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2-26 18:5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应用文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应用文学习计划

篇1

1.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新知识出现的脚步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没有人能跟得上它。” 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现在花许多精力研究一节课怎么上好,但许多时候“这节课怎么上好”变成了一件与学生无关的事,即教师面对谁都这样教学。但是,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学科,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所以最好的课不仅仅是符合一切教学原则的课、专家认同的课,更应当是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课。学生群体有共性的特征,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实施激励文化,每天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坚持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坚持每天对学生微笑一次;坚持每天对学生说一句鼓励的话。鼓励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提高。

2. 运用换位教学法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换位教学法。它是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途径。让学生当“老师”,教师由一个居高临下、交际距离较远的教师“演员”变成多个形象各异、平等亲近的学生“演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新鲜感和吸引力,因而学会聚精会神地关注学生“老师”讲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加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有利于营造宽松、活泼、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当“老师”,为上讲台的学生“老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现实舞台,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而大多数没有上讲台的学生,看到同学上讲台,就产生上讲台讲课的强烈愿望,教师适时给他们提供机会,就能为他们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二、丰富校本课程

1. 人本化英语

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对人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推进素质教育,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这也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

篇2

1、通过复习将小数四则运算加以系统整理,加深理解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在掌握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决和方程式的解法。

4、在复习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二、复习题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2、判断。3、选择。

(二)计算。

1、口算。2、竖式计算及验算;3、简便计算;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解简易方程;6、文字题。

(三)操作部分。

1、公顷与平方千米。2、测量的有关知识。3、实际应用。

(四)应用题

1、解题思路。2、列方程解应用题或算术方法解应用题。3、适当加深题。

三、复习策略建议

1、强化目标意识。复习时要树立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下力气,花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在复习计算部分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照搬硬套。而应该看作是训练思维,发展智能,激发兴趣,培养正确学习习惯的过程。(1)重视口算。(2)弄清算理与法则。(3)掌握运算定律与性质:复习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弄清使用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根据题目结构的特征进行简算。(4)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尺度。先澄清学生对运算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方面的模糊认识,再组织练习,老师应不断了解反馈信息,及时点拨评讲。一方面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复习计算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能针对学生的缺陷帮助剖析错因,教给纠正方法,减少出现类似失误。

3、复习土地面积计算时:(1)沟通联系形成网络,应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几何知识纵横沟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几何系统,以便学生从整体结构来认识单个知识。(2)深化理解,提高能力,领悟数学思想,会联系生活经验对结果进行估算检验。(3)操作实践、动手操作技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复习时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有关工具,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新晨

篇3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

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走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与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深知中职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自控力都有所欠缺,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从而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正好与语文课堂要求的标准相一致。

二、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接合点,也就是教材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对接。当然,这一接合点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在语文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始终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随意拔高和降低。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导入,示范临摹

比如口语交际课、写作课,就可以根据信息资源中现有的材料来确定具体的训练内容。对于口语交际课,可以调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或其他资料,让学生看图说话或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展开辩论。还有在一次写作课上,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轻松地写李煜《虞美人》的读后感,笔者从网上找了有关李煜人物介绍的图片和文字,以及李煜写这首词的社会背景制成精美的PPT,先让同学们欣赏和交流,然后再提笔写。由于有了视觉、听觉的感悟,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就能写出不少佳作,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作课上下笔难的问题。

(二)查漏补缺,自给自足

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或专项练习,在网络中找不到相应的信息资源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采取“查漏补缺,自给自足”的做法。

1.教师事先备课时,应根据课堂的需要,自行设计教学课件。

如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知道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学常识了解较少。教师为了形象的介绍写作背景,出示王维在仕途上不顺的文字加以解释,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归隐的情感倾向。

2.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课件。

在新授白居易《琵琶行》的课上,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共同对琵琶女演奏乐曲的过程进行探讨。或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独立讲评,然后评比。有课外知识储备的同学还可以把课文中描写音乐的文字与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描写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的文字进行比较,说说异同点。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提高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

