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5:01: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期中网课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供用电技术教研室11名专兼职教师网络教学已经开展八周,供用电教研室于4月17日召开期中网络教学工作总结会议。现将11名专兼职教师工作总结内容如下:
1、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方面:①教学内容选取上,我们应该尽量选取简单、便于理解的知识点;针对于复杂分析计算、操作等,我们应该谨慎选择,等学生到校后,通过任务驱动,做中学效果可能会好一些。②课件重构方面:PPT的内容尽量简洁,实现PPT、图片、视频结合来进行讲解。③互动有针对性、要有激励措施:教师尽量避免问学生会不会?有没有问题之类的互动?因为这样的互动没有效果可言,我们可设置一些小问题,例如选择题或者判断题等,记录学生的回答结果,作为平时成绩依据。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切换平台和使用工具。避免网络卡顿,学生切换不便。教师可按照课前职教云-课中直播间(视频、图片、动画都加入课件)-课后职教云这样的方案进来课程教学实施。⑤网络教学已经进行八周,现在针对学生的两极分化学习态度我们应该进行区别对待。针对优秀积极地,我们应该公开表扬;针对表现一般的,单独个别提醒;同时我们需要在讨论区通过点名和提问简单问题进行互动交流。⑥如果针对个别同学遇到网络卡顿现象,建议观看回放,进行教学细节修正完整。⑦思政教学方面:我们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细心、用心来教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51-02
1 网络信息化对初中英语学科的作用
在日常课堂中,初中英语学科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达到优质课堂的效果,是当今新一代教师必须研究、必须攻克的重要课题。网络平台给英语课堂带来很多便利,如: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更好地学习本学科的各种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让课堂更生动、更具体,更灵活地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资源的应用,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教学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网络资源如何有效应用到课堂当中
网络资源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地被人们所熟知、所运用。英语教学怎样才能把网络资源更有效地运用到课堂当中去,还需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
网络资源的激趣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常见的激趣办法有利用Word、PowerPoint等编写教学演示文稿,通过网络教室提供的环境直接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还有英语歌曲、英语短片等。那么是不是这样就能激发出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呢?答案是否定的,网络资源的应用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拿来主义,在日常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大量甚至海量地去搜集素材、整理素材、链接素材,完善好一份能适合学生情趣、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习环境的信息化教材。这样能够贴近学生、贴近教学、贴近生活的课堂才能引人入胜,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 网络上的信息容量是人们所不能想象的,日常的应用中教师甚至还没有学生运用得多。因此,教师不能再只依赖教参等传统的教学资源,也应该掌握新知――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放下身份和学生一起上网,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整理资料,一起学习新知,一起讨论重难点,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式的英语课堂。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不再单一,课堂内外都是“攻克难关”的阵地。至于如何实施,以下举例说明。
首先,课前准备,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一些软件为学生需要搜索的资料和学习内容等,如QQ、电子邮箱、学校网站等平台都是可以利用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指引的方向查找所需的信息,同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信息化时代为大家带来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此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以便对学生自行获取的信息进行真伪的鉴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相对准确地整理出自己的学习资料,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为课堂节约时间。
其次,提出问题,学生自行找寻答案。每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给学生创设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境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不断地提出多个问题,从而形成链接,引发学生不断查找资料、不断整理资料、不断总结资料,最终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
最后,各自找出问题,课堂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以上两个过程当中已经应用了很长的课外时间,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也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布置好学生,把各自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一起拿出来,通过课堂、通过不同的方式(如集体讲解、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课堂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开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布满了课堂。在网上查找的资源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不断地运用,同时,课堂也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它的有效性。
