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23:4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政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营者对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还是很模糊,很多农民只局限于“参加合作社就可得到国家补贴”的认识,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的工具,部分合作社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包装项目,争取政府扶持;很少有社员知道财政资金支持及运营的情况,部分以农业企业主为法定代表人的合作社,财政项目补助资金到合作社账户后,法定代表人提取现金或转账到个人账户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产权不清,责权利不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被市场认可,基本上没有一家能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阻碍经济合作职能的发挥,从根本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
(二)合作社经营运作不规范,引领带动作用较弱。
一是现存合作社基本为“一股独大”,部分合作社实际是农户“独家经营”,控制者往往是某个“能人”、“大户”或“老板”,达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利益共享”的目的。二是个别专业合作社“官办”色彩浓厚,形同村集体经济的“小金库”。三是一人拥有多个合作社的情况较为普遍,在A区一人注册两家专业合作社的有14人,最多的一人注册了3家,为项目的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多头争取政策扶持埋下隐患。四是合作社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社甚至未建账,部分设置了流水账,无专人核算,收支未在账面全额反映,支出打白条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财政资金多头补助,点多面广,难以发挥政策合力。
由于补助资金渠道分散,补助名目繁多,受益对象点多面广。一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单位31笔财政补助资金,累计金额140万元;补助额度最少为1261元(财政贴息资金)。某果蔬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拨款单位24笔财政补助资金;某柑桔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0家拨款单位22笔财政补助。这繁杂分散的情况,不仅难以使财政资金“扶优扶强”、发挥合力,也容易使合作社重复包装项目,多头争取资金补助。
(四)部分合作社重资金争取,轻经营管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低下。
有一些合作社因项目前期调查不充分,在选址或选择种养殖品种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种养殖技术等诸多因素,导致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影响资金使用绩效。
(五)有关主管部门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对合作社规范发展给予有效的指导、服务和监督。
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工作衔接不够,在项目申报审核方面,各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沟通,未建立项目联审制度,造成部分合作社同一项目多头申报,甚至虚报项目,争取财政资金补助;在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方面,各业务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未建立动态的跟踪监督机制,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底数不清,以致部分合作社面临关停,财政补助资金却仍在继续拨付。
二、对策建议
(一)突出重点,分类扶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建议由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对享受财政补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重点掌握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按照得分高低进行分类管理。对考核分数高,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的专业合作社,在扶持额度、扶持期限上给予重点倾斜。反之,应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停止享受各类财政补助。
(二)整合资源,规范立项,集中财力办大事。
有关主管部门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区财政部门应牵头成立农业项目数据库,掌握项目实施动态,也可为财政资金得以重点分配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有关职能部门要要依法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门关,对条件不具备的空壳合作社,在制订各项优惠政策时坚决拒之门外。对重点规范化合作社要督促理清产权,加强内部规范管理,明确界定合作社的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克服合作社在创立初期由于注册不规范带来的产权隐患和激励约束问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继续开展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业务知识培训,指导合作社按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账套。对不具备条件设置会计机构的合作社,可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
2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的教学模式
2.1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成的多样性
为满足“双证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加广泛,一是在课程和工作岗位的联系上,广泛的寻求和社会人才岗位的联系,确定课程和人才的培养方式相吻合,可以更加明确的让教师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二是在内容上,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如讨论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活跃度,三是在组织上,教师适当的开展如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技能培训的主题活动,针对建筑专业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能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2.2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广泛性
在以往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实践通常被理解成为实习,这一错误也使得教学质量不高。随着实践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对于建筑专业这个对实际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广泛性是丰富教学文化的主要方式。
2.2.1相关企业实习
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专业的实习,是了解企业特点,熟悉建筑行业工作环境的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建筑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的具体操作上,缩短学生在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以致用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方法是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不过也是十分有效的。
2.2.2社会实践
在不同时期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适应时代的人这一本体功能。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调查手段。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思考,认识到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结合所学课程进修相应的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提高,增加其社会的实践能力。
3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由于其学校的特殊性,教师引导其对现实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同时,调整学生过高的工作期望值,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地对知识渴求和对实践能力重视。“双证制”便是采用双重认证,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这个培养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并对学生加以严格的管理,做到审时度势,因材施教。
3.2建立有利于建筑工作的管理体制
学院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督导机构,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措施。在物质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统筹管理,制定和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计划,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3专业教师全面推行