(三)增加课堂密度,扩大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课文教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对待职业岗位的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文字、图像、影像等相关资料,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大量的增加听和看的容量,信息量是原来传统语文教学的几倍或几十倍,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解决以往传统教学中中职生厌学语文的棘手问题。

三、信息化技术只是辅导,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71-02

会计电算化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展的必然。它是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刻不容缓。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硬件、软件平台

一个完整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由硬件平台、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会计软件四个部分组成。建立稳定、高效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硬件是整个电算化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硬件平台时,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网络方案的选择、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性能等方面的因素。而会计软件属于计算机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应用,选择时需要考虑从软件性能和功能角度考察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软件是否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软件运行是否稳定、软件的界面是否友好、软件是否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服务等方面的因素。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

会计电算化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提炼和改造的过程。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编制实施策略和方案、详细调查与用户需求分析、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开展不同层次的用户培训、初始数据的整理以及试运行阶段等。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方案选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估计到实施的风险,制定处理突发事件和例外情况的解决方案。

三、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及职责

实施电算化后,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大量的烦琐的核算工作,特别是管理型财务软件的实施,对会计处理方式、数据处理的深度和广度、会计核算流程、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和权限分工,带来显著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维护人员、会计主管和一般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负责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硬件、系统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的日常维护和稳定运行,及时排除故障,管理机内数据,并提交硬件、软件升级报告。会计主管负责全面协调和管理会计软件的运行工作,规划会计核算流程,设置会计核算方法和账簿格式,监督和管理其他操作人员的权限分配和操作;一般操作人员负责凭证和原始单据的录入、各种账簿、凭证的输出工作;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核,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另外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利用软件的各个子系统,分析产生对管理有用的分析信息。

四、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

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建账之初应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尤其是会计科目设置方面,除了要按照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会计科目建立以后,应将初始余额输入计算机。输入之前,先对手工数据进行整理并试算平衡,初始化过程结束后,系统将不允许再对初始余额做调整。设定凭证类型时,为了便于管理和查询,一般情况下,应对凭证进行分类,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使用习惯选择分类方案。然后设定凭证类型的编号、名称及校验条件。有外币业务的还需设定外币币种及汇率。另外还可以设置项目、部门和往来辅助核算,提供更多、更为直观的信息。

五、会计电算化的数据管理及安全管理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数据的存储介质由纸张转变为磁介质和光介质,数据的存放方式由分散转变为集中。数据集中存放于磁介质和光介质,一旦这些介质损毁,将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同时,存放于磁介质和光介质中的数据,总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访问得到,例如通过工具软件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绕开应用程序访问机内数据。在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共享程度大幅度提高,相应的,数据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对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意外的损失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必须加强会计数据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会计数据的保存、备份、恢复等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万无一失。在进入系统时增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做在芯片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

六、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重要手段,为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会计账簿的延续性,应当建立相对应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措施及制度,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明确实行电算化后的业务流程,规定软件操作的权限管理,制定科学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定期对会计电算化主管、系统管理员、操作员、档案管理员、出纳等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检查,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技术时代,推进会计电算化学习进程,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造就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会计电算化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J].农村财务会计,2008,(10).

[2] 岳国军.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4).

[3] 代长红.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7).

[4] 王浩,王育山,赵彩玲.会计电算化[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 李岩.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21).

[6] 周清林.中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我见[J].商业研究,2004,(13).

[7] 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S].财政部,1996.

