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10 10:45: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交流生学习计划

篇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2008年年鉴统计,来华留学生已逾22万人,学生分别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双向跨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一个独特之处,关注留学生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为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解读

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从一种文化转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动,比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的冲突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从而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表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也被称为“文化震荡”、“文化冲击”。这主要是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这主要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

美国学者拉莱文和马拉·阿德尔曼把文化适应过程分为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融合阶段。而蜜月阶段和文化休克阶段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对留学生教育影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跨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

跨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早期经典理论是U型和W型曲线,Lysgaard和Gullahorn的研究显示,在初次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后,人们会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及拥有的幸福感下滑到压抑、再上升到复原的感觉。

Anderson提出了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它与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Taylor也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模式,他认为这个转换有10个阶段,包括转换前的状态或前提调节以及转换后的结果体现。

跨文化适应不是简单的“同化”,它是各文化特征间的一种相互依赖共存关系的体现,它包含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的内容。

在与其他文化接触时,很多人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文化的自我中心”,以自己的文化作为标准去判断其他文化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合适,因此容易在与其他文化接触时产生种种冲突,这些冲突影响了他们的适应。只有了解带来冲突的价值观因素,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认知方式去适应当地的文化,也就是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通常被认为由情愿、行为和认知三部分组成。其中情感成分是留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行为成分是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况,认知成分是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当地价值观的接受程度。

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心理维度和社会文化适应维度。心理维度以心理健康为测量依据,而社会文化适应是适应当地社会、与当地社会成员的有效接触,以测量学生在当地社会体验到的困难为依据。

三、留学生跨文化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状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的孤独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我封闭的情绪和行为等。

一般说来,当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随时间而逐渐减弱后,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留学生的情绪会降到最低点,会特别思念朋友和亲人,而且由于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不到认同,自身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失落和挫败感会经常出现。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和宗教文化,对此,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接受心理,以包容的心态在跨文化教育中服务好留学生。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留学生的国别包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占大多数,覆盖了三大宗教。亚洲的学生(除印尼外)以佛教为主,吉尔吉斯斯坦、印尼的学生(非华裔)以伊斯兰教为主,而西方国家以基督教为主。不信教(或者说没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学生以亚洲发达国家如日本、韩、俄罗斯居多。

四、积极应对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教育实践

办学几年来,通过调研发现我院留学生中信基督教的学生,除了在周末会较固定地去教堂参加礼拜活动外,其他方面与中国学生的日常起居习惯没有较大的差别。

但来自中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学生则较难适应中国的生活习惯,尤其饮食起居的习惯。他们习惯晚起晚睡,凌晨才休息的情况较普遍,八点开始的第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难以适应。晚餐的时间较晚,晚上九、十点钟进餐的习惯较普遍。无论是学习较刻苦的还是学习上不太积极的学生,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只是程度轻重的差别。

由于气候原因(伊斯兰教主要集中的阿拉伯半岛、中亚地区、印度尼西亚都属于热带气候)天气炎热,这些民族的起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很长的午休时间,上午的工作时间通常在下午1~2点结束,下午的工作时间从傍晚5点开始到晚9点,晚10点左右是晚餐时间,这时天气较凉快,活动到半夜才休息是很正常的现象。

尤其到斋月,白天全天不能进食喝水,日落后学生才能进食,学生半夜才活跃起来是一个很合逻辑的现象。

针对上述现象我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服务和管理以帮助留学生来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1.强化服务意识,做好留学生的第一站接待,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

在留学生入学之初,发放学习生活指南,内容涵盖在中国的交通、购物、银行、通讯(手机购买与使用)、就医、安全知识以及北京著名景点的介绍和交通路线。手册中英文对照,加入了有关“文化震荡”的理论介绍以及相关的解决建议。

在发放生活指南的同时,安排中国学生在留学生入校的当天或第二天陪同他们熟悉周边环境,到超市、银行、手机店办理相关的生活保障业务,同时了解教室、图书馆、食堂及留学生公寓的内部环境,将有关居留许可证的申请、管理、办理的内容和在中国生活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向留学生一一介绍清楚。

2.加强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要

留学生大都是零起点班的学生,我院通过在公寓配备能说不同国别语言的管理员,使新留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尽可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另外,还注意组织不同国别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到新留学生的支持项目中,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帮助。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误会和不理解,通过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形式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进行文化理解和沟通的活动,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通过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对,帮助留学生提高适应能力

除了每天安排中国学生做课外辅导和口语练习外,还在中国学生中招募志愿者与留学生结对,除了能帮助留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外,还能一对一为他们提供在生活上的帮助,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生也同样得到了跨文化的理解。

4.定期组织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

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游览,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留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分散注意力,减轻思乡之苦。通过交流活动与同是留学生的同学交流和沟通,更能在心理上克服孤独感而更快地完成跨文化适应。

办学几年来,实践证明,在管理国际学生时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心理适应调整,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

(1)加强对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要求个体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理解自己是文化存在,然后以此为基础在跨文化活动中有效地去解释他人的行为。当然这种培养不能完全消除我们在文化转变过程中的不适感,但它可以提供有效的方式去理性面对跨文化不适经历。

(2)帮助留学生进行自我文化调整。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冲突,要对冲突进行有效调和就要求双方在不同的冲突环境中,能够有效地、恰当地以及富有创造性地与他人交流。

篇2

目前,高等教育留学生的国际交流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对外派遣国内的高等教育学生和接收国外的留学生来提高国内人才的知识水平和本国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水平。而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也都希望通过国际留学生的交流,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学校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留学生自身,自然也都想走出国门,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一些走出国门的留学生而言,自身对于高等教育留学生的国际交流具有亲身的体会。而在华学习的留学生来说,更是亲身感受到这个古老的传统大国在教育事业上的重大发展。

一、 高等教育留学生的国际流动趋势

1.高等教育留学生国际流动规模的发展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学生希望可以通过国际交流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鼓励本国优秀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也很欢迎其他国家的优秀学生到他们的国家接受教育。具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的国际高等教育留学生已超过400万人,而且每年仍以很高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发展,预计到2017年全世界的国际高等教育留学生将会突破500万人。

2. 高等教育留学生的国际流动趋势

目前,随着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崛起,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留学生的流动趋势上,已经有一部分留学生选择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接受教育。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留学生国际交流呈现出的最新特点。不过,传统的以西欧、北美等发达地区为主要留学去向的国际留学生交流的大趋势仍然没有发生改变,每年流向西欧、北美国家的国际留学生仍然占到了全世界留学生半数以上的比例。

