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22:39: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师德鉴定意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占据着我国绝大多数的英语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多时候处于被动参与状态,缺少自主知识建构的机会,很难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相对应的,英语实践课给学生提供了亲身锻炼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语言练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探索英语实践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力求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吸收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并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也有认知结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些数量的增加和性质的改变,儿童才得以构建并丰富和发展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大学生习得第二门语言的时候也正是如此。建构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由于其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在当代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这样的课堂设计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锻炼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了独立个性,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更具社会文化适应性。
二、 英语实践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1.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建构主义的情景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对有关情景的知识经验,如果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景,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利用以往经验,来解释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不同,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本身正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构建新的知识框架。
2.学生建构的引导者。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在英语实`课堂中也要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英语输入。以英语话剧实践课为例,教师建构出某话剧的背景知识,引导同学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进行小组协作,利用自身原有认知,发表自己对某话剧的理解,且提出可行的角色分配。小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小组协作时,成员们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制定计划,完成任务,且在会话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核心思想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这种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使课堂更具动态性,当然教师在创造情景,进行语言输入的时候需要把握学生的兴趣,有张有弛,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建构意义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实践的最后,教师还要充当教学效果的评估者。以英语话剧实践课为例,学生在交互协作后,模仿创作-表演-总结-反思-修改,达到最终的表演效果。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协助下,通过接触不同的有效信息,深入了解话剧文化背景、学习表演技巧。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通过观察同学们的表演提出自己的建议了,对出彩的地方加以鼓励,对不恰当的地方予以改正,还可亲身演示,言传身教。
三、结论与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为英语实践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师为主的弊端,在课堂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建构知识体系,必能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教师在充当课堂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估者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Jean Piaget,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M].Translated by Margaret Cook:Routledge,1997:15-18.
[2]陈金萍,吴恒,李小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136-137.
与自然界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相同,发展中的中职学校也在竞争中不断地汰劣存优。为力求发展,各校均在创新办学、加快课改、有效实现市场需求与教改实践的无缝对接上下功夫,以求新的突破。下面,我仅就教改中“顶岗实践”对实践教师的基本要求略表如下看法。
一、明确中职教育目标,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中职教育目标的明确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无疑会起到一个向导作用。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要求我们要颠覆原有的学科本位体系,建构实践理论一体化的能力本位体系;要求我们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亦就要求我们明确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非升学教育、是成功教育非精英教育、是普及教育非淘汰教育。
明确了中职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就应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知识讲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在传统的职业教学中,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机械理解、记忆,被动地吸收作为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能力培养无从体现。现将课岗融合、做学合一作为我们教改要求,彻底改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师教无可教,学生学无可学的僵持状态。明确了中职教育目标后,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才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打破原有思维定式,改变思维视觉
课岗融合、做学合一,是我们进行新教改的理智选择。针对目前中职教育办学的严峻形势,全国各中职院校均在探求新的出路,打破以往教学上的思维定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视角,我们才能创新发展,才能创新教育。思想决定方向,观念指导行为,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教改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参加“顶岗实践”的教师来说必须明确:
(一)为人师者,必先有其技――教师技能的掌握是学生技能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有道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习惯了让学生下企业去实习的模式,习惯了让学生去单位“顶岗实践”的做法,但我们忘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人师者,必先有其技。传统的教学让我们一部分教师只会在讲台上行走,即只会教,不会做,只能理论教学,不能技艺传授。在专业教师中实行“顶岗实践”迫使我们教师走下讲台,奔赴实践前沿,更新观念,躬身实践。就法学教师来说,去企业法务处,去律师事务所、去法院检察院,去看、去学、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积累自己的感触,会积累实践的经验,也许我们因某些客观原因无法接触某些专业工作,但法律辅助工作的实践可以让我了解和掌握工作实践中法律实务的重点、具体操作的流程、身边违法犯罪的现状、案件程序上的要求……等我们重返讲台,将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二)为人师者,应知徒之所需――“顶岗实践”让我们知悉社会,掌握专业动态。为人师者,应知徒之所需。作为教师,我们应知悉社会需求,掌握专业动态,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才会把握准确,所授知识的实用性才会提高。
