,防止由于剂量分配不精确而带来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芳香解表中药来说,喷雾干燥技术的使用还可以使一些芳香解表中药所含挥发性成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随着喷雾干燥法制作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成功,其优势也不断显示出来,甚至有一些药效、疗效都要比煎剂更佳。例如广西的某一个制药厂,利用了该项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小青龙汤等8余种经典方剂以及近300多种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这充分说明了该项技术在制作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以及配成的方剂上有着一定的优越性。目前国内常用的复方或是单味冲剂其中含有较多的糖,且剂量也很大,若是运用喷雾干燥技术制作成浓缩颗粒,这样不但能够降低辅助剂的使用量,还能很大程度上的减少资金的投入。未来还有可能研制开发无糖型冲剂,让某些忌糖病患能够接受更好的治疗。
3.2胶剂
胶剂系是指通过将动物的角、皮、骨等物质经过煎煮后,所得到的浓缩胶液,经过干燥后形成的块状胶剂。临床上常见的胶剂主要有鹿角胶、龟甲胶、阿胶等几个药剂。相对于其他中药药剂的制作,胶剂的制作周期长、工艺繁琐、易污染、成本高,在实际使用时必须经过烽化才可让患者服用,这就大大降低了胶剂的药效。因此,如何制作出易于服用与携带,且不影响效果的胶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有相关方面的专业学者通过使用喷雾干燥法对龟甲胶进行加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当雾化压力在3kg/cm2以下,胶液的含量小于30%时,胶液能够形成浸膏粉,且所制成胶剂中所含的氨基酸与总氮与运用自然干燥法制成的胶剂相同[3]。因此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胶剂通过喷雾干燥技术的加工后,不仅能够保留其药效还易于患者的服用与携带。
3.3微囊剂
虽然中药的疗效好,但其缺点在于剂量大,就目前临床所使用的中药药剂来说,基本不存在药剂小、效果好的成药。例如一些紫苏油、荆芥油、薄荷油的挥发油,属于成药内的有效部分[4],目前这一类药物的制作方法是将稀释后的乙醇渗入固体制剂,这一做法会降低挥发油的作用,但如果能够做成微囊,加入到药物颗粒中,就能避免其挥发性的减少,从而使药物效果延长。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药制药厂中普遍运用喷雾干燥技术来使挥发油微囊化。挥发油经过喷雾干燥处理后,其微囊颗粒的直径小于500μm,颗粒呈圆形,其品质较为疏松,是一种能够自由流动的干粉,该微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治疗效果好[5]。有相关的研究专家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荆芥油、霍香油、薄荷油等挥发油微囊后得出,这些微囊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好,挥发油的保留率高达88~95%。但是在使用喷雾干燥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处理时,喷雾的速率、混合液的粘度、喷雾方法及干燥速率、药物及材料的浓度等方面的因素会对微囊化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重视这些方面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陶建生,耿炤.喷雾干燥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54-157
[2]蔡业彬,曾亚森,胡智华,李瑞芳.喷雾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06(02):102-106
畜牧养殖是旬邑县继苹果之后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为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奶牛,旬邑县信用联社本着“贷款自愿,按期归还,利息优惠,手续简便,方便群众,上门服务”的原则,为农民解决购买奶牛资金需求。帮助养殖户建牛舍,购回良种奶牛,现部分已产牛仔。面对如此大的养殖规模,我们兽医工作者一点不能怠慢,始终要为农民的利益保驾护航。现我将对在临床上遇到奶牛乳腺增生、子宫内膜炎治疗进行简单的剖析。
奶牛乳腺增生症常见多发于青年奶牛,伴有乳房胀痛现象,用手触摸乳房部位还会发现有较硬的肿块,这也叫乳腺瘤,俗称奶疙瘩。大部分奶牛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为圆形良性肿瘤,其表面光滑,摸起来硬硬的,但有弹性,瘤子的外面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互相不粘连,能在乳房内自由活动,局部的淋巴不肿大。论文参考网。反之则为恶性肿瘤,导致奶牛精神沉郁,烦躁不安,易受惊吓。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牛体机能的需求而增生的,也是在牛体本身控制下进行的一种乳腺局部细胞有限的分裂增生现象,如果失去过多激素的刺激,增生便会终止。可以说青年期母牛乳房的胀痛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奶牛排卵过后,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同时降低,乳房组织恢复到常态,胀痛和其他不适的感觉也就会逐渐消失,但这一过程有长有短。因此,对奶牛尤其年轻母牛,应当定期检查,改善饲养管理和进行药物调养,注意牛舍环境卫生,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应激,可缓解乳腺增生症引起的烦躁和不适,还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使奶牛乳腺增生尽快痊愈可采用以下方法:
