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20:14: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驻村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送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班子队伍,建强村级组织是驻村干部首要职责。建强村级组织,驻村干部在事务工作中要带头示范,既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抓落实,又要主动争取上级领导的指导,争取其他同志的最大支持,开创上下和衷共济干事业的生动局面。要督促村两委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推进村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以强有力的制度建设规范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思想行为。要积极倡导“三向培养”,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后备干部。要多与农村党员交朋友,帮助他们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与办法,引导他们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传播放大脱贫致富正能量。
二、引导群众参与,鼓励群众自强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干部驻村帮扶,驻村干部所做工作落脚在“帮”,困难群众自身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自不强,何其帮也?而现实情况却是,困难群众对政府和帮扶部门的帮扶期望值过高,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要”思想严重。个别驻村干部也存在困难的群众多是老弱病残无法帮的思想,缺乏对扶贫政策的正面宣传,放松了对困难群众自主自强的教育引导,帮扶工作重心多放在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发展业主大户上,对困难群众分户制定帮扶措施办法思考较少。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此,驻村干部应将教育引导困难群众自立自强作为帮扶工作重心,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致富愿望,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形成干部齐心谋发展、群众合力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三、注重方法,帮扶活动精准而为
不少驻村干部在帮扶活动中,都遇到不过是贫困户的群众向其哭穷要扶持,是贫困户的嫌扶持太少,造成不少驻村干部抱怨贫困群众素质太低。对于这一现象,就要求我们驻村干部在困难群众识别和帮扶活动中都要做到精准而为,尽量避免工作失误造成的群众攀比。在帮扶过程中,要真正把困难群众当“家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当“家业”;要经常进家入户察民情、知民意,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真诚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要在工作上贴近群众,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相信你是真正在帮他们。要在方法上贴近群众,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使群众的权利受到尊重,群众的诉求更易表达,群众的合法意愿得到实现,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军赛村基本情况
军赛村辖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42户293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38元。党总支下辖2个支部9个党小组,有党员89人,其中:女党员12名;高中以上学历党员有14名;少数民族党员有37人;60岁以上党员有22名;35岁以下的老党员有22人;预备党员6人。
二、驻村后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3年2月28日,军赛乡党委、政府召开了欢迎新农村指导员座谈会,2013年4月22日军赛乡第五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开始,军赛村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军赛村书记、副书记、支部委员,召开了军赛村村民选举大会,通过选举,选出了军赛村村主任、副主任、村民委员。
军赛村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是3月份,当时正是稻田秧苗成熟移栽时,有很多户,多亩农田受灾,秧苗被晒死,人畜饮水困难,森林防火严重。我和村领导一起深入农户调查、了解旱情,帮助群众抗旱救灾,找水源、修沟渠、找抽水机,确保人民群众有秧苗种、有水喝。协助村领导理清村经济发展思路。多渠道推动村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军赛村的面貌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驻村工作的几点体会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新农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我与村两委一道克服种种困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半年的驻村工作,我掌握了做好农村工作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的农村工作经验,增进了与农村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我对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1)要学知识。一是向书本学。市里给我们新农村工作指导员配发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手册》,包括了相关政策文件、工作部署、工作须知、安全常识等,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向基层干部学。近期,抗旱保春耕、村"两委"换届、护林防火、人口普查等重点和紧迫的工作任务较多,镇、村干部都坚持在一线工作,没有休息、没有抱怨,认认真真地把上级的一项项要求和部署逐一落到实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工作作风,学习村干部简洁有效的村务管理办法、乡镇干部高效有序的处事技巧等,都不是书上或是机关里所能完全学到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XX镇长在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
乡镇关于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
在新农村建设调研时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镇20__年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主持人讲话
新农村建设总结-发挥区域优势,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委书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读书会上的讲话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在建设新农村学习会上的发言提纲
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八荣八耻学结
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总结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全市工商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__镇__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
区委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座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市委书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读书会上的讲话
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
某镇新农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小结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纲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区委书记在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总结、心得体会、论文、感想、方案
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__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总结
乡20__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
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特色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经验发言材料
20__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__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实施方案
新农村经验总结:内强素质求发展构筑和谐新农村
县地方税务局“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市长XX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社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在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XX村支部书记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
新农村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新农村建设总结-县以“十二件实事工程”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
镇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小结
区委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0__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村创建和谐新农村工作现场会发言材料
农机局长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休息片刻之后教务主任便叫来与我们结对子的老师们。和我结对子的老师叫汪少秀,和我岁数相当,看着人非常朴实。因为我是第二节的课,所以我们没有更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一些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就直接上课了。我这次送课到七年级一班。 我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九模块。在上课时我深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看着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感动。刚开始学生因为也是第一次上我的课,课堂气氛有些紧张,有点放不开,我设置的一些问题同学们不敢举手,但是随着我们一些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开始高涨,我和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在了一起,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在掌握了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市领导也科学地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讲座、培训和讨论,培训内容非常有针对性,主要以农村生产发展的环节展开,包括我国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乡村规划与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内容。我国的“三农问题”已提到重要工作日程,生产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的,直接影响着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村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推动者、组织者,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学习,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所在的村是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村,在我们村里,生活的富裕是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可以说,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硬道.。通过这几天的耳濡目染,我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理所当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农村金融问题予以探讨。