网络资源的优越性 信息化时代给教师带来很强的冲击力,学生不再从单一的教材去汲取养分了,他们有很多的途径去寻找学习资料,而这些途径则比以往更全面、更具体;教师也不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霸主”了,当今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走向了多元化,各种各样的信息取代了教师的很多工作。在这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将师生关系改变一下,由以往的教师传授学生聆听,改变成为师生互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探讨结果是不是更能够让学生接受与喜爱呢?作为教师,要起到指导的作用,所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当中,初中英语教师要转型为辅导性与探讨性的新型教师。与此同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还要鼓励生生合作与互动,要大胆地把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发现,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这只是在课堂上,那么在课堂外,学生还可以不直接面对教师进行相互研讨,对于那些上课胆小的、回答问题不敢确定的、甚至不想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必须要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空间,让他们通过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平台进行学习,同时也要让他们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3 新时代教师要如何应对信息化教育
要有过硬的本领 在现实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学习与研究,深感新时代的教师肩上的担子沉重,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更好地学习掌握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因为学生不再是单一地靠课本、靠教师来获取各种知识了。在信息化时代,能够掌握过硬的信息技术本领的不一定是教师,所以作为教师,要想迎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掌握更多、更广、更全面的教学能力。
要学会转换角色 课堂中教师主导地位不能千古不变,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何况信息时代的变革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在这样严峻的情形下,要求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积极探究获取新知,所以教师要学会转变成课堂的组织者。
在初中英语执教过程中,笔者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所教学生的口语与听力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学生成绩普遍进步,在上级组织的英语竞赛中也有个别优秀学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汲取,更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都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网络资源的配合,都是需要长期摸索与探究的课题。笔者相信在大家的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中,一定会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真正将网络资源有效地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中图分类号:G84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132-05
A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Chinese Female Tennis Pla yer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Olympic Games
ZHOU Jianmei1,ZHANG Zhihua2,YANG Chizhou3,XU Bai zhuo1,YANG Chongfu1,HU Yabin4
(1.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 China;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 ina; 3.Dept of P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44, China;4.Tennis Administration Center,General Administ 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Beijing 10076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issues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Olympic playe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interview,and monitoring and tacking tech niques.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in annual training of Chinese excellent women players,a multicycle training is adopted;The physical training is mainly com posed of general physical training and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and the annual training plan mainly focuses on real competition and technical trainings. Vari ous training methods are adopted. Tactics and techniques and real competition a re also combin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Key words: China;preparation for Olympic Games;female tennis player; physical training
我国的竞技网球发展势头也很迅猛,我国女子双打项目从以前长期落后,到2004年雅典 奥运会金牌的获得,再到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和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两个大满贯奖杯的 问鼎,在短时间内实现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网球运动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对体能和心智能力要求较高的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体能已经成为当今女子网坛重要的制胜因素,同时也被视为中 国国家女子网球队训练指导思想的基础,这是符合当今职业女子网坛潮流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网球的文献发现,探讨网球运动的技战术特征的文献相对较多,但有关 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文献较少见到,涉及优秀网球运动员体能的文献很少见报道。本文 旨在以网球运动训练规 律为基础,通过对国家女子网球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选手的体能训练进行调查与监测的基础 上,结合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以解决训练、比赛的实际问题,探索、把 握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体能训练的规律,总结备战奥运实践中网球体能训练经验,为今后我 国女选手参加WTA系列职业比赛取得好的成绩和名次,促进提高我国网球竞技水平提供一定 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网球队女一队运动员体能训练实践为研究对象,她们的基 本信息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备战北京奥运会女子网球选手基本信息情况统计(N=5)
