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时间:2022-12-09 14:4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1

2008年中,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也在5.12中见证了中国人的团结力量.面对困难,我们永不言弃,我们团结一致,就能从困难中走出来。现如今的社会最需要什么?和谐。和谐是什么?和,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顾名思义,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谐,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皆,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拥有平等尊严、独立和自由。现如今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

做为小学生,我们应该要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其实,和谐很简单,只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看见垃圾主动捡起来,为学校的活动、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同学的不足,就可以了。同时,和谐的社会还需要公平、正义。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他只对每个人付出的努力负责。虚幻的想象并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增加分量。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力才能拥有真正精彩的人生。和谐的社会需要诚信友爱,只有这样,和谐的社会才会更加美满。人和人之间交往也只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拥有和谐的美丽。“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美好心灵”。人的心灵是一个丰富的收纳袋,遭遇困难,经历失败都不该让我们的心失去爱的温暖,心地善良就能宽容,凭诚信得以合作,互协作心存感恩,有仁爱才能坚强……,在2007年11月30日,金华市的一位年轻解放军军官孟祥斌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留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子,真是大爱无疆!他的心到处充满了温暖。《孟子》里有一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祥斌的事迹,正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为了我们幸福地活着,就让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一点点一丝丝,给身边的人多送去一些温暖,让我们的心处处充满温暖,把爱洒满和谐的大家庭—地球村。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走向和谐的春天,在和谐与爱中温暖的成长。

篇2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②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发展放在首位,打破旧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出现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应当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尤其要消除产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非法的因素。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序的社会。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政治领域的有序表现为,权力授受和权力运行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表现为,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形成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个人自由。有序还体现在实现社会成员的各得其所,努力使每个成员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的社会。社会安定就是社会平安、稳定,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又包括个人心理的平和。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就是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平等,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的社会,是社会成员有平等的机会并遵循同样的规则充分发挥其能力的社会。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艰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社会历史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也一致。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与发展,是对“全面小康”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它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基础上更加完整和系统。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统一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而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需求,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公正、有序和安定等,都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化解并最终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当前,我们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难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的,能够通过改革与发展来解决的矛盾和难题。如果不坚持发展,不坚持改革,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在改革上畏首畏尾,甚至走回头路,不仅使我们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而且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有待于完善。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健全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减震器、安全阀功能。

篇3

古老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人生智慧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它所提出的基本思想、理论原则以及许多观点经过儒家长期的挖掘、阐发与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理论深邃的学术体系。因此,作为当代的学人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价值的理论原则、思想素材等等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锐意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大力发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精气神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源头活水。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3君子效法天道刚健运行,自强不息。该卦九三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1]5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俱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千头万绪,艰巨浩繁,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障碍,可谓是任重道远,缺乏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是不可想象的,全体社会成员亟需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精神的支撑,任何懒惰、松懈情绪,或者走捷径的企图,都会危及到这一宏伟事业。《周易》乾卦的主旨为当代人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彻底革除那些阻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以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周易》高度赞扬了变革的伟大意义。革卦的彖辞说:“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革之时,大矣哉。”[1]264王侯能施行文明政教,民众自然喜悦拥戴,因而他的道德称得上是伟大、完美、贞正。除旧布新,改革得当,隐伏的灾祸就会消除。天地变革时令而成四季之气象。顺时变革,就能使天地常新,显示出伟大的作用。《系辞》把不断创造、产生新事物视为天地之大德。它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354适时变革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1]366“变通者,趋时者也。”[1]37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374人们处于困境之时就要想到变通,变通可以顺达,顺达就能够长久。对此,东汉末陆绩解释为:“阴穷则变为阳,阳穷则变为阴,天之道也。庖牺作网罟,教民取禽兽,以充民食。民众兽少其道穷,则神农教播殖以变之。此穷变之大要也。‘穷则变,变则通’,与天始终,故‘可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2]623《系辞》是在阐述上古时期人类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为了生存而不断地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法,以增强生存适应能力。因此,变革的本质与目的始终就是为了改良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上述论断表明,变革符合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和谐,顺民心,合民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充分证明变革是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金钥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根据的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环节与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3]82-83。发展不停步,改革无竟时。始终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懈怠,不放弃,保持定力,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强道德教育,德化民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