以国别来说,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留学生都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传统发达国家为主要的留学目标,其中美国一直都作为全世界留学生最向往的国家,也是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从全世界的高等院校排名来看,这些国家无论是高等院校在世界的排名上,还是拥有世界名校的数量上,都要比其他国家相对具有较高的优势。除了这些欧美发达国以外,像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各国留学生的主要选择。

3. 中国是高等教育留学生的重要输出国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世界大国,它拥有众多的人口,每年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数量也是占据了世界留学生的重大比例,在很多国家的高等学校校园里都可以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据统计,中国近些年来一直是全世界留学生输出最多的国家。在来到中国之后,亲身体会到中国教学制度的严格和考试制度的残酷,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在各个国家的高校内,中国留学生都是优等生的代名词。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现在,随着这个古老的大国不断发展,正在努力加强本国的国际化水平,而国际间的人才交流无疑是这个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据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目标也是美国,一直以来中国留学生向往到美国接受教育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除美国之外,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过也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

4.来华留学日益成为众多国际留学生的选择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越来越多的向我这样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国,这里的文化一直吸引着众多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想学习中国文化的人来到这里接受教育。现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在其他国家有很多热爱中国文化的青年。因此,来华留学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留学生的留学选择,向中国这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世界留学生的交流分布状况。

二、高等教育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中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不短提高,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的趋势日益增长。不过,目前总体来看,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规模比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来华留学生在世界留学生中的比例并不高。因此,中国要想促进国外留学生到华接受教育,仍然需要作出很多的努力。

1. 提高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永远都是它的教学质量。如果一个国家的教学质量不高,不仅不会有留学生来接受教育,可能连本国的学生都会选择到国外接受教育。近年来,来华留学生在人数上的确有很大的增长,不过,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的年限普遍不长,在华取得较高学位的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根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近几年的统计显示,近些年来,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在华攻读长期学位的学生仅占到全体来华留学生的三成,其中,每年在华攻读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仅占到全体在华留学生的10%左右,每年在华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不足全体在华留学生的5%。因此,中国对于来华留学的教育层次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其具体对策如下:(1)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投入;(2)加快中国知名院校的国际化建设进程;(3)加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学科;(4)加强对于重点学科的学术研究,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2. 从国家层面上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

对于世界上很多的发达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视本国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有些国家甚至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到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高度。以日本为例,更是将留学生教育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因此,中国要想促进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上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大力支持留学生教育工作,将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国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内容。

3. 加强完善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身处异国他乡,加之对环境的不熟悉,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得到帮助。中国应该完善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完善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奖助学金制度等,使来华留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能得到妥善的管理。

三、结语

总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留学生的国际交流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很多国家鼓励本国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也欢迎其他国家的优秀学生接受本国教育。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也逐渐接纳了更多的留学生。对于来华留学生,我们要加强重视,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对他们的教育质量,使其能够全面的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华学习,把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篇3

天津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港口城市,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现状,正确认识产生现状的各种原因,对探索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应对策略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一、天津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现状

(一)2007年与2009年来华留学生洲别、国别分布对比

天津市共有20多所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亚洲。2007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占到天津市留学生总人数的81%,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个洲别。其中,来自韩国与日本的留学生最多,分别为5075人和1612人,占到了总数的57%。2009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虽然仍远超其他洲别,但是比例却下降到76%。其中韩国、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分别为4972人和1535人,相比2007年在人数上有所下降,所占比例也大幅下降到46.5%。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天津市的留学生受地域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及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国家。其中韩国与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又是亚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占到了天津市留学生的一半左右。由于近几年受亚洲经济的影响,政府奖学金项目减少、家庭投入的增加、个人教育贷款减少,严重影响了亚洲,特别是韩国、日本等国来华留学人数的增长。

2.2007年与2009年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分布对比

2007年,天津市留学生中长期生为8001人,达到总人数的69%,其中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生为3474人,占我市留学生总数的30%,短期生人数为3562人,占总数的31%。2009年,长期生为9791人,约达到总人数的70%,其中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生为4081人,占留学生总数的29.1%,短期生人数为4202人,占总数30%。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市留学生长期生特别是高学历留学生的数量在人数及比例上占优势,说明我市留学生教育不断向学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近年来天津市在校留学生总规模一直在攀升,但是2009年学历生所占比例却有所下降,而短期生规模近年来一直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也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二、天津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对主要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现状的分析,可得出造成目前我市来华留学生总体人数上升缓慢、学历生人数比例略减、短期留学生出现小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有:

(一)经济方面

1.在华留学成本提高,来华留学生支付能力下降。全球经济危机使众多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失业人口剧增,众多家庭的经济状况随之不断恶化,导致许多自费留学生只好暂时放弃留学打算,或中止在国外的留学。

2.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导致了国际间校际交流开展更为困难。某些国外高校陷入财政困局,国际间的校际交流被迫停止或大幅减少,来华学习受到影响。

(二)政策方面

1.留学手续繁琐。目前来华留学生来津学习需进行一系列的联系、咨询、申请、签证、居留办理等繁琐的手续,而且来华后延期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来华学习。

2.奖学金偏少。本市奖学金项目主要有中国政府奖学金、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天津市政府奖学金,部分高校设有高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但总体上奖学金种类偏少,整体资金投入小,而且发放标准比较低,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吸引力。

3.勤工助学、就业受限。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勤工助学”和“就业”这两个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本市原则上禁止留学生打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部分留学生赴中国长期学习,并对经济困难的留学生产生影响。

(三)教学方面

1.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积极参与的互动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留学生的主体性,妨碍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留学生事业的发展。

2.教育内容滞后,留学生所学专业面过窄,专业内容陈旧、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不适应留学生的本国需求。

3.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留学生学习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

(四)环境方面

1.综合大环境的影响。本市在提升城市的整体知名度,改善综合环境,加强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留学生管理、服务一体化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水平、做细做强。

2.学校软、硬件建设的影响。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国际化教育、教育质量、服务水平、校园文化等软硬件方面的提高和建设需要不断加强,以提升高校的品牌效应。

(五)宣传方面

天津虽然紧邻首都北京,但是知名度远不及北京。全市的教育资源信息尚需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天津市的整体知名度和各高校的影响力。某些高校在对外宣传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竞争意识不强,缺乏“走出去”的魄力,未设置专门机构开展全方位的招生策划、招生宣传,宣传力度不深入,宣传途径、渠道也不广泛。

