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率教案范文

时间:2022-03-12 08:1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功率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功率教案

篇1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篇2

1.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UI=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I额=P额/U额=3瓦/6伏=0.5安.

R=(U-U额)/I=(9伏-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活动方式】

篇3

一、先从测电阻和测电压两个实验之间的不同点入手

正如小标题所讲,如果学生要掌握好这两个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就一定要先从测电阻和测电压这两个实验之间的不同点入手,将他们关于伏安法实验的知识面扩展开,引导他们主动探求二者的异同点,将思维发散,通过一些方式的引导让他们自主发现这两个实验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一,两个实验的最终目的不同。正如实验名称所讲,伏安法测电阻是通过基础实验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通过学会使用这两个仪器,读懂参数从而求出电阻器上的电阻。然而,伏安法在测量功率时,尽管所用仪器相同,但最终目的是在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据算出小灯泡的功率。因此二者目的不同,在一开始看到题目时就应该理清思路,避免因为知识点混淆而做错题目。

第二,这两个实验在实际原理上存在差异。在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是通过测出用电器上的电压和电流,从而根据公式算出电阻,而在利用伏安法测出功率的试验中,尽管同样是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得电压和电流,却是根据P=UI算出最终功率,所以可以明确看出两个实验在彼此的实验原理上也存在不同点。

第三,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功率之间的意义不同。在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老师会告诉各位实验的同学一般是可以通过估算电阻大小判定电源的大小和电表的大小的,当估计的电阻值较大时,如果选择了较小的电源值,则会导致电流值太小,电流表偏转十分微弱而读的数字存在较大误差,测出的电流值也会不够精准,所以,估计不同的电阻值大小选择电源大小和电表大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利用伏安法测算功率的实验中,一般采用小灯泡作为实验主体,这时候通常的实验步骤是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作为主要依据,以此选定合适的电源和电流表,避免因为盲目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大小,导致实验器材的损害,对自身造成一定影响。

第四,对滑动变阻器的调控范围要求不一致。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为了能够精准读出电流表上的数据同时不对电流表产生一定影响,要求对滑动变阻器的拨片可以调节在任意不同的三个位置,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测出三组电压和电流值。而在伏安法测量功率的实验中,则要根据实验所给的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将滑动变阻器的拨片分别处在大于,等于和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的三种方式,以此测得数据,得出结论。

第五,两个实验最终的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电阻是一种仅仅关于导体本身的特性,而电阻的数值大小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除以该导体的电流值。而在利用伏安法测量功率的试验中我们可以求得,小灯泡的实际电压大于其额定的电压,同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也会大于其额定功率。并且尽管两个实验在彼此的实验过程中尽管都会进行三次有效实验,但是不同的是,伏安法在测电阻时进行三次实验,目的是缩小测量存在的误差,得到最终电阻的平均值。而伏安法在测量功率时同样进行了三次实验,却仅仅只是为了测得小灯泡在三个不同的电压下所得出的真正功率。

二、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功率存在的相同点

在上述中比较了两个实验存在的不同点,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两个实验,还需要对两个实验的相同点进行一定分析,避免知识点的混淆。

1.这两个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基本相同,测电阻和测功率的实验中主体都是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唯一的细微不同点在于测电阻采用电阻而功率实验中将电阻改成了小灯泡。

2.这两个实验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图非常相似。

3.滑动变阻器使用意义相同,目的都在于起一定的限流作用。

4.测的数据相同,都是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得电流值和电压值,不同点在于计算公式的不同导致最后得出不同结论。

三、学生该如何避免知识混淆

通过时不时地复习这两个相似实验之间经常考查到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混淆知识点,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对两个实验的设计电路的差异和如何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二者的差异,分清这两个实验。

四、结语

在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初三物理知识尤为重要,而这两个实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不小,在初三最后的物理专题复习中,老师可以通过将这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复习、对比,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深刻认识两个实验之间的异同点,更好地进行记忆和知识点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连臣.几个电学实验中的系统误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Wafangdian City City eight West Highway export green triangle project, site preparation, soil, on digging planting hole, seedling selection, seedling digging, transport, planting technology, seedling pruning, planting,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 control are expounded, and narrate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some field processing method,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gree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述:瓦房店市城八公路西出口三角地绿化工程位于瓦房店市,总长12.2公里,路肩宽度:0.75-3M不等。

二、质量标准:养护期三年,质量达到合格标准。完工后第一次验收:时间为绿化施工当年的9月份,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92%以上;第二次验收:2011年9月,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97%以上;第三次验收:2012年9月,成活率达100%;保存率100%。其他工程应符合相应国标施工及验收规范,完工当年工程验收合格。