《周易》十分重视道德建设,为此作了大量的论述。小畜卦象辞说:“君子以懿文德。”[1]57君子当推行美好德教。蛊卦象辞说:“君子以振民育德。”[1]103君子应当振救民众,施行德教。临卦象辞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1]108君子君临天下,教化民众,覃思极虑,保容万民,德业无疆。由此看来,对民众施行德教,德化人心是君子的重要职责,要义无反顾地强力推进。坎卦象辞还要求“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1]158君子崇尚德行,学习教化人民的方法。咸卦彖辞也认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1]167圣人以其高尚德行感化人心,因而天下和平。进行道德教化,首先需要君子、圣人等引领时代的精英们为广大民众以身示范,同时运用恰当的方法。人们不难看出,在《周易》各卦的彖辞、象辞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以君子作为道德楷模而进行论说的。君子、圣人进德修业,勤于实践,以完美的品德感化万民,使他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能够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王友三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中国古人思考的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道’来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育人格。……‘明心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价值取向。”[4]毫无疑问,这样重视塑造人的美好心性的文化对于达到社会和谐是极其有利的。《周易》对道德规范的的论述也非常全面。例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1]8;“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1]9;“君子正也。”[1]78“君子以遏恶扬善”[1]83等等,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优良传统美德。君子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修养这些美德不仅有利于升华个人的道德境界,完善自身,也有利于构建诚信友爱、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以仁爱待人,忠厚容人,谦敬礼人,正派做人,和而不同,弘扬正气,抑制邪恶,凝聚正能量,使得整个社会充满和谐,进一步讲也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不同民族、种族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重视道德教化、改造人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一贯秉承的优秀传统。孔老夫子曾论述过德教的重大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5]24他认为,只有道德教化才能深入人心,使得人们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管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管子•牧民》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认为“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6]2,“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3《管子•权修》提出道德教化的方法和路径是从细微之处抓起,这是极具价值的观点。它说:“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6]56道德教化无小事,56从“小事”做起,这是治国的根本。古代先贤们的这些精辟话语足以值得当代人们的认真思考、借鉴。

三、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

用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话来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7]478-479。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总会受到有意识的人的影响,人的意志、思维方式等等或多或少地会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尤其是统治者的思想品质、处事方法,以及阶级局限性等等总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社会历史进程,这是人类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的重要区别。笔者的意思是,能否比较快地实现社会和谐与人们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有关。更直接地讲,实现社会和谐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始终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舍此,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空谈。对于忧患意识,《周易》有较为系统的论述。讼卦象辞说:“君子以作事谋始。”[1]42君子在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震卦象辞说:“君子以恐惧修省。”[1]276唐人孔颖达疏曰:“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8]287。卦象辞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1]340君子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清人陈梦雷说:“思其患而豫防,则相为用而不相为害。以此推之天下事,莫不皆然也。”[9]236子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1]381吉凶的最初迹象总是能预先显现出来。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常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保证事业万古长青的法宝。人们如果认真地研究《周易》就会不难发现,其实《周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譬如,《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1]384-386孔子在《系辞》中道出了他的心迹:“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380无独有偶,道家始祖老子的忧患意识也很鲜明。例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0]296这说明这些圣哲先賢都非常重视忧患意识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与作用。忧患意识是先哲们对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反思、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高超智慧,凝炼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要求人们谋事缜密,高瞻远瞩,善于发现一些带有苗头性与倾向性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制定多种预案。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定力,毫不松懈,慎终如始;要有担当精神,胸怀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高度自觉性,积极修身,砥砺品性,勇于改过,心存敬畏,胸有戒尺,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得意忘形,不放纵贪欲;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11]。毋庸置疑,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