三、扩大我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对策

(一)健全政策法规,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的政策环境

篇4

一、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习者掌握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留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他汉语技能的提高。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对母语是字母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学习并非易事,这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并不十分理想,在大多数对外汉语课堂中,汉字教学只是局限在生字学习环节,缺乏专门的系统化的汉字教学,从而造成汉字学习的薄弱。有的学生口语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汉字的读写却始终处在初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留学生汉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留学生汉字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率偏低,这非常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通过调研及分析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听力、口语、语法、精读、写作课占主导地位,很少把汉字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偶尔某个别院校开设了汉字课程,也大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比例很低,这样就使得与汉字相关的文化信息根本不能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也无法理解汉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这一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文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不仅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且书写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衍生出精深繁复的文化现象。汉字是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的,如果不了解其语义,不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容,很难真正达到对汉字的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因此,在开展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就会对汉语的读写等其他技能的掌握造成不容置疑的影响。调查了解到,由于对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视不够,课时少等原因,目前高校留学生汉字教学中,对汉字文化内容的讲解很少,文化教学缺失严重。

三、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文化导入

鉴于上述留学生汉字教学得到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教学缺失的问题,我们认为文化导入是留学生汉字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汉字、汉语、中国文化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这三者却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汉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汉字的特殊性和汉语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的构造特点、历史背景及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意识。

汉字中有很多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它们的音义都可以从字形上得到说明或部分说明。比如,上边“小”下边“大”构成的会意字“尖”;上边 “不”下边 “正”构成的“歪”;三个“木”字构成的“森”,表示树多;三个“人”字构成的“众”字,表示人多,等等。这些字通过会意给学生讲清楚了,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住了。再如,形声字的“洋、湖、抱、枪、桩、抓”等,可以从音义两方面得到提示,左边表意,右边表音。我们知道“月”这个偏旁部首是由“肉”演变来的,表示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器,比如肝、脾、肺、肾、脏、腹、肚、胸、腿、臂、腰等, 也有表示人体状态的,如胖、肥、肿、胀等;“月”同时也是月亮的意思, 而因为月亮有圆有缺的变化,所以“月”字旁还可以构成表示时间周期变化的字,如“期”“朝”。另外,月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亮,所以“月”字旁还可构成“明”“朗”等字。再比如,“仙”字可以组词成“仙人”,仙人给中国人的感觉多是生活在高山上的人,我国道教、佛教中的高人或仙人多在高山上修行,所以,生活在高山上的“人”+“山”就成为了我们汉字中的“仙”字。

在对外汉字教学文化导入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一定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分难度。也就是说,要在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实际水平和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汉字教学的文化导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汉字知识和汉字文化。

四、结语

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成就与不足总会并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字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但是只要我们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为基础,积极探讨,勇于创新,就一定会在汉字教学方面登上新的台阶,从而推动对外汉语事业再攀高峰。

篇5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留学生作为中国外国留学生的主要生源。日本民族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日本留学生的教学方面,应注重文化方面的影响,不仅要传授中国文化知识,还要了解日本文化。通过对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其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行为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所谓行为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习俗文化,是人们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社会风俗习惯与行为标准,例如民间风俗、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礼俗等。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学习也离不开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日本行为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留学生的勤奋好学特点。日本文化的发展,是从明治维开始的,日本通过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学习,形成日本独有的文化特征。日本作为一个大和民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对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的同时,融入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新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体现在日本留学生在汉语教学课堂上,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日本留学生有着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

(二)日本行为文化影响下日本留学生的礼仪特点。日本作为一个传统的国家,不仅讲礼仪,而且还重视礼仪教育。在日本的家庭中,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在日本的教育中,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着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在日本的教育过程中,礼仪教育贯穿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在日本的社会活动中,对礼仪教育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日本人见面不仅客套话很多,而且还要弯腰、行礼。在日本,不仅亲朋好友之间要说“谢谢”,对待家里的亲人也要说“谢谢”。可以说,在日本的交际活动中,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致谢语与致歉语的使用。因此,在日本,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就是致谢语与致歉语。而在中国却并非如此,礼数过多就会显得人有些虚伪。所以说,在日本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礼仪问题,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也不要用一些强硬的语言,这样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误解。

二、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所谓观念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科学等,涉及到民族精神文化,属于深层文化教育。

(一)日本观念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留学生表达暧昧特点。日本是一个单民族国家,只有日语一种语言,因此在日本一般不会产生思想与观念文化的冲突,也因此,日本人在语言交流时总是有种暧昧的情愫。日本人在交流过程中,为了不伤害对方,在对话时尽可能与对方观点保持一致。日本这种“中庸”交流方式,无论是针对任何交际场合,日本人都不能坦率直言。而中国作为一个深入交际国家,在交际过程中喜欢开门见山,坦率直言。因此,在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时,通过寻找共同语言的方式,建立双方的信任感。

(二)日本观念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留学生竞争意识的特点。日本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国家,也是一个竞争意识较强的国家,这主要体现在日本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快速发展,中国世界地位也逐渐提高,其他国家为了了解中国,引起了汉语学习热潮,汉语就此登上世界舞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学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这也是日本人努力学习汉语的主要原因。

三、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中要素及关系的相互转换。教学过程中要素是指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材则起着中间作用。在教材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日本留学生汉语的学习,还有利于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中日文化的传递与学习。

(二)教材的选择。教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材的选择不仅要充分体现出汉语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还要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选择具有双向文化特点的教材,不仅涉及汉语语音、语法的学习内容,还要涉及一些日常交际知识,通过提高日本留学生的交际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四、结语

文化影响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日本留学生的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影响特征,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有利于中日双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淼,王晓芸.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及其教学策略[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9):118-124.

篇6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我国外国留学生人数为5.2万人,2010年则猛增到29万人。2010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实现“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目标。国内的一些城市也提出类似的目标,比如上海在《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亚太地区最受欢迎的外国留学生留学目的地城市”。

国内留学生教育规模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其中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则首先必须把握留学生的教育期望、需求和体验,只有在了解留学生教育需求和体验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调整和改进,最终才能更好地服务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来了解当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否很好地满足了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的教育体验又是如何的?应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来华留学生的需求?不同留学类型学生的教育需求和体验又存在哪些差异,又应如何应对?