三、工程目标

1安全目标:施工期间确保运输安全,施工安全,人身安全,无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2质量目标:工程质量按照《质量验收评定标准》评定,达到分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100%以上,实现优质工程。

3工期目标:2009年3月20日开工,2010年5月10日竣工,施工工期为416天。

4环保目标: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为当地百姓创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

四、绿化施工技术指南

一)整地、客土、挖种植穴

1、现场整理及竖向控制:

1)在绿地的整形处理中,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路基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2)顺坡施工时,土方调配主要利用原表面层土壤,在竖向控制上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形标高还必须适应现有的构造物(指截水沟、刺线网、泻水槽)以及地表水的排放。

3)绿化的地形整理要求高标准平整。

2、种植客土的标准:

1)无废弃物污染;

2)酸碱度适宜;

3、种植穴的标准

1)掌握好坑形和地点:以定植点为圆心,按规格在地面一圆圈,从周边向下挖坑,按深度垂直挖到底,不能挖成上大下小的锅底形,否则栽植踩实时会使根系劈裂、卷曲或上翘,造成不舒展而影响树木生长。在高低、土埂上挖坑时,要平整植树点地面后适当深挖;在坡面、山地上挖坑时,要外推土,里削土,坑面要平整;在低洼地、坡底挖坑时,要适当填土深挖。

2)土壤堆放:挖坑时,对地质良好的土壤,要将上部表土层和下部表土层分开堆放,土层土壤在栽种时要填在根部。杂层土壤中的部分好土,也要和其它石渣分开堆放。

二)苗木的选择标准

选择的苗木规格树形都应符合要求,同时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发达。坚决杜绝假植苗木进场。

三)苗木的起挖、运输、假植的技术要求

1、起苗

1)起苗前应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幅度,不损伤根皮,不撕断侧根和须根,不损伤苗木地上部分,尤其是针叶树的顶芽,保证苗木标准要求的根系长度和幅度。

2)圃地干燥时,应在起苗前1周适当灌水,使土壤湿润;最好选择无风的阴天起苗;根据条件及时种植,当天无法种植的要假植;裸根苗木应浆根,如有条件还可以喷洒蒸腾抑制剂;防止根系风吹日晒,最大限度地减少根系水分的损失。

3)适当修剪过长根系、劈裂根系、病虫害根系,有些树种的苗木,还应修剪地上部分的枝叶。

4)土坨大小:根据树木的大小决定土坨、一般按照乔木胸径的8-10倍定土坨。

2、运输

1)所有苗木都应精心而有技巧地起挖、搬运与包装,都应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

2)苗木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干枯。在运输过程中所有的苗木都要妥善包装,防止太阳、风和气候或季节性的损害。保证根系足够的水分(用草帘或毡布遮好,并适时浇水);

3)带土坨的苗木在运输中,要保证完整的土坨,行车速度要平缓,减少震动,防止散坨;

4)所有苗木在运到现场后,当天必须栽植完毕。起苗、运苗、栽苗要有很好的计划,做到当天起苗,当天运到现场,当天栽植并灌水。

3、假植标准(如当天栽植不完,需要假植的)

临时假植:苗木起苗后不能及时运出,或是运到施工地不能及时栽植均需采用临时假植方法。施工可在附近土层湿润处,在不影响作业的情况下,挖掘临时假植沟,假植沟的深度根据植物的品种定。将分极打捆的园林植物直立或倾斜放入沟中,码成5或10捆一排,不捆的苗木可50或100株一排,然后用挖下一个假植沟的土埋好第一排苗木的根系,同时挖好第二排沟,再按埋第一排苗木的方法埋好第二排苗木,依此类推,将苗木全部假植完。如遇大风或日照强、空气干燥的天气,应适当喷水。

四)苗木修剪的技术要求

1、落叶乔木

1)凡具有主干、主轴明显的树种(如银杏、杨树类等),应尽量保护主轴的顶芽,保证主干直立生长。若顶芽受损或主轴受折,则应选择主枝上生长角度比较直立的侧芽代替顶芽,并通过修剪的方法,控制与之竞争的侧芽,侧枝。尽量保证这类树生长高大的树身。