四、坚持和弘扬节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节卦彖辞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1]324天地有节度而寒来暑往,形成四时节气。国家有节度而制定了君子教庶民,庶民养君子的社会规则。君子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可以骄奢逸暴殄天物,不可以残暴伤害人民。对于节卦前人多有评说,值得细细品味。唐人李鼎祚转引郑玄的话说“空府藏则伤财,力役繁则害民。二者,奢泰之所致。故‘节以制度’,则无伤财害民之事矣。”[2]506-507陈梦雷说:(本卦)“极言节道。天地四时,自然之节。圣人则因其自然者,立制度以节之。……财不至于匮乏,民不苦于诛求。”[9]225这些评议说明“节”有节俭、节约、节制、调节、节度(“天地节而四时成”含有自然规律之意)等等的含义。节俭,节约,主要讲的是人类对物质资源的利用问题。它要求人类不能放望,挥霍浪费,而是要控制欲望的冲动,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合理消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节约劳动成果,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后人留下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充裕的发展资源。我国历代圣贤都非常崇尚节俭美德,信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理。节制与节度的含义相近,是上述意义的延伸,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守规则、符合规范,自觉地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只有如此,整个社会才能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张锡勤先生认为:“所谓节制,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对利益、欲望、情感等进行控制、调节,使之合理得当。”[12]儒家特别强调用“礼”来节制、规范与引导人类的活动,这有利于社稷的稳固和长治久安。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1]349荀子进一步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3]17“礼者,人道之极也.”[11]400荀爽认为:“夫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卑奢俭,所以为礼:故以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为其节也。”[14]696守礼,体现了人的品德修养,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守礼节就能够互让互谅,友爱相处,进而维护社会秩序有条不紊,不至于出现大量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实,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佛教也高度重视用教义教规来约束、规范教徒的言行,使之纳入到社会良性运行的轨道之中。当然,在当代社会中,守礼不仅体现为自觉遵守礼节、礼仪规范,更大程度上应体现为讲程序,守规矩,懂规范,讲文明,树新风,与人相处要注意方式、方法,行为举止温文儒雅,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等等。另外,节制还含有适度的意思。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就是指主动限定在适度的范围之内,适度而不过度正是节制的目的和要求。人们主动地节制自身行为,遇事不过度、不极端,这是和谐思维的表现,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括地讲,人类的节制、节俭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与体现,与全人类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相一致。人类自觉修养和践行节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重视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举措

屯卦初九爻辞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1]26君子在困难时期能以尊贵身份而屈居卑下,因而大得民心。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与民众打成一片,紧密团结在一起,尤其是身处困境,更应该卧薪尝胆,与民休戚与共,从民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渡过险滩,迎来事业的光辉前景。师卦象辞说:“君子以容民畜众。”[1]47君子应效法大地的宽厚美德,像大地包容水一样,收容、畜养大众。观卦象辞说:“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1]113先王巡视邦国,观察民情,因应民众习俗而施行教化。这里讲的是,君子、先王要经常观察民情,体恤民众,亲近民众,团结民众,顺应民众而施行教化。孔颖达疏同人卦辞曰:“‘同人’,谓和同于人。‘于野,亨’者,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喻其广远,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处非近狭,远至于野,乃得亨进,故云‘同人于野,亨’。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也。”[8]102同人卦彖辞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1]77-78该卦有文明刚健之象,九二阳爻居上卦中位,六二阴爻居下卦中位,互相应和,说明君子光明正大,秉性中和,以正道为准则,体察天下的隐衷,统一人民的意志。该卦象辞发挥道:“天与火,同人。”[1]78该卦象征君王上情下达,臣民下情上达,君臣意志和同。陈梦雷解说:(同人卦)“有以天同人,以君同人之义,故曰‘同人’。……同人取其大公,不欲其狭小。大公至正,乃可以有为。”[9]64同人就是上下一心,和谐相处之义,所以说“与人同者,物必归焉”[1]406与人和谐,万物必来归顺,事业大有所成。同人卦的主旨就是君子应以宽广无私的胸怀与天下民众和同,上下一心,和谐相处,足以排除万难,使得事业大有所成。用现代话语说,重民意,顺民心,聚民智、汇民力是保证事业成功的根本。这一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各种矛盾多么错综复杂,社会价值观念如何异彩纷呈,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理念是保证尽早建成和谐社会的前提。能否顺应民心、凝聚民心、汇集民力共同奋斗的关键在“君子”,应该主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领导阶层。领导者要心怀大公,与民同甘共苦,不能狭隘偏私,才能赢得民心,统一人民的意志,从而形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合力。《周易》所确立的思想原则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包括了诸多方面。它也关注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文言》所讲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13-14要求人类的活动要顺天应时,利于万物生长繁育,其意十分明确。王充闾先生认为:“《周易》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凡事要有节制(包括节俭、节约、节欲),不可过度开发,肆意掠夺,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不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15]它的和谐思维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对于当今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方面的关系都有很好的启迪。