二、文献回顾

国际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大规模的留学生体验调查。如在英国,留学生事务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和各类高等教育团体共同承担着留学生的体验调查,其调查的留学生人数超过6000名,并发表了题为《开拓我们的视野》的一系列调查报告;新西兰教育部曾在2002-2003年抽样调查了留学生对新西兰教育的需求和满意度等;澳大利亚政府先后在2005、2007年等多次委托独立机构,对留学生的教育需求、满意度等展开调查[1]。“但到目前为止,基于大样本之上的留学生体验调查在我国尚属空白。”[2]

国内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安然、张仕海曾抽样调查了来自亚洲 830名留学生的来华留学需求情况,研究发现名城名校是亚洲留学生普遍追求的目标,但区域差异也明显存在,尤其是专业生,东亚学生看重学术,东南亚学生看重生活设施,西亚等地学生看重毕业后的就业。[3]丁笑炯调查了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发现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或满意的留学生只有32.3%,有25%的留学生对教学质量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调查认为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多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留学生的需要,造成留学生对来华留学教育的满意度相对较低。[4]刘扬、王慧和孔繁盛对北京六所高校外国留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看重在中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入学机会。[5]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与体验分析当前对留学生教育体验的研究集中关注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对留学生的教育体验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因此难以发现留学生的需求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本文则尝试运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领域的SERVOUAL评价方法,采用差距比较法评价工具,既测量留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预期,又测量留学生对教育服务绩效的实际感知,然后将两者加以比较,以探索留学生的教育预期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所在,以提升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

三、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留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国籍、年龄、性别、留学类型和年限、专业以及学费来源等;第二部分主要是要了解留学生的教育成就期望,即来华留学最期望获得什么;第三部分主要是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育需求;第四部分是留学生对在华教育的满意度评价;第五部分是了解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以及教育方面的支出等。问卷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了解留学生对当前留学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于2013年3月至12月对上海市八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八所高校中“985”高校3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11”高校2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普通院校3所(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先后共发放问卷9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被调查的留学生来自62个国家,其中东亚占总人数的46.7%,东南亚占17.4%,西欧占13.4%,东欧占5.5%,美洲占5.4%,非洲占5.2%;男性占41.7%,女性占58.3%;本科生占33.2%,硕士生占6.8%,博士生占3.2%,短期生和进修生占44.6%,校际交换生占12%。

四、研究发现

(一)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

研究设计了从1表示“非常不重要”到5表示“非常重要”的五度式李莱克量表,调查外国学生在选择来华留学时的教育预期。调查发现,外国学生在来华前对留学的预期最首要的就是“提高汉语水平”,学生认为其“非常重要”的比例高达78.7%,这也表明学习汉语几乎是所有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最重要的教育成就预期,也是吸引大量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位居其次是“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当前很多外国学生进行海外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拓展自身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能力,成为有“全球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独特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外学生来华留学,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成为他们来华留学的重要预期之一。教育成就预期总体排第三位的是工具性目的――“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外国学生期望完成学业后能增强自身专业技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学好汉语、了解中国和今后个人的发展机会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预期。此外,“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和“获得中国高校学历证书”也是不少留学生重要的来华留学预期。这项调查结果与刘扬等人对北京六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6]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来华留学“提高汉语水平”这一教育预期的认识上,非学历生所认为的重要度要明显高于学历生(F=4.071,p=.007<.05);对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些教育预期的认识上,学历生所认为的重要程度要明显高于非学历生(F=34.372, p=.000;F=52.816, p=.000;F=8.985,p=.000)。除了均排首位的“提高汉语水平”这一教育预期以外,本科生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硕士生认为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博士生认为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而非学历生则认为是“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少非学历生是汉语进修生,所以他们所预期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汉语知识和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获得中国高校的学位证书”上,博士生的成就预期(4.57)要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博士留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位证书动机。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对于具体的教育预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就对我们的留学生教育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见表1)。

表1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N=702)

平均值标准差本科生

(n=233)硕士生

(n=48)博士生

(n=23)非学历生

(n=398)提高汉语水平*4.71.6394.634.584.574.78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4.15.8994.114.064.004.19有更好的工作机会*3.901.1404.124.154.873.32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3.691.2424.193.884.093.72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3.201.4233.843.774.572.67注:*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留学类型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二)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育需求

从影响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选择行为因素的重要程度来看(见表2),留学生首先所考虑的因素依次分别是“所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均值4.07,下同)、“学校所在的城市情况”(3.87)、“学校的国际化程度”(3.82)、“知名度”(3.78)、“整体的师资力量”(3.78)以及“专业的教学实力”(3.78)。另外,“高校的交通位置”(3.76)、“专业的课程设置”(3.75)以及“今后的就业情况”(3.72)也是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选择时所重点考虑的因素。

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所考虑的因素重要性相对较低的为“获得学历证书的难易程度”(3.11)、“获得奖学金的机会”(3.24)、“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3.25)、“申请的难易程度”(3.33)、“学费”(3.43)、“住宿条件”(3.47)、“生活费用”(3.55)和“生活设施和服务”(3.59)等。

从整体上来看,外国学生在作留学选择时最为看重的还是高校的教学质量、国际化程度、知名度、师资力量等高校的综合硬实力。外国学生在来华留学前对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住宿条件、学术研究条件等设施条件方面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高校自身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水准,提升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此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情况和今后的就业情况也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不少外国留学生毕业后计划在华就业,因此城市的发展机遇和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他们在选择来华就读高校的重要考虑因素。

具体分析,不同留学类型的来华留学生所看重的因素有所差异。在学校总体方面,本科留学生考虑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学校的生活设施与服务”(3.87)、“国际化程度”(3.85)和“学校的知名度”(3.77);硕士留学生考虑的前几位因素依次是“学校的国际化程度”(4.15)、“生活设施与服务”(4.04)和“师资力量”(4.02)等;博士留学生比较关注“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4.55)、“知名度”(4.27)、“师资力量”(4.27)、“学校排名”(4.27)等;而非学历留学生则比较关注“学校所在的交通位置”(3.77)、“师资力量”(3.75)、“国际化程度”(3.75)。非学历留学生有不少是走读或在职学习,所以是否方便去学校是他们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博士研究生今后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所以他们在考虑来华留学时,把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放在了首位;本科生和硕士生更多会在学校生活学习,所以他们对学校生活设施与服务的关注度也比较高。

在专业领域方面,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对其所考虑因素的排序与总体的排序基本一致,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所在专业的学术水平的考虑权重(4.02和4.32)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在其他方面,学历生对于今后就业、学费、生活费、奖学金以及学历证书的关注程度要显著高于非学历生。