“双师”制,学生全面实行“双证”制实现双证制,在老师中推行双师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要求双证制的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或其他职业资格证,是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在学生实行双证制的时候,校方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认识,使其明白制度对自己将来带来的好处,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能力。
4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4.1调整考核比例
现如今在教学中,存在着高分低能以及考试作弊的现象,误导着学生真实能力的表现。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依然居高不下,缺乏对于自身优缺点的理性认知分析,一味好高骛远地落在知名企业或者热门行业以及发达地区企业,往往最后却落得错失良机无业可就。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调整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高分低能现象和考试作弊现象调整考核比例。因为高职学生乐于动手实作,学生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参与,基本上可以得到50%-70%的分数,因此期末考试只要能考取10%以上的分数就可以合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或成绩,所以学生就没有必要冒着被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危险去取得合格成绩。
4.2改变考核方式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用人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学生的偏见,认为高职学生的能力在本科以及更高学历的学生能力之下。在人才招聘会或者招聘信息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岗位却对于高职学生设置了拒绝门槛。而且高职学生即使就业但是却也难以得到高薪酬待遇并且能够得到的发展机会也比较少。难以得到社会较高认可和评价,让很多壮志满怀的高职学生在频频碰壁屡遭挫折伤害之后逐渐丧失斗志。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要的是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结果应与企业、行业的要求接轨。在对学生考核中,首先应该严肃纪律,在高职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应只以学生的课堂成绩作为参考,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与相关产业发展所吻合,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的适应力。
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凭证的凭证。在会计资料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便于记账、减少差错、保证记账质量的作用,是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内容向会计账簿传递的重要中间环节。
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中,因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和繁简程度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种类的记账凭证。按其适用的经济业务不同,可以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专用记账凭证是专门用于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现金、银行存款收付有关,又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通用记账凭证是以一种格式记录全部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记账凭证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收款和付款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在实际工作中,专用记账凭证适用于大中型生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通用记账凭证则一般适用于小规模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调查发现,现在仍有少数大中型生产企业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未使用专用记账凭证;甚至有的生产单位会计人员,以不习惯使用专用记账凭证为由,拒绝使用专用记账凭证毕业论文格式,而继续使用通用的记账凭证。笔者认为,采用专用记账凭证对于编制会计报表、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以及执行内部会计控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应该推广使用。
一、有利于利用“日记凭证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提高工作效率。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和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
信息的会计报表。由于现金流量表能够提供财务状况变动以及说明变动原因的信息,它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而能同被列为会计报表的三张主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存款,具体包括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企业应采用直接法报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常见的直接法有工作底稿法和T形账户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企业年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胡关项目本年度的发生额为依据,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将企业全年的收入、费用各支出以及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重新调整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以确定企业全年业务活动对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现金流量表,难度较大,溯源性较差,采用“日记凭证法”按编制现金流量表,可将直接法变繁琐为简单,并使其完全融合于日常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日记凭证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是指依据对影响现金流的日记凭证进行分析汇总,直接从凭证中得出数据并定期(通常按月)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一是经济业务发生时,根据原始凭证填制专用记账凭证。注意在填制影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收支的经济业务的专用凭证时,摘要的填写内容要尽量贴近与之对应的现金流量表项目,以便对专用凭证进行分析时易于区分;二是月末找出影响现金流的专用记账凭证,进行认真分析,并将数据填入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对应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汇总表的格式可参照现金流量表的主表格式。三是根据每月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填制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的各项目汇总金额过入现金流量表主表对应项目,完成当月现金流量表主表的编制。年终,将本年12个月的现金流量主表各项目的“汇总金额”加总填入本年现金流量主表。
二、有利于与业务循环相结合,加强货币资金的监督。
货币资金具有流动性强、涉及面广以及容易被挪用的特点,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核算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资金的收付与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各业务环节均直接相关。使用专用记账凭证进行会计核算,由于收款、付款凭证直接反映了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经济业务,因此,有利于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跟踪,便于会计、审计人员结合经济业务内容,对照有关的合同、协议等,弄清货币资金的来龙去脉,监督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从而能确定货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毕业论文格式,是否合理合法,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三、有利于实现出纳员和会计人员的职务分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不相容职务,如出纳与会计,采购与记账,资产的保管与会计等应予以分离,否则就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会法规,出纳人员具有以下职责: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凭证,据以编制收、付款凭证,然后根据收、付款凭证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结出余额。会计人员对填制的记账凭证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复核。经确定正确无误后,方可交给出纳人员进行收付款,对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有权进行处理。这样,有利于划分责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综上所述,采用专用记账凭证记录经济业务,对于及时反映企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以及划分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都具有积极作用,应该大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金中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