六、结语

《周易》的产生年代尽管距今已很久远,但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理论原则与当代仍有相通之处,人们仍然能够从中感悟到真理的脉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持之以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建共享。领导者要大公无私,率先垂范,担当起历史重任,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上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就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伟力,实现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全体民众有理想,有追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心齐,泰山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要破除一切不和谐、不协调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不合理的等级特权等等,没有一种锐意改革、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气神是不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求社会全体成员有主人翁意识、规则意识、大局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有节制,重诚信的良好习惯,从思想深处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织融合,机遇与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可被胜利冲昏头脑。越是事业取得进步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头脑清醒,要把不利因素估计得充分一些,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大一些,这样才能做好各种应对之策,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做到有备无患,积极主动,不至于遇事手忙脚乱,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版,1991:3.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23.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4]王友三.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N].人民日报,2015.7.8.7

[5]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版,2007:24.

[6]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479.

[8][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87.

[9][清]陈梦雷.周易浅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36.

[10]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296.

[11]王文艺宋辉.论<尚书>的忧患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12]张锡勤.节制是良好品德[N].人民日报,2015.11.16.7

[13]蒋南华等.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版,1995:17.

篇4

一、档案的定义

档案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文字、图表、音像等方式对国家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文化、技术、科学、水利、农业、宗教等一系列事件和活动的直接记录,并保存下来。这些文件都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帮助。

二、档案工作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档案工作基础性比较强。档案工作基础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档案形成的门槛比较低,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还是普通的百姓都能成为档案的形成者,同时,档案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面比较全,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可以记录到档案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的种类和形式向着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向发展,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后者档案馆,都能看到政府文件、历史照片、录音等材料以及电子文件等等都可以作为档案的载体。档案是对每项活动最原始的记录,所有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档案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生产、和工作,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最真实的记录。

(二)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是充当凭证的作用,其二是起到参考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档案馆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出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作用。虽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了5000年的文明古国,没有人能够记住这5000年发展点点滴滴。人类的大脑记忆和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通过档案就能使人类的记忆延伸,从而保证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文明能长久流传。所以说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的作用。2.档案具有社会效益作用。档案具有真实性、历史性、原始性的特点,档案管理的照片、文件、实物、影像都是真实可信的。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或者真实存在,人们能从档案中找寻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受到教育。3.档案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历史文化遗产除代代相传以外,其他都是通过档案的形式流传下来。我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诗词、音乐、美术、以及道德品质。我们学习到的历史文化知识,都是通过对记录文化的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后才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所以说档案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是传承优秀文明和历史事实的主要载体。4.档案具有政策决定作用。档案是事业单位领导工作人员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主要渠道,本地档案馆中通常情况下都会对当地的历史、地形地貌、人文地理、、经济发展都一一记录在册。是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为政府部门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历史经验和实施方法。5.档案具有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档案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通过档案工作能很好的挖掘出档案的具体价值。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比如城市建设、工程改建、技术改造等都需要档案支持。6.档案具有社会调节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如果当事人和经手人都不在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原始档案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档案也是司法机关办案和审判的主要依据,比如:居民发生土地纠纷、房产纠纷都需要通过查询历史档案才能解决。

三、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档案工作

(一)档案工作和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需要设计到很多方面,比如: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研究等等。而且需要全社会所有的人员都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档案工作来支持才能进展得更加顺利。要求档案工作和社会其他行业同起步、共发展,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和主法治社会,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所以档案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人民群众可以参与到档案工作中,保证群众能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档案。