(三) 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需求

关于来华留学生所想就读的专业,我们让被调查学生在多个项中挑出其所感兴趣的专业类别,在回答该选项的645名留学生中有42.6%表示对汉语言类专业感兴趣,经济学类有18.6%,管理学类有10.9%,法学类有8.3%,文学类(除汉语)有6.9%,工学类有3.5%,理学类有3.2%,医学类有3.1%。留学生来华留学感兴趣的主要还是文科类专业,其中近一半是打算学习汉语,另外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和法学类也吸引了不少留学生的兴趣,留学生对理工类专业的兴趣明显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偏低,吸引留学生主要是靠汉语等文科类专业,理工科类专业建设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无法吸引大规模的外国留学生。

(四)有关课堂教学语言的留学生学习体验与需求

目前国内课程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学历课程主要是用汉语。本次调查中有80.4%的本科生反映自己所学课程主要都是用汉语授课。而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学习体验,本科留学生中有27.8%表示存在理解“困难”或“非常困难”,硕士生和博士生中这一比例更是分别达到了36.2%和30.4%;而反映教学语言“容易”或“非常容易”的比例,本硕博的比例分别只有18.4%、19.2%和13%。关于所期望的教学语言,有38.3%的本科生、56.2%的硕士生和26.1%的博士生希望教学语言是汉语和英语并用,另外有17.4%的博士生希望教学语言是英语。

(五)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满意度评价

留学生来华期间投入了较高的教育成本,那么其对教育的满意度或评价又是怎样的?我们用从1表示“非常不满意”到5表示“非常满意”的五度式李莱克量表来调查,结果见表3。在学校整体方面,调查发现留学生对“高校的师资力量”(3.86)、“国际化程度”(3.77)、“整体的学术水平”(3.73)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对于“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3.18)、“住宿条件”(3.19)、“科研设施情况”(3.19)、“图书馆”(3.21)、“学术研究条件”(3.24)、“管理制度”(3.26)等普遍感到不满意。

在专业方面,留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4.11)、“上课水平”(4.08)和“教学方法”(3.92)感到相对满意,但对于“专业的课程设置”(3.53)、“教材”(3.62)和“课程内容”(3.64)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另外,留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总体状况”比较满意(4.00),但对“学费”稍嫌偏贵(3.32)。

在结果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留学生的教育满意度相对于其他留学生群体要普遍偏低很多,而且特别体现在专业领域方面的满意度上。这一方面是与当前国内本科教育主要关注于中国本科生,而对外国本科留学生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六)来华留学生所感知的教育收益

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否满足了留学生的教育成就预期,我们让被调查留学生对各项教育成就收益从1表示“非常少”到5表示“非常多”进行评价,以此来分析来华留学生所感知的教育成就收益,结果见表4。调查发现,外国留学生认为其在华留学最大的收获是“汉语水平的提高”(3.94),以下依次是“学会了适应变化”(3.92)、“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3.72)、“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3.65)、“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和训练”(3.43)、“掌握了专业知识”(3.29)、“增强专业技能或工作能力”(3.19)和“增强了学术研究能力”(2.98)。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对于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更多的是感受到其自身汉语能力、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对于留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感受不多。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在“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训练”(F=6.301, p=.000)、“掌握专业知识”(F=11.738, p=.000)、“增强了专业技能或工作能力”(F=9.988, p=.000)以及“增强了学术能力”(F=11.285, p=.000)方面,本科留学生和非学历留学生都认为其所收获的教育成就要明显低于硕博外国留学生所感受到的教育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学者利用SERVQUAL模型运用差距比较法,即测量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预期与对教育服务绩效的实际感知差异,来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如果我们将上文的留学生的教育成就预期与留学期间的收益感知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留学生的教育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一)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与教育国际化动力

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最主要的教育预期还是学好汉语、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有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大量已有研究已经证实,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更多是工具性的,主要是为了个人今后的发展。依据菲利普・阿尔特巴赫的推拉理论和汉斯・德・维特与简・奈特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力分析模型[7],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腾飞以及中华文化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最重要动力,经济动力和社会文化动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另外,中国大学的教育资源、质量以及声望,也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动因之一,学术教育动力也成为当前来华留学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鉴于当前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日趋多元化,因此今后在对外国学生进行留学招生宣传时,应不断加强中国文化魅力、经济发展实力、教育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前景的展示,积极发挥中国各城市的自身优势,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二)注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扩大规模

调查显示,高校的教育质量、声望及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国际化程度是影响留学生教育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留学生工作仍将“扩大规模”放在首位,注重量的扩张,对于质量提升重视程度不够,而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关键就在于要根据其具体教育需求,提供能满足其实际教育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当前要想实现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就必须注重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建设,提高大学声望,增加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最终必将推动整个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各招生高校应将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作为第一抓手,重视和加强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建立基于留学生需求的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力争与国际接轨,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来华留学生,从而扩大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提高大学的国际声望,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华留学。另外,在留学生招生工作中也应注意到不同层次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差异,针对不同留学类型的学生,应有的放矢,向不同类型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产品。

(三)加强留学生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推动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发展

在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过程中,尤其应将专业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要素。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对于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另外,来华留学生对于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其更多的感受是来自于自身汉语能力、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对于留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感受不多;吸引来华留学生就读的主要是汉语类专业,理工类等专业的吸引力明显较低。这些都警示我们当前必须重视专业和课程方面的建设,提升专业课程的质量标准,推动教学方式、手段、课程、教材的国际化,建设一批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全英语或双语课程,以吸引高层次的来华留学生,改变当前来华留学生科类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另外,应鼓励各高校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鼓励和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针对来华留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建设一批品牌精品课程,树立国际品牌。

(四)建立留学生教育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体验

在满意度调查方面,我们还发现来华留学生对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住宿条件、科研设施情况、图书馆、学术研究条件、管理制度等普遍满意度相对较低。因此,高校除了应加大对留学生的后勤保障和教学科研设施投入以外,还应努力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国际化氛围,以人性化的服务提供给留学生。在教学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将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平等对待,趋同化管理,实现中外学生的融合。此外,留学生的住宿、社会生活服务、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维权等方面服务管理工作,应打破部门壁垒,适当考虑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管理体制。政府、高校和社会的互相协调,建立起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提升留学生的在华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2] 丁笑炯. 基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留学生教育服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2-304.

[3]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3):103-108.