1、乳房保健,要求奶牛的日常生活有规律,注意保持乳房清洁,坚持适当运动,保持环境安静。做到不打牛、不伤牛,使牛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应当慎用含激素的药品和添加剂,控制动物性脂肪和含糖多的饲料的喂量,拒绝喂辛辣饲料,适宜喂青绿饲料。
2、定时按摩,若发现奶牛活动有异常,确诊是乳腺增生后,除正常按摩、挤奶外,要在每天夜间喂饲后,在乳房两侧下部进行定时按摩乳房各60次,这样有助于促进乳房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可以降低乳腺细胞的活性。
3、热敷疗法,在发病后期,为了尽快使乳腺增生痊愈,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抵抗力,使乳房炎症慢慢消散、病变局限化,减轻局部肿块疼痛。
4、喂中成药,可给病牛喂服人用乳康片,每次30片,每天喂服3次。也可用乳核散结片,每次40粒,拌入少量饲料中喂给,每天喂服3次。还可用乳增宁片,每次20片,每天喂服3次。应坚持连用至乳房肿块消退。
5、饮食疗法,选取梗米500克,加水3000毫升煮成粥,加适量白糖,再加入炒热研碎的黑芝麻200克,调匀后喂给,每天喂服2次,连用数日。也可用海带丝300克,大头菜150克,洗净切成丝喂牛。还可用核桃、八角茴香各10个,先把核桃敲开取出果仁,与八角茴香一起(可研磨成粉搅匀),在喂牛料前30分钟喂下,每天喂服3次,连服数日。此法适用于乳房结块质韧不消的病牛。论文参考网。
6、手术疗法,在必要时可对奶牛乳房局部常规消毒和麻醉后进行乳腺瘤摘除。对于浅表的乳腺瘤,可做放射状切口,切开后把乳房和腹肌分开,在乳房基底部位切开乳房组织,把瘤摘除。注意整个手术过程都要做好消毒,防止感染。
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症状有:急性一般发生与流产后或产后胎衣不下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严重时,拱背,努责,常作排尿状,从阴道内流出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治疗及时,效果尚好。慢性由急性继发而来。周期不正常,当时,从阴道中可排出混浊带有絮状物或脓汁的分泌物。论文参考网。外常略带肿胀、外翻。
在奶牛养殖业中,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病,多集中在产后1—2周内,一般发病率为30%左右。它通常是子宫膜的黏液性或脓性炎症,由于炎症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可致死和胚胎而成为奶牛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我县奶牛子宫内膜炎型不孕症占全县存栏成年母牛的10%以上.现在绝大多数的养殖场还是普遍的应用抗生素、激素类化学药品去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发生,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这些药物使用后会在乳中残留产生“有抗奶”,而且滥用药物会致使动物产生耐药性。所以,资源丰富、残留量少的中草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便成了专家和养殖户共同关注的焦点。中草药属于天然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子宫收缩的效果,如经过科学的配制,将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药治疗法。我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药资源丰富。传统方法是煎剂内服,而近几年依据我国传统兽医学理论,并结合现代药物化学、药剂学新技术等研制而成的兽用纯中药制剂,部分中药制剂工艺中采用了分离提取、固体分散、缓释控释等先进技术,保证了药物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具有安全、低残留、低毒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突出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临床治愈效果较好,零休药期或休药期短等特点。因而,用纯中药制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个新的趋势,可以弥补抗生素治疗后在乳和肉制品中残留以及细菌耐药性增加的缺点。
服元胡调经活血,理气止痛;用黄柏、芡实清除带下;故子补肾壮阳,恢复畜体性功能;知母、黄芩、连翘抗菌消炎,对腐败菌感染作用更强。诸药配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有效率达87.5%。用中药“孕宝”治疗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3.10%、72.73%和83.33%,优于用乳酸环丙沙星的治疗效果。中药方剂“益母生化散”(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炮制干姜、甘草)治疗子宫内膜炎,治愈率达95.24%。在该处方中,益母草活血化淤,利水消肿;当归活血补气;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淤;甘草和中。诸药合用达到活血祛淤、养血行气、温经止痛之功效,临床效果显著。
宫内给药效果更佳,用中药提取物“宫安清”栓剂治疗子宫内膜炎,治愈率达96.9%。用“宫炎清”(主要成分苦参、丹参、蒲公英、紫草等)对我县72个病例子宫灌注,治愈率达85.7%。用党参、黄芪和白术等22味中药水煎剂治疗急性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效果显著。