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理论在更新,我们的技能在提高,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在转变。重返讲台的时候,我们让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生也不会再在虚无的想象中感觉一切抽象、空洞、漫无边际,前途渺茫无望。
三、倡导发散性思维,提升创新教学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多数教师思维固化、单一,长此以往就会在教学上养成定式思维习惯。不论教学对象如何变化,不论现实社会如何要求,教授的依然是多年以前的知识,方法依然墨守成规,甚至十年前的学生回来听课,听到的仍然是十年前课堂上的举例和内容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忘记了学生已非从前,忘记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忘记了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
“顶岗实践”的过程,是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提高技能的过程、是知识迅速更新的过程、是实力迅猛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是思维转变的过程。在顶岗实践过程中,面对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事例,而是突发状况频出的现实状况,灵活性的增强、多变性的增加,迫使我们多视觉、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打破固有的单一思维方式,迅速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90
以学定教是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出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新教育理念。但以学定教如果操作得不甚理想,也是会出现诸多麻烦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学定教需学生学得有趣
以学定教的“学”实施起来是比较费周折的,学生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还大打折扣,那独立先学的效果会如何呢?一般说来达成度都不会很高。学生先学时的精力是严重分散的,学习显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到位,对此,以学定教的“学”,无论是课前的前置性学习还是课堂上的教师引导学习,都必须以“趣”引领。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观念”,乃至“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让学生去先学。但如果先学让学生学无趣味,这样的先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先学时,教师为了让学习的内容富有趣味,可将学生所先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先学中,其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去计算结果,而是让学生能够比较有趣味地复述题目的意思。如,有这样一道题:“将一个底面半径为1米、高为1.5米的圆锥体沙堆的沙子铺在5米宽的公路上,如果要铺2厘米厚,这些沙子能铺满多长的公路?”在先学前,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不需要告诉老师答案,只需要告诉老师你明白了哪些相关题目的信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先学时大家都在极力思考,从题目中找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所说的信息就显得相当有价值,学生的表达还给人以意料外的精彩,尤其是不少学生带着一定意义上的趣味去先学,找到了现象背后的数学关系。
二、以学定教需学生学得有效
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尤其在让学生进行先学时,教师似乎犯着同样的低级错误:学生的先学目标都是教师挖空心思去设计的,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并直接获取效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教师高超的数学水准,让学生驯服,并在后学时认认真真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殊不知这是在严重地挫伤学生先学的积极性。以学定教应保证学生的学都能够学得有效,即学生先学的起点要低、先学的坡度要缓、先学的要求尽可能不要统一。譬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如下的操作实践。准备两根竖直小棒,先用一颗钉子将两根小棒的一头钉在一起,这时只要拉动小棒的另一头,小棒就会动起来,并且完全变了形。接着,将预先准备好的第三根小棒的两端与原来两根小棒的另一端钉起来,这时不论如何拉动,三根小棒都保持静止状态。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最后那小棒真了不起!是最后一根小棒了不起,还是三根小棒在共同发挥作用?学生感受到三角形是这样的神奇,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最终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三、以学定教需学生学得有恒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这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由此看出,建构主义理论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恰恰是21世纪所需人才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这点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义不容辞应投入这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比德尔研究认为,教师角色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含义: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在这里教师角色倾向第三种解释,即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首届课程理论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40多位课程理论专家学者的报告与发言都提到了教师角色转换:美国威廉姆・多尔(W.Doll)教授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first among equals);加拿大史密斯教授认为“信息的全球化,教师逐渐失去知识权威者的地位”;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处于能动、自觉的主体地位”;香港罗厚辉博士认为“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退色。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信息化的社会文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求知的参与者角色转换,更多的表现为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已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关系将更少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指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因此重新进行教师的角色定位将是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三、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1.创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
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如设问题使人困惑、或设刺激令人兴奋、或设场景引人入胜、或设悬念发人深省等等。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文字、数据、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组合,交互地传递,让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营造一个身临其境之感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愿,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让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并让新知识生长起来。这些情境资料从哪里来?靠教师平时学习观察积累,可以来自报纸的报道、电视新闻报道、医院的病例、有关杂志和书籍等等。如学习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不完全显性―β地中海贫血症,就可以以2004年10月23日的CCTV-1焦点访谈《不该发生的遗憾》为情境,或找一份比较完整的典型病例或典型的系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分析、去归类、去找答案。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教学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媒体技术达到应有目的:变宏观、微观为正常观;变静为动;变抽象思维为直观、形象思维;变“不可见”为“可见”;模拟现实等 。媒体使用的方式标准应科学化,风格应多样化。