一、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问题,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杨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扩允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陕西省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陕西省政府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银行杨凌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陕西省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介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而向农村的业务萎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而临市场化改革,小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小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杨凌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不足,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3.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目前,陕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陕西省只有人保公司于2008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是猪、牛等养殖业保险,品种单一。陕西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刚刚展开。目前的现状是陕西省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利率方面,对于支持农村发展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2.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参照国外经营理念,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顺利进行,本文就其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做一简单探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1、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意识上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着低热情、为难不配合的情况,而且在工作上也表现的不积极主动也没有创造性。同时也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过程所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的情况只是盲从的将硬件建设、规划建设放在重点,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执行管理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面对的是农民的农业生产及增收问题而非所谓的重点抓村容村貌的整洁。
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设资金缺乏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当前农民却面临着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让农业增收的空间变窄。因此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前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的形式是:1、有限的政策支持,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的资金有限占总建设资金的30%,还有很大的资金有待补充。2、地方财政困难,对新农村建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3、有限的自筹和社会筹资,在中国若要说自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会有75%的农民说没钱,但是也不可能从社会上筹到40%的建设资金。4、信用贷款门槛高,很少有商业银行将款项放到农村,除非是政策性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可能会提供部分的贷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1.3农民担忧农业生产是否能稳定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从业人员素质低这一项,还展现在规模化和区域化难形成的问题。首先,小规模、雷同农产品的生产。当前的产业结构是由农民自主决定而非政府行政干预,结果就形成了无规模的雷同产品遍地开花,最终导致农产品囤积难卖。其次,低程度的产业化生产出劣质农产品。再次,农业科技含量低,从业劳动力的素质底下。最后,不健全的服务体系和落后的农业技术在科技农产品的生产上无法发挥作用。
1.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现在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其思想概括出来就是等、靠、要,没有所谓的市场经济意识,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迷信、赌博、早育超生方面严重与现在的文明脱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农村的建设,制约了农民的收入。还有就是,农民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态度的冷淡和当前不佳的农村医疗卫生以及低下的医务人员水平也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解决对策
2.1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大力度的宣传
新农村建设全员的工作,而非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因为此项建设涉及的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通过舆论氛围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要彻底的消除广大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宣传时要让农民知道他们的财产、自治都会得到尊重,而他们在建设过程中还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2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把好事办好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倾听广大人民的心声,切实的结合乡村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彻底改变之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努力为新农建设制定出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根据所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个利于掌控、操作和实施的方案来管理道路维修、水电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的资金筹措和农民集资、人工投入及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3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和物质条件的完善
可蓄可疏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此工程的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和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农村推行新能源建设通过改圈、改厕、改橱以及草堆的清除来建立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炉,这样不仅改善了农村的整体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还将农村的垃圾统一纳入城镇化管理。
2.4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队伍有着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以乡镇为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分批次的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其次,不定期举办三农问题村干部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创新思路;再次,提高待遇,先让村干部成为明理、会技术、会管理、消息灵通的领军人,让其凝聚基层工作的向心力改变对村干部不想当、不好当和不敢当的思想。
2.5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的走访调查,建议相关部门对乡镇小学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法对贫困学生进行两免一补让他们实现上学的梦想,彻底让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得以全面落实。认真、规范的做好新农村医疗合作改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招聘专业人员、组织专业的医疗志愿队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解决当前乡村医院人员紧缺、设备闲置的现象。
2.6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学习让他们都能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要吸引广的人才到农村搞农业发展。首先,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规划让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其次,职业教育技术的加强,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培养创业型农民。再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超.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2013(03):141-142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理所当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农村金融问题予以探讨。
一、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问题,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杨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扩允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陕西省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陕西省政府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银行杨凌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陕西省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介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而向农村的业务萎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而临市场化改革,小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小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杨凌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不足,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3.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目前,陕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陕西省只有人保公司于2008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是猪、牛等养殖业保险,品种单一。陕西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刚刚展开。目前的现状是陕西省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状况而有重点的展开,不是把所有村庄都建设成新农村,而是把那些有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潜力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农村。同时,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着重培养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即培育“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的载体,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狭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和广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狭义载体主要是指产业化,即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广义的载体包括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切手段。总之,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持续、稳定的合法收入来源的都可以纳入广义载体的范围。本文所指的载体是狭义载体。