篇7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74-02

随着国际文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发展,来华留学或交换学习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其中,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占很大的比例。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跨文化适应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广州某高校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进行采访,访谈的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誊写,从人际交往、时间观、空间观三方面,对其中关于跨文化冲突的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为跨文化交际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人际交往

从调查结果来看,人际交往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最常见的,也是对留学生影响最大的。在中国,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国人打交道,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们存在许多差异。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墨西哥留学生C认为中国人很冷漠,比如,她看到一位老太太要过马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忙扶着她。她认为这是很奇怪的,因为在墨西哥,当看到陌生人有需要时,人们都会来帮忙。

以上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如“碰瓷”现象的多发,导致人们不愿意帮助陌生人。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属于内敛型,如果陌生人没有直接寻求帮助,大部分中国人不会随意上前帮忙。但是在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里,只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此人有没有直接寻求帮助,他们都会上前帮忙。

案例二:厄瓜多尔留学生S表示,在中国的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是让她觉得很困扰的行为,比如:有些人会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的行为,譬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还有中学生谈恋爱的时候会在公共场合做一些过于亲密的动作,对她来说这些行为过于开放。这些现象都让她难以接受。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只是少部分缺乏公共道德和素质的人做出的行为,但是在外国留学生眼中,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给他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就餐礼仪方面,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中国也遇到了文化冲击,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三:秘鲁留学生D表示,中国的饭店常常是很吵闹的,而在秘鲁,就餐时是不能大声说话的,如果在就餐时大声交谈,会被认为是非常粗鲁、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她对中国吵闹的就餐环境很不习惯。

在中国,餐桌上的交谈被认为是人际交往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甚至在餐桌上进行生意洽谈。但是,在西班牙语国家,在餐桌上大声交谈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引起其他人极大的反感。

案例四:哥伦比亚留学生A表示,中国人在餐桌上有很多禁忌。比如,他曾经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上,立即遭到了中国朋友的劝止。

在以上案例中,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上的动作,由于与上香拜祭的动作相似,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十分忌讳。但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因此造成了跨文化交际冲突。

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送礼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送礼方面也遇到过问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五:哥伦比亚留学生R向一位中国朋友送了一把伞作为礼物,但是这位朋友并不是非常高兴,事后他才了解到,送伞蕴含着要分散的意思,因此才明白在中国送礼不宜送伞。

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谐音字,“伞”与“散”谐音,因此以伞作为礼物,很容易让中国人联想到“分散”“分离”。类似的例子还有分吃一只梨表示“分离”等。但是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由于语言水平、文化背景的限制,并没有了解到这些忌讳。

二、时间观

霍尔(1959)在《无声的语言》中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时间观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理解和安排,和中国人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高校的时间安排,有可能会让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感到不适应。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六:委内瑞拉留学生H表示,中国大学的时间表和委内瑞拉人的作息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在委内瑞拉,早上上学不会这么早,九点多才正式上课,午餐时间是一点半,晚餐时间是八点到九点。

在西班牙语国家,课程开始的时间和就餐时间普遍比中国晚1到3小时,且大部分学校下午即结束课程,晚上无需上课。但是在中国,课程开始较早,结束较晚,且学校食堂营业时间是依据作息表规定的,食物供应时间比较固定。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需要就餐时,食堂往往已经关门。另外,在西班牙,两点到四点半为午休(siesta)时间,而在中国,这个时间段通常为上课时间。因此,中国高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可能会导致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的不适应。

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也有所不同,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七:西班牙留学生Z表示,在西班牙,迟到是很普遍的,一般人们很少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而在中国,如果有人迟到了,中国朋友就会很不高兴。

案例八:秘鲁留学生J曾经问过他的一位中国朋友,他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是什么。中国朋友的回答是迟到的问题,原因是两人在约定外出时,J每次都会迟到一段时间。对此,J的中国朋友心里有一点不满,但为了不伤害双方感情,并没有直接指出。但J表示非常不解,不明白朋友为什么为此生气。

由于生活习惯和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迟到在西班牙语国家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甚至许多人觉得迟到半小时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在西班牙语国家,迟到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而准时到达并不一定是美德。比如,在西班牙,约定了时间去朋友家用晚餐,如果准时到达,会被认为是不给对方时间准备,是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由于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比较追求效率,不管是日常约会,还是商务场合,都会要求准时到达,如果迟到,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三、空间观

不同民族对空间的感知和利用也是不同的,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空间观方面也遇到了文化冲击,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九:秘鲁留学生J表示,当他问身边的人:“你来自哪里?”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中国”或者“广东”。但是这些地域概念范围是很广的,他想知道具体是哪个城市,所以他感到非常不解。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国人着眼的地域范围较大,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着眼的具体范围较小且具体。这也反映出,中国人比较注重于集体观念,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比较注重于个人观念。

案例十:墨西哥留学生C观察到,在中国,就餐时,中国人会选择位置,地位较高的人会有特别的位置,而在墨西哥,大家都是随便就坐,没有特殊的位置。

就坐的位置在中国体现了地位的不同,比如长辈、上级应坐在主位。而在西班牙语国家,长辈和晚辈,上级和下级之间,都倾向于平等相处,而在位置的选择上,自然就没有太多的讲究。

另外,空间观的差异还体现在人与人交谈时距离的差异,在中国,人与人交谈时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交谈时距离很近,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亲密的关系。而在西班牙语国家,交谈时人与人距离较小,且出于礼貌和尊重,交谈时双眼应直视对方。因此,如果中国人在交谈时保持了较大的距离,或者没有直视对方的双眼,会被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认为是不礼貌或者不尊重。

四、建议

跨文化交际冲突可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率,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避免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遇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他们在华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将从高校和留学生两方面提出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建议。

(一)高校方面

1.面向留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水平的限制,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人人际交往、时间观和空间观等方面文化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因此,在留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对外汉语课之外,高校可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供留学生选修。

2.支持建立、发展校内服务留学生的社团或组织

在留学生人数较多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存在服务留学生的社团或组织。这些社团和组织为留学生提供接机服务,解决生活难题,寻找语言伙伴等,对留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规模有限,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许多留学生可能并不了解这些社团或组织的信息。对此,高校方面可以提供资金、宣传力度等方面的扶持。

(二)留学生方面

1.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或学习目的地相关文化

留学生在来华学习前,可以通过互联网、当地华人、学校提供的信息等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目的地的相关文化。在华高校学习时,也可通过加入相关组织、寻找中国语伴、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时间观和空间观等。

2.做到入乡随俗,互相尊重

在华学习、生活,留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做到尊重当地习俗。比如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与朋友约会时,要做到准时,要尊重中国的餐桌礼仪等。

五、结语

不同民族、不同个体在人际交往、时间观、空间观方面的认识肯定会有所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中国难免会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为了避免这些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交际效果产生消极影响,除了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要做到入乡随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外,我们对现有的社会文化和观念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质,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承认矛盾,缓解冲突,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积极交流。

【参考文献】

[1]但海剑,陈雷.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形成和处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38-441.