作为现代医院药事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现代医院中药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其内容涉及中药生产管理、中药质量监督、中药临床药管理、中药供应管理等[2]。医院中药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得到高度关注[3]。本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和模式,笔者将其在药学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效果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期间的药学管理情况作为研究组;以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常规中药管理理论和模式期间的药学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每组中随机抽取500张中药处方和相应病历,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核对,统计并分析两组的不合理药物处方数量、高危药品配置错误量、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等。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现代医院中药管理模式,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1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水平
坚持人才战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积极培养科室管理骨干,引进高学历人才,优化药学部人才资源的学历结构,提升整体文化水平;对药剂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水平。
1.2.2积极转变服务观念,确保用药合理安全
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以“合理用药”为重心的药学监护工作模式,以超常预警及动态监测来监护处方用药,减少不合理药物处方数量;对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确保用药安全。
1.2.3药物调剂规范化管理,确保药物使用安全
加强药物调剂管理模式改革和规范化建设,确保药房布局合理,药品分区恰当,药架摆放规范有序;引进计算机信息化软件对药品进行管理,完善各项药物调剂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具体职责,建立健全的调剂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四查十对”政策,杜绝出现凭借印象发药的现象[4];建立健全的科室奖惩制度,定期检查科室药物调剂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积极处理;加强在岗培训,提升药学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整体专业素质,确保配发给患者的药物准确、合理、优质、安全、有效。
1.2.4加强药学科研建设,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加强医院药学科研建设,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以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因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成立中药药理实验室,加强各方面的专业配套改革,如人员安排、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积极推动药学科研工作发展[5];定期组织药学技术人员参与到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之中,并就药学科研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发表出版中药学专著和论文,提升药学科研水平和药学部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1.2.5做好药物制剂管理,提升社会和经济收益
充分结合医院直接投入和科研立项所得研究基金,申报中药新制剂品种,加大研发与生产含医院特色的中药制剂,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500份中药处方中,有2份不合理药物处方,不合理药物处方发生率为0.4%;对照组500份中药处方中,有10份不合理药物处方,不合理药物处方发生率为2.0%。两组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危药品配置错误量来看,研究组共1张,占0.2%;对照组共5张,占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研究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占0.6%,对照组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占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院中药管理是在当前新“医改”形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药事管理理论和模式,在推动医院药学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提升医院中药管理水平,便于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药学服务[6]。本研究按照本院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现代医院中药管理。
3.1药品调剂方面
