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10 13:2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插秧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插秧技术论文

篇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经过3年的发展,在机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方面已经初步成熟。现将**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介绍如下。

一、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

1.1育秧硬盘准备。育秧塑料硬盘内尺寸为58cm×28cm,按常规粳稻大田用300只/hm2、杂交粳稻用225只/hm2进行准备。

1.2秧田准备。按秧田∶大田=1∶100的比例确定秧田面积。选择排灌和交通便利、高爽、无沙石田块,提早10d耕整秧田,按秧板宽1.6m、沟宽0.4m(沟泥先不起)放好样,秧板必须平整,育秧硬盘排放2排,沿沟边空0.2m。

1.3种子准备。常规粳稻选用秀水09、秀水128等,杂交粳稻选用秀优5号、嘉乐优2号等。常规稻大田用种量45.0~52.5kg/hm2,杂交粳稻大田用种量15.0~22.5kg/hm2。播前晒种1~2d,用18%稻种清浸种48h后,用清水冲洗后催芽,一般要求根的长度为谷种的1/3,芽长为谷种的1/4即可。

1.4播种准备

1.4.1摆盘。秧板两头中点拉好绳子作基准,在绳子两侧各横向摆放1行秧盘,秧盘宽约1.2m,摆好后用手轻按一下,使之平整接触泥土,秧盘之间注意不留缝隙。

1.4.2铺土。用土取自秧沟,在秧沟里将未烂尽的稻草或稻茬移去,在铺土时捡出小石块,铺好后用木片或泥隔抹平秧盘,厚度2cm,铺土后应沉淀半天,不能直接播种,以防闷种。

1.4.3秧田基肥。有2种施用方法:一是结合耕整秧田,施入45%复合肥225kg/hm2、尿素225kg/hm2;二是秧板定好后,按45%复合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的标准施到秧沟里,然后用脚踩踏均匀。

1.5播种

常规粳稻每秧盘播芽谷190~200g(折干谷150~160g),杂交粳稻每秧盘播芽谷90~100g(折干谷70~80g),每次称好20个秧盘的种子放在簸箕里,用手工均匀地播在20个秧盘中,杂交粳稻称好15个均匀播种。播种后用木板轻轻压一下种子,使着床良好。提倡拌种,将浸种后的稻种在催芽晾干后,用35%春花(丁硫克百威)6g拌种1kg,边加药剂边翻动稻种,直到所有种子表面均匀附着药剂为止,晾放20~30min后播种,可以防治灰飞虱和稻蓟马(在选择药剂及浓度时要慎重)。

1.6秧田管理。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一是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不缺角;二是秧龄适中,一般单季晚稻适宜秧龄15~20d,掌握叶龄3.5~4.0叶,苗高15cm左右(不超过20cm);三是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

1.6.1水浆管理。秧苗二叶一心期以前,沟中灌水平秧板下,保持秧板湿润,秧盘中泥土不发白,促进秧苗扎根竖芽;二叶一心期后间隙灌水,遇暴雨、施肥要灌水护苗;移栽前3~5d排干沟水,以便起苗、炼苗。

1.6.2施肥。一叶一心至二叶期,早施断奶肥,移栽前5d施好起身肥,施用尿素112.5kg/hm2(每次施肥时,灌水护苗,防止肥害)。

1.6.3防病虫害。播种时做到用药剂拌种,秧苗期主要防好灰稻虱、稻蓟马,并做到带药下田。

二、机械化插秧大田耕整

机械化插秧采用小苗移栽,对大田的耕整和基肥的施用要求相对较高,提前10d打草甘膦除草,提前7d打第1遍,提前2~3d结合施基肥打好第2遍,要求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3cm,耕好后沉淀1~2d再插秧,插种时保持水层1~3cm。

三、机械化插秧大田管理

3.1适时移栽。5月底播种,6月15~20日移栽,面积大,可分批播种。栽插规格:常规粳稻行株距30cm×12~14cm,栽插27~30万穴/hm2,基本苗60~90万株/hm2,杂交粳稻行株距30cm×18cm,栽插16.5~19.5万穴/hm2,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