一、写作学术要求与时间安排
1.学术要求
学生应该遵守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论文写作中的引用部分必须注明引自何处。严禁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行为,若发现学生论文存在大量引用、摘抄或全文抄袭现象,经查属实,论文一律做不合格处理。
二、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一)封面(全部加粗,居中)
1.格式:
山东财政学院(小初宋体)
会计学院(小初宋体)
2006级学年论文(小一宋体) 专业:×××专业(二号宋体) 姓名:×××(二号宋体)
学号:_×××_(二号宋体) 完成时间:××年××月××日(二号宋体)
2.页边距与行距:
页边距:自动设置
行距:
(1)山东财政学院上空两行(按小初字体)
(2)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与2006级学年论文之间空二行(按小初字体)
(3)2007级学年论文与专业之间空3行(按小初字体)
(4)专业、姓名、学号、完成时间之间行距为1.75倍
(二)正文
1.论文标题:上空一行,单独成行,小3号宋体加粗,居中
2.作者姓名:另起成行,小4号宋体,居中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并与“作者姓名”行间空一行,首起空两格,小4号宋体加粗,内容提要一般不超过300字
4.关键词:另起一行,首起空两格,小4 号宋体加粗,关键词3---5个,每个关键词之间加一个空格
5.正文:
(1) 正文与关键词行间空一行
(2) 正文采用小四宋体,标题采用四号宋体加粗,每段首起空二格,1.25
倍行距
(3) 正文各层次标号为:
一、×××××
(一)××××
1.×××××
(1)×××××。
(4)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图3;表1、表2、表3
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左上方,表左右两边不能有边
(5)字数要求:不少于5000字
(6)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三)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 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1.8cm,装订线0cm
3. 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中文,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0.75磅双线
(4)内容:会计学院学年论文。居中
4.页脚
(1)设置:1.0cm(2)内容:页码,居中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一行;② “参考文献” 采用五号宋体加粗(英语专业用Times New Roman 10.5号字体加粗);③参考文献内容应另起行,列示毕业论文(设计)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专业用Times New Roman 9号字体)。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一、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根据进程,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可以划分为确定选题、初稿写作、论文指导和答辩等阶段。从目前来看,上述每个环节都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论文时间安排过于仓促和短暂
据了解,大多院校的毕业论文写作均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这样学生从论文选题到完成论文最多也不过五个月,其中还包括考虑实习、就业、出国等问题所花去的大量时间。而且,寒假结束后学生直接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分散在各地,指导老师很难找到学生,加上一些懒惰的学生往往消极怠工,直到实习结束后返校,此时已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撰写或修改论文。此外,较大的就业压力、找工作的辛苦和四处奔波耗去的精力,也导致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心思去创作论文,到时只能“一抄”了之。
(二)论文选题范围较狭窄,缺乏理论深度
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由于没有自己侧重的研究方向,理论基础薄弱,加上平时对一些问题缺乏思考、钻研,所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和盲目,或者追逐热点,或者根据手头有限的资料匆匆确定课题,在学术上缺乏突破和创新。比如某财经类高校,2007届财政学专业毕业生,150篇毕业论文中有50篇论文以县乡财政或农村财政作为选题,虽然这一主题确实是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如此大面积的撞题,也反映出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视野不够开阔,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而真正关注经济学或财政学理论问题的选题几乎没有。
(三)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较弱,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较贫乏,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较弱,论据不充分,说服力不强。例如,有些论文仅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缺乏数据、模型及案例分析,而且总会出现包括引文注释、图表、字体等格式不规范的情况,打印错误也较多。学生之间普遍“共识”认为,论文只要随便写写也能过关,这样导致一些毕业论文往往只在几天时间里就炮制出来,其质量可想可知,甚至存在一定量的抄袭、拼凑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抄袭论文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学校对抄袭行为的监督成本较高,许多学校对论文抄袭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
(四)导师指导论文不够充分
随着财经类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使得一些指导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抽出充分时间来指导学生论文,结果出现许多本该可以避免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某些专业教师尤其是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导致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从而在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二是部分青年教师也担任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由于进校不久,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没有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个别指导教师本身科研能力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熟悉自己所指导论文的研究领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的指导。
此外,毕业论文写作实行的是指导教师负责制,但在答辩过程中,比如对于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答辩小组和指导教师的职责没有界定清楚。因此有必要对答辩小组的职责和答辩后的论文修改程序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无过多时间专注于论文写作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扩招,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就业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上的较大冲突,使得许多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而且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尚未完成之时就已与用人单位签好了合同,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还有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其就业,故他们仅是匆忙应付,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就业率指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
(二)现有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
财经类专业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然而在平时四年的常规教学中,几乎没有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因而学生对文章构思、材料组织、结构安排、学术规范等要领感到陌生,更谈不上有创见性的观点,这使得学生在写作方面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和训练,写作能力也相应地难以提高,甚至不知从何入手。此外,虽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通常每年都有学年实习和论文的安排,这原本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打好基础,但由于对学年实习及论文的重视不足,导致缺少足够的积累和准备。