2)主轴不明显的树种(如柳类),应选择比较直立的枝条代替领导枝直立生长,但必须通过修剪控制与直立枝竞争的侧生枝。

3)对于分枝高度的要求,行道树一般保持2.8m以上的分支高度,同一条道路上相邻树木分枝点高度应基本一致;绿地树木一般为树高的l/2一1/3左右。

2、花灌木及剪型灌木

1)内高外低:多留内膛枝,逐级留低外援枝,以形成内高外低的的丰满灌丛。

2)内稀外密:疏枝修剪应内稀外密,以利于通风透光。

3)去直留斜:剪去直立的枝芽,保留斜向枝芽,以使灌从丰满,避免过分徒长

4)去老留新:根系发达的从木树种(如黄剌梅),应多疏剪老枝,使其不断更新,生长旺盛。绿篱修剪应按设计要求造型。

3、常绿树

孤植的常绿树一般不剪,如有折枝可剪去。若需要提高分枝点应注意避免剪口相连,不使造成环状剥皮。

五)栽植技术

1、主要树种的最佳栽植季节(根据大连地区的气候,苗木应在3月25日一5月10日完成种植)

灌木:3月20日~4月20日

针叶树:3月20日~4月15日

阔叶乔木:3月20日~4月15日

2、浸水与散苗

浸水:裸根的阔叶乔木在散苗前应将苗木整株浸入水中24―48小时。

散苗:将苗木按设计图纸或定点木桩,散放在定植坑(穴)旁边。散苗时应注意:

1)必须保证树种、规格正确,位置准确,按图散苗,细心核对,避免散错。带土球苗木可置于坑边,裸根苗应根朝下至于坑内,对有特殊要求的苗木,应按规定对号入座,不允许搞错。

2)保护苗木植株与根系不受损伤,带土球的常绿苗木更要轻拿轻放。

3)作为行道树、绿篱的苗木应于栽植前量好高度,按高度分级排列,以保证邻近苗木规格基本一致。

4)在栽植沟内区苗时应按顺序进行,取后及时用土将剩余苗的根部埋严。

3、栽苗

1)栽苗前必须仔细核对设计图纸,看树种、规格是否正确,若发现问题应立即调整。

2)树形及长势最好的一面应朝向主要观赏方向;平面位置和高程必须与规定相符;树身上、下必须垂直,如果树干有弯曲,其弯向应朝向当地的主风向。

3)栽苗深浅对成活率影响很大,一般阔叶乔木的深度应超过原土痕的15―20cm;带土球树种应超过原土痕5一10cm;灌木栽植深度应超过原土痕10一l 5cm。

4)行列式植树应十分整齐,相邻树不得相差一个树干粗,最好用尺量株、行距,先栽标杆树(约20株的距离定植一株),三点一线,以标杆树为瞄准依据。

5)定植完毕后应于设计图纸详细核对,确定没有问题后,可将捆拢树冠的草绳解开。

6)栽裸根苗最好每三人为一个作业小组,一个负责扶树、找直和掌握深浅度,二人负责埋土。栽种时,将苗木根系妥善安放在坑内新填的底土层上,直立扶正。待填土到一定程度时将苗木轻轻提拉到深度合适为止,并保持树身直立,不得歪斜,树根呈舒展状态,然后将回填土的坑土踩实或夯实,最后后用余土在树坑外缘培起灌水堰。

7)栽植带土球苗木,必须先量好坑的深度与土球的高度是否一致。若有差别应及时将树坑挖深或填土,必须保证栽植深度适宜。土球入坑定位安放稳当后应尽量将包装材料全部解开去除,即使不能全部去除也要尽量松绑,以免有影响新根再生。回填土时必须随填土随夯实,但不得夯砸土球,最后用余土围好灌水堰。

六)后期养护技术措施

1、植物浇水的技术措施

1)开堰

开堰:单株树木定植埋土后,在植树坑(穴)的外缘用细土培起15―20cm高的土埂,土堰应拍实踏平,防止漏水。

作畦:株距很近、连片栽植的树木,如绿篱、灌木等可将几棵树或成条、块的栽植的树木联合起来集体围堰。作畦时必须保证畦内地势水平,确保畦内树木吃水均匀,畦壁牢固不跑水。

2)灌木

树木定植后必须连续浇灌三次水,以后视情况而定。第一次水应于定植后24小之内完成,水要灌透,其次主要目的是通过灌水使土壤缝隙填实,保证树根与土壤紧密结合。在第一次灌水后,应检查一次,发现树身倒歪要及时扶正,树堰被冲刷损坏之处及时修整。然后再浇第一次水,水量仍以压土填逢为主要日的。二水距头水时间3―5天,浇水后应扶直整堰。第三水距二水7―10天,此次要浇透灌足,即水分渗透到全坑土壤和坑周围土壤内,水浸透后及时扶直。