2.学情分析的研究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去的,他们是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18~20年,甚至25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当前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动作技能水平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格。心理学家对学习风格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维度,如反省型、冲动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内倾―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判断―感知等。例如有的学生喜欢上午学习、有的学生喜欢晚上学习;有的学生读书喜欢大声阅读,有的喜欢默默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分析问题,有的则喜欢讨论分析问题;有的喜欢做完整的笔记,有的喜欢在课本上随意的画记或点点圈圈;有些学生喜欢就事论事,有的喜欢刨根问底;有的遇到难点就绕过去,有的遇到难点不放弃。这些都是教师分析研究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档案及以前的学习成绩,调查辅导员和前面的任课教师,也可采用开课之前的摸底测试等多种渠道去了解学生,做到胸中有数,设计教学活动时有的放矢。研究学习内容,找出两者之间的距离,找到知识的衔接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组织学习的引导者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既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角度去思考、研究他们各自的、差异的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原有知识、学习风格和学习特征去阅读、讨论、理解、表述,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信息资源丰富和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协作学习,并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照自定目标、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不断进行修订或完善,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帮助学习的合作者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如计算机工具、视频工具、图表工具等多种信息资源,使学生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除此外,教师还必须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散式的创造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不同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教师需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适时反馈。这里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教师要不断丰富完善这个资源库,让学生合理开发、调整和使用,且提高有效利用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伙伴。
5.疏导过程的倾听者
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中,教师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个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的心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产生,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及时疏导学生之间的误解、隔阂、冲突和矛盾,培养学生宽容、豁达的性格,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复杂、灵活开放、信息极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并在其中进行积极的建构活动。作为一个真正倾听者的教师,必须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学习者的生命之音,包括学习者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误解或批评。在倾听学生的讨论和争议时,老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教师需补充哪些有关的知识;教师要能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学生之中。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的好学、勤思得到最大的释放空间。“天才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倾听的意图,不是证实某种立场或想法的正确性,不再仅是“裁判”,而是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的与学生的想法共舞,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出道理,学会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获得学习的快乐。
四、紧追时代步伐,努力做好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职责是多方面的。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教师的多重角色,我们需做的努力也是多方面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66-02
在新课程理念和“以学定教”原则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情分析是否到位。通过教学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道德素质,外显为道德行为,就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学情,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活思品课堂的生机。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有这样一些感悟:
一、要依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切合性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是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焦点。
在2011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1.3中有一项要求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因此在八年级思品上册《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十几年后,你们也都将成为父母,而对年幼的孩子(想象一下)你会有哪些叮咛与嘱咐?请说出三句你平时会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并说明理由。有一位同学回答道:“出门要小心;放学别太晚回家;作业认真做。”在问及理由的时候他说是因为妈妈平时一直是这样对自己说的。继续深挖问及他的感受时,该同学说很烦,觉得妈妈就像一个老太婆。再追问妈妈的叮咛是否正确,该生也认为是对的,就是说得太多了。但是当我问及如果你的孩子无法领会,反而觉得你太唠叨怎么办,就如同你现在的感觉一样,最后该同学还是认为说还是要说的,但也可能会改变方式方法。
这样的一个情境的设置符合了初中学生的情感特征,碰触到了学生的敏感点,学生自然而然地有情可抒,有感可发。通过这样的一个情境的设置,同学们换位思考,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讨论,并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使学生产生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价值观,学生体会到唠叨背后的关怀,从而学会理解与体谅父母,并尝试与父母进行沟通。
二、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相宜性
