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00:53: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国际汉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对当前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一、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
(一)语言教学中的辅助因素
留学生所在地区的很多生活现象都和当地的方言、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要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有时单靠普通话还远远不够。以方言为例,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受到方言影响。而我国方言众多,教学中难以操作,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内容。浙江大部分地区属吴方言区,方言区内部差异明显,和北方方言不同。吴语区虽是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在推普道路上依旧有许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词汇、语法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本地居民和教师的语言组织形式。如吴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蛮”,可能就让留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在方言词汇和语法教学上,需要教师多留心。
(二)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其属吴越文化圈,内部还可分为吴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瓯文化圈。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形成了较独特的水乡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逐渐兴起了商贾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浙江的文化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端较早,余姚县罗江河姆渡文化、嘉兴马家滨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农耕文明色彩。由物质生产衍生出的各类器物、饮食、技术、民俗和艺术也有可探究的空间。唐宋以来,市民文化、商业文化也逐渐兴起,话本、诗词和戏曲艺术斑斓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外国友人来中国,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经济情况和教育资源的考虑,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某一地域文化的喜爱而学习汉语。因此在汉语文化教学中,地域文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际交流和社会交流的解码器
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实现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个人而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从群体而言,则是实现社会团体乃至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我们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为例来说明。乡音是地域群体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区方言复杂,反映了本地区地域认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习性和观念,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融洽。由于方言差异,很多地域性的风俗禁忌也需要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带因为经商历史悠久,素来有在农历二十八日迎财神的习俗,因“廿八”与“年发”是谐音,寓意“年年发”。再如温州地区春节常用瓶、碗来代指“平安”也是谐音。留学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学习将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学标准及设计还不成熟。不过在通识性方言概览中,让水平较高的留学生接触方言的基本情况是有益处的。
从国际层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更不能小觑。各类经贸文化的合作活动都需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就是了解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禁忌。譬如饮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鲜海产,这就不是“南甜北咸”能涵盖的。浙江作为水稻产地,米酒文化兴盛,绍兴黄酒闻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饮酒礼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二、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启示
1.多样化
浙江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特质,在风俗、语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遗存。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差异明显。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点总结需要通过具象内容说解。譬如从地理环境入手了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气候情况,就让留学生对稻米、桑蚕、渔业等农业生产有了具体认识,再谈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丝织品、民俗、手工业、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就不会太困难。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章法和逻辑。
2.实用性
学以致用给学习者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其持久学习的动力之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很难达到我国传统母语教学的规模,每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大体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内容教学,如浙江的饮食习惯、风味小吃、旅游资源、生活禁忌等。至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则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舍。
3.专业性
目前来华学习汉语的学习者除了语言进修生,还有众多研修不同专业的人士,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的目标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类情况则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内容,如经贸专业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史和贸易模式;人文专业对浙江的艺术、文学和社会风貌感兴趣;医学专业希望了解浙江医学技术和发展等内容。
4.选择性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教学中的文化大多是传统或优秀的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宣扬的中华文化,同样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文化。然而有时本国国民观念上认同的优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看来未必尽然。若是过于渲染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反而会引发学习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化材料并非易事。在坚持“优多劣少”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具备自我批评的态度才能赢得认同。以浙江商业文化为例,它为文化产品开发、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推进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识下的迷信风俗、利益至上的偏狭观念却是糟粕。若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让留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学习者则会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学原则
1.总原则――双“因”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八字总纲。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母语文化背景各异,需要注重层级性。在初级阶段,教师只需概括介绍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级阶段可尝试系统的文化教学。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样是饮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却有差异,嘉兴有粽子、金华有火腿、温州有鸭舌。又如农耕习俗,宁波流行“驱蝗虫”、“稻花会”,金华崇尚“拜犁”,很多地区稻米有“尝新”活动。