[8] 魏锋.会计电算化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9] 王振武.会计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编者按: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核心学科,其他学科建设紧密配合核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该校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引进新方法和新技术,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创新研究成果。我刊(省略)本期遴选该校4篇教学改革创新论文,从不同角度洞悉他们开展的一系列尝试,希望这些改革与创新经验、实践对其他行业学校学科建设与实验改革有所启发与借鉴。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两门基础学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改革后形成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高等林业院校有关本科专业,普遍开设该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师生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教和学的效果欠佳。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等许多方面,与高等学校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受历史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所限,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还远远未完成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向教育界和总理提出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探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应用了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通过自学、问题讨论、教师指导评讲等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以及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1 PBL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但由于考试制度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讲授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来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尽管讲授法具有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教师更容易掌握且有安全可靠的优点,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地学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3]。再加上目前高等教育进行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大量的教学内容,只靠讲授法是远远完不成教学任务的。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认为讲授法、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仍然导致表面肤浅的学习和依赖性学习。教师通常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为了克服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终身、活跃、积极的学习者,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试图考虑对教学策略进行变动,设法研究PBL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最早使用PBL学习法的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是他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PBL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实际问题出发,发掘与主题相关的所有问题,以问题为焦点,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资料,从而让学习者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PBL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学生机械、被动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不是在大学一门课程中就能彻底改变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完全实行PBL的教学模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仅尝试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实行PBL的教学模式。以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介绍我们的实践。

2.1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PBL教学法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专业情况等来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PBL教学。

脱落酸(Abscisic Acid),学名丙烯基乙基巴比妥酸,是指能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1961年,W.C.刘和H.R.卡恩斯首先从成熟棉铃里分离出了脱落素Ⅰ;1963年,大熊和彦和F.T.阿迪科特等从棉花幼铃中分离出了脱落素Ⅱ;1963年,C.F.伊格斯和P.F.韦尔林用色谱分析法从欧亚槭叶子里分离出了休眠素;1965年,韦尔林等比较研究休眠素和脱落素Ⅱ的化学性质后,证明两者是同一物质,分子式与大熊和彦等在1965年提出的一致。统一命名为脱落酸。它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其结构如图1所示。

脱落酸具有促进脱落、抑制生长、促进休眠、引起气孔关闭、调节种子胚的发育等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使百万盆鲜花保持盛开的状态,均施加脱落酸,美化了我们的环境[5]。

篇6

学生学习策略的贫乏、英语交流环境的缺失以及对英语学科的认识的偏差等,都形成了学生英语学习道路上的障碍。英语教师在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时,大多从这些因素着手,却忽略了班级文化这块主阵地。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共生圈”,如同一片小森林,能发挥“共生效应”。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就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建立不同的共生圈,互相带动,相互促进,整体提高。同时,英语教师可以依托班级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质量。

一、现象分析

目前英语课堂存在这些现象:1.上课行为习惯“恶劣”;2.课间活动不文明(追逐打闹,争强好斗,时有纠纷);3.作业情况令人忧(时有拖欠,有两名学生几乎天天不做作业,需要在老师亲自监管下在校补做完成,而且各科老师反映作业质量整体不高)。

二、策略

(一)培养学生“角色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主张营造一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氛围。如设管理电灯的(Lights Controller)、管理饮用水的(Water Controller)、管理电风扇的(Fans Controller)……英语学科方面,除了科代表,设家作小纠察(Picket for homework)、读书小纠察(Picket for reading)、背诵小纠察(Picket for reciting)等。使班级没有闲人,学生有了“角色意识”:我管理窗户,我要让窗户干干净净;我管理电灯,我保证及时开关电灯;我是“听写小纠察”,就要负责监察听写任务的落实……这种“角色意识”会内化为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潜移默化到学习上来,进而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通过营造环境文化引领学生静心学习。

1.打造一个窗明几净、文雅温馨的教室环境。

环境影响人的心情。干净明亮的教室会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有利于学生静心学习。几幅中、英文书法作品,让名言警句激人奋进;几盆花草植物,让中、英文版本“花语”怡情养性:文竹象征朋友纯洁的心,永恒不变(Asparagus fern means forever);水仙代表欣欣向荣(Narcissus means flourishing);兰花象征美好、高洁与贤德(Orchid means sanctity)……学生不仅从中学会了美化身边环境,还学会了善待身边的事物,不知不觉就得到了教育,得到了发展。

2.组织开展各种课间活动,丰富课间文化。

教师可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带学生在课间开展“丢沙包”、跳绳、踢毽、跳长绳、打羽毛球、接力赛跑、立定跳远、拔河等活动。同时依据活动,预先教授相关的一些情境口语:Run! Left! Right! Come on! Fighting! Rush! Well done! Good job! Never mind! Try! Try again……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尽量使用英语,提高英语运用思维,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情。有了这些文明、健康、有趣、丰富的课间活动,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团结、向上、互帮互助、互相勉励的学习之风。