(二)在档案工作中融入高新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和各种高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档案工作和信息技术相融合能很大成程度上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而且方便人们查询和阅读各种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档案管理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红外线录入技术的应用,既提升了档案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减少人为录入的失误,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在档案工作中融入高新科学技术,逐步形成了信息化档案平台,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就能自主查询档案中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构建网络档案信息共享,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工作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档案内容才能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功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要依托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保证档案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社会事业,才能加快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余剑.档案工作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兰台世界,2013(S2):17.

篇5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篇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总书记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和法治是确定维护国家整体与公民、单位、部门等部分地位权利义务和关系的根本制度。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人民这亿万个部分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力,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调动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关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宪法和法律又是确认和维护国家整体与公民、单位、部门等部分及其地位、利益关系的最有利的保障。广大人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事务依法进行,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用制度和法律确认人民民主的地位,规范人们的活动,实现公民、单位和部门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追求公平和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因为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整体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在进行各项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各阶层的共识和认同,才能使出台的政策和措施获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地实施。在调节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才能取得不同利益群众的广泛接纳和支持,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国家整体的稳定、繁荣和富强。在实现国家整体目标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公平合作、竞相发展,以实现国家的复兴。

社会生活正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之基。总书记指出:“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只有使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以诚相待、以信相守、和谐相处,才能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维护、推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在关键时刻,“舍小家,保大家”心甘情愿地牺牲部分的利益,保全集体、国家的整体利益。尔虞我诈,充满仇恨与邪恶,势必造成国家和民族的混乱和倒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与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总书记指出:“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让社会中最活跃的处于主体地位部分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让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得以合理利用,环境条件得以控制和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得以不断地形成和与创造,只有让社会生产运行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调控和更新,并不断发挥其功能,才能共同保证和推动国家整体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而现实,本文将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体含义: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从具体含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个人、社会、国家与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都纳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畴之内。换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谐,接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是社会各系统、阶层之间的和谐,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以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状态。这一具体含义所包含的逻辑思维、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正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鲜明体现。《礼记•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坚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道德修养方式,即首先从自我个人的点滴实践做起,在加强自身德行的基础上逐步惠及家庭邻里,再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当人类社会实现了以个人身心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体现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则与价值追求。

二、原则特征:古代中国对道德和礼仪的价值追求

整体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相结合,现代性主要体现为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传统性则主要表现为诚信友爱、和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实现,这些原则既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指导性原则,也有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这些根本性原则。《资治通鉴•周纪》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以德为本、为先的价值取向,即便是现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鉴以道德礼仪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则既是党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礼仪内涵在新时期党治国理政之中的深刻体现。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更离不开以道德原则为核心根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反过来,正如中国传统价值观所坚持的那样,这又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深刻体现出对道德和礼仪的一贯追求。

三、践行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

十六大以来,同志针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安全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正是着眼于中国社会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以及最迫切的经济、文化等问题,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其对建设和谐文化和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的做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十分契合。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说法从根本上体现出古代中国社会以道德为本、着眼生活实际的实践思想,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还是平日工作学子中的言语思想,都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坚持文明礼仪、落实道德原则,从而在不断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幸福和谐。而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实践观的基本理念与思路方法。

四、结论与行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根基所在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支撑,无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论来源、精神支撑与思想智慧的源泉。从具体含义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含义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新应用。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特征的形成则是古代中国史传统思想价值体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新体现,意味着其以道德礼仪为根本的思想追求与价值观倾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被着重参考借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措施也深刻蕴含着中国社会传统的“着眼现实、以德行修养为根本”的实践观。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借鉴参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实现的内在精神根基。由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党和国家要在坚持以为根本指导的前提下,立足中国现实,大力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着重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线装国学馆编委会编著.四书五经第一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页

[2]张文治编:国学治要(经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页

[3](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一册),卷第一周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页