要真正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观察与分析等方式来掌握学生思维规律,然后“顺思而导”“蹲下身去”,用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增强体验,而不能跟以往一样居高临下甚至脱离学生实际进行预设,试图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指挥棒转。
2011版课标1.4要求“了解教师的工作”“增进与教师的感情”。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单纯的说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为了上好八年级思品上册《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在正式上课前的一个星期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他们观察自己班级的某一位任课教师的活动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请大家一起来分享自己观察的结果。原本我以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体会到了老师一天工作的辛苦,自然地激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结果是有部分的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说老师一天也就上了几节课,很轻松,没什么辛苦的。
这样的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课后我又找这些同学交流了一下看法,发现他们就是抓住了老师工作中的一项活动而不计其他,因此得出了那样的结论。于是我请这几位同学去采访自己的任课教师,更深入地去了解老师们的日常生活,并根据自己的采访写出报告。最后这几位同学都认识到了教师工作的不易,加深了对老师的了解,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样通过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及目标。
三、要依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安排活动形式,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及环境的不断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权逐渐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兴交易商品,碳减排与碳排放权交易广泛进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0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总额为100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碳排放市场总值较2008年增长6%,交易总额已达到1440亿美元。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各国积极参与构建碳交易市场,谋求碳交易定价权。我国碳交易处于萌芽状态,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能否在全球碳市场中取得定价权,是决定我国未来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碳交易的概念起源于排污权交易概念,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1.交易机制
目前中国市场上主要交易机制是以CERs为交易单位的减排量清洁发展机制,在全球市场上,CERs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主要是CERs的初次出售,是项目开发方和购买方(一般并不是最终买主)签订的CER远期合约。二级市场为CERs的二次出售,是碳基金公司或投资中介机构将从一级市场低价购买到的CERs高价转售给需要减排的企业,此时的CER指标一般已经通过注册,是可以在一到两年内交货的无风险CER,市场需求量很大。我国主要进行的是一级市场上的交易。
2.交易地位
截至2012年9月30日,全球共有4690个经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批准的CDM项目,其中中国项目为2364个,占总项目数的50.41%;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424,423,962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4.54%。可见,目前我国在CDM项目数量及CERs额度上均位居世界第一,远远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碳减排资源的重要供给方。
二、我国碳交易价格情况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国内CERs价格比国际市场的价格要低15至20欧元甚至更多。其后,国家发改委为了保证碳交易商品不被贱卖,政府针对不同项目设定了不同的最低限价,如化工类项目最低限价为8欧元/吨;风电项目为10欧元/吨等。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CDM项目所产生的CERs价格自2008年9月以来持续走低,欧洲碳市场CERs价格由2008年7月份的最高价26欧元/吨降至2009年2月份的约7.5欧元/吨,降幅达到64%,目前欧洲市场CERs价格已经跌破7欧元/吨,使CERs价格出现倒挂,低于中国政府的8欧元/吨的最低限价,因此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期间项目均仍然维持在8-8.5欧元/吨最低限价以上。
2005年我国企业参与CDM之初,项目价格非常低廉,三爱富转让给世界银行1900万吨CERs碳当量的项目价格仅为4.1欧元/吨,2007年项目价格升至大约在8欧元/吨,而当时国际市场CERs价格大约15.2欧元/吨,差价高达一倍左右。此外,2008年我国市场CDM项目价格大约在11.7-16.08美元/吨之间,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与巴西,2008年其成交价格在21.93-24.12美元/吨之间,同时期的一级市场均价为16.12美元/吨,二级市场均价为24.51美元/吨。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身为碳排放权市场上最大的卖方,应有能力影响国际的碳价格,然而我国在碳价格上却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利润大都被专门从事碳排放权交易的大型金融和投资机构赚取。在国内碳排放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家通过设定最低限价,是有利于保护行业和国家利益的。但是,如果国际经济长期低迷,最低限价不灵活调节,我国碳排放市场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阻碍。
三、我国碳交易价格决定权缺失的原因
1.国际层面: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动权
我国的CDM市场是买方市场,我国完全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商的地位,作为买方的发达国家企业和投资交易商在碳交易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能够按成本最小化原则筛选和开发CDM项目。而对我国的企业来说,在碳交易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碳交易提供了一种看似无风险的融资方式,无论以多低的价格成交,都将是有利可图的。而且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更为抽象和复杂的“准权益”,对交易标准的依赖和要求颇高,CDM交易标准由欧洲国家主导制定,交易过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大量使用欧洲法律概念,中国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资源国家,也被迫在这些国外标准的约束下进行着相应的权益交易,这些原因都直接压低了我国提供的碳资源价格。
2.国内层面:交易市场体系与人才欠缺
我国还处于碳交易的起步阶段,虽然国内已建立了9家环境交易所,但其服务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及资产类交易,缺乏统一的、有影响力的碳现货交易平台,更缺乏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碳期货等衍生产品的交易平台,这使得国内企业在谈判CERs价格时缺乏有效的参照系,也是我国碳交易价格低于印度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CDM项目贸易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国外投资者在专业机构的支撑下进行运作,在询价、决策、交易等方面掌握了主动权。而国内企业普遍缺乏熟悉CDM项目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并且由于信息不透明,对CDM国际贸易规则及盈利模式缺少深入地理解和应用,从而在与国外投资者的谈判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3.企业层面
我国很多企业尚未认识到碳减排资源的价值,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风险意识,仅仅视未来碳减排资源转让所得为项目投资的额外收益,尚未充分认识到低碳标准对未来行业标准的影响。而且由于我国尚不承担碳减排义务,国内企业并无法律意义上的碳减排交易需求,因此,目前我国企业只能通过作为CDM项目承接企业,分散地参与碳交易。“单兵作战”的CDM项目承接企业在掌握碳减排标准与核定成本、碳交易付款范围与条件及适用法律、国际碳交易价格走势等一系列信息上的成本与难度巨大,在CDM运作之初的谈判上就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往往被迫接受对方缺乏竞争的低报价。