篇7

数学是人们定性把握客观世界,定量刻画与抽象概括,并且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特定的方法与理论系统。基于这个角度分析,非物质世界的事物便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组成抽象思维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在人类文化中数学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要求教学者基于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审视。一般来讲,我们学习学校的数学知识以后,虽然很少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但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通常会采取数学的方法、推理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并且随着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如此的数学方法就会变成文化载体。

二、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第一,作为文化重要表现方式的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促使数学研究与学习形成更加广泛的范围,领域越加多样化,这样不但对数学知识极大进行了丰富,还有效调整与优化了概率统计教学的结构。第二,在概率统计教学融合数学文化时,可以很好的塑造数学文化修养,最大程度避免了高数传统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与判断概率统计教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发展创造力奠定了基础。第三,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理念,形成较好的数学思想,通过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问题。

三、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应用数学文化

1.介绍概率统计史

将概率统计史的内容渗透到概率统计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概念与原理。并且,通过介绍学科历史,仿佛学生进入了学科发展历史之中,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知识,通过体会研究者的艰辛,以及他们不怕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帮助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者,一门学科的发展无法离开创新,其也是科学的血液,创新精神能够使人们产生生活热情,进一步很好的认知人生。比如在讲解概率定义时,可以简单介绍概率定义的发展过程。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1812年通过分析工具对概率论内容进行了处理,促使概率论成功从组合技巧过渡到分析方法,开启了概率论发展的崭新时期。

2.培养概率统计思想

在概率统计学科中概率统计思想是其灵魂,其也被认为是解决科研研究活动问题的最本质想法,是发展学科的动力,也是组成概率统计这门学科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知识中的概率统计思想进行挖掘与概括,并且对其魅力积极展现,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进一步从思想层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素质能力。

比如,概率论中的主要知识点是贝叶斯公式,若仅仅是向学生展示公式表达式和推导过程,这样的知识势必缺少活力。但是,教师如果可以向学生揭示公式后隐藏的思想,知识立刻有了活力,同时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3.必须与实际联系

生活酝酿了概率统计,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反之,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国也可以用到概率统计。因此,概率统计的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联系,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充分展现概率统计的活力和魅力,严禁与实际脱离,向学生灌输知识理论,好像概率统计仅有公式和方法。

比如贝叶斯公式较为繁琐,一些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会觉得吃力。若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公式的同时,可以充分展现它的思想,再与实际生活中的有趣例子配合,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贝叶斯公式的内涵,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式中应用数学文化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把一些典型的实际案例作为代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培养实际能力。相较于直接的讲述,案例教学法更加容易技法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考虑问题的能力,并且由于其亲自参与会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很好体会概率统计的主要思想,进一步内化为本身的思考习惯,提升了整体素养。因此,可以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科学应用案例教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具有极大的意义。

2.实践教学

篇8

1何为以简笔画的形式所展开的课堂教学

简笔画是一种简洁明了的绘画语言,是在教师讲授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它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图画的认知过渡到心理上对于知识的接受,逐步再到由手写加强记忆。将简笔画这一教学形式合理且巧妙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融入课堂学习中,而并不是教师空洞地传授知识与经验,以此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2简笔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有助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将间接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经验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生字的这个过程中,竖弯钩对于他们来讲是有些复杂的笔画,教师可以通过鸭子的这种弯曲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像鸭子的头颈的曲线,又细又长;“弯”是弧形,是小鸭子圆润的胸部;而后面的行笔顺序是小鸭子的腹部、臀部,最后是它的尾部;字母“q”可以用系线的气球来加深记忆。

2.2帮助学生精确把握词句的内涵与精髓之处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在语言学习中,能够掌握住字形只是最基础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词组、句子、文章等更为复杂的文字组合形式,锻炼其理解能力。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十三课《雪地里的小画家》,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描述小动物们的爪子形状,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篇课文并进行字词的学习并画一对小爪子。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各种形状的爪子,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各种颜色。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整堂课的气氛还是融洽而且活跃的。