2、苗水施肥的技术措施

1)施肥

将肥料施在土壤中,根系吸收利用,称为土壤施肥。施肥深度由根系分布的深浅而定,根系分布得的深浅因数种而异。一般土壤施肥深度应在15cm左右,施肥的深度与范围还应随树木的年龄增加而加深和扩大。

2)施肥方法

4月分栽植期施肥种类:美国嘉吉二铵施肥量:较大灌木3两/株,较大乔木(胸径6 cm以上)2―4两/株,较小乔木(胸径5 cm以下)1―2两/株。

7月1日 施肥种类:比例为尿素:硫酸钾=3:1施肥量:较大灌木3两/株,较大乔木(胸径6 cm以上)2―4两/株,较小乔木(胸径5cm以下)1―2两/株。

篇5

1.先学后教

“先学”中的“先”字,是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 .

“后教”中的“后”字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的“支点”.

2.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要依据学生的学、提升学生的学.

3.导学案

随着高效课堂成为共同追求,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目的地.依据导学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教学流程

结合“电功率”一节课,简要说明“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的教学流程.

1.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主要通过投影等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简明扼要,明确本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具体内容的讲解.

2.自学指导(导学案体现)

(A) 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

(B)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C) 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

电功率导学案

阅读课本P42—4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电功率(阅读P42)

1.电功率意义:是表示的物理量.

2.电功率定义:用字母表示

3.电功率的定义式是P= =,(阅读P44电功率的测量)

4.电功率的主单位是,它的符号是; 1 kW= W

5.根据P42(左上角)小资料填写下列电器的电功率:

空调约W,电熨斗约W,电视机约W,电冰箱约W.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P43页1-5行)

6. P=公式变形之后可以计算电功W=.

前一节我们学过电能的单位是J和kWh,为什么1 kWh=3.6×106 J?

3.学生自学(12~15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老师要特别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 自学后要及时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检测的内容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跨度、难度不要太大.

自学检测题

1. 下列关于电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电能一定多

(D)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工作时间一定短

2.如图所示,下列用电器的功率最接近1000 W的是

( )

3. 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 W,每天使用3 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计算)(参考P43例题)

4.问答题:一个“220 V,100 W”的灯泡正常工作6 h,另一个“220 V,0.8 kW”的电炉正常工作0.5 h.问:(1)谁消耗的电能快? (2)谁消耗的电能多? 4.后教(5~10分钟左右)

“后教”的出发点是解决学生“先学”后的问题,“后教”要做到: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不答.

5.练在课堂(不少于15分钟)

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选择的权利在学生.

练习分三个层次:

(A) 自练: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基础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也是为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

(B) 互练:围绕学习内容配置相应的灵活的中等难度的题型,学生可以讨论.

(C) 导练:针对学习内容配置另户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题型,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拓展提升,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师适当点播、指导.

三、练在课堂

自练题:

1.有一台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约为2 kW,则它可能是( )

(A) 电风扇 (B) 电视机 (C) 空调器 (D) 电冰箱

2.家用手电筒用干电池做电源,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0.32 A,则小灯泡的功率接近( )

(A) 1 W (B) 10 W (C) 0.1 W (D) 1 kW

3.斌斌家最近买了一个微波炉,他发现,当微波炉工作时,家里的电能表转得飞快,他想了想最近学过的物理知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A)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多

(B) 微波炉的电功率很大

(C) 微波炉里有很多食物

(D)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少

4.一度电可以供“220 V,25W”的电灯正常工作( )

篇6

为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根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本学期的教学目的:1、完成本学期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3、本学期还要积极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教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本学期从第六章到第十章共五章内容,都和电有关,可以说是初中电学部分的全部内容。知识系统性强,难度大,特别是第七章《欧姆定律》和第八章《电功率》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说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多做实验、多测试、多进行实践活动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会应用知识。最后一章是关于电磁波和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查资料,开阔视野。

三、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行事历如下: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

12.22~2.23开学工作,制定计划,准备教案

22.25~3.1进行上学期教学内容的复习及第六章新课教学

33.3~3.8进行第六章内容的教学工作

43.10~3.15复习第六章内容,总结、讲解习题

篇7

众所周知,复习课是非常难上的,笔者在执教的这几年中,也曾做过很多的尝试,但效果甚少,基本上是沿袭知识的重复到大量的习题的训练,即所谓炒冷饭的模式,这就导致有时给人一种越复习越差的感觉.今年5月笔者有幸听了一堂初三复习课,通过此次教研活动,物理中心组成