四、改善碳交易定价地位的政策建议
1.提升碳资源认识
政府应加强碳资源宣传,引导树立正确的碳资源意识。让居民与企业深入了解到在已达成碳排放限制的全球共识的背景下,碳排放权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其价值还将随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承诺碳减排目标而增值。
2.大力促进碳金融发展
没有碳金融创新产品的支撑,我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发展的机会。为此,应当大力发展包括碳基金、碳信贷、碳抵押债券等相关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作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应依托众多的网点渠道资源,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基金托管等多项业务全方位地介入碳交易的中介服务,最终建立起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定价机制。
3.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
人才培养是未来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基础能力建设,要培养熟悉碳交易模式与规则、能具体执行和实施相关标准的人员。我国人才培养应分两步走,先是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相关官员为对象开展低碳战略与管理类培训,从低碳理论、政策和相关实务等角度全面提高认识水平,以满足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对低碳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使其成为推动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随着政策环境的发展和成熟,适时开展碳资产管理师、碳交易师、碳审计师等细分的专业职业资质培训。
虽然我国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内并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国际压力。因此,构建碳交易平台,获取一定的定价权是急需解决的,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占有一席之地,以利于我国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8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3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汽车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随之而来的不利影响――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201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429234人,死亡人数相对较多,而2014年全国民用汽车高达15447万辆,相较于2013年12月增长了12.4%。在各类原因的影响下,很多汽车在肇事后存在着逃逸的问题,为现场勘查工作与法医检验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度。结合当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加明确法医鉴定中需要注意的各类问题,保证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法医鉴定的质量。
1 明确案件的类型与性质,降低误判问题发生几率
当前我国交通肇事损伤的法医鉴定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问题,对交通肇事逃逸案后的法医鉴定工作带来了阻碍性影响,比如一些地区在交通逃逸案件发生后,会选择医院的医生进行现场事故检查,而交通肇事逃逸事故后现场处理的兼职法医数量相对较多,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会由现场勘察员对事故进行评价,这种问题的存在易于出现诊断错误的问题,给各类案件的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判断错误、认定错误等问题频频发生。
当前我国针对于此类问题的法律规定相对较为匮乏,然而道路死亡案例的发生数量相对较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法医鉴定工作比较复杂,一些满怀心机的人可能会出现伪造事故现场的问题,如果不是专业的法医工作者很有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明确各类案件的类型与性质,在法医临场鉴定的过程中,做好各项案件的鉴别工作,明确死亡的时间、死亡的性质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判定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误判、错判等问题的发生几率。
2 明确损伤的原因与特点,提供更多可利用的信息
明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损伤的原因与特点,对后续各类工作的开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2.1 常见的撞击伤
常见撞击伤指的是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直接撞击人而产生的损伤,这种类型的损伤和车辆行驶的速度、车型以及撞击人的高度、撞击人的位置等密切相关。
2.2 辗压伤
辗压伤指的是车辆轮胎辗压人体而造成的伤害,通常辗压位置在头部的情况下,会造成颅脑与面颅产生变形或者是脑组织外溢的情况,在死亡者胸廓可以看出一侧肋骨多发性骨折,死亡者多具有肺损伤的情况。在死亡者肺部位置能够看出存在肝脏、脾胃等处出现器官破裂的问题,弥漫性出血问题比较显著。
四肢闭合性损伤的患者若是出现闭合性损伤的情况,死亡者多存在骨骼与结缔组织间隙增大的情况,四肢如果是闭合性损伤,骨与会变大;开放性损伤则呈伸展状,创腔常伴有污染情况。同时患者多具有衣服、皮肤存在轮胎痕迹等特点。
2.3 刮擦伤
刮擦伤主要指的是机动车和行人、汽车人在发生接触之后,对人体所造成的皮肤损伤,继而会出现碾压伤等。
2.4 抛甩伤
抛甩伤指的是由于车内行车人员开车速度相对过快而发生在撞击或者急刹车之后,出现因为惯性将人体抛出造成的伤害。一般情况下,行人或者汽车人在被撞之后出现被抛出的情况,多会造成身体各器官严重损伤,死亡者多具有高空坠落伤的特点。
2.5 挤压伤
挤压伤主要是由于机动车和机动车、机动车与物体将人挤压在中间而造成的伤害,一般情况下挤压伤患者多具有闭合性损伤特点,如果是死亡的人员,还会具有窒息的特点。
2.6 复合伤
复合伤也可以称之为重复性损伤,指的是多种损伤情况联合的问题,比如死者先受到撞击,后受到碾压等。死者通常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外伤,在对这一类死者进行事故奠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死者各项死亡原因、伤害情况的依次鉴别,明确先后顺序,这对于各项事故的判断以及案情的分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3 明确损伤的形态与高度,辅助案件推理过程
明确死者死亡损伤的具体形态及高度,有助于准确判断出交通肇事者逃逸车辆的具体类型、具体时间等,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综合分析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需要加以重点研究。
高中教师自我鉴定1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思想方面,我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争取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培优辅差是今年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尖子生和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尖子生来带动、促进后进生的提高。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及结合各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老动、爱学习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干部是老师的左右手,所以我把培养得力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还常给班干部定时开会,了解他们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使班干部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高中教师自我鉴定2不知不觉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在院领导、部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上。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上。我不怕麻烦,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学院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为了学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及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还积极配合其他同事做好工作。