直观法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还可以给学生识记学习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开阔眼界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3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掌握与突破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以简笔画的形式传授知识,带领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并找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口,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描写小马过河的过程中时,学生可能因为对三个动物形象的不熟悉,在课文的理解上有些偏差。这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的方法将文中涉及的老牛、松鼠、小马画在同一条河里,把它们的形体大小在黑板上通过对比展现出来。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小马比老牛矮,比松鼠大很多,河的深度是一直不变的,所以小马、老牛和松鼠过河时所感知的深度自然就不同。用图示直观地进行演示很容易突破课文内容过于抽象这一难点。

3简笔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

3.1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合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据调查显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处于活泼好动时期的小学生,更加容易被教学之外的条件所影响。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鲜活有趣的简笔画背景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且明确学习目的,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2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开发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把简洁生动的图画当作学习知识内容的阶梯,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合理大胆而又丰富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设想,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创造力的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3.3能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94-01

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供教师利用,这些资源中有些是隐形的,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物质形态,而有些则以问题、对话、合作、讨论等形式存在。功能不同,教学资源的应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情来合理投入和使用教学资源,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问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它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带动学生不断探索,健康成长。本文重点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典型问题的程序化设计和应用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而提供建议和参考。

1 典型问题的概念

问题是感悟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问题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体验数学知识的本源、知识的抽象过程、还原知识的过程以及体验知识应用四个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提取典型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严格来说,以问题引导体验,关注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反思,感受体验的作用和价值,在体验中获得成功,这才是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

初中数学典型问题的基本内涵是提取与课题知识最具关联的部分,并组织学生还原知识的本源。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走向生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所有课题知识几乎都与生活有关,都是在生活中采集并抽象成为概念、定义和符号的,因此,体验教学的重点之一即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本源。如“图形的平移”一课,在提取典型问题时,笔者将图形平移的概念进行分解,首先提取图形,其次重点渲染平移的概念,并还原课题,而问题则提取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移动的抽屉、滚动的车轮、折叠门和奥运五环等等。综合来说,典型问题是还原知识的抽象过程,并以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平方根”一课,对于它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即是a的平方根”,如果仅用口述的方式表达,学生肯定难以理解。而从生活中的平方根现象入手,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平方根现象还原为它的定义,则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定义的抽象过程。例如:小丽买了一箱梨,包装箱的外形尺寸60x50x40,因为太大,所以小丽想将梨装到两个尺寸相同的正方形纸箱里。那么,这两个纸箱的尺寸是多少才能装下所有的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会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而体验也随之形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 重视典型问题的应用方法

课堂提出典型问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问题的再现,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打破他们已有的思维定势,新中求变,学会透过表面挖掘数学的本质,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存联系,从而加强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使一些难点与重点问题能够轻松的迎刃而解。因此,在问题设计上教师要注重举一反三,以变促能。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以课题知识为基点,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与变式,让问题的提出尽量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虽然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会让他们的思维层次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以下几种典型问题来让学生练习。原题是“一次函数“y=-x+3,y=ax+3”与x轴分别相交于B、C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A,已知BAC=15,求a值”。

问题一:某道路工程设计了一条路线AB,由A到B走向是南偏东30,在A向南偏东60上有一点C,C周围500m内为住宅区。没AB往前400m可到D处,CD方向是南偏东75,请同学们计算说明假设方向不改变,公路会不会从住宅区穿过? 问题二:某操场上空有一物体A,地面点D与点B、C在同一直线,点B、C与操场上空某物体之间的仰角分别是ACD是56,ABD是45,已知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m,计算AD距离,即物体A与地面之间的高度。