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方式相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是通过整合农村、农业资源,挖掘农村、农业发展潜力,培育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方面,强调农民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性。通过“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不断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将农、工、商、贸连为一体。一方面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可靠依托,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连接起来,可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在农村经济发展内容方面,强调农民、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问题。通过载体的建设,一是可延长农业生产的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民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速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带动基础设施、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
第三,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方面,强调农村、农业发展的梯次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体现了梯次开发的建设思路:一是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来寻求具有开发潜力的产品。二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等建立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企业。三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四是当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引起周边同类产业企业和相关联、相配套企业的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实现“五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提倡新风尚,乡村风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形成新机制。而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则是实现“五新”目标的关键。第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载体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化,通过开发农产品,扶持农业企业,特别是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将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使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环节连为一体,则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新的格局的形成和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既可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品,又可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民学习科技、推广技术的积极性;以农产品为纽带形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售后服务等一条龙农业生产体系,可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步伐。同时,基于成本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更有利于推广节约型技术,发展循环农业。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可靠的渠道,确保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产品,并建立产品的供销渠道,将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为农民生产提供持续稳定的需求,则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收益。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拓展农业就业空间,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伴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民的消费结构将会不断优化,农民的消费观念也会不断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第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为塑造新型农民打造了平台,有利于形成文明乡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倡导文明、进步的乡村新风尚是建设“文明乡风”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产品和企业为桥梁,将农民生产、生活与整个市场连接起来,使农民可有更多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熏陶;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而市场的灵活性、竞争性可不断激励农民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学习,加强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同时,伴随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及由其带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将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为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第四,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乡村面貌。“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一是载体建设过程,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更多的先进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发展也将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进而促进农业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与之配套,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和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的建设。此外,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吸引更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集聚,会极大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促进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第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将促使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首先,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将为农民生产经营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则是建立“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第一,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供销生产链条,可有效促使现代工业及其技术全面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第三,对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为建立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第四,产品、企业、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发展中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第五,农业企业的发展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可见,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的途径
第一,以产业化为核心,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建立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集群。一是按照“一县一主业,一乡一名品”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实际,围绕特色建基地(园区),通过不断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园区)建设,培育优势农产品,带动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龙头带动,使各生产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三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引导农民从“小家庭”走向“大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以产业化为核心,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布局。按照“县城——中心镇——大村”的布局思路,结合产业发展、人口状况、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合理确定县城发展规划,拉大县城框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县域内的乡镇结构,选择具有发展企业的重点乡镇所在地进行建设。同时,重新调整村庄布局。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农村的搬迁步伐,实行并村联组,重点建设大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民居住户;加快县域内重点乡镇的建设步伐,使农村村庄规划与县城、中心镇的规划相衔接;提高农村与城市、集镇的关联度,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城、镇、村梯次布局。
驻村子帮扶工作的具体要求“驻村子”首先是“驻”只有静下心驻下来,能力有光阴去深入的查询访问研究,了解控制村子情户情,能力依据问题辨证施治,有的放矢。这就要求驻村子工作队和帮扶干部首先要有“四心”“六不”“三清”、“三勤”。“四心”即:对贫困户要有耐心,对帮扶工作根基性材料要细心,对帮扶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本身要有信心,岂论遇到什么艰苦都要有信心去办理它,不推诿,不退缩。“六不”即:对帮扶工作不埋怨、不抱怨,要任劳任怨;对贫困群众要不摈弃、不放弃、不嫌脏、不嫌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1],简称“新农合”。针对新农合患者增多的状况,于2007年5月开始集体探讨新农合患者的整体护理,并根据新农合患者特征整改了护理措施,同时对护士进行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规范。该措施实施后,新农合患者满意率增高。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新农医患者960例,女458例,男502例,年龄1~90岁,平均52±2.4岁。其中外科260例,内科290例,妇产科231,儿科134例,肿瘤科45例。