篇2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突破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2]。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加速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工作,推动无为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解决水稻生产“瓶颈”制约问题,无为县农机部门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以示范推广为先导,做了大量宣传与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的大宗产品,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尽管机插秧技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机插秧技术推广面积和插秧机的推广数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现将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优势

1.1机插作业市场广

一是水稻种植面积大。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面积最大、总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面积逾6万hm2,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69.2%,总产量为47万t,占全县粮食总量的90%以上,搞好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前景广阔;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县常年有40万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在家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1.2机插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目前推广的小型插秧机单日可插秧1.33~1.67hm2,高速插秧机单日可插秧6.00~6.67hm2,作业效率是人工手插的20~90倍。以牛埠镇一种粮大户为例,2009年其共栽插水稻33.3hm2,往年33.3hm2水稻请人工栽插,按每天请20人,每人每天栽插666.67m2计算,需要25d才能插完;而采用普通的六行式手扶插秧机,可栽插0.27hm2/h,每天可栽插2hm2左右,只需16d就可插完,极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栽插速度,提高了秧苗的大田适应率,为水稻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由于插秧机操作轻便简单,1~2人就可实现全部操作,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1.3机械插作业效益好,机械技术超于成熟化

目前,购置插秧机可享受50%的购机补贴。2010年,无为县将插秧机补贴专项列出,专门用于推广水稻插秧机,切实做到插秧机补贴优先。因此,在享受50%财政购机补贴的情况下,每台插秧机当年可收回90%以上的投资,有较好的收益。如蜀山镇一农户2009年购置2台井关6行式高速插秧机,除去购置补贴外,只花了9万余元,当年其共栽插水稻面积逾146.67hm2,共获近10万元纯利。随着近几年来县农机推广站的努力,2009年无为县共建立水稻机插秧推广示范片(点)15个,全年实现机插秧面积近2000万hm2,机插秧水稻比普通水稻平均产量增加近450kg/hm2,机插秧技术已逐步得到一些农机户及当地农民的认可,而一些品牌的插秧机的性能也越来越高,适用于田间作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秧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其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二是土地流转难。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少,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已实行规模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资,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强化宣传,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加强示范推广力度,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示范推广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要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3]。在结合该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2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建立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以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引领,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普及,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无为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在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机插秧技术为主要对象,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同时,对采用水稻机插的农机户和种粮户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民使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安排购买机械补贴的同时,适当考虑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以落实好服务工作,增强农机服务体系的后劲。

3.3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加快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进程

一是开展扎实的机插秧技术培训。培训中实行四结合: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成本相结合。二是开展全过程指导服务[4]。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到育秧材料准备等全程介入;从插秧机维修,到秧苗培育、机插及插后管理等全面介入,有条件的地方对大田的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可实行承包服务。通过服务,一方面提高农田科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推广部门的经济收入,以此推动机械化插秧工作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机械化插秧一体化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资源和技术要素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机插秧技术的发展增添后劲。

4参考文献

[1]张军,徐明桃.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宣州区推广应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76-77.

篇3

20余年来,海洋科技查新为申请国家“863”、“973”项目以及在海洋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技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气候异常研究、海洋灾害预警技术研究、海洋安全与海洋防卫战略研究和海洋综合管理研究等海洋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支持,这不仅节约了海洋科研人员查阅文献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让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发展水平;同时也对海洋科技项目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提供客观依据,为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立项的决策提供参考。

海洋科技查新可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等的公正性

篇4

水保育苗基地大多数设在河滩地等地下水位较高、盐碱含量较大的土地上。我县水保育苗基地,自1993年建成以来,经过十几年的生产实践,积累了如下经验。

1种条选择和插穗截取

1.1种条选择

种条品质的好坏,是育苗成功与否的关健,河滩地