篇10

一、前言

目前,跨文化交际在现实生活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外语学习的本质要求,还是时代的需要。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群体接触时,很容易受到文化冲击而产生交际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掌握对方的文化常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其浮于表面的现象而难以触及其本质,这就是我们时常提起的“冰山理论”:表面现象是“八分之一”,而情感、思想及文化底蕴是“八分之七”。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电影的取材和场景都来源于生活。优秀的原声影片是承载着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除了有地道的口语表达,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源语国家社会、生活、宗教及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英语原声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获取文化知识,学生在“半真实”的环境中能真实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利用冰山理论对比电影《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冰山理论简介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文学作品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八分之一),水下的部分(八分之七)则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在文化中,水面的“八分之一”主要指表面呈现的东西,包括人、事物及行为等;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指隐藏于文化内部的因素,包括观念、习俗等。“冰山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简约的艺术。即略去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认为海明威提倡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不能混为一谈。

(二)《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

电影《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拍摄于1939年和1946年,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电影。鉴于此原因,两部电影从历史背景、拍摄方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可比性。

1.从历史背景而言,两部电影都是讲述的战争故事。《乱世佳人》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传奇故事,其中既包含黑奴解放运动的因子,又囊括美国由北向南蔓延的新兴资本主义运动;《一江春水向东流》描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中的历史抗战故事,侧重点在于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

2.从电影的拍摄方法而言,两部电影都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一,两部电影都是根据时间线索来进行拍摄的,即对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都遵循战前―战争中―战后;二,两部电影都明显使用了对比的方法拍摄电影。例如,《乱世佳人》展示了很多幅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庄园在战前和战后截然不同的场景;而《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有很多的类似对比场景,最明显的是在王丽珍继张忠良抵达上海后,在何文艳的住所举行的宴会上,与宴会上风光无限的张忠良相比,在何公馆当女仆的素芬则显得贫穷落魄,只能厚着脸皮向厨师讨要剩饭剩菜给家里挨饿的婆婆和孩子吃,这时窗内的繁华奢靡和窗外寻找孩子抗生的素芬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符合了“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唱词。

3.两部电影都沿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戏剧表现形式。《乱世佳人》采用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和线性叙事方式,以女主人公斯佳丽和几任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明线,以新兴资本主义和南方旧贵族的斗争为暗线,阐述了一个生动的战争浪漫故事,折射出了以“from rages to riches”为中心的美国梦和美国国民精神;《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中国戏剧的传统叙事方式,用字幕清楚地交待出人物、事件和场景,并按顺叙的方式逐一铺开情节发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极少跳跃。正如导演蔡楚生所说:“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有我们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我国的小说、诗歌在事件介绍、人物出场、情节处理方面都简洁而明了的,都是有因有果、层次分明、线索井然的;写诗作文,有所谓‘起、承、转、合’,节奏十分清晰明朗。我们的广大观众,不喜欢看如同某些外国作品那样跳跃很厉害,故弄玄虚的东西。”

(三)以冰山理论为基石来看两部影片的文化因素

作为影视文化,影片中的人物属于浮现于表面的“八分之一”中的文化因子,同时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等来体现隐藏的“八分之七”。女主角素芬和斯佳丽都经历过战乱中与亲人的生离死别,都在战乱的缝隙中艰难地求生,都有坚强的一面。但斯佳丽叛逆坚韧,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而素芬集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于一身,是一个难得的孝媳慈母。不同的外部表现必然有其内部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美国的个人主义根深蒂固,它深深影响了斯佳丽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事业观。这也是斯佳丽可以不顾他人眼光肆无忌惮地爱恋艾希里、勇敢地成长为新兴资本主义中一员的原因;其次,美国当时正处于南方农奴经济与北方新兴资本主义交战时期,新兴资本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决定了斯佳丽这个人物的个性塑造,这符合美国式英雄的成长经历;最后,《乱世佳人》也通过斯佳丽从战后不名一文到家财万贯的经历,展示了美国梦的精髓――“from rags to riches”和美国人所崇尚的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和个人成就等。而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芬则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遵循孝、悌、忠、恕、礼等,将家庭置于生活的中心位置,以致于在得知丈夫叛国叛家后,愤而投江自杀;《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东方家国故事,其悲惨的结局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精神。

三、利用电影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电影主要从听、说两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语言的运用场景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利用电影欣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欣赏各自题材的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运用能力,让学生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有效避免交际失误。