姓名年龄/岁身高/m体重/kg何时参加网球运动何时参加职业网球赛 北京奥运参加比赛任务李娜281.72621989年1999年单打郑洁271.63571990年2000年单双打彭帅241.73611994年2003年单双打晏紫261.70551990年2000年单双打孙甜甜281.75641989年2000年双打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利用集训期间奥运备战科技攻关服务与科研会议期间,访谈国家女子网球队教练员、领 队、网球管理中心管理人员、体能训练专家,了解与网球运动员训
投稿日期:2009-12-03
基金项目:北京奥运会国家队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周建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竞技体育的 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与训练。 练、比赛的相关情况,并 征求专家对网球体能训练的建议,获取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任务与目的及前期访问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国家女子网球队体能训练理论 与实践调查(运动员、教练员)问卷。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分别采用重测 法、同质检测法对运动员、教练员问卷进行了信度的检验(肯德尔相关系数为r=0.86 、斯皮尔曼系数为Rp=0.85);还运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说 明问卷有 较高的效度,符合研究条件。然后对国家女子网球队奥运备战运动员、教练员进行了问卷 调查,发放运动员问卷5份、教练员问卷10份,全部回收且有效,发放回收情况见表2-4。
表2 调查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
问卷名称 发放问卷数回收问卷数有效问卷数回收率有效问卷率运动员问卷555100%100%教练员问卷101010100%100% 1.2.3 跟踪监测法
借助参与备战奥运服务之际对备战奥运五名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实地跟踪监测,并对运 动员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以获取体能训练的相关资料与数据为研究做好准备。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指标,运用EXCEL与SPSS 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高水平职业女网选手每年要参加约20~30站WTA赛事,运动员的体能已成为运动成绩优 劣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对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网球队教练员、运动员的调查表明,他们 一致认为体能是决定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运动成绩优劣重要因素之一(表3)。
表3 您是否认为体能是决定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运动成绩优劣的因素 之一(N=15)
运动员/人教练 员/人合计/人百分比/%完全赞成591493赞成0117既不赞成也不反对0000反对0000很反对0000
对职业选手来说,网球是竞技运动中为数不多的几乎没有赛季、非赛季之分的项目之一 。高水平职业选手要取得更高的国际排名一般全年要参加20站以上的比赛,对职业选手来讲 ,全年几乎没有赛季和非赛季之分,赛间训练贯穿于全年比赛过程之中,比赛已成为训练的 一部分。一些大赛前的热身赛既是训练的延伸,又是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种训练 手段,而系统的体能训练贯穿于全年训练比赛的整个过程。调查表明大多数教练员和运动员 认为网球的赛季时间较长,保持赛间的体能训练不仅是满足运动员连续参赛的体能需要,也 是训练计划安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网球运动而言,赛间体能训练任务应该完全满足比 赛中所需要的能量代谢系统、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肌肉力量与耐力、肌肉平衡、速度与灵 敏度、协调性与灵活性等,当训练方法与这项运动的实际要求相符时,运动员才有可能取得 好成绩。
为使我国女网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再铸辉煌,国家队锐意改革,率先接纳和融入先进的 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并在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国家女子网球 队体能训练这些理念和观念的转变,对于探寻我国网球项目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新思路具 有指导作用。
2.1 备战奥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模式研究
训练模式来源于训练实践。在实践中,由于全年网球比赛繁多,传统的大周期模式已经 不能适应当前的职业网球赛制安排,网球职业运动员只能采用年度多个中小周期的训练模式 安排训练和比赛。由于网球运动员能否参加奥运与职业比赛排名有直接关系,因此备战奥运 必须与职业比赛结合安排,我国女子网球队备战运动员年度训练也都采取多周期模式,基本 上是以澳网、法网、温网、奥运会、美网、中网等几个重大比赛划分,奥运备战中我国女子 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结合职业网球赛事频繁、比赛周期长的特点根据参赛需要全年一般分为 4~6个周期进行,每个大周期的时间跨度比传统的大周期模式要短,各训练大周期中三个时 期的时间与结构与传统的时间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准备期和恢复期很短,比赛期较长,一般 准备期的时间为1~2周,不超过3周,(只有澳网周期的准备期因安排在上一年度的非赛季 里 ,可以有4~7周),比赛期4~8周,在比赛期几乎每周都要打一站比赛,或者连续比赛几周 后 间隔1周,稍作调整后打完本周期余下的比赛。通过科学合理选赛与训练,调整好训练与参 赛的节奏,以适应网球赛季时间长、跨度大、运动员连续参赛的要求。年度内周期训练的目 的是发展和储备体能,改进和提高技战术能力,在参赛周期内组织实施有效的赛间训练,根 据比赛进行的情况,因时、因地、因条件合理安排好赛前、赛中、赛后的训练,以保持机体 能力维持较好的竞技状态。
现代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小周期单元就是训练周,正是由多个训练周的有机链接,从 而相继组成了中、大周期的训练过程。周训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内容可重复的基本训 练单元。国家女子网球队在冬训期间每日训练两次,一周训练8~12次,且一周中安排3~5 次不同性质的大负荷课,使不同训练内容合理交替,不同训练负荷合理安排。