员的老师的一些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本人就将这节课简录如下:

教材内容是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5章电功、电功率复习:

第一部分:知识点复习:①按照电功的定义、单位、实质、电功的计算方法、串并联电路电功分配特点顺序进行复习,采用的方法多数以集体回答为主,其中在复习电功的计算方法时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

②按照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电功率的计算方法,判断灯泡亮度,测灯泡额定功率顺序进行复习,采用的方法是集体回答为主,个人回答为辅.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

第三部分:实验——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整堂复习课以传统的模式展开,知识的整理复习,其中穿插了比赛的元素与学生实验,使朴素的课堂增添了光彩,为我们传统的复习课增姿不少.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发现此节复习课依然跳不出传统,一般老师包括本人在上复习课时,总是以这样的模式完成,那就是要复习哪一章,先将这一章的所有知

识点,分门别类呈现给学生,然后以这些知识点为契机,跟踪训练一些题目,便完成了任务,好像缺乏可看性,没有新意.

市初中物理学科研究中心组的一位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复习课是不是可以不以知识点为起点,以习题训练为终点,能否换位一下,通过习题训练唤醒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确认,深度与广度要有层次感.他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新授课相当于将货物(知识)放进仓库(学生的脑袋),但比较凌乱,复习课呢,就相当于将这些货物放在相应的货架上整理好,并心中有数,要用什么就从相应的货架上取.说明复习课不能上成简单的知识的重复.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下面就将本人的想法简述如下.

一、课前准备

1.要以新的思路去完成复习课的教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调动老师的智慧,课前老师要对将要复习章节在整个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前后联系、中考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热点,中考中的主要题型,理顺理清.

2.寻找本章节内容的典型题目、热点题目、经典题目、变式题目,将这些收集而来的题目分门别类归好类,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

二、实战训练

1.整理分类

将整理、分门别类归纳好的知识点以教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一类习题的训练后,再请学生归纳一下解这类习题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以及技能.例如,情境: (1)小明把一枚硬币放在没有装水的不透明杯子里,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慢慢的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他保持头部不动缓慢的向杯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他又重新看到了杯底的硬币,不过看上去好像升高了一样;

(2)清澈见底的水池中的石头,在水池旁看到的深度总是比实际位置要浅;(2)很直的筷子斜放在水中,看上去是弯折的,水中部分好像升高了一些;(4)有经验的渔民用鱼叉叉鱼时总是朝着看到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5)早晨初升的太阳、傍晚贴近地平线的太阳.问题:(1)小明向远处慢慢推杯子时,为什么看不到硬币?杯中倒水后为什么又看到硬币了?看到的硬币是硬币的什么像(实像还是虚像)?为什么好像升高了?(2)水池中的石头、水中的筷子、水中的鱼、初升的太阳都是我们看到的什么像(实像还是虚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如何(高还是低)?都是什么影响形成的?(3)渔民用鱼叉叉鱼时总是朝着看到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若用手电筒射向鱼应朝着所看到鱼的哪方?点评:解答本类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几类习题解完之后学生不但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了一遍,完成了复习任务,而且更比传统的复习课深化了许多,通过同类习题的训练学生知道了,掌握了解这一类题目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点,换句话说也就将货物(知识)摆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将原本头脑中也许比较凌乱的知识点理顺了,因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战训练而得来的经验,学生掌握起来相当容易,使用起来轻车熟路.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了从货架上拿什么样的货物(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比老师强调百遍效果好多了.

2.变式实验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实验过程的教学,因此在中考中实验题的比重增加.物理实验题的命题趋向于操作步骤的设计、实验故障的判断与排除,小实验或课外实验的设计,如何应对这一改变呢?除了在新授课中我们要指导安排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表格设计、数据分析、结论得出的能力培养.充分注意利用复习课强化提升.事实上,对于复习课进行实验的安排不多甚至基本没有,大多数都以讲实验、做实验相关的习题的形式完成复习,但本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大家都知道做一次实践操作给学生的影响、印象是不可估量的,并且对以后解相关一大类实验题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因此本人认为如有可能的话在复习过程中应当多动脑筋,多增设变式实验.

当然,复习课的上法千姿百态,以上只是本人通过那节复习课及同仁的启发所得的一点粗浅看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将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研究尝试,以期能将复习课上的更好.