(三)学校对指导老师的培训、监督制度不健全
高校扩招和学生毕业找工作等因素,给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使得一些指导教师在指导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检查督促。虽然学校制定了一些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制度,但由于缺少第三方监督,使得制度执行上得不到切实保证,对一些不自觉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这些制度仅流于形式。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毕业论文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所以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就必须将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进行一体化指导,将学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
(一)提前启动毕业论文,缓解论文与就业的冲突
为了解决学生写论文与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学校可以考虑将论文的选题等前期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开学不久,让学生有一学期的在校时间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指导,这样便于学生选题及师生沟通,可大大地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效果。但是,提前毕业论文写作启动时间可能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完成,学生是否有精力来完成?会不会影响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学生每周抽出一定时间收集资料、与教师见面是完全可行的,因为通常情况下,论文选题与专业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这不但不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什么消极影响,反而有助于课程的拓展学习。
(二)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和研究兴趣的培养
首先,在大学一二年级应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应用文写作基础课,训练学生如何选题、拟定提纲、搜集资料和构思写作,为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等提供基本技能准备。其次,在大学二三年级就应开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鼓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专业讨论,多听取学术报告,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素材。再次,在大二三年级的寒暑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通过撰写调查报告,使他们熟悉调查方法,为毕业论文的调查研究做好准备。最后,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可以安排在第六学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偏好及前期积累情况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写出开题报告。
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所从事的各个级别的研究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专业研究的最前沿,熟悉研究过程和方法,并可以与导师探讨新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导师培训、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优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资格和指导学生人数。关键是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科研能力、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对首次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有指导经验的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其次,建立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毕业论文的每个环节,建立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组织专家进行第三方评估,激励论文指导教师提高学生论文质量。再次,注重毕业论文的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是指对整个论文教学环节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为下一个论文教学做好准备,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促进财经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明确答辩小组责任
论文答辩中由于没有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指导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对答辩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做出评价,因此答辩小组既是辩论者的教练员,又是裁判员,这就要求答辩小组应当对如何提问和评判保持谨慎态度。笔者建议提问应当结合具体专业,紧密围绕论文,比如可以针对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以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也可以针对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论点或结论来进行提问,或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对某一论点或结论进行论述,以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摘要】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关键词】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 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但国库职能与管理的理论与改革研究却一直处于滞后状况, 传统意义的国库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对现代意义的国库管理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 并指导国库管理的改革, 既是国库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外部环境改变的必然。
二、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 转变政府职能和构筑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代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所有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符合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要实现资金支付上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同时,转变财政职能需要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 尤其是要加强财政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克服了过去财政无法进行事前监督的弊端, 在资金支付之前就可以知道资金的使用去向, 从而使财政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全面有效。( 二) 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应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加入WTO 必然要求财政支付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公共财政支出框架, 在许多方面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在经济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方面应以国际准则和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为借鉴。目前, 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资金支付方面大都实行国库单一账户, 库款集中管理, 支票集中签发, 资金集中支付, 政府各部门不在银行开设任何账户, 这是对财政收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办法。( 三) 预算管理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预算管理是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 再到预算监督的全方位管理。三方面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目前, 我国预算编制改革己经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预算执行上, 特别是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手段上仍实行分散支付制,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分散, 运行效率低下, 监督不力, 难以调控的被动局面。