本院药品调剂普遍存在用药不规范、发药不标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科学等问题。而药物调剂承担着药物的贮存、发放、使用、回收等方面的责任,需得到高度重视[7]。对此,笔者提出药方布局合理规划、信息化管理方式、完善中药调配制度等措施进行改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发放登记管理需实施双人双核制度,以充分确保药物发放、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还必须改善药物调配人员的工作环境,促使其提升工作积极性,提高药物调配准确性和调配速度,以确保中药临床效果充分发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实施以来,药品调剂制度日益规范,药物不合理发放行为明显减少,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临床不合理药物处方发生率从2013年的2.0%下降到2014年的0.4%,而药品配置错误量从2013年的1.0%下降到2014年的0.25%,用药合理性大大提升。
3.2药物研发方面
医院未来的发展和技术实力取决于其自身药物研发技术水平和临床治疗水平的高低[8]。另外,中药制剂的研发也有助于推动医院专科建设发展,比如康复科、肾内科、骨伤科、肛肠科等,进而推动医院整体发展,因此应得到高度重视。然而,本院以往药物研发还存在资金及设备投入少、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阻碍药物研发速度和效率。对此,笔者认为,可精简机构,对科研人员、科研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应该定期对研发成果进行检验,以免出现科研浪费的情况,促使整个科研过程顺利进行;成立专门科研实验室,加大科研经费和新设备投入力度,验收科研成果。
3.3药物制剂方面
本院中药制剂发展中存在自行生产制剂能力缺乏、制剂覆盖范围狭窄、部分药物制剂严重短缺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院方应该在切实立足患者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自行生产中药制剂的力度,以生产出安全性高、价格相对便宜的常见中药制剂;而且,为改善本院中药煎药流程,还应成立专门住院中药房,安排有丰富中药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负责人,专门负责为住院患者进行中药调剂和煎煮,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3.4人才培养方面
对于医院的中药管理来说,高素质、高专业性的药学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本院存在人才储备不完善、人员学历结构水平低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加强本院专业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强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培训;构建健全考评选拔制度,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等。综上所述,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药学管理实际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能规范药物管理,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可以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杨勇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结核病防治所
〔参考文献〕
〔1〕梅全喜,曾聪彦,钟希文,等.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31):2881-2884
〔2〕贾丽君.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5):163-164
〔3〕李浩福.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266-267
〔4〕赵霞.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首都医药,2014,21(24):29
〔5〕曾聪彦,梅全喜.现代医院中药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7):620-623
[中图分类号] 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b)-006-03
Research on metabonomics in vivo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CUI Yifei, HUANG Shengwu, YAN Lu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on metabonomics in vivo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Methods: Summarized the latest study on metabonomics in vivo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by collecting of articl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Metabonomics were widely used in vivo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including the overall efficacy evaluation, material-based research, toxicology, pharmacokinetics. Conclusion: Metabonomics, as a significant ways and means in vivo evalu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is of extensive applicable value.