参考文献:

篇8

所谓预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预设性资源和学生的携带式资源。“预设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案、教参、练习册等。“携带式资源”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无论是预设性资源还是携带式资源,都是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业已存在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与此不同。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液体内部的压强”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压强计由U形管,金属盒,以及连接两者的橡皮管组成,课前有个调皮的学生由于好奇把连接U形管的橡皮管拔了下来,结果在课堂演示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我本想发火,但突然一个主意在头脑中闪过,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

“两边液面在同一高度。”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使用压强计之前应该做的,为观察的方便,要先将两侧的液面调到同一高度。那么,我们现在要将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为使连接顺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沉思片刻,有学生回答:“把U形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插到橡皮管里。”

我按此操作,很快解决问题了。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

“用水润湿,可以减少摩擦。”

“减少什么摩擦?”

“滑动摩擦。”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性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上,我举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逐渐向B移动。

根据以上条件,你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在下面讨论开了。

生1:滑动变阻器接道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小。

生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大。

生3: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又如何变化呢?

逐渐变小。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可以,八年级的电学学得真不错,但这些问题与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有点距离,显得不够“档次”,可以提几个九年级的问题吗?

生4: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呢?

由于流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因此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着增大,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可知,它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变大。

……

师:很好,同学们所提的这几个问题紧扣本堂课的知识点,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电功和电功率的一半题型。有的问题我们很快能发现答案,有的也可以到课外再去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给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

生1:可以先让这三种金属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不会反应的铜理所当然就是活动性最差的,对于两种能够反应的金属,需要比较它们产生气体的快慢,产生气体较快的金属铝就比产生气体较慢的铁活泼,由此就能验证。

生2:可以考虑先让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同样的思路,再让铝和硝酸铁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铝比铁活泼。

师:那如果反应不能进行,又能说明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当然是前者不如后者活泼了。

师:回答很好,还有新的主意吗?

生3:我把他的思路倒过来,先让铜和硝酸铁反应,反应不能进行,表示铜不如铁活泼,紧接着,再让铁和硝酸铝反应,反应又无法进行,表示铁不如铝活泼。

生4:我可以不用两种溶液,而是拿铝和铜分别与硝酸铁溶液反应,铜不会反应,表明活动性不如铁;铝会反应,表示铝比铁活泼,这样就可以了。

生5: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想法倒过来:用铁分别和硝酸铜溶液、硝酸铝溶液反应,前者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后者不会反应,表明铁不如铝活泼。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教学进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所谓预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预设性资源和学生的携带式资源。“预设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案、教参、练习册等。“携带式资源”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无论是预设性资源还是携带式资源,都是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业已存在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与此不同。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液体内部的压强”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压强计由U形管,金属盒,以及连接两者的橡皮管组成,课前有个调皮的学生由于好奇把连接U形管的橡皮管拔了下来,结果在课堂演示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我本想发火,但突然一个主意在头脑中闪过,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

“两边液面在同一高度。”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使用压强计之前应该做的,为观察的方便,要先将两侧的液面调到同一高度。那么,我们现在要将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为使连接顺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沉思片刻,有学生回答:“把U形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插到橡皮管里。”

我按此操作,很快解决问题了。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

“用水润湿,可以减少摩擦。”

“减少什么摩擦?”

“滑动摩擦。”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性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上,我举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逐渐向B移动。

根据以上条件,你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在下面讨论开了。

生1:滑动变阻器接道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小。

生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大。

生3: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又如何变化呢?

逐渐变小。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可以,八年级的电学学得真不错,但这些问题与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有点距离,显得不够“档次”,可以提几个九年级的问题吗?

生4: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呢?

由于流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因此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着增大,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可知,它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变大。

……

师:很好,同学们所提的这几个问题紧扣本堂课的知识点,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电功和电功率的一半题型。有的问题我们很快能发现答案,有的也可以到课外再去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给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

生1:可以先让这三种金属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不会反应的铜理所当然就是活动性最差的,对于两种能够反应的金属,需要比较它们产生气体的快慢,产生气体较快的金属铝就比产生气体较慢的铁活泼,由此就能验证。

生2:可以考虑先让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同样的思路,再让铝和硝酸铁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铝比铁活泼。

师:那如果反应不能进行,又能说明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当然是前者不如后者活泼了。

师:回答很好,还有新的主意吗?