[2]蓝晨兴.跨文化交际冲突探析[J].现代交际,2016(08):53-57.

[3]梁星.跨文化交际冲突深层原因分析与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88.

[4]马伟.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J].青海社会科学,2012(02):110-113.

[5]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3(01):90-92.

篇8

目前,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汉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初中级语言及部分文化教学领域,但随着我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突破语言学习进入汉文化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探寻中医药文化思维教育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作用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其辨证整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和谐的价值观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选择更体现时代高速发展下的主体价值回归和人文主义精神。随着我国在世界各地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以来,还同时建立了不少中医药学院,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的认可,而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价值理念的中医药,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却由于现阶段的特殊情况,被冷落了。笔者认为,随着国际社会对汉语汉文化的热衷,中医药文化在对外留学生教学与育人问题上,应该早做切入,先行一步,将来才能游刃有余的促进语言沟通,尤其是思维的相交。

中医药文化作为“活化石”并不过时,其能存在数千年。离不开其内在的整体性、辩证性等主要固有特征;另外,其奉行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尊重个体性差异等;其思维模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渗透到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与当今中国社会普遍思维模式密切融合。因此,将中医药文化的各种特征、理念融入到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和汉文化推广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为:

一、 教学思想上:中医药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性思维,有利于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本身具备整体性和辩证性等思维特征,这种整体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系统性和关联系,如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的“四诊法”,即体现出医事中的医生和病人的相互性,病人病情特征的系统性,病人在医事中的参与性。“正气内存,邪气不干”则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异曲同工,揭示了内外因的本质关系。正是由于中医奉行的传统哲学、宇宙观、生命观的思维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讲求“和谐养生”,恒动变易;崇尚“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气一元论观念,才使得中医药文化不仅突出体现了其整体性,更体现出了鲜明辩证的思维特征。

将中医要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性思维用语对外国留学生的汉文化教学,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汉语汉文化教育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存异求同,以目的语及其文化精神为联系,建立整体性学习氛围,塑造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道德伦理,从而,和谐共处。

二、 教学手段方面:中医药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主体差异,有利于教学相长。

中医药文化自诞生之初就奉行治病救人、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医家之道,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医者对患者,还是师者对门徒,都有着强烈的人本价值选择特征。

近代以来教育模式奉行班级教学,客观上在一定程度对人本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造成了影响,来自于异质文化圈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在面对陌生文化时,班级教学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面的弊端就暴露的更加明显。而中医的古代教育奉行的是门徒制度,其暗含的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模式都与门徒制度息息相关,并且这种门徒制度并不仅仅局限在医药领域,这使得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众思维方式、道德伦理和行为模式都因此受到深刻影响。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虽然是小班教学但也难掩班级教学的一些弊端,来自于不同文化圈的留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程度不一,学习能力不齐等诸多影响教学目标达到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运用祖国医学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和针对教学;不仅如此,在言传身教中,还要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有效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与人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班级教学和针对性性教学的有效结合。

三、 教学目的方面:中医药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与中国社会普遍思维模式密切融合,关注中医药文化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汉语教学与对外文化推广紧密结合。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严谨,并得到了历代的不断延伸和丰富,是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文化价值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有的共同的“我们感”,历史越悠久,这种“我们感”作为维系和沟通的纽带发挥的实际社会生活作用就越大。中华民族同样也具备这样典型的特征,并且尤其明显。作为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密切联系的中医药文化与思维,不仅仅表现在传承经验治病求人的医学领域,更多的是思维和观念方面已经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思维模式更是在社会生活屡见不鲜。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用语如“心宽体胖”“不露声色”“相生相克”“阳奉阴违”“骨肉相连”等无不体现着中医药的理论精神和思维模式。因此,汉语言的推广教育不应局限在语言教学的层面,有效地突破语言层面,进入文化思维模式层面,缩小思维模式上的差距和误差。才能更好帮助留学生活学活用,实效运用,更好地促进民族复兴和世界发展的结合,

针对中医药文化思维教育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几点建议:

1.重视中医药基础文化和有关中医药成语的教学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高级汉语教学班适当的开设一些中医药的基础文化课程,针对中高级汉语教学班开始中医药成语教学课程,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理念、人际关系、社会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解读能力。成语是中国文化最精辟的体现形式之一,学习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成语有助于提升学习中医药文化思维的效率。重视此点的目的是可有效的避免留学生能说话但不会说话,能听话但听不懂话,能生活但总冲突的尴尬与困境。

2.加强中医药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院校在汉语教学,尤其是中国思维价值观念教学与推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具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等其他教学资源优势,能集中发挥在这个方面的教学功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要想突破普遍的语言教学瓶颈而走向思维观念的纵深磨合阶段,离不开现代中医药院校的广泛而系统地参与。

篇9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是学习者通过制定有关学习的方案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关注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的必然需要。在这些策略中,调控策略运用则尤为重要。该策略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内在生成和综合运用性。

一、计划安排学习内容,深化整体感知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象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该句名言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计划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觉性的前提条件。

以计划来统筹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指引下,主动探寻学习的思维策略,提升学习效果。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具有可达成性的学习计划。其次,对学习内容实行分层分段,结合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来实施有效推进的措施方法。再者,注重计划的适时调整,根据学习需要来有效调节,形成既有学习方向,又有学习目标任务的学习计划方案。

制定这样的学习计划方案,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为清晰和具有条理性。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围绕“基础学习计划”、“技能发展”、“情感深化”等学习要求进行,可要求学生按照学习课时计划(一般为3节课)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短期学习计划,能够掌握阅读素材的重点词汇短语,并在基础上能够会运用文本中的语法知识;可根据“Reading strategy”来掌握此文本题材的表达运用方法,以用于口语表达、写作等方面,同时能掌握此文本题材的阅读策略,以用于平时的阅读中。

二、实施互动探究模式,增强表达体验

语言交际性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能够主动表达,以深化认知。建立在互动探究基础上的交流运用是学生增强理解体验的有效途径。注重学习过程的思维逻辑性和互动探究性,有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构多元化的学习认知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围绕学习难点,设计一定的学习探究任务,为学生互动表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多元化方式运用,建议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角色表演等形式来相互交流。

通过指导互动探究,能够让学生的表达认知体验更具有深度。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同桌交流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What do you get information from British high school life?”来相互表达,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过程来及时调整交流运用策略方法。以互动探究来活化教学过程,能够使得学生更为主动参与学习表达,增强认知感悟。