篇8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浙江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走在全国前面。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各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入学率也达到了96%。浙江从2004年起就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实行教育和补助政策,2006年还在全省城乡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通过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农民健康”工程,浙江7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另外,通过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的体制机制,平安浙江建设成效显著。依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2005年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64%,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对提升人力资本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大意义。

二是要处理好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关系。从全国来看,我国存在着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的问题,而浙江的特点是在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的同时,保证了社会结构的同步发展。从就业结构看,1999年至2005年,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40.6%下降到约20%,大大快于全国的下降速度,全国目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为约45%。从城乡结构看,浙江省城市化率从1999年的36%提高为2005年的56%,同期全国城市化率从35%提高到43%。从阶层结构来看,浙江省农民阶层规模缩小幅度较大,整个结构呈现出社会底层人口显著减少、中间阶层快速扩张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5年,浙江全省城镇人均收入8000~2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所占比重从52.2%上升到55.4%,而人均收入200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家庭比重从3.4%增至30.5%;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4000~8000元的农户比重增至40.3%,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的农户比重增至31.1%。

篇9

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是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家庭美德的具体规范是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一、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学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义经常联系在一起来使用。“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与“义”相比“仁”的观念则具体得a后果,这个行为仍然可以叫做“义”的行为。如果某个人在客观上遵循了某些道德是出于不道德的其它考虑,即使他的行为在客观上符合道德规范,也只能把这种行为称为不义。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指约束自己,“复礼”指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纳入礼的规范。礼是指具体的道德规范,而仁是一种纯粹的道德品质,比较抽象。如何达到“仁”?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进行主观的道德修养,同时在道德实践中贯彻忠恕之道,忠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较低标准的要求,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标准的要求。要实现“仁”需要进行主观的道德修养,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进行主观的道德修养,在深层次的价值观上,孔子坚持以义为上的原则,当人的自然生命与道德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倡导为道德理想献身的精神,表达了超乎人的自然生命的善的价值的极致。尽管孔子倡导为道德理想献身的精神,但“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并不是主张愚昧的善,而是把道德作为人的立身之根本。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爱人和推己及人,但孔子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孟子试图回答如何做到“推己及人”,并提出了使之垂名后世的“性善论”。在认识论上孟子与孔子是高度一致的,孔子和孟子皆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验的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明道。因此,孔子主张的道德修养模式,首先要对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有明确的认识,其次,努力实行仁义,将心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和谐的基本涵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理念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这三个概念表达的都是关于和的思想[1]。“以和为贵”强调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礼的作用就是用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的“和而不同”倡导的是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上却能够保持独立的见解,小人习惯于迎合、附和别人的言论,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是一种不和谐和友善的状态。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道德层面对人进行分类,孔子把品行好的人称为君子,品行差的人称为小人。君子明白伸张正义,小人只知道谋取私利,君子崇尚道德、遵纪守法,品行差的人贪图私利,还放纵自己的行为。在孔子的思想中,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中庸思想的中指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刚刚好,如何才能够把握中呢?孔子提出“执两用中”,也就是只有把握好“过”与“不及”这两端,才能把握中,中庸的重点集中在无过无不及的和谐状态上。和谐并不是指完全没有差别、完全没有矛盾、完全没有冲突,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和规律。和谐指矛盾着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和谐。就个人来说,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就社会发展来说,和谐是。和谐不是要达到绝对的统一,而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和实生物”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事物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发展[2]。

三、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孔子的仁学无论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说,还是从对国家社会层面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认清中国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使我们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孔子的仁学是其核心思想,其中“仁”能使社会安定团结、和平进步,在政治上,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发扬民主精神,使民主能够真实和广泛的体现,尊重百姓意见,任人唯贤。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法律不断完善,一个社会要和谐除了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之外,还需要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还需要社会成员的自律。法律只能保证最低限度的道德[3]。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的,从宏观上说,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的一个概念,与自然界相对的这个概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子系统。从中观层次上来说,社会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中社会”涵盖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整合等内容。从微观层次上来说,社会对应于社会学中狭义的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特定人群在一定区域的生产、生活体系及结构。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社区、街道、学校、家庭,我们视之为“小社会”。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仅指宏观层次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包括中观层次及微观层次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从中观层次上来说,中社会即某个特定社会内部各个结构之间的和谐,即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和谐,从中观层次上来说,和谐社会,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自身的和谐,从微观层面来说,包括学校、街道、家庭等的和谐。社会成员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政治结构上说包括社会内部的民主和法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同时和谐社会也需要社会成员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维系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法律,而且还需要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得到激发,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和谐社会也体现了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是权利、机会和规则的平等,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是利益分配平等,同时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由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来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里一直崇尚“以和为贵”,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和平与发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目前所走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0.