2.实用交际为主,人文情怀为辅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短期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还应把握为交际服务的实用性教学原则。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很多专业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地域文化无需过分强调,教师可一笔带过或直接省略。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实用和效率而忽视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数留学生对饮食和旅游感兴趣,我们不能只罗列食物和景点,还需说明饮食寓意、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审美意趣。教师应当建立这样的人文关照情怀。
(三)教学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
和北上广三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独立教学能力相对单薄。在短时期内提高师资以及科研建设很难实现,但区域内各个院校或机构的合作却是可操作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会带来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对浙江地域的工艺美术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通过组织到本地区的艺术中心或是美术学院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缺失,克服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提高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团队才是良策。
2.教材建设
由于北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资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采用北京高校教材。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但地域文化差异有时会给授课老师带来困扰,也影响留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这类问题也引起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在内容选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文化观念局限,在内容的选择上未必精准,有些内容略显陈旧。
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重点关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专门性。优秀的教材创建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课文内容。这样就不会让地域文化喧宾夺主。当然这一构想要付诸实践还需考虑众多现实因素,虽然亟待解决,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发教材编写的乱象。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3.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教材编写、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都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灵活度和执行度上还需要时间磨合,因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协调者、合作者、倾听者,甚至研究者。教师在结合实际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与学习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利用或创造教学资源。用真实鲜活的教学材料,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2014JSDXLXSJY04);江苏大学“高校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课堂评估研究”(2015JGYB014)项目研究成果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汉语教师除了具备牢固的语言知识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就是一次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取决于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而人际交往功效的优劣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接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经历与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等,势必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跨文化交际与汉语言教学,势必制约着每一位汉语教师的交际能力。而语言和文化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者,需要把相关的交际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理论体系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上,不仅仅是熟知汉民族的文化习俗,还需要对来华留学生的母语文化有一种包容姿态,从细微之处遵守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交际言语的信息沟通、自我认识和人际协调的诸多功能。
二、跨文化沟通中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和非语言及文化影响方面各不相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外界的认知必然存在着很多差异。跨文化沟通,最重要的是要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能够在沟通中对对方的编码和解码求同求异,这样才能够保障沟通的畅通性。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选拔与培训方面看,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教师如何掌握中华才艺,如何把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烂熟于心,而在了解他国习俗或文化方面一直是一种忽视甚至是无视的态度。这种状态明显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此分析归纳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与误区很有必要。
(一)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就是特别重视直觉感受到的东西,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自己的感受“以己度人”,那就是思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有人认为汉字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相联系的文字,为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提供了便利的参照工具。
按照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周围世界。而中国人的直觉感受与形象思维又恰恰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表象定势。这种表象定势带来的先入为主,忽视了个体差别,从交际活动开始就带着明显的固化模式,这样的思维定势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与汉语言教学的效果,造成跨文化交际的种种失误。主要表现在:
1.文化差异导致误解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在社会用语方面,就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本民族早已习以为常的交际模式。而这种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在交际时出现误解或失误,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比如中国人的好面子吃完饭抢着付钱、在车上抢着买票等等行为举止,在外国人眼里是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外国人擅长契约制,在外出就餐或旅行中奉行AA制,所以通常不会发生各自抢着付钱、买单之类的肢体碰撞的行为。再有因为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一些个体无视跨文化者之间的差异,盲目类推,或自高自大,总是设想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2.交际界定导致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对对方的文化掌握得不够全面,就会造成语用失误。比如,中国人习惯询问他人的年龄、工资、婚恋状况、所购物品的价格等,自认为是关心或喜欢与对方交往才会如此表达。而许多异民族认为是自己的隐私问题,不宜在社交场合公开谈论。这方面在对外汉语教材语料使用中,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西方人则对此很敏感,甚至反感。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汉语教师往往会热心提醒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注意事项,而作为成人的学生并一定领情,甚至觉得教师过于干涉他们的个人行为,或小瞧了他们的判断能力与自理能力,从而引起不快。
3.角色意识导致语用失误
中国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使得教师的角色一直是处于被尊敬的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是导师引导、W生回答这样的模式,课堂一切进度与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而在汉语国际教学中,这样的格局并不能适用于任何课堂。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来华留学生,或是国外中学大学的汉语课堂,学生们对待汉语教师都是尊敬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往往会不停地打断教师的讲课程序,影响教师的讲课进度,学生会因为刚刚听课过程中自己没有理解的问题随时发问。针对这种情况,一部分教师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以应对这种自由开放的互动式教学,与学生迅速建立起合作友好的沟通关系,创设愉悦轻松的教学课堂。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始终坚守自己的教师身份,从表情到身体语都流露出一种“为何要打断我的讲课秩序”的情绪来,甚至有教师说出:“这个问题我上节课已经讲过了,你不认真听讲或者你就没来听课,跟我没关系”等诸如此类的怨言来,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失去了建立合作关系的良好契机。