课是组成训练的最基本单元。随着高水平职业网球比赛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往的那种 一堂训练内容多、训练时间长、训练节奏慢,训练过程平淡,即重数量、重回合、重时间、 过分强调“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提高的传统课训练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网球竞技比 赛的需要,对现有的课训练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固有的 训练观念,由“重数量、重时间、低强度”的课训练向“高标准、短时间、大强度”的课训 练模式转变。针对网球项目比赛特点,一般单一的技战术或体能训练课控制在2~2.5 h左 右,综合训练课不超过3 h,一堂课主练部分时间约为1.5 h,使运动员的兴奋度始终维 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课中负荷的安排,技战术训练课是中间高两头低,体能和综合训练 课则是前低后高;在内容安排上,技战术训练课一般是基本技术练习在前,战术组合或实战 练习在后,综合课一般是先技战术练习后身体练习,体能训练课一般是先进行针对性训练, 然后进行补充训练,最后统一进行专项耐力练习。课的内容安排不多,但要求每项练习内容 的强度大,要求高。课中每次练习的时间也要短(2~5 min),每个练习都尽可能地让运动 员恢复之后,在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能用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以 体现实战训练与针对性训练。
2.2 备战奥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组织形式研究
国家网球队曾在一段时间里,制订的是集体训练计划,统一训练、统一参赛。但网球 运动是单人、双人的对抗性项目,尤其是职业网球,个人训练、个人参赛,独立训练和单兵 作战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如果进行全队统一的训练计划,思维模式相似、训练内容相同 、方法手段一致,就无法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实施区别对待和针对性训练,个人的特 点也无法与项目特点、规律吻合。奥运备战实践中国家队在技战术训练相对集中的基础上, 尝试个性化突出的体能训练计划,根据每个队员体能测试情况和伤病情况,合理安排一般的 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专门制定了个人的体能针对性训练、补充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计 划。逐步发展到主带教练遵循网球训练特点和规律,根据所带队员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水 平现状、排名、积分等,主教练与总教练、科研人员、运动员等共同讨论制订切实可行的个 人训练计划及参赛计划;体能教练根据每个队员的体能特点、康复教练根据每个队员的训练 过程中的疲劳程度和伤病情况、科研人员则根据每个队员的机能状态和定期检测的生理生化 指标制订并实施针对性极强、个性化突出的体能提高与康复及营养补充方案……体能训练多 采用“一带一”、“一带二”甚至是“二带一”的组织形式,而在训练保障中甚至做到了“ 多对一”训练组织形式,逐渐与国际职业网球接轨并保持了中国特色的集中训练优势。通过 对国家网球队的调查表明教练员、运动员全都认为现在体能训练比四年前的训练形式更新颖 、手段更丰富、内容更符合比赛要求。
2.3 备战奥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研究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成绩与体能训练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对网球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 查显示所有人全都认为体能训练应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详见表4。一般体能是专 项体能的基础,专项体能是一般体能的发展与延续,也是向比赛场上能力转化的条件。专项 体能即是专项身体能力,它是技战术水平发挥的保障,专项身体能力的发展与一般身体素质 的发展、运动员的伤病保护、康复训练、恢复训练等方面有着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专项身体能力和比赛能力是训练的目标。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时,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 体练习,改造运动员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进行网 球专项体能训练时,则根据网球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 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和专项所必需的身体形态、机能,提高 专项运动能力。
表4 体能训练是否应该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N=15)
是否累计 /人百分比/%运动员505100教练员10010100
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倍受重视,在实践中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体能训练已贯 彻到全年训练的各个阶段,从无赛期的体能储备到赛季的赛前、赛中、赛后,都把体能训练 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奥运备战期间我国女子运动员体能训练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根据训练时间离目标比赛的时间不同,体能训练可分为一般准备阶段、专项准备阶段、 赛前阶段、比赛阶段。不同阶段里体能训练的内容,负荷与侧重点是不同的。一般准备阶段 的目的是为专项和高水平的身体训练做好准备,注重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内容全面、负荷小 (强度小、时间长),侧重于有氧耐力、平衡性和小力量练习等;专项准备阶段的主要目的 是针对性的提高专项素质,内容结合专项需求,负荷逐渐增大,时间缩短,侧重于速度、爆 发力和无氧训练;赛前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体能的提高,训练变成非常专项的大强度小运 动量的训练,随着比赛的临近减少有氧训练和训练总时间,加大力量训练的比重,增加灵敏 性、速度、爆发力和无氧训练;比赛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并保持最佳的体能状态,包括短 时间大强度的比赛、一定的耐力训练和一些赛间的恢复性训练。
网球运动尽管场地不算太大,但球速很快,运动员必须要快速移动,才能击出有爆发力 和良好控制的球。根据网球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运动员应具备力量、速度、耐力 、灵敏与柔韧素质等。对运动员的调查表明她们认为体能训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 灵敏、柔韧、协调训练等。我们对国家队教练员的调查统计表明,网球体能训练中运动素质 的重要性依次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如图1所示。
图1 对网球运动中运动素质的重要性程度调查