篇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经济伦理的构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经济伦理有赖于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和谐社会秩序的支撑;另一方面,经济伦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前提。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和谐和幸福,要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获得和谐社会秩序,只能是通过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共同的道德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

一、经济伦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经济秩序

任何一个国家,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由于人们趋利心切,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在经济秩序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许多丑恶的现象,如欺行霸市、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行贿受贿等不正当经济行为。这些不正当经济行为与人们的道德水准、价值追求是直接相关的。而新古典经济学推崇的“看不见的手”又无法克服之。这时,加强道德教育,利用伦理道德的来进行协调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措施。因为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种混合经济。这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更需要伦理道德发挥调节作用。比如微观经济层面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即存在超出政府调节范围的空间,这只能由伦理道德加以协调。这就正如一些学者所认同的,道德调节是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调节。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通过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作用,通过经济行为人的内省修养,实现合乎道德的理性选择,促使不当经济行为的不断消除,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

2、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其和谐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和谐发展,而经济的和谐发展又是以经济伦理的伦理支持为保障[2]。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率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是构成经济发展的内生的变量。由此我们也可以判定,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伦理道德,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并对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的推动,新教伦理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人类行为具有寻求合理性依据的偏好,经济伦理的激励就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合乎市场经济需求的经济伦理可以为人们的经济努力提供合理性辩护,使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从事各种创造性的经济活动,它也可以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人们的热情和信心,推动人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经济发展了,和谐社会才有了最有力的物质保障。

3、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利益分配

什么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简单地说,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就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的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并最终实现利益均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利益和谐,而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最本质追求。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上讲,伦理与利益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义利关系。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利益追逐的热情在不断地增长,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本能的只顾及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市场竞争性容易助长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对利润的追求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等价交换容易被扭曲和利用从事各种不正当交易等等。这样利益不均衡的现象日益凸显。经济伦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的不均衡现象[3]。在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仅要有“利”,而且要合“义”。人的行为要合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法则才是正当可行的。只有考虑到道德因素的经济意义,人们的经济行为才会变得更合理更持久。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用正确积极的道德伦理指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经济正常、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伦理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各种机制的缺陷以及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引起了市场经济秩序上的诸多混乱。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规则,还需要一种伦理道德,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事实上,现代经济的发展也证明了要取得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应该而且必须要有这种伦理道德的支撑点。构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伦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实现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面相互推动,才能培育具有高度伦理水准的市场经济氛围。

1、经营者的诚实守信是构建经济伦理的关键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契约信用,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即单个个体的人或作为个体的集合体的企业或公司,要能够做到“诚以待人,信以律已”[4]。“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市场经济繁荣、扩展和秩序的伦理基础,也是建立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商品增多,行为主体增多,交换、流通量增大。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诚信不仅有利于行为主体的利益,而且有利于行为他方的利益,这是正常经济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前提条件。诚信是经济行为的主导和核心的伦理要求,假若社会交往没有诚信,一切道德都将无从谈起。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过程中,诚信作为经济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的自律约束,不仅是行为个体做人之本,也是企业主体的无形资产和持续发展的立命之基。尤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离开诚信,产品就没有市场,经营就没有效益,企业就没有出路。