以《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前应先安排学生分别查阅这两部电影的大致内容、拍摄背景、主要人物等,以加强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和中国的了解,查阅资料时既能掌握一部分词汇,也能加深对历史背景的认识,一举两得。

其次,在学生充分了解影片背景的情况下,使用中英文双字幕放映。教师应在出现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型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用法的了解。例如,在《乱世佳人》结尾部分,瑞德在离开斯佳丽时,两人进行的经典对白(“R”指瑞德,“S”指斯佳丽)

R:“Frankly,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

S:“I can’t let him go,I can’t!There must be some way to bring him back!I can’t think about it right now,I will go crazy if I do!I will think about it tomorrow!”

瑞德对斯佳丽说的话中,“not give a damn”是一种口语用法,意为“毫(或满)不在乎,根本不管那一套,漠不关心”。教师可以事先只给出英文词组,让学生根据当时的交际场景猜想这个词组的意思;然后进行讲解,并进一步使用例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组的运用。例句:Dorothy Parker wrote:I shall stay the way I am Because I do not give a damn.(多罗茜・帕克这样写:我要做我自己,因为我不在乎。)

从电影中的交际场景和例句的使用语气可以发现,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组时,一般是一种凛然、无畏的感觉。

斯佳丽的台词中有一句是“I will think about it tomorrow!”。从当时的交际场景看,斯佳丽说出这句话时并没有因为瑞德的决然离去而放弃他,她是勇敢的、坚强的。从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式英雄的内涵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至此,我们对比《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可以发现:她们同样被爱人抛弃,一个决定去勇敢面对和争取,一个却饮恨自尽。这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英雄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冲突、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等。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既能丰富英语词汇,提高英语水平,又能通过掌握文化而大大提高交际能力。

电影观看后的课堂讨论环节也至关重要,此时教师应当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充当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写的影评和观后感拿出来讨论,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主动构建影片中英语使用的交际意义,并通过中英文电影的文化对比,挖掘其深入的文化内涵,将其运用与跨文化交际中,以文化促交际,从深层次消除交际障碍。

五、结语

中西电影同中有异,既表现人类文化共性的一面,显示出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命运等主题;又展示人类文化差异的一面,产生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文化。因此,通过观看原声电影,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的同时,也可以在一种“半真实”的环境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璐.试论原声电影与大学英语教学 [J].民族论坛,2010,(8):60-6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3.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7-01

课堂教学属于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培育人才进行当中的关键流程。课堂教育是完成人才培育目的的方式之一,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育品质的关键因子。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里的一门关键根本课,利用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定义,鉴于此,本文对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深层次探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真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创新观念与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是这些年全国各大相关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中不断在探究的主要课题。然而,在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如下三个问题:缺乏具有批判性的有机化学课本;教学大纲跟人才培育方式不协调;教学知识老旧,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发展。

2.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的建设

课本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好的教材是优良教育品质的根本保障。当前,专门适用于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本较为有限,大多数高校应化专业应用的有机化学课本仅仅停留在满足化学专业的一些基本有机化学。所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材建设是必须的,也非常紧要。此外,随着有机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概念已经慢慢渗入至跟其紧密相关的生物学、医学、药学、制药、材料、食品等学科里,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有机化学课堂上应该学习跟这些交叉学科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但是,现有教材较少涉及跟交叉学科有关的有机化学概念。所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材建设是必需的,也非常紧要。

2.2创建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觉得,老师于教学活动里属于组织人、指引人;学生是学习的真实主体,教学的好坏一般是由学生是否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来决定。有机化学教学目标是在教授有机化学根本理论的另外,不停提升与培育学生的专一素养。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教授关键、难点为轻的教育方式。例如老师能够选用新反应不多的取代酸、杂环等篇章,引导学生运用图书馆资源,自主查资料,归纳总结。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课程教案,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进行教授,然后将学生分小组探讨的课堂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结果。也能够提前安排内容使学生在查寻文献信息的根本中,最终用论坛或报告的形式完成汇报沟通。