[Key words] Metabonomics;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In vivo evaluation; Pharmacodynamics; Toxicology
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中药的特点是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很难阐明其整体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等,尤其是物质基础的问题[1]。近几年,为了探索和研究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涌现出大量结合实验与信息计算处理的新型中药评价方法和新技术,如中药蛋白质组学、药物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其中代谢组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相一致[2],决定了其在中药整体作用评价中发挥突出优势,是近几年的热点。如今代谢组学已在药物毒性及安全性评价、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多个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3-4]。本文通过参阅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领域代表性论文的相关文献,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代谢组学与药效学评价
1.1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代谢组学所测定的对象是内源性物质,反映了机体内在指标,能准确地反映机体的本质状态。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药效学评价,用整体内源性物质或生物标志物群作为指标,对比分析服用中药前后机体内源性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变化,从而证实中药的疗效[5]。
王广基等[6]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评价,比较研究了人参总皂苷和卡托普利、氨氯地平、特拉唑嗪、氢氯噻嗪的降血压作用、对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和体内代谢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参总皂苷降压幅度虽然比化学药降压作用平缓,但停药后血压上升缓慢,呈现持久的后续降血压效果。其次,人参总皂苷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也能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另外,人参皂苷治疗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明显接近正常组,而化学药物对整体代谢组学的调节作用较弱。总结认为,血压是个体所表现出来外在指标,而代谢组学所测定的对象是内源性物质,反映了机体内在指标,是内在本质问题的直接表现,这体现中药的整体作用优势和特点,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
邱云平等[7]研究金复康对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尿液代谢物,经主成分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代谢谱随时间逐步偏离起始点,金复康干预组大鼠的代谢谱先偏离再回归起始点,正常组大鼠的代谢谱无明显变化。对这些代谢谱分离的权重变量进行鉴定和研究,发现三羧酸循环、色氨酸循环、多胺代谢等代谢通道的波动,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的紊乱与二甲肼诱导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相关。代谢组学研究表明,金复康能有效逆转二甲肼诱导的大肠癌癌前病变大鼠的代谢谱的偏移。
王丽等[8]分析大鼠腹腔注射大蒜辣素后尿液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大蒜辣素对正常大鼠代谢过程的作用机制。Xie等[9]基于HPLC-UV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发现六味地黄丸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关节炎模型的代谢组学改变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张启云等[10]研究吴茱萸水提液给药对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尿液中2,3-二磷酸甘油酸和1,3-二磷酸甘油酸在尿液中的含量升高,表明吴茱萸具有加速机体能量代谢的作用。
1.2 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强调整体性,但由于中药标准组分极性范围比较宽,化合物结构多样,很难利用单一的色谱分离模式实现所有标准组分的分离表征。代谢组学将高通量活性筛选技术与中药样品的制备相结合,能够快速获得中药组分的大量活性数据,建立中药组分在各种不同药理靶点上的信息数据,通过研究不同靶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中药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的本质,进行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杨洁等[11]研究“广枣-降香”君-使对药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色谱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药时曲线的变化规律,确定了4个未知成分为“广枣-降香”的体内效应物质。进一步通过HPLC-MS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建立了君-使对药体内效应物质研究的新模式。赵新峰等[12]研究六味地黄丸中的化学成分和代谢成分,在提取物中鉴定了40种化学成分,在大鼠血中鉴定了6种原型药物和9种代谢产物,并推断了以上产物的代谢途径。
2 代谢组学与毒理学
2.1 研究中药毒性作用机制
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其基本原理是药物改变代谢途径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稳态,直接或间接改变细胞体液成分。体液的谱图是代表着不同代谢路径的化合物,这些对机体改变和损伤的信息能很好地表征这种改变和损伤,代谢组学通过分析这些代谢谱图,确定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毒性作用的过程和生物标志物,从而进行毒理作用机制研究或评价药物毒性[13]。