2、消费者的维护是基础

消费者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消费者在市场上享有各种权利,也承担着各种伦理责任。消费者伦理的前提是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选择不同;消费者选择在其他类型的经济如计划经济中也存在,但消费者则不然。消费者所显示的是:产品品种和规模取决于消费者需求,而不是某个中央计划当局的决策结果。因此,消费者通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其次,消费者应具有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我正当权利和监督政府成员、经济人的意识和习惯。如果消费者不能以公正、平等、正当、信用等道德标准自律,并以此审视和评价政府成员和经营者行为,就可能对自己正当权益受损的状况默认,对政府和经营者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行为熟视无睹,从而客观上助长违德违规的行为,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消费者能够普遍以消费者伦理的统一标准自我约束,对自己正当权益的维护,对政府和经营者行为的监督,都成了理所当然、自觉履行的行为,自然会有力促进经济伦理的建设[5]。所以,消费者伦理自身的建设的在经济伦理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政府的宏观引导是保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政府同样要按照一定的经济伦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官倒、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用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约束政府及其官员市场行为的重要性。在经济伦理建设方面,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宏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监督。政府应努力创造适宜的社会氛围和制度条件,培育行为主体自觉的经济伦理意识,并在实践中体现出对道德行为主体给予的道义或物质补偿。同制度相比,政策具有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性质,有较大的变动性和时效性。毫无疑问,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显著的经济特征,而且这种调控必然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就必然对社会秩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使得政府的宏观控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于是政府在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时,不能不考虑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因素,不能不考虑调控政策的社会基础、伦理基础问题,不能不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等一系列的相互关系问题。这就是说,政府在利用伦理道德去规范各种经济主体行为的时候,同样必须利用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宏观调控行为和宏观调控政策[6]。政府只有切实加强伦理建设,重视发挥伦理道德的引导和规约作用,才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京政,李占霞.浅谈伦理道德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14).

[2]郭君.论经济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3]陈博.论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1).

篇12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4-02

一、从孔子“微博”中透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一) “君子和而不同”——“和”思想

孔子是“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和”、“同”理论的积淀基础之上,在其“微博”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的经典话语,他认为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本质的,深层的,“同”是具体的,表象的。“和而不同”,其本质就是在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与一致。“君子所见略同”,我们耳熟能详,其实追其根源,正是人们的内心见解一致,而表面上却未必相同。

当今时代,孔子“微博”的“和”思想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性的价值符号,体现了我们华夏文明的突出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仁者爱人”——“仁”思想

“仁”字在孔子“微博”中出现109次。其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的回答是“爱人”(《论语·颜渊》)。其实“爱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而后“推己及人”,爱所有人,爱整个社会。如果整个社会都施行“仁政”,那么社会的和谐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可见,孔子的“仁”思想充分体现了古代统治阶级与百姓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暗含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一个仁爱的社会是我们古往今来的不懈追求。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孔子“微博”中的“仁”思想,恰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蕴含着恒久的生命力,它超越了历史的,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克己复礼”——“礼”思想

孔子主张对社会实行礼治。当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问,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生活在礼仪被普遍破坏而得不到遵守的年代,因此,呼吁人们要实践“礼”的要求,践行“礼”的规范,从而创造和谐、安定的理想社会。

孔子“微博”的“克己复礼”对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被国际上誉为“礼仪之邦”,但面对当前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等现象,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对目前的“礼仪之荒”应该感到悲哀和心痛。这对于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孔子“微博”的 “礼”思想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对于今天我们社会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思想

“中庸”也是孔子“微博”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微博”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阐明了“过”与“不及”两种极端,说明治理百姓的有效方法是中庸之道。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贯彻“中庸”思想,掌握温和之道,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文明和进步,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

二、孔子“微博”中透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外延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微博”中强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孔子主张天地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的伙伴,为我们提供生存必不可少的各种资源,为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自然与人类是一个统一体。

孔子“微博”中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环境形势严峻,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孔子“微博”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对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微博”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也就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孔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他的“微博“中还主张“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不结党营私,不与他人争执,不搞小团体,始终保持与他人的和谐。这些都表明孔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孔子“微博”中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充分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孔子“微博”的这一思想,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需要我们全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人与人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个人身心的和谐

孔子“微博”有关个人身心和谐的论述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强调自省。孔子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第四》。第二,强调自律。孔子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第三,强调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第二》第四,强调学习。孔子主张“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