因此, 要完善预算管理改革, 除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综合预算原则、部门预算方式早编细编预算外, 还必须实施预算执行改革,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 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任务相当艰巨。要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方式, 而且需要采取必须的改革措施, 扎实细致地做好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工作。( 一) 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现行账户体系设置、财政资金拨付程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并涉及银行清算制度, 需要相应重新修订《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同时, 为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还要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 为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二) 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技术基础, 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通过这些管理系统, 可以节省财政管理的时间, 充分收集财政管理所需的资料,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也只有在这种高效而健全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下,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率。( 三)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在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着委托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所以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 针对资金的申请、使用、支付、清算流程, 建立资金的监管体系, 提供制度上和机制上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根据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 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目标是: 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 强化财政事前、事中监管, 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体系, 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四、小结考虑到我国目前国库集中收入制度改革的条件尚未成熟, 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目前各地只对国库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这项制度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它从理论到国际通行经验等方面作出深入研究, 并结合我国的改革实践, 从而得出适用于我国的改革方案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进入研究生院不算太难,并非意味着入学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美国研究生院通常对学生要求很严,学业负担很重。许多课程虽然是零起点,但教学进度很快,一个星期的教学内容往往相当于本科阶段同样课程一两个月的教学内容。老师除了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外,还隔三差五地考试或是要求学生提交论文,在如此繁重的课业负担面前,学生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由于学费昂贵,不少研究生都要靠做研究助理或教学助理来赚取学费。研究和教学助理工作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方面。他们既要看书和写论文,还要帮导师做项目和改作业。不少研究生终日忙忙碌碌,甚至不得不以实验室和办公室为家。
在美国,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定位完全不同。硕士重在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博士则侧重于培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相对来说,要取得博士学位更为不易。博士生不仅要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且必须要取得令人信服的、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由于实行弹性学制,不少人要经过5至6年才能拿到学位,个中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入学重视学有所长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在招收研究生时,都要专门考查考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那些在专业上学有所长的考生才可能被录取。相比之下,美国研究生院对专业基础知识似乎并不看重。美国在招收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时均采取通用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培养潜力。譬如,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数学和逻辑能力,即使是商学院要求的GMAT考试和法学院要求的LSAT考试也都不涉及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查。
美国每年都举行多次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和GHAT在美国已经实行机考,考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参加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另择时机再次参加考试。此外,考生还可同时填报若干所学校的志愿。只要成绩出色,就可能同时收到好几家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
如何选择研究院
比较美国各种研究院课程之时,除却地点、学校大小及收费之外,另外还有以下几点更重要的因素应注意。
学习科目:认清自己喜爱的学科及研究的兴趣。你或需请教教授或学习指导。找出哪间院校有提供你所选择的学科。可以向自己的教授请教有关你所选择学科的课程。他们或可介绍你找到其它教授或所需资料。
课程及论文要求查看学校章程内的课程是否合乎你的要求和兴趣,找出完成学位的要求,是否包含考试、口试或论文。
一、统一标准,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最能全方位、第一时间地实施会计监督,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作为依据。而现今,很多财务行为仍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有的规定不明确;有的现行的标准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而操作性不强。这就急需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细化、统一的支出标准并经常更新(要细化到具体费用支出,如办公费、邮电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再借助会计集中核算自身的优势,相信全面、严格地履行好会计监督是没有问题的。会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积极收集、总结日常会计监督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主管单位财政部门或通过财政部门向政府报告,在不违反上级有关制度、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经费支出标准。
荆新,会计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王庆成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1994年兼任为德勤国际会计公司研究员兼译员,参与财政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工作。1994~1997年兼任为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研究组成员,参与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起草研究工作。1995~199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主要研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1996~2000年在美国、中国台湾的六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预算会计改革。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会计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我国目前会计改革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及管理体制仍处于改革探索阶段。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这块已经迈开改革的脚步,财政部2010年12月31日颁布《医院会计制度》,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够重视。