在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本人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在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方面。本人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学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虽说是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我任职五年来,关心集体,团结同事,作风正派,从严治教,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全心全意从事本学科的教学,力求精益求精,绝对服从上级和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任劳任怨,诚诚恳恳,从工作中去体味教育工作的崇高,从工作中去获取人生的奋斗意义,在工作中去享受为人师的乐趣,在工作中逐渐充实了自己。
高中教师自我鉴定3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走上教师这条道路快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满怀信心,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使我获益良多。现在我鉴定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因为回顾走过的路就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作为一名新教师,当然在教学方面还欠缺很多的经验,但是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决定一定要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把我的学生教好,于是无论多么忙,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都会经常挤出时间去听本校年长有经验教师的课,还去听优秀教师观摩课及讲座,并且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从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忙碌伴随着充实,我一共在校开过两节公开课,到___校开过一节新教师汇报课,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公开课真的很能磨练人,前辈老师的指点让我受益很多,不管从教学方法上还是课堂管理上都有很大的感触和提高。
在这一年里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的举止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自己的品德非常重要。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定期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类新教师培训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我尽量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我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工作之余我还不断看书、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在教学中,我每次都很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做好课后反思,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平时我还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并及时向他们请教。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外,我与学生一起玩、一起笑。我努力用一颗平等、博爱及宽容的心去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
经过一年的工作与学习,我自感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提高;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时还不能很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部分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全面。其次论文意识不强。最后,有时自己的脾气太过孩子气,在处理有些事情时过于急躁,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经验。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不断的鉴定与反思。我相信在反复的鉴定与反思中,我会不断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越做越好的。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定能改善不足,发扬优点,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
高中教师自我鉴定4我是__市第一中学的的语文教师,于20__年6月积极响应市教委和校领导的号召,下乡到___进行支教工作,被分配到___担任语文组教研组长并担任毕业班的课。
在这一年的支教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地认识到支教的重要意义,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城里的人力资源为农村的教育教学服务,通过支教不断探索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具有知难而进、知难而上、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能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出满勤,工作勤勤恳恳,脚踏实地。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带领语文组的全体老师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浪潮中,把新课改的思想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和教研,共同探讨和切磋教材教法,带头讲示范课和课改阶段汇报课。在我的带动和引领下,语文组的___老师很快地成长起来,能胜任语文教学的大循环工作;___老师在知识的运用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___老师在课堂的整体运行结构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待学生有耐心和爱心,同事关系和谐融洽。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上提出了不少合理化的建议。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同行的认可和领导的好评。
对于教学以外的工作,也能较好的完成,无论是学校的事,还是老师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能够帮上忙,都会鼎力相助,比如,利用打字比较快这一特长,经常为学校和老师打印一些材料,顺道代替他们到教委和进修学校办理一些事物等等。
总之,一年的支教工作已经实实在在地坚持下来了,做到了对教委负责,让__领导放心,____领导满意,对__语文教师队伍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让学生受益非浅。这一年的支教工作将在我工作生涯中留下不平凡的一页,是对我人生经历的极大丰富,不可多得,让我受益非浅,终生难忘。
高中教师自我鉴定5从20__年8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
千斤顶进行校验的原因
由于每台千斤顶液压配合面实际尺寸和表面粗糙度不同,密封圈和防尘圈松紧程度不同,造成千斤顶内摩阻力不同,而且要随油压高低和使用时间变化而改变。千斤顶能够张拉钢束的原因是千斤顶的活塞在高压油的作用下带动钢束伸长,高压油的油压大小通过张拉油泵的油表读数得到,活塞为受力简图见图所示。从图中发现,由于活塞和千斤顶钢套之间存在摩擦力,油室内油压大小和作用于钢束的力是不相等的。
如张拉油缸的面积为A,有活塞力的平衡:
可见,油表上的读数大于实际作用于钢束上的力,为准确控制作用于钢束上的力,按铁路桥规要求,在张拉钢束前,必须对千斤顶进行标定,即得到张拉油表读数和作用于钢束上张拉力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千斤顶校验的方法
1)校验用的标准器的准确度不得低于0.5级,压力表的准确度不宜低于1.5级,最大量程不宜小于设备额定张拉力的1.3倍,校验时,千斤顶活塞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
2)千斤顶的校验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反力架、已经标定的传感器进行标定;
3) 标定时应将油压表、千斤顶等配套标定;
4)在标定千斤顶时,应注意千斤顶的工作状态和实际相同,主动式出顶,既符合工况。
注意:有的单位采用压力试验机代替反力架,即让千斤顶顶压力试验机,不能让压力试验机压千斤顶的活塞,一方面这种方式不符合顶主动式出顶的工况,另一方面压力试验机油路中也存在回油和油液回缩的现象,对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
5)配套校正时,分级校正的吨位不得超过最大控制荷载的10%;
6)千斤顶的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
何为千斤顶校正系数?