调查表明大多数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当今网球比赛速度更快,力量更大,为适应高水 平职业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的体能训练应以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为主的爆发力为核 心。而对运动员的调查表明运动员平时最重视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的训练。深化力量作为网 球训练基础的根本,把握速度为项目核心的理念,体能训练还要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心肺耐力 与专项耐力。网球体能训练的类型、方法、手段多种多样,但要清醒地认识到速度是网球运 动员的灵魂,速度是体能水平的最直接的反应。网球体能训练必须提高专项速度,必须以专 项速度为核心安排和设计,并突出爆发力的训练。在国家女队的训练指导基本思想中,速度 网球被列为发展核心。具体来说,速度包括击球速度和步伐移动与调整速度。要提升运动员 在比赛中的核心能力,发展速度,旨在发展中枢神经对机体的控制,不仅要提高加速、起动 能力,还要强化减速、急停能力等。职业女子网球选手能够迅速移动到合理位置,在保持身 体平衡的状态下回击并且快速地回位,她们的秘密不是单纯的速度――而是步法。世界顶级 的职业球员都很重视改善自己的步法,以求合理地调配自己在场上跑动的范围,赢得更多的 制胜机会。
力量素质是网球运动员专项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 力量训练可以保证运动器官工作的实效性,即动作效果的速度性和有效性;力量训练还是运 动员技术战术和体能训练的基础,要有系统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实践表明如果运动员的力 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就进行大负荷训练,提高体能水平,掌握和运用技术是不可能的 。
网球耐力训练总是围绕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而展开的。过去耗时较长的比赛需要运动员 具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而现在的女子网球比赛时间缩短了,但强度增大了,速度更快、 力量更强,这就要求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从过去以有氧代谢为主,变成以无氧代谢为主。因此 在训练中注重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因爆发力对于实战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氧训练与无 氧训练安排要因人而异。有氧耐力好的,安排较多的无氧速度训练。而有氧耐力不够好的运 动员则需要更多的有氧练习,然后渐渐过度到有氧无氧混合的练习,临近比赛则以无氧速度 练习的专项体能为主。
2.4 备战奥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方法的研究
从网球比赛来看,网球项目是有氧和无氧交替进行的供能方式,那么在进行耐力训练时 ,就应该多进行类似的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这方面的能力。网球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在进行 体能训练时必需考虑到网球项目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楚的认 识。只有这样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才能有宏观的控制,并且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依据 。
国家队以往的训练只注重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而忽略体能训练,在训练手段上贫乏单 一,满足不了当前比赛对运动员的要求。只有将体能与技术高度统一,体能与技术并进,寻 求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在通过引进外教的先进理念、理论、 器材、方法,国家女子网球队体能训练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训练方法手段精心设计,注重 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注重与比赛场上的运用结合,通常采用针对性强、组合变化 多样的方法与手段进行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讲科学并注重实效。近年来,我国网球女队训练 、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她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此分不开。每个队员的情 况不同,体能训练也应有所不同,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很多,但有的方法可能只对某些人有 效,因此需要科学选择训练手段与方法,并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有氧耐力练习、步法练习和技战术练习中设计了许多训练方法手段,并且严格规定练 习时间与间歇时间;在力量练习中非常注重用力的角度、方向、姿态等技术规格对动作效果 的影响。在体能和步法训练安排方面,体能教练还根据每个队员体能测试情况和伤病情况, 专门制定了个人体能训练方案,包括个人的体能针对性训练、补充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步 法教练按一对一的形式组织步法练习,完全根据每个队员的打法特点和比赛中经常出现的场 景,精心设计出与专项相关度极高的训练手段,练习效果好、针对性强。调查表明绝大多数 专家认为,网球的体能训练手段设计应力求与专项技术的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才能将体能训练的效果转移到专项运动上来,才更有利于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在速 度训练上打破以往单纯的快跑模式,采取循环组合的训练手段训练,在增强运动员速度的同 时也增强了无氧耐力;力量训练更全面,且更突出速度力量与核心力量的训练,而耐力训练 时也常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相结合的变换方式进行。
2.5 备战奥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安排研究
训练计划是对未来的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也是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 的依据,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贯穿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全部 训练实践活动中。
现代网球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越来越重视多年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并以年度 周期训练为基本结构,结合各个比赛,合理安排各周期、各阶段、各课次的体能训练任务、 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为了不断提高网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就必须按计划长期系统地进行 多年、全年、周、日、课的体能训练。机能能力和运动素质是在长期的训练和不断的适应提 高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网球体能训练也不能年复一年的重复,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改变训练 手段和提高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形成一年比一年提高的系统训练规划。