王清秀等[14]在大黄及其主要成分的毒性毒理研究中,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大黄素能引起HK-2和HepG2细胞损伤,可能涉及细胞周期阻滞和经由线粒体膜电位途径凋亡的机制,结果还表明,大黄素具有弱的致突变性,是间接遗传毒性物质,可能具有一定的促癌作用。在研究大黄素处理后大鼠尿液、血浆和肾脏组织萃取物中内源性代谢产物谱的变化,尿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升高,这是肾小管损伤的典型标志;通过对肾组织萃取物检测,推断大黄素可导致脂类成分的改变,破坏细胞膜性结构。尿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TMAO以及肌酐可以作为大黄素的主要生物标志物研究。
2.2 确定毒物作用靶器官及器官特异性新的生物标志物
有些代谢物的变化反应了毒性损伤的特征,可以作为器官特异性的标志物,利用代谢组学研究代谢指纹图谱,将这些代谢信息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生物学事件关联起来,从而确定发生这些变化的靶器官和作用位点,进而确定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梁琦等[15]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大鼠给予广防己灌胃后尿液代谢产物的改变情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大鼠尿液代谢产物1HNMR谱,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发现给药不同时间后,广防己引起大鼠尿液代谢变化涉及的主要代谢物中马尿酸盐、肌酐、TMAO的变化被认为是肾受损的典型标记物[16-17]。给药2周后,这些指标均出现了一定变化,提示肾器官出现了损伤和肾小管功能的紊乱;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肾脏功能进一步受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弱,肾小球、肾髓质功能受到损害。停药后,肾小管、肾髓质功能均有一定功能恢复。此外还发现尿液中牛磺酸含量上升、柠檬酸含量下降,这预示着肝脏的异常变化。
王喜军等[18]以UPLC/QTOF分析系统为核心手段,结合生物样品分析制备方法,研究茵陈蒿汤干预后的肝损伤大鼠代谢组的回调趋势。结果证实,原先模型所致的5个生物标记物的改变在给予茵陈蒿汤后与空白组比较,个别大样品间代谢物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茵陈蒿汤对大鼠肝损伤模型具有预防作用,从药物代谢组学角度对经典方剂防治肝损伤给出全新解释。以此为出发点可以以黄药子为典型研究对象,运用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黄药子致肝毒性对机体代谢物整体的影响,从中提取黄药子肝毒的代谢模式特征,发掘新的肝毒性生物标志物,并研究黄药子致肝毒性的分子机制,毒性剂量与时间、效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运用代谢组学评价中药肝毒性的新方法。
2.3 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是确定新药安全性能指标并降低其毒副作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代谢组学能够快速、有效地分析多条代谢通路,帮助定位靶组织及判定毒副作用程度,寻找相应的生物学标志,大大缩短了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周期。Li等[19]研究中药制品黑顺片的毒理效应时,通过分析不同剂量下小鼠尿液代谢图谱的改变,发现三个给药组尿液中的牛磺酸和N-三甲胺氧化物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而柠檬酸盐、戊酮异二酸、琥珀酸盐和马尿酸盐的含量相对增加。同时发现,这些代谢物在低剂量组的变化程度不如高剂量组明显,经过多次给药后,这些代谢物在低剂量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黑顺片的毒性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和积累效应。
3 代谢组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进入生命体后,起效的是中药中的原型成分或代谢产物,或与机体作用形成的新成分,三者构成体内中药成分的代谢物组,而中药代谢物组通过干预人体内源性代谢物组来治疗疾病,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实质上仍然是代谢动力学变化。传统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大多为生物效应法和血药浓度法,其采用某一标志性化合物进行研究,而不是某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而与传统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更接近中医药理论[20]。代谢组学通过比较分析体外和体内色谱指纹图谱的异同,获得单一药材或复方的相应主要活性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的代谢浓度曲线,建立基于中药整体特性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对确定中药制剂的给药时间与剂量,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药动学问题。中药药代动力学不仅要研究中药ADME的动态变化,而且要研究其时量-时效关系,基于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与系统整体的研究思路,通过追踪中药体内代谢物组的组成和变化,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为构建中药及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标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1]。徐国良等[22]用代谢组学研究黄连对大鼠的药物代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草酰乙酸、顺乌头酸、2-酮戊二酸、苹果酸等生物标记物含量相对降低,提示黄连组大鼠能量代谢降低。
4展望
目前用代谢组学实验技术、测量方法以阐明相关生化机理和生命现象(如药效、毒理等)是需要提升的问题。其次,代谢组学的研究还处于模式识别和生物标记物鉴定的层次,如何利用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并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对中药整体药效作用和毒理作用进行定量表征,科学地阐明中药整体药效作用,是当前研究重点。再者,寻找高通量、高分辨率的分析检测技术,构建代谢组学对中药制剂体内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昌孝.代谢组学研究有助于中药复杂系统与整体效应的认识[J].中国天然药物,2009,7(2):81.
[2]Nicholson JK, Lindon JC. Systems biology: metabonomics [J]. Nature,2008,455(7216):1054-1056.