注意:1.05是平均值,有效活塞面积是求出的A值。校正系数肯定大于1.0,如果结果小于1.0,说明标定结果有问题。
用标准测力仪检验千斤顶,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校验时,开动油泵,千斤顶进油,活塞杆推出,顶测力计。当测力仪达到一定负荷T1时,立即读出千斤顶油压表相应的读数P1,同样可得T2、P2;T3、P3;……,此时T1、T2、T3、……,即为相应于压力表读数为P1、P2、P3……时的实际作用力。将测得的各值绘成曲线。实际使用时。即可由此曲线找出要求的T值和相应的P值。
当校验穿心式千斤顶时,将千斤顶放在反力架台面上,千斤顶活塞面或撑套与反力架压板紧密接触,并使千斤顶与反力架的受力中心线重合。开动油泵,千斤顶进油,使活塞上升,顶反力架上压板。在千斤顶顶反力架上压板且使荷载平缓增加的过程中,自零位到最大吨位,将标定的结果逐点标记到千斤顶的油压表上,标定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且不少于5点。当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千斤顶的标定试验时需要10~20点。各标定点重复标定3次,取平均值,并且只测读进程,不测读回程。
对千斤顶校验数值采用下表记录,并可根据校验曲线供预应力筋张拉时使用,也可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千斤顶的经验公式,供预应力筋张拉时使用。
注意:有的的采用的是以标准器为参考, 在压力表上读数的方式,人为带来读数误差和压力表分辨率过低引入的误差,导致线性修正不理想,且规程中一些数据不能够计算出来,只能进行5-10组数据的运算,针对一些部门的进行15-20组数据的运算不能够实现。若是采用以压力表为参考, 在标准器上读数, 可以尽最大可而能减少人为读数误差和压力表分辨率过低引入的误差,且可以进行任意多组的数据运算。
检验结果的线性回归计算及验证
千斤顶的作用力T和油缸的油压P的关系是线性关系,考虑活塞和油缸之间的摩阻力后,它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
比较便捷的方法是利用Excel电子表格计算。如图:
如图表用INTERCEPT(截距)和LINEST(线性即斜率)函数进行数据监控输入数据时的异常以及判断结果的正确与否。
注意事项
1)施加预应力所用的张拉设备及仪表应由专人使用和管理,并应定期维护和校验,以提高施加预应力时张拉力的控制精度。
2)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检验、配套使用,即在使用是严格按照标定报告上注明的油泵号、油表号和千斤顶号配套安装成张拉系统使用。
3)张拉千斤顶在整拉整放工艺和单拉整放工艺中,单束初调及张拉宜采用穿心式双作用千斤顶。整体张拉和整体放张宜采用自锁式千斤顶,张拉吨位宜为张拉力的1.5倍,且不得小于1.2倍,张拉千斤顶在张拉前必须经过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且不超过200次张拉作业,拆修更换配件的张拉千斤顶必须重新校正。
4)建议压力表应选用防振型,表面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的1.5~2.0倍,准确度不应低于1.0级,校正有效期为一周。当用0.4级时,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压力表发生故障后必须重新校正。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初入学的重头戏,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学好拼音至关重要。老师们往往要下大功夫逐个教会每个字母怎么念、怎么记、怎么拼,然而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经过学前调查,以我班为例,全班47个学生中有32个曾经上过学前班,他们的拼音基础相对较好,其余孩子上过幼儿园,也在一定基础上接触过拼音。学前测查显示,班里有80%的学生会认读声母、58%的学生会认读韵母、22%的学生会认读整体认读音节,全都不会读的比例很小,只占到2%――4%。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现代城市儿童在国人普遍重视教育的情况下,在学前已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去教授一个学生们已经认识的字母时,班里嘈杂声想成一片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我们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总是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久而久之,必将泯灭学生在初入学时的兴趣萌芽,使他们觉得学习是索然无味的事。
在新世纪里,新的课程目标,新的实验教材,新一代儿童,新的教学环境,都在促使我们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课改让我们体会到,要想达到新的课程方案制定的目标,就必须把握现代儿童的特点,使教材、教师、学生成为一个有机的自主、探究的整体。
学生的状况如此,而人教版教材上关于汉语拼音的安排又是怎样的呢?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编排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体现了标准所要求的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个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教材,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努力在教学上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学程序,变革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 合作的学习精神,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师生乐上拼音课,爱上拼音课。我们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兴趣。当一个新的事物提在孩子们面前时,求学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兴趣。但,当一个他们已熟悉的字母摆在面前时,孩子还会有兴趣去研究它,探索它吗?我们说,不会。那么,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发他们新的学习热情呢?我们说,让孩子去体验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书写拼音时,一般请学生先观察写法,再由学生示范写,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只针对难点作重点示范。这样做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让学生把现有的经验和新的事物联系起来。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指导思想,在教学拼音的部件的字形时,我们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部件相似之处外,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在街上、在公园里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话题一出,学生的小手如林举起。他们有的说,“i”像高尔夫球杆;有的说“y”像妈妈晾衣的撑杆;还有的说:“m”像麦当劳的标记;说:“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部件的样子。
三、快乐中学习,活动中表演,欢笑中教育。
在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nl和ü相拼规则中,我设计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并配上儿歌:三个好朋友j q x,一块儿出去玩,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小ü有礼貌,急忙脱下帽,问声好。通过学习儿歌,戴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学做有礼貌的孩子,并掌握了jqx与ü相拼,两点要去掉的规则。而在学习nl和ü相拼,两点不去掉的规则时,我也配上了儿歌:小ü小ü真淘气,整天捣乱和调皮,气坏爸妈n和l。小ü小ü知错了,泪珠汪汪有两颗。同时,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从中教育学生应该做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让刚入学的儿童乖乖地在课堂上坐40分钟,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动”起来。如让他们“找朋友”“紧急集合”“送信”“读拼音、做动作”等,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了起来,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四、充分利用情境图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内心感受。