国家女子网球队有 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测试,测试她们的体能水平,为制订训练计划(目标)设定基准点 ,也便于教练员科学地控制体能训练过程(内容、手段、负荷量与强度等)与实施评价,更 科学地指导训练实践、并为更好的监控训练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制定多年或全年计划时,根据所划分的阶段制定出体能训练任务和目的,并合理安排 体能训练的内容。同理,在制定大周期、中周期,甚至小周期训练计划和课计划时,也要对 体能训练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训练安排上,依据运动员核心能力发展的需要,对专项能力起 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要重点安排、统筹安排,从而进行个性化、针对性训练,优先发展需 要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每一次训练课的刺激和连续课的刺激,打破原有的适应平衡,以达 到更高水平的适应目的,实现专项能力的突破。此外,为了更好地制定体能训练的内容,还 需定期对运动员进行体能测试,还应对项目特点、比赛安排、场地器材设备、恢复条件等有 充分的了解。赛季中不同的场地,球速不同、每分耗时不同,对运动员机能要求不同,体能 训练也要有所变化,如:从硬地到红土,滑步更多,球也更重,这就要求运动员提高有氧代 谢能力,但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爆发力。
非赛季的训练中,初期体能训练占主导,越靠近比赛,专项体能训练就越突出,并增加 有球训练,减少大力量训练,从有氧训练为主转变为无氧训练为主。而赛季(比赛期间)训 练计划,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区别对待,应根据自己的队员的特点、赛事的情况,安排 适合自己队员的体能训练内容,当然随着运动员的情况改变,其体能训练也要进行相应的改 变。网球运动技战术与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比重问题,一直是网球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根 据我国多数网球专家的认识和实践认为,高水平女子职业网球选手在一般准备期每周体能训 练的时间比重应达到一半以上或61%~70%。而高水平女子职业网球选手在赛前1~2周的体 能 训练的时间比重应达到31%~40%。高水平女子职业网球选手在赛间体能训练的时间比重 一般为21%~30%。且绝大多数专家认为网球的赛季时间较长,保持赛间的体能训练不仅是 满足运动员连续参赛的体能需要,也是训练计划安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网球训练专项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能训练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 时也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应多与队员沟通,了解他们对训练的想法、要求、 随时征求他们对计划安排方面的建议,全面研究、分析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个性特征,以更 好的进行个性化训练。国家女子网球队以往的体能训练计划制订适用于所有运动员,训练效 果并不很理想。针对以往的弊端,国家女子网球队在制订计划时以教练员为主,吸取运动员 和多学科科研人员参与训练计划制定,使训练计划更有针对性,实施更具科学性。在训练计 划制订的前期要明确每个队员训练时所要提高的方面(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根据 每个队员的个性差异、打法特点、身体条件、细化训练内容,建立科学个体训练模式,实施 个体化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训练时由主带教练主要负责的队员,主教练 和各组的外教根据训练任务的要求合理调配使用,分组、分时间段进行个别训练或不同组合 训练,注重训练的科学性,有条不紊组织实施好每堂训练课,争取使训练计划的效果更优化 ,顺利达到训练目的。并且实行教练、科研管理人员每日沟通制,及时对当天的训练状况进 行反馈,主教练、主带教练会根据反馈的情况适时调整训练安排。这种“即时训练、即时反 馈、即时调整”的训练增加了训练的计划性与科学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网球体能训练应该根据网球项目特征,训练安排要因时、因“项”(单、双打) 、因人而异,即要从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训练阶段、比赛要求及训练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安 排体能训练。
2) 我国奥运备战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采取全年多周期模式,按训练比赛日程协 调统筹安排,体现个体化、针对性体能训练;阶段训练模式实施时针对比赛表现、体能测试 情况进行查漏补缺性训练、针对性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训练,且赛前引导体能训练 与战术训练相结合。
3) 我国奥运备战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主要是集体形式与“个体”形式相结合的 形式为主,侧重一带一、一带二的训练形式,与国际优秀选手“个人”体能训练类似,但实 质上是个人训练与集体训练二者优势的结合。
4) 我国奥运备战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除合理安排一般的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 训练外,还专门根据每名运动员情况制定了个人的体能针对性训练、补充训练和体能康复训 练计划。在体能训练实践中,更注重一般与专项相结合、突出训练质量的内容;查漏补缺性 的体能训练内容,即根据测试缺什么补什么,且体能训练内容针对性很强。
5) 我国奥运备战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通常采用针对性强、组合变化多样的方法 与手段进行,训练方法手段精心设计,并注重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注重与比赛场 上的运用结合。
6) 我国奥运备战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安排具有针对性,结合训练比赛实际情况 安排,多人参与制订计划,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大大增加。
3.2 建议
奥运备战中国家网球女队冬训体能训练安排相对科学系统,经验总结丰富,但赛间体能 训练相对薄弱,需引起重视与关注,并进一步总结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赛间体能训练经验。为 了加速体能训练理论快速发展,建议国内有计划选派教练员、年轻运动员到国际网球发达国 家训练与培训,交流学习,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161-17 1.
[2] 张志华.田径运动能力与网球体能训练[D].武汉体育学院,2006(6):6.
[3] 周建梅.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31(7):1001-1003.
[4] 徐伯卓.备战08奥运会国家女子网球队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D].首都体育 学院,2008(6):4.
[5] 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委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4.
[6] 杨世勇.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7] 陈正等.国家女网周课训练安排及其训练效果实时监控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 2):103-17.