三、运用反思评价交流,提高学习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调控策略指导,主要通过了解他们学习反思过程来予以体现的。特别在教学中,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反思,让学生在彼此交流评价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更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评价学生的反思能力,应该给予如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评价学生的整体协调运用能力,建议学生能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予以全面总结,深刻反思,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注重自我学习检测的运用,建议学生在自我练习和批改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再者,建议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才艺,让这种展示成为促进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的有效动力,也为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总结反思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Task”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对口语表达、对话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围绕学习目标、收获、探索发现等来实现反思,以便及时调整认知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反思过程中,多运用表扬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学习反思过程,让学生在才艺展示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学习的内生动力和潜能。

总而言之,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调控策略指导,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策略调控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调整学习思维方法。调控策略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过程、评价结果等,Oxford认为元认知策略对其他策略起调控作用。元认知策略是西医留学生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类,这与语言生不同。说明他们并没有主动地去学习汉语,与前面调查的学习动机有关,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校的安排等等。元认知策略中使用频率最低的一项是“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可见西医留学生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学习计划,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学校和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

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差异

如前文所述,结合平时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为基础,把56名被试分为两组:A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35名;B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21名。运用方差检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两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性。从表3来看,差异性显著的(即T检验p<0.05)有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而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B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上达到3.725,而A组学生只有2.297。说明B组学生具有较完整的学习计划、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A组学生在这方面则需要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认知策略是学习汉语的各种具体方法。A、B两组学生在这方面差异性显著,说明A组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学习汉语的方法,这是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差异性也很显著,说明A组学生不太主动跟中国人交流,自己很少调节情绪,他们越不与人交流,学习效果就越差,学习兴趣就越低,就越不愿意鼓励自己,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结论

从以上研究来看,西医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和普通语言生不一样的方面;而且通过对A、B两组学生的比较,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启发。

(一)西医留学生整体上更倾向于使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目的语的课堂和社会环境,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要求规定等等。而他们与普通语言生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使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频率较低,这些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国别、宗教、生活习惯、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特殊性而造成的。

所以作为西医留学生的汉语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方面加以引导。语言的真正功能是交流,而不是为了拿学历,教师应该鼓励西医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多接触,多组织交际型或任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汉语学习计划,例如教师可以按月份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监督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成绩好的B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A组学生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上的差异性并不显著,说明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经常使用的策略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又要完善这方面的教学手段。

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四种策略对汉语学习的成绩影响更大,因为成绩好的同学在这四个方面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这样我们就相对成功地找出了造成西医留学生汉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上也可以有的放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成绩差的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协助他们监督自己的学习;要帮助他们总结汉字、生词、语法等的系统学习方法;还要鼓励他们多交中国朋友,多与中国人交流,多鼓励他们的进步,尽量减少他们的焦虑感,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Oxford,&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Y:Newbury House/Harper&Row,1990.

[2]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

篇11

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学习习惯,也不知道学习习惯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习惯对他们学习的作用,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去听从老师的安排培养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要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有了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但是他们所制定的学习计划与他们的完成率不相符合。由此可见,小学生想要制定一个完美的学习计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比如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是一??学期的、一个星期的、也可以是一天的。比如,在制定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时,学生就需要考虑在一个学期之内是否能够完成,还要考虑某些意外情况的出现,学生要规定好每天的任务量。比如,背一本书上的所有单词,首先学生就要规定好每天的学习时辰、需要背的单词量,这样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背诵固定的单词量,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节约更多的时间,避免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不能够间断的,需要学生每天重复的做,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提醒和监督。研究表明,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长达一个月之后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二、学习时集中精力

有的学生看起来特别的努力,但是成绩却特别的差,而有的学生看起来不怎么学习,但是成绩却是特别的好,对于那些特别努力而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笨,而却认为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是特别的聪明,在我看来这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上课时是否精力集中的问题。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学生在上课时,应该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学的时候就学,这样才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认识到,读书有三到。古人云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的时候用眼睛观看可以清楚地知道文字的写法,口到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而心到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当学生读书时达到三到的时候,学习就达到了最好的效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勤查阅。学生阅读文章时,可能会遇到许多不认识和不懂得的词,这个时候就要学生及时查阅,积累字词,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篇12

教材的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幽默诙谐,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我在使用教学挂图时,常常要求学生看图提问,对图中的疑点主动发问,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o can you see?等。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当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也很注意挖掘图画中的生动有趣之处,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当学生们慢慢养成仔细观察图画的好习惯后,即使有的插图比较简单,学生们都可以配合一定的bodylanguage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二、制定学习计划加强自觉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目标不是什么花瓶,你需要制定计划,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通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使自己达到目标,也使自己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有了学习计划可以防止被动和无目的学习。英语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而要实现长远的英语学习目标,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努力去做才行,因此,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就十分必要了。制订好学习计划后,就会使自己的每一个学习行为都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使学习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英语学习计划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而会受到种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了一些集体活动,作业增多,考试临近,其他学科任务增多等情况,内部因素包括了个人的意志品质,身体状况等。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就要努力克服困难、干扰及各种诱惑,通过意志努力,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不偏离计划中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直到实现为止。经过长期的磨练,会使自己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计划中,意志品质(自觉、顽强、坚持、自制)不断地得到磨练。

三、培养自主学习策略

(一)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能力。在我们以前的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习惯于集中在那些正在读、讲、说的学生身上,而对那些正在听的学生却常常忽视。老师还是让自己充当着信息的中介者,信息交流以“生―师―生”模式进行着。只有把听的任务和权利交给学生,调动每个学生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有效交流。我在教学新单词时,首先让学生倾听,仔细地、认真的听清楚老师的发音三遍甚至更多遍,然后在让学生模仿和交流,这样学生读错的现象很少。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我要求其他学生能听清楚说的内容,然后据此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做一回小老师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带有任务的听能够让学生听得更集中,听得更仔细,理解得更清楚。在有效利用录音磁带作为听的资源上,我为了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听录音,模仿纯正的语音、语调,说更原汁原味的英语,我们设计了“模仿秀”“抢名”“配音秀”等活动。“模仿秀”即让学生以录音为样本,反复练习朗读再比一比,谁模仿得最像,谁就是当天的“模仿秀”冠军。“抢名”活动是如果某位同学把Tom的话读得最好,就可以把这个英文名送给他;如果某位同学表演Helen最像,就把Helen作为她的英文名。“配音秀”则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对话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出示的图片给角色配音。

(二)学会表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