一般二本院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开设在三下或者四上学期。在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环境下,大多数同学忙于准备研究生、CPA、公务员等各种考试准备中。由于会计是一门实务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或者有经验的优先录取,所以教育论文,即使部分不参与各种考试的同学也在课余时间忙于兼职,甚至不惜翘课在外面兼职。这些都严重分散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精力的投入。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涉及知识面较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涉及会计学、财政学以及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会计专业的同学一般具有较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对于财政学等相关的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加上学习投入不足,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写论文。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词在我国目前还是理论研究领域使用较多,在实践中,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预算会计,反映的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主要是反映和监督财政总预算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所依附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会计主体,资金流转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课程内容也必须不断加以调整、更新。
(四)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引入问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大多采用权责发生制。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在政府会计与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改革已趋成熟,是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比较完全、改革比较彻底的国家。其他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已在政府会计及预算领域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目前我国只有已经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及还是征求意见稿阶段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教育论文,而政府会计还是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是大趋势,所以在教学中涉及政府会计相关内容讲解比较繁琐,既要考虑现行制度的实际情况,又要兼顾改革的大趋势。
二、教学改革对策。
(一)使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异同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其本质差异。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中使用比较教学法,比如财政总预算会计部分涉及财政性存款的账户管理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以及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的财政支付方式——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部分内容,把预算单位部分的核算加以比较。这样,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行政单位会计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以及财政应返还额度等内容就清晰明了。在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上,可以与企业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比较,也可以与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外政府会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在行政单位会计部分,可以比较事业单位中与财政资金流转有关的内容;而事业单位的业务收入又可以与企业会计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会计核算中微观角度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以巩固以前的会计基础知识。
(二)结合最新理论动态,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指具体的事例教育论文,即来自于现实的、真实的、有环境的、有情节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即为具体事例教学,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评价案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主要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很难有象企业会计那样成熟的案例。因此,在案例选取时可以选择紧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步伐,及时将最新动态反映在教学中。比如,《医院会计制度》颁布后,可以以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对比进行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查阅文献,提出本小组观点,每组安排一位同学负责演讲汇报。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教育论文,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三)将专题讨论引入教学过程。一般本科教学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计专业的同学在高年级时大多已具备较深的会计理论基础,可以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中改革呼声较高的部分单独作为专题,提前让同学们查阅资料,用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权责发生制基础问题,可以在开课之际就作为专题布置下去,让大家有个准备的过程。单独安排一到两次讨论课怎么写论文。这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邀请实务工作者作专题讲座。会计学是一门实务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工作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涉及的领域特殊,学生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转过程非常陌生,也很抽象。加上现在都是大班教学,很难安排去政府机关进行实地考察。因此,可以邀请实务工作者就财政资金流转,国库集中收付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讲解,学生对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疑问可以现场提问。这样可以避免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也为学生今后学以致用作很好的铺垫。
(五)改变考核形式。长期以来,本科学生的教学考核基本都是最后一次考试定成绩。目前虽然已经采取平时成绩30%加期末成绩70%的形式教育论文,但是,最后的考试还是占主要部分。这不利于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考试可以最后突击复习,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可以变更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如平时占50%,案例研究与专题讨论(或者只选其一)占10%,期末占40%。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应试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能力与态度。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姜东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的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011(11)