[8]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265-29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01-04
一、MOOC与SPOC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国内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根据发音也将其称作“慕课”。2012年MOOC流行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国内高校有些自建MOOC平台,有些加入MOOC联盟,有些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当初MOOC以其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数量,加之各国著名高校以及教育企业争相开发MOOC平台企图抢占教育市场先机,这种“MOOC风暴[1]”的到来对传统高校造成了强力冲击,甚至带来了被取而代之的恐慌。但是,随着Udacity、Coursera、Edx等领军MOOC平台上暴露出来的教学难题,人们开始更加理性的认识并反思高校究竟如何开展MOOC教学。2013年,随着哈佛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尝试与实验,SPOC模式开始进入各国高校视野。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可译为“小规模校内在线课程”,主要指以本校学生为教学对象,采用 MOOC 的理念、技术和手段开设的在线课程。因为SPOC课程建立在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的理念之上,也有学者将其称作CH-SPOC,其中C(Collaboration)代表协作学习、H(Hybrid)代表混合学习[2]。MOOC与SPOC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线课程”,都要求在网络上实现所有教学过程,可以说SPOC是为满足学校教学而产生的一个MOOC“变种”。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规模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数据量、学习方式、互动答疑、评价认定、作业辅导等方面的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别可以用表1概括出来。
MOOC以其完全免费和开放的理念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民主化以及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MOOC没有先修条件、缺少互动答疑、完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控力和学习力等缺点使得MOOC课程并不适合于普通高校教学;而SPOC则具有更多的选修要求和控制措施,课程的学习者也具有相同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更加贴近高校教学过程,更加符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SP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MOOC 的教学法缺失这一症结,带来完全不同的在线教育体验”[3]。下面将以SPOC为例,介绍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探究在线课程给高校教学及其师生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希望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SPOC课程建设与实施
SPOC教学可以分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两大部分,SPOC课程建设过程可以用图1概括,SPOC课程实施过程可以用图2概括表示。单从模式图来看,SPOC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比较清晰,这也正是SPOC更加适合高校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SPOC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具有特定的要求,正是这些特定的要求“倒逼”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甚至于体制改革。
SPOC课程建设之前需要了解课程需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某门课程适不适合采用SPOC模式教学,二是某门课程学生是不是期望用SPOC的方式来学习。SPOC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首先根据课程目标对该课程做出整体的教学设计;其次是“分离打散”传统课本上的知识组织结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重塑知识单元;再次根据事先预定的知识单元拍摄录制微视频;然后设计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包括知识点测验和最终成绩考核;最后是配备课程教学人员,包括课程主管、主讲教师、课堂教师、助教等,有些课程还需要招募课程测试志愿者。课程建设完成后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我们将其称作“SPOC课程委员会”)审核,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SPOC课程上线后,首先需要学生注册选学(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进行资格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学生才具有线上讨论、互动答疑、以及参加考核和学分认定的权利,没有通过审核的学生只能学习相关知识内容而不具有其他任何辅导和帮助,也不能参与期终考核和申请学分认定。学生根据提供的学时与进度建议,自主观看微视频、线上互动讨论、完成单元测试,只有完成上一单元的学习和测试后才能进入下一知识单元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回答疑难问题、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终考核主要包括线下考试成绩、学习行为分析评价(包括对作业完成情况、线上讨论、互动的评价等)和课堂上的表现三个方面。期终考核的总评成绩合格后将给予相应课程的学分认定。
三、在线教育对高校的影响
1.教学模式的改变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用“广播”的方式传递知识,这种方式在教师是唯一知识来源的年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知识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深受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才能真切的提高教学质量。SPOC模式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与翻转课堂的方法,先让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知识单元的内容,而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线上没有“消化”的问题。这种模式不但把学习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选择权、学习的主动权和灵活性;也给教师腾出了时间和精力做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无法企及的事情,如疑难解答、人文关怀、思维训练、问题解决、学习方法指导等。
2.考评机制的改变
在线课程对高校教学考评机制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的考核。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和“课程材料”两部分内容。“师资”是指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的人员构成以及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课程材料”是指在在线教学平台上组织安排的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测验、文本、多媒体素材等内容。对课程资源的考核也主要是对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考核,一是看师资力量,包括课程主管的组织协调、宣传推广能力;主讲教师“教”的水平,是不是遴选出讲课讲得最好的老师,而不是职称、资历等其他方面的“最优”;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助教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和互动评价的能力和水平等。二是看课程材料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能力,微视频的设计和录制、文本和多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安排等是否满足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要求,能否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其次是对“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冲击,最明显的是教师工作量的核定,SPOC模式下教师不但要完成传统模式下几乎所有的教学工作量,如备课、讲课、辅导、布置作业、设计试卷、阅卷等,并且增加了如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SPOC课程的学习者数量一般定位在500人左右,甚至更多,所以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中不同角色教师的工作量、绩效待遇、评优、晋升、职称评聘等办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需要作出调整或重新设计,如果以命令式的任务下达而没有充分调动各类角色教师的积极性,SPOC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再次是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多以行政部门抽查听课、教学材料检查、课程结束后学生网上打分等方式进行,“但现实中网评往往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无法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4]”。SPOC课程要求由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向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转变,“加强对平时作业练习、课中和课后测验、学习日志、论坛参与、演示操作等等的评价,弱化传统的期中测评和期末考试[5]”。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而不是在所有课程过程结束后给学生一个合格与否的评判。