(二)语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种语用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人们能够容忍对方语音的缺陷或语法的误用,但对语用的失误,人们常常把他归结于不礼貌或不友好,甚至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因为各自民族或文化群体固定的文化模式制约相互之间的沟通与领会,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冲突,产生尴尬的局面,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异族文化,语用失误就会大大减弱。我们应当承认,本民族文化中视为阳光的、正义的,也许不能被另一种文化所理解。因为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绝不可认为自己所处的价值标准是先进的,而另一种价值标准是落后的。每当交际双方编码与解码出现偏差,交际活动中语用失误的发生就不可避免。
1.称呼语的误用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说话方式或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差异,意识不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受到本民族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和干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犯“文化错误”,让对方感到迷茫或困惑,甚至引起相互之间的误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面对的关系图式基本一致,称谓方式大同小异。但不能小瞧这“小异”,这可作为一个镜像,折射出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由词头“老”构成的称呼语,老王、老李、老刘等等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后来由此衍生出“老外”这个词语,统称外国人,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能外国人愉快地接受。早在2000年毕继万先生就这个词语的使用专门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老外”一词还是慎用为好[1](毕继万,2000:35)。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并不受外国人欢迎的称呼语竟然进入部分教材,让留学生很无奈,在教学中往往需要花时间去解释。2007年东南大学还出版了一本《老外在中国》的汉语教材,网络媒体方面也出现英语脱口秀“老外看东西”,“老外在中”等等栏目,而中央电视台首个以外国人为主体的纪实性专题节目的名称却是《外国人在中国》,语体很正规,很得体。笔者认为“老外”一词还是得慎用,它仍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称呼语。
2.问候语的范围
问候语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问候语表面看是一种礼貌语的使用,似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它传递的信息是潜在的,表示双方的友好关系的建立或延续。汉语的一些询问式的问候语常常因与对方文化因素的差异,造成一些本不该发生的误会。比如,你到哪里去?你吃了没有?今年多大啦?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你的爸爸收入高不高?你的妈妈为什么不工作?你怎么还不结婚?等等诸如此类的询问语,让大部分留学生觉得中国人喜欢探听隐私,甚至觉得很不舒服。再有,在教学中当请学生介绍“我的家”之类的话题时,有的教师非得纠正学生表达中的“我家有爸爸、妈妈、哥哥、我,还有小狗皮特”这样的句子。在西方人眼里,小狗就是他们家庭的一分子,自然是“我家”的一个成员。再有,汉语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面对这样的句型练习:你好,好久不见,你的身体好吗?我很好,你呢?……其实这样的句型是英文翻版,并不是汉语的常用问候语。达到较高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很快发现,在与中国人沟通中,中国人并不喜欢这样的问候语,大多数中国人与普通人交流时并不是很乐意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为一个话题来谈论。诸如此类的问候语,在汉语教学中,我们主张,尽量使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语句,以确保交流的质量。
3.态势语的界定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者的风度美、气质美、形象美等等,都必然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态势语的运用不是一般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一种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是语言交流的最好补充,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手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间隙大小取决于沟通情景及交际对象的关系。交际距离远近又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习惯、性别、政治地位的影响,因而人际交往距离的远近就有不同的观念。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示彼此的亲近,长辈在夸赞对方孩子的时候,伴随的体态语常常是抚摸对方孩子的脑袋或搂抱孩子等动作,这在欧洲人眼中是不尊重孩子的举动,因为他们的传统教育是,只有父母才可以抚摸或搂抱自己。未经许可,外人不得随意抚摸或搂抱对方的孩子。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清楚地了解什么行为是对方比较忌讳的,哪些行为是对方接受和认可的。只有正确掌握并辨析彼此文化上的种种差异,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需要。他认为人类对自己独有的空间表现为四个区域:(1)亲密距离(2)个人距离(3)社交距离(4)公众距离。对外汉语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是公众距离,有的教师忽略了这个界定,引起学生的不快,就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当然,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只有当交际双方了解了彼此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空间需求,才能有意识地选择最佳的社交距离,更好地开展跨文化的人际交往活动。
三、跨文化交际与汉语言教学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是学者同仁需要探索的共同话题。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念是确认文化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仅是依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编码程序,而是同时需要了解对方与自己有关联的所有的关系。这里面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文化的独特性与认同感,再进行双方都认可的语言编码程序。因此,研究跨文化交流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交际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并且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加以运用。
(一)熟知各国的礼仪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了解并熟知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更为复杂多样,对外汉语教学不再是简单面对西方人,或是亚洲人,而是同时面对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各国人。因此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信仰与禁忌、尊重各国的交往礼仪、区别言语之间的差异,就显得更为重要。比如,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数字6,西方人认为是不吉利的野兽数字;俄国人偏爱的7,加纳人视为不祥之兆,在中国人的礼仪交往中也是一个忌讳数字;俄国人喜爱的3,在汉语中同样是极为活跃的数字,3在汉族文化中往往表示很多、极多,甚至是表示尊贵之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朝元老、三绝韦编、三句不离本行等等。不同国家与民族对数字有着不同的喜好,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慎重运用数字就显得十分重要,掌握不同民族的数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心理障碍,促进相互沟通,使交际更为顺利,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2](刘光准、黄苏华,1999:137)。
(二)包容并理解异族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事实证明,当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上的差异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深,跨文化交际就能顺畅进行并获得成功。所以,交际双方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包容与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M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本民族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文化适应性便产生了。文化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文化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确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文化的过程,即通过反思自身的文化价值,由民族中心主义向文化价值平等的方向转变。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从理解尊重异族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说教,而是必须从文化交流实践过程中去感知、理解并解开双方的心结,以达到包容、适应、理解的目的。洪堡特曾在探讨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时指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都是人类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自我显示的结果,语言是精神的创造活动,或者说是“精神不由自主地流射” [3](威廉・冯・洪堡特,1999:48)。人类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都是人类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自我显示的结果,探求各种文化之间的微妙的心理差异,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另一个有效路径。