色彩鲜艳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万物。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情境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把它有机的与学习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学生在看图学拼音说话中,由一个词发展到一个短语,由一个短语发展到一个长句,由一个长句发展到一个句群。如我在教学g k h 时,在学完字母和规定的音节后,出示了以下几个词和短语:“gēzi” 、“gū”、“gēge hé我、”“yǐzi” 、“hē”、“kē”、“hú” 。任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连线,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连?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知道怎样做。这时,老师做了个示范,把“gē zi”――“ gū”连在一起,说:鸽子咕咕叫。霎时,孩子的眼睛一亮,小手纷纷举起。一个孩子走上台,把“gē ge hé我 ”――“ yǐzi ” ――“hē”连在一起,说:“哥哥和我坐在椅子上喝水”。这种学习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刺激颇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由此,我感受到情境图在这个训练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把形象生动的信息画面传到学生大脑中,形成初象,使他们在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心充满感受,从而激发出孩子们对自然世界、人类诸方面的关心。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体会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给了我们教师创作教学的空间,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这个载体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一个有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整体。我们只有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才能达到新的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一版,12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7-01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数学素养,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视差异,和而不同是我们应坚持的教学态度,以学定教是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具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内容、课前预习情况等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时间等。“以学定教”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老师的教学。
一、确立以学定教的教学角色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和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以学定教的基本思路,对小学数学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3)坚定立场。(4)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
二、开放以学定教的教学途径
在备课活动中,以往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环节、方法、手段等,而以学定教首要关注的是受教育者本身,关注他们的基础、思维特点、智能、情感,关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一般反映和个性反映,关注他们的学习方式,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生命本身。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我们实践以学定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实践,以学定教是教师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减轻学生差异带来的学习活动的压力的科学教学方式,是改变教师统一化、一刀切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本真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钻研、学会置疑、学会交流。我在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以学定教”的理念中,思考、学习、实践伴随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积极实践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1.比如在三年级上学期“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桃树有48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要求学生都掌握的是先算梨树的棵树48×3=144(棵),再算苹果的棵树144×2=288(棵)。这种方法思路简单,数量关系明显。而为了拓展班上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先算苹果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3×2=6,再算苹果树的棵数48×6=288(棵)。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但第二种方法明显层次更高,对那些智力较好的同学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
2.在讲述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操场上的大树有多高?”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直接爬上去测量,有的说与大树合影,看看大树大概是人的几倍,有的说利用影子进行测量,有的说用竹竿伸到大树顶部,然后测量竹竿的长度……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方案,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不断加深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面,提高了他们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要求。
三、夯实以学定教的教学功力
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的育人素养、知识基础、教学经验、实践能力等都是制约有效实施以学定教的要素。要全面推进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自己以学定教的教学素养。(1)坚持阅读的习惯。书籍文献凝聚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同时向书本学习,就是与不同的人对话,能获得心灵的启迪、体会能净化人的心灵,能让人不断提高。(2)向名师学习。人各有所长,名师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向周围的优秀老师取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3)向学生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否敞开胸怀向学生学习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标杆。向学生学习,既是教师提炼教学功夫的需要,也是在实践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中始终应坚持的教育态度。(4)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任何事情,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取的进步,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才能知道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学习权益,包括尊重孩子选择学习方式的权益;教书育人,育人是核心,包含教师培育孩子良好心智的神圣责任。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活动,横向上影响着其它学科教学和其它认知活动,纵向上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到以学定教。有人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这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教育的本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 施俊进 《教学与管理》 2009年11月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 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 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 and building from public management
[abstract] how to definite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istinguish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 some scholar have made. but they have not made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 which is the first problem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ed face.
[key word]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