2.3引入新理论、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教授课程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吸引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取课本中的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内容作为切入点,适当地引入跟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的酯化反应与付-克烷基化反应,课本中使用硫酸、路易斯酸等作为催化剂,然而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酸性物质的使用对仪器设备腐蚀、污染环境、造成提纯过程繁杂。现有新型的催化剂如固体杂多酸、活性生物酶等具有环境友好和原子经济的优势,已被普遍应用。在讲解苯酚的酯化反应时,可以引入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这一药物的发现历程,用途以及在战争中的地位。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教材的建设,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新理论,前沿知识的引入方式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将在某程度上,对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完善,比如增强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本构建。进一步为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比较能够容忍彼此的语音错误和语法错误,而违反说话原则(往往由于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则被看作是不礼貌的。”由此可知,跨文化交际指任何来自两个不同社会文化语言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它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以及属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双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常常导致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必然反映在语言这个文化载体上,从而产生语用失误,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不应只从本国文化的角度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顾文化差异,从而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的定义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83)在其论文“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他把交际中听话人因不能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而没有做出恰当的反应称作语用失误。Thomas(1983)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出现语法或用词错误,只能被认为是说得不好,若违反语用原则,出现语用失误,则被认为是表现不好。

我国语用学专家何自然在调查研究后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语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错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归纳起来,语用失误就是语言使用的不恰当、不得体。

三、 跨文化交际下语用失误的分类及原因

1. 跨文化交际下语用失误的分类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语用失误;另一类是社交方面的语用失误。

(1) 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不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或简单的将母语与英语的字面意义等同起来,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或者将母语的语义或结构硬套英语。

例如:A:Is that a train?

B:Of course.

此例中虽然“Of course”在形式上符合英语的语法关系,但它与汉语中的“当然”并不完全等同。B的本意是想给A肯定的回答,但却用了“of course”,意义就变成了:这都不知道,带有藐视对方的感觉,最终可能会导致冲突。

(2) 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何自然、冉永平,2006)例如,中国人在告别时经常会说:“Remember to give me a call.”外国人会觉得难以接受,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强迫,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这种表达被他们视为是不礼貌的。

又如:中国人在向他的朋友借东西时一般会说:“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to me?”此句中中国人希望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来表达对朋友的尊敬,但他这种过分礼貌的方式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

2. 跨文化交际下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缺乏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认识

我国外语教学在强调语言系统教学的同时,有时却忽视了文化的导入。一位英国教师A赞扬中国学生B的帽子漂亮,学生因不知这仅仅是为了友好而导致了社交的语用失误。

A:Hi, B, you have a beautiful hat.

B:Oh, this cheap thing? Its not worth much.

此例中,学生的回答正是由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看中谦虚的原则导致的。实际上,西方人更强调自我价值,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

(2) 缺乏语言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学生简单、机械地背诵音标、单词、词组、语法等,在学习中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出错。如接电话时的“Who are you?”,此时学生并非不知如何作答,但由于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往往会出错。

(3) 套用母语中的语言形式

学习者尽管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在日常交际中,由于母语的干扰,还是会习惯性地套用母语的表达形式,造成交际失败。例如:You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与文化,在看望病人时通常用建议的方法来表示自己对病人的关心,但按照外国人的习惯,除非病人有需要,否则他们通常不提这种建议。此种情况下,用“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等表达方式就准确了。

四、 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与英语使用者进行交流。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

(1) 在教材以及平时练习时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和行为习惯等内容。可以先从简单的问候、称呼、以及握手、告别等开始练习。随着学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再不断导入文化课程。

(2) 有效地利用英语视频和电影等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在观看视频和电影的同时,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如:打电话时的用语,街上相遇时的谈话等等。观看之后进行讨论,互相交换意见,通过讨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 积极地鼓励学生与母语是英语的外教等进行交流,开办英语角、演讲比赛等活动,运用这些轻松的个人间的交流使学生有效地练习口语,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可见,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扩大知识面,不断地增加对西方文化习俗的理解,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地与外国人交流,营造一个较有效的英语口语学习的跨文化交际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