第四是对“学生”的考核。传统模式下学生成绩以期中、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更适合应用于选拔性、分等级、下结论之类的考核;SPOC模式以教学平台为基础,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绩效,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时向师生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解决某学生具体问题提供依据,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成就感与学习绩效。
3.机构职能的改变
无论是MOOC还是SPOC,为适应在线教育的要求,专职教师的数量将会减少,而助教、技术支持、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教辅人员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导致高校现有机构职能的调整和改变。尤其是诸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未来教育中心”等之类的“以IT技术”冠名的教辅部门的常规业务将大幅拓展,并向服务于“教学”集中。“校园已经发生巨变,现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过程都依赖于IT 技术,大学的所有因素都将被技术所驱动,MOOC 推倒了大学的围墙,但也意味着IT 在大学的领导者地位变得至关重要[6]”。高校不能再把教辅人员当做“IT技术工人”来对待,应当把这些所谓的教辅部门的职能调整与发展列入学校发展战略来考虑,由他们推动甚至于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给他们机会和权力协同广大一线教师探索教育技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学实践。
4.管理模式的改变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SPOC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冲击。普遍认为,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侵蚀了教书育人的学术权威。随着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管理层必须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改变陈腐的官本位思想,“从制度上加快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调整高校内部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的关系[7]”,本着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为广大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之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从长期来看SPOC课程的成本可能较低,但是在课程建设并取得良好效益之前SPOC课程的成本不会低于传统课程的成本,并且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大幅增长,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在线教育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协调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从“权威的教学者”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向“平等的助学者”的角色转变。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成熟、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以往从事教师职业便自动加载的“师道尊严”的光环将会逐渐消退,教师尊严将主要依赖于学生对教师给予自身学习的帮助程度的认知和认可,教师只有切实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获得真正的“师道尊严”。
2.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与传统教学相比,SPOC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SPOC教学要求教师完成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时时刻刻都在考量着教师对课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多媒体教学材料开发能力、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及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SPOC课程弱化了纯粹知识的讲授过程,加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和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书”更是强调“育人”,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挑战。
3.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里所陈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笼统意义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是用以描述学校内部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师岗位的专业化趋势。这种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和灵活多样且在特定情境下具有真实效用的教学技能。在信息时代,教学技能专业化突出的表现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正如:“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8]”;教学技能的专业化要求必然导致教师岗位的专业化发展,未来高校中教学岗位、教辅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清晰,并且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专业化,各岗位人员都将难以胜任其他岗位的工作。
五、在线课程对大学生的要求
“MOOC促使学生向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转变[9]”。要想在诸如SPOC之类的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学习平台使用技术等;二是掌握信息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下获取、处理、探究、吸收知识的能力;三是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一系列个人特质,如“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甚至快速打字能力等等[10]”。而这些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学生因其学习不力而显得浮躁无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若想在线课程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内驱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每一次新兴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都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信息化教学新形态,高校也为适应这个新事物的发展诉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遗憾的是,从OCW(开放课件计划)到ORE(开放教育资源),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再到现在的MOOC与SPOC,每一个在线教学新形态的产生都使得高校在寻找相应的应对举措里疲于奔命,并且每一次都没有取得预期的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高校不能仅仅为了适应每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而采取短视的措施来加以应对,而应当把教育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的影响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把握。桑新民教授敏锐的指出“网络课程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习者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营造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网络环境和各种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11]”。高校应当从信息化教学制度的顶层设计入手,健全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育高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氛围,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改革,使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吴剑平,赵可等著.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
[2]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58-67.
[3]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18-25.
[4]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61-69.
[5]翟国. MOOC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1):235-236.
[6][美]David Lambert.MOOC挑战下,大学如何应对?[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7]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78-84.
[8]杜杨.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N].光明日报,20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