[3]Coen M, Holmes E, Lindon JC, et al. NMR-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 and metabonomie approaches to problems in molecular toxicology [J]. Chem Res Toxicol,2008,21(1):9-27.
[4]Xu EY, Schaefer WH, Xu Q. Metabolomic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abolites,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J]. Curr opin Drug Discov Devel,2009,12(1):40-52.
[5]邹忠杰,袁经权.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4):424-428.
[6]王广基,郝海平,阿基业.代谢组学在中药方剂整体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天然药物,2009,7(2):82-89.
[7]邱云平,苏明明,吴大正,等.金复康对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尿液代谢物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53-2657.
[8]王丽,宋敏.NMR代谢组学法研究大蒜辣素对大鼠的作用机制[J].药学学报,2009,44(9):1019-1024.
[9]Xie B, Gong T, Gao R, et al. Development of rat urinary HPLC-UV profiling for metabonomic study on Liuwei Di-huang Pills [J]. J Pharm Biomed Anal,2009,49(2):492-497.
[10]张启云,徐国良,马晓雪,等.吴茱萸水提物给药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35(1):99-102.
[11]杨洁,郑晓晖.“广枣-降香”君-使对药体内效应物质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赵新峰,孔宏伟,许国旺.UFLC-ESI-IT-TOF鉴定六味地黄丸中的化学成分和代谢成分[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153-157.
[13]王全军,吴纯启,丁日高,等.新药发现阶段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20-23.
[14]王清秀,吴纯启,廖明阳.大黄及其主要成分的毒性毒理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7,21(4):301-302.
[15]梁琦,倪诚,谢鸣,等.广防己的肾毒性及代谢组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8):746-752.
[16]Holmes E, Connor SC, Nicholls AW, et al.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biomarkers of renal toxicity using automatic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PCA of proton NMR spectra of urine [J]. Chemometri Intell Lab Sys,1998,44(1):245-255.
[17]Xu B, Zhao YM. Changes of metabonomic profiles of rat urine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Radix Gentianae decoction [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8,22(3):221-226.
[18]王喜军,孙文军,孙晖,等.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菌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101-103.
[19]Li L, Sun B, Yan XZ, et al.Metabonomics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Hei-Shun-Pian, the processed lateral root of Aconitum carmichael Debx (Ranunculaceae) [J]. J Ethnopharmacology,2008,1:10-18.
[20]刘昌孝.我国药代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回顾[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81-89.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参加,成立了国家新药领导小组,组织全国百余名专家制定了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启动了中药现代化工作。
本世纪初,还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6年又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研究工作。经过20年的努力,中医药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现代中药企业拔地而起,一批先进仪器和技术推广应用,一批现代中药大品种应运而生,一批中药法规标准颁布执行,一批高层次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中医药研发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高效提取分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制剂工艺的进步,大大提升了中药制剂水平,中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天江药业”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现代中药企业。以周嘉琳女士为代表的“天江人”,历经20年的探索,坚持不懈地以“中药配方颗粒”为载体,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点,制定了规范的质量标准,更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为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药配方颗粒”是将单味饮片经科学提取制剂而成的颗粒剂,它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需求,能保持方剂多成分整合调节的作用特性,且方便携带和服用,适合医生和患者调剂配方的需求。这也正是“天江”以及“中药配方颗粒”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优势。
20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对“天江药业”的“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有一些了解。当读完厚厚的《国药天江》书稿时,我被书中记述的周嘉琳女士等“天江人”的创业经历,以及她们为中药现代化事业所付出的诸多努力所感动。
作者刘志学采取了全视角解读中药产业和中药文化的记述方法,以“天江”企业为样本,以大量背景资料和行业数据为参照,通过纪实式的叙述和分析,生动解析了我国中医药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如何破解难题、冲出重围、谋求发展的路径。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记述“企业”发展历程的读本,同时也是关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辨性作品,具有启迪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