生3:我把他的思路倒过来,先让铜和硝酸铁反应,反应不能进行,表示铜不如铁活泼,紧接着,再让铁和硝酸铝反应,反应又无法进行,表示铁不如铝活泼。

生4:我可以不用两种溶液,而是拿铝和铜分别与硝酸铁溶液反应,铜不会反应,表明活动性不如铁;铝会反应,表示铝比铁活泼,这样就可以了。

生5: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想法倒过来:用铁分别和硝酸铜溶液、硝酸铝溶液反应,前者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后者不会反应,表明铁不如铝活泼。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教学进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一、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学生获奖

1、南安市2021年春季初中学科特殊潜质学生能力知识竞赛

一等奖 郑伊宸 指导老师:陈 力二等奖 徐梓贤 指导老师:陈开福

二等奖 陈明坤 指导老师:陈开福二等奖 潘冠琳 指导老师:陈力

三等奖 陈家红 指导老师:陈力三等奖 李柳盈 指导老师:陈维锋

2、2021年南安市中学生“探寻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微课评选活动

一等奖 郑伊宸 指导老师:陈力一等奖 郑涵宇 指导老师:陈开福

一等奖 谢梓菲 指导老师:陈力二等奖 杨若霖 指导老师:陈开福

二等奖 李一晴 指导老师:陈力二等奖 陈梓泓 指导老师:陈开福

教师论文

1、2021.04.12陈松波CN《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天津教育)

2、2021.05.20陈松波CN《网络环境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文学少年)

3、2021.05.20陈松波CN《基于微课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中学生作文指导)

教师获奖

1、2021年南安市初中物理命题析题比赛 陈力 一等奖 南安市进修学校

2、2021年南安市初中物理命题析题比赛 刘龙治 一等奖 南安市进修学校

3、泉州市中考九个学科教学技能之命题析题比赛 陈力 二等奖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4、泉州市中考九个学科教学技能之命题析题比赛 刘龙治 三等奖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加强组风建设,注重团队合作

物理组每位教师有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治学,讲师德,图进取。素有民主、竞争、团结、高效的组风。

八年级备课组教师认清下半学期物理知识难度加大这个客观因素。为了提高本学期的物理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新能结对,集体备课,指导老师无私奉献,新教师虚心好学,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八年级学生难管理,他们辅导学生非常耐心,遇到问题总是共同探讨,经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非智力因素,努力缩小落后面,教学效果较好。

九年级教师惜时如金,分秒必争,他们经常一起研究提高物理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交流从前带班的经验。整个物理组形成了一个团结勤奋,锐意进取的战斗集体,充分体现了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三、依托南安市初中物理陈维锋名师工作室,贯彻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为研究信息技术2.0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以及探索有效的中考备考复习策略,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21年4月22日,陈维锋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开展公开观摩课及主题研讨活动。 观摩课后,陈力老师先介绍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个考点引出一种方法,一种方法展现一道考题,一道考题测验掌握水平。在本节课复习电功率的实验中,一共挖掘出常考的考点是五个,再将五个考点根据之前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推进。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及时了解学情,调整上课节奏,确保学生听得懂,想得通,做得对。

陈力老师接着介绍本节课运用到的一些信息技术。本节课的平台主要是运用到了希沃白板,利用希沃白板的小游戏功能,给这堂课做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头。此外,本堂课还运用希沃白板的视频截屏功能,以及板中板等一些比较实用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在复习课的结尾,还请学生用手机录制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即特殊方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可以说本节课充分地与信息技术进行了融合,提高了复习效率,找到了合适的复习策略。

四、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篇11

2 教材利用的现状

(1)只顾教好当前版本教材。有的老师只顾教好学生手中正在使用的一种教材,把以前在本地用过的别的版本扔在一边,不关心、不研究,对其他版本教材更是不闻不问。这方面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

(2)多种教材并用,迷失在各种版本教材之中。看到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不同,既想讲这个版本的处理方法,也想讲那个版本的教学设计,甚至把各版本教材所有的处理方法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这样由于分不清主次,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反而受到影响,到头来,学生只会什么都没学好。这样做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减负背道而驰。

(3)参照多种教材,只讲各个教材都涉及的,对其他知识一笔带过,就是取知识的交集。这种教师有自己的思考:都有的肯定是重点。殊不知,这种教法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看似重点突出,实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3 教材整合的瞻望

《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中提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局限,要吸取不同教科书的长处。”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集中了大量专家的心血,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不能在教学时出现资源的拥挤、泛滥。而应该在理解《课标》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扩展、调整,组合等。正如《课标》编写组组长廖伯琴教授所说:“当你拥有不同版本教材的时候,你的空间,你的选择就更大了,而你教学设计的台阶也就更高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所以,对我们老师而言,应该更广阔地吸纳不同版本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的目的。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课标》