《财政学》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金融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我校的精品课程。因此进行“财政学”课程改革和建设,不仅有利于课程本身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财政学精品建设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我校教学条件和课程状况,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的内容,强化了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加了一些金融学知识,使“财政学”课程建设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规范、教师队伍、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教学改革成绩明显,连续多个学期学生评价为优秀。下面,我们就“财政学”课程建设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课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经济需要,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据此,在多年的财政学教学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内容,对财政学理论体系进行大胆整合,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整体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化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善于吸收有关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既能全面、准确、清楚地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精选授课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与时俱进,及时介绍理论前沿知识与实践最新趋势;建立了各种规范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如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财政学案例、试题库、辅导材料、模拟试卷、课程网站等。财政学在校级重点课程结题的基础上,2007年又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3月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财政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科特点决定了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选用国内高水平的教材,如教育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教材由主讲教师推荐,经系主任审核,院长和教务处批准,方可选用。2003-2005年我校选用的教材有:由蒋洪主编的《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教材已被列入国内面向21世纪的100部好教材)、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哈维・S・罗森著,《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但是,财政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如辅以生动、贴近现实的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为探询案例解答而进一步延伸理论知识的思考,而上述教材内容这方面比较少,相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比较深奥,不浅显易懂,因此我们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新编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配合该教材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材《财政学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该套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各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既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阐述,又注重技能和理念的培养。从总体上说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针对性强、知识面广,使理论、实践结合紧密,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这套教材先后为多所财经院校本科教学采纳或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各使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教学效果好,也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了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另外,我们还编写了与主体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习题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教辅资料。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讲求教学效果。《财政学》内容丰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的讲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应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和课堂设计,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为此,我们一般在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要求授课教师作精心准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
第二,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开展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剖,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应用财税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我们通过跟踪经济和财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新闻报导、报刊、图书、网络中的信息资料,2004年开始编写案例,并投入教学使用,每学期加入新的案例素材,不断更新和完善。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和补充,目前《财政学案例》作为《新编财政学》配套教材,已公开出版。该案例教材内容新颖,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案例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财税方面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独立分析、解决各种现实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不仅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大胆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建立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程组从2005年开始精心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财政学》多媒体课件,并且每学期开课前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另外,在课程负责人主持下,我们在学校率先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促进财政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以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增加了教学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讲到第十三章关于财政政策部分时,结合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模式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感到所学与经济实际紧密结
合,使他们对在什么经济背景下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模式更加容易理解,达到学以致用。
第五,以撰写小论文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初步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撰写3-5千字左右的小论文2篇,教师对每篇论文均要进行审阅并给出评定成绩,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一般占总成绩的30%)。
第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申请了“胜祥商学院实验中心”民办高地建设项目,两期共投入400万元,建成了商学院实验中心。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务操作能力。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真正做到讲授与自学,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与专题讲座,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2005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教师;2006年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在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学生网上评教中,被评价为“完全满意教师”;并被学校督导组专家评价为:备课充分,充分把握教材,适当补充材料,上课生动,管教管学,注重教书育人,学生反映好。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制定了“财政学课程学习成绩考核办法”,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50%,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学术小论文四种形式组成。平时作业每学期每个班布置3-5次;原则上根据所讲内容结合目前热点问题,至少完成二篇学术小论文,以检测学生对学科研究新领域及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做,既体现了全面、公正的原则,又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局限性。
五、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