方法:①入院宣教:入院当天护士必须到门口将患者迎进护士站,并热情招呼,让患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在入院当日去病室,先行自我介绍,同时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填写护理记录单,然后根据病情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和健康指导,最后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沟通和解答。重点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缓解焦虑情绪。落实新农合患者住院规定,认真、仔细核实医保本、户口薄、身份证的姓名,如有差异及时协助患者到相关部门更正,以免影响报销。亲自陪同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并做各项检查。护士通过对患者讲解简要的疾病知识,介绍病室环境和医院医疗水平等方式来缓解其焦虑,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同类病友现身说法。认真宣教,普及健康知识和卫生常识。因为许多疾病与卫生关系密切,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诱发疾病。认真宣教健康教育内容以及饮水饮食注意事项,使他们明白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哪些是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正确的习惯,从而采用合理的饮食,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减少住院时间,利于长期康复。农合患者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信息了解不够,责任护士仔细向患者讲解报销的相关手续、报销时间、报销比例,耐心告诉患者需要复印的文件并亲自陪同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使患者消除“不能报销”的顾虑。②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新农合患者具有文化水平低、经济状况差、年纪大的特点,护理措施应针对其特征开展相应的服务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地方方言进行宣教和指导,病情解说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护士接诊新农合患者时,主动介绍办理入院的程序,医院及科室的情况,所住病区名称、病房号及床号,带领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教会患者呼叫器、床栏、移动餐桌、床头灯、空调开关的使用方法,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就医及生活帮助。每天查房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护士要学习和掌握疾病内容并进行人文培训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简单扼要地说明疾病过程,让患者对病情有个初步了解;同时能合理回答患者的疑问,还可以选择图片配合解说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新农合患者沟通时应防止出现沟通领悟错位问题,即宣教没有被患者真正理解甚至出现错误的理解。新农合患者经济收入少,和医保患者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药费中自费的比例较高,所以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与医生沟通,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缩短住院病程,减轻患者负担。从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结合当地实际,保证农民基本医疗用药需求。通过严格执行新农合目录内用药,控制目录外用药比例,促进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药品费用。对新农合目录外用药加强限制,确定使用比例。使用目录外药品及贵重高额的药物如一次性用物,应事先与患者商量说明,取得患者同意。新农合患者一般来自农村,部分患者具有自卑心理,害怕被医务人员鄙视,所以要带着尊重的心态去沟通,沟通中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建议家属经常来看望患者,在日常生活方面多关心、体贴患者,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费用问题,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亲情的力量,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农村患者朴实,防患意识较弱。加强安全防护,指导患者保管个人财物,安全用电用水。提醒患者保存好费用清单及有关资料等,以免丢失而影响报销。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和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收集、汇总、整理、分析、传递、贮存、反馈、上报合作医疗信息。及时向病区患者征求意见,主动接受参保农民的监督;接受群众的举报和投诉。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变革的一个新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减负。
而站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这个“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则更加清晰。国际经验表明,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矛盾累积到今天已演化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大局的焦点。
正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样的宏观背景,催生出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农业用地减少了数千万亩,突破了应该稳定在2010年的18.8亿亩的耕地指标,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15亿亩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短缺造成基本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物价上涨,导致2004年年初物价指数突破5%。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林毅夫由此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对于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预防通缩、拉动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将成为未来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最大市场。
农村进步的新理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全新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分析说,新农村至少具有三个“新”特点:一是新在城乡之间的统筹良性互动上,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二是新在农村的发展重在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三是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保持充满田园风光的良好生态型社会。
全新的建设理念来源于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通电话,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由于农民手中没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不仅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连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有40%到60%的农村人口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不能止于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国务院总理挂牵的事。今年4月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建设正迎来一次新的发展。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农村教育方面,中央明确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30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2004年招标采购总计22亿元的总值。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已有1540万农户用上了沼气。以沼气等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生态项目,如今已在各地农村积极推进。山东、浙江等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口号,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河北省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确定把“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农村变革的新起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变革的一个新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减负。
而站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这个“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则更加清晰。国际经验表明,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矛盾累积到今天已演化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大局的焦点。
正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样的宏观背景,催生出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农业用地减少了数千万亩,突破了应该稳定在2010年的18.8亿亩的耕地指标,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15亿亩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短缺造成基本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物价上涨,导致2004年年初物价指数突破5%。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林毅夫由此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对于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预防通缩、拉动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将成为未来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最大市场。
农村进步的新理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全新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分析说,新农村至少具有三个“新”特点:一是新在城乡之间的统筹良性互动上,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二是新在农村的发展重在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三是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保持充满田园风光的良好生态型社会。
全新的建设理念来源于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通电话,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由于农民手中没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不仅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连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有40%到60%的农村人口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不能止于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国务院总理挂牵的事。今年4月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建设正迎来一次新的发展。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农村教育方面,中央明确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30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2004年招标采购总计22亿元的总值。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已有1540万农户用上了沼气。以沼气等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生态项目,如今已在各地农村积极推进。山东、浙江等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口号,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河北省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确定把“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主要目标。
引领改革开放大潮之先的广东省围绕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实施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统筹城乡居民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等五项具体措施,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