《课标》不仅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更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理解《课标》要求的本质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课标》在我心中,教学有理有据”。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在接触不同版本的教材时,需要明确这部分教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应什么样的《课标》要求。当明确了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课标》。只有把《课标》和教材结合在一起,老师的教学才有依据。

(2)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所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还要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所谓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而不是“死”的陈述性知识,不是一味地机械“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综合比较一下不同教材的优势。但这种比较,一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可以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然后整合到自己的教案里。有可能你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你发现“苏科版”的这个设计(或图片、课题引入、探究活动、例题习题、编排顺序)对你的学生更有效。比如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课标》中要求“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该知识点属“理解”水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分析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从而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各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如下:

人教版对该知识点没有设计实验;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利用了图1所示装置;北师大版利用了图2所示装置;沪科版利用了图3所示装置。综合比较会发现,图l所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学生操作、便于利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我虽然使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用图1所示装置让学生做了实验,效果很好。认真比较不同教材对同一知识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减小教学难度。

(3)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这是一个核心的东西。想学生所想,思学生之惑,真正以学生为本。若教学过程设计的天花乱坠,但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不能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也是枉然。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质量、密度”时,要用到科学记数法,对于指数运算特别是负指数的运算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经询问后才知道,数学上的教学进度还没有学到负指数。我看到在北师大版教材《探究——物质的密度》中有“科学记数法”的补充材料,对指数和负指数及其之间的计算进行了举例。我把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中,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沪科版教材编排顺序如下“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第四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大多数学生感到知识点编排太乱、重复、第一节安排太难。而其他五个版本的编排顺序大体是“第一节温度的测量、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学生认为这样

安排符合学生实际,易于接受。通过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4)因“地”而异

不同教材的教学都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实验器材,但是不同学校的这些教学资源的情况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在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老师们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验器材配备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材的内容,根据当地的学生情况、地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分别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老师与同学交流起来言之有物。比如在学“机械能”时,若对城里学生举例“过山车、摩天轮、蹦极”,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大量体验与兴奋点,而大多数农村的学生对此缺乏直观的体验,用在教学中效果未必理想。但农村学生对“荡秋千、滑滑梯、打弹弓”则比较熟悉。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处理方法,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教师找到更加适合教学实际的方法。

篇12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教与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本文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谈谈自己的做法体会。

一、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课程纲要》指出:教师是中学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为推进新课改,每一位教师无论教学观念还是综合素质都得更新提高,以胜任新世纪的课程需要。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从教学过程的控制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自主学习的课堂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的职责从“传授知识”向“激起活动”转变。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科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因此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体,变教学为导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创设情境、教学机智的引路人。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学氛围的形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课程改革是时展的必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教育教学的走向。课改的关键在教师,课改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崇高的责任感,投身到课改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学创造性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育评价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更好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二、“诱”思导学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文的要求可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等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教师没必要“释”(把知识点直接解释)而应诱导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如在讲《电功率》一节时,我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投影一些用电器铭牌,并问“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单位符号“W”又是什么意思呢?人们常说的“多少瓦”是怎么回事呀?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能明白这些了。学生充满了好奇,自主学习动机激发了。然后我出示电能表、电吹风、秒表,用多媒体投影仪的实物展示台扩大学生的可视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实验。并让学生参与实验,(如让学生数电能表转数和用秒表记录所用的时间),学生自己动手,诱导了学生思维,推导出电功率表示的是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老师只在旁边作适当的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在老师一步一步的诱导下学到了新知识。

三、互评互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不要老师垄断,要让学生在合适的时候作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和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在“争论”中自主探究、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激荡的局面。争论越激烈,形成的知识链条越丰富,越清晰,记忆越牢固。又如在教学《透镜》这节课时,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近距离观察书本上的文字。我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再以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三分钟(交流过程中学生很用心,还带有争论),最后每组派代表介绍讨论结果。正当同学们还在边观察边讨论看到的奇妙现象时,后面传来两位男生的大声争论:“左右反的”、“正的”,两人谁也不甘示弱,争得面红耳赤,其它同学一下子被他俩的争吵声镇住了,教室顿时便鸦雀无声,我这时并没有训斥这两个学生,而是先请争论的一个同学先站起来,要求他演示给大家看,只见他站起来举着凸透镜对着黑板上方的标语看,说看到了倒立、缩小、左右相反的字,我又让其它同学也试试,同学们通过观察证实他的说法。另一个同学为什么观察到的像是正的呢?此时我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观察结果?“因为是远距离观察”,同学们在争论中不但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同时还学到了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就这样同学们也在互评互助自主合作学习中得到乐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