(三)知己知彼,提高认同感
21世纪是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时代。重视并开展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已成为世界公民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交际者提高文化差异的认知度,还可以帮助交际者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力求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和行为习惯的不得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以本族文化的行为习惯来解释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现象或他人的行为,用本族文化的语用规则去套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用规则,这种因语用迁移造成的交际障碍屡见不鲜。比如,汉族文化别注重面子,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小到时间的商定,大到请客送礼都是要考虑面子问题的。维护自身形象和寻求他者认同是在汉族文化人际关系中显得尤为突出的一大特点。离开他者的理解和认知,自我认同就变成了自言自语,失去了意义。根据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4](丁允珠,1998:336),中国人所讲究的积极面子包括“要面子”和“给面子”。“要面子”表示人们生活在群体当中,有被接纳被保护被包容的要求;“给面子”是鼓励、支持并满足人们对被包容被接纳被承认的需求。这种群体价值导向的文化处理冲突的策略一般是谋求“群体包容”,也就是通过不断地“给面子”,来满足人们的“要面子”,从而化解冲突。这种面子协商策略在中国文化群体内是有效的,一旦转移到与他者的跨文化交际中,“面子协商”由于文化的差异,不能分享面子的意义,就无法在面子问题上沟通了,这种谋求他者包容的“要面子”心理很难得到西方人的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者并不能理解主人在喝酒、请客时劝酒劝吃的那份热情都是源自于“要面子”的心理活动,往往弄得双方尴尬不已。许多民族文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化礼仪是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只有了解了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避免让“面子”尴尬。
(四)强化文化认同意识,提升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师和来华留学生管理者都应增强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断提高语用的应变能力,在教学中得体得当地进行交流,逐步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何兆熊认为“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总是伴随着母语的一些特征,因此称为跨文化言语交际”[5](何兆熊,1999:243)。汉语国际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传统的认知与认同,在课堂与课外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克服文化的制约和语言的制约,从而减少语用失误。同样的课堂有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他们的信仰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有一些善于谈论的学生,常常喜欢提一些话题,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现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比如,“大龄青年”“ 闪婚”“ 白富美”“ 高富帅”等等,在与中国年轻人交往中获得的新词新语,留学生往往会向教师询问。教师在教学中应客观而中性地讲解,并借此机会引出“中国人喜欢询问年轻人婚恋问题是一种民族习惯,不是打探对方隐私,而是一种关怀……”等话题,诸如此类的教学环节就是对汉文化习俗讲解的最佳契机。再比如同性恋问题,在欧洲一些国家是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人们也是可以谈论或者持包容的态度。而对于南亚与非洲的穆斯林来说,同性恋问题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易就这个问题多加讨论,而是借机对有关词语的理解与发音开展分类训练,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话语策略,减少语用失误,力争国际学生彼此都能接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只有熟知双文化、多文化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文化认同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以确保汉语教学的顺畅进行。
注释
① 语文建设[J].2000.11:35
②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137.
③ 论人类语言机构向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9.11.48
④ 初识传播理论・面子协商理论(第7版・影印)[M].1988:31
⑤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43.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学刊,1992(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外语研究[J].1994 .
[3]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一、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被分成两个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但居住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只有少数人会学习汉语,这仅仅占整个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的百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指的是海外汉语学习。可当下汉语国际教学研究的着重点却与当前的现状不相符,对海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见,海外教学的相关资料大都是一些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志愿者写出的心得,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章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太多人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缺少经验,可借鉴的资料甚少。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许多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一门外语,汉语也作为第二语言在非使用汉语的国家中受到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阻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经验,挖掘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此外,国人要对汉语国际教育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汉语国际教育贡献一己之力,最大程度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材还存在不少问题,供给和需求失去了平衡,结构也不合理。供大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且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也参差不齐。教材的供给还比较单一,但海外对教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样化,供给与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导致供求失去了平衡。
(二)汉语学习者兴趣的调动问题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兴趣的培养。随着汉语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外国人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许多人由于汉语比较难学,发音和语法都比较复杂,且现存的汉语教材针对性不强,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主体上入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汉语国家教育学科的认识问题
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方面去理解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同英语的外语教学一样,不断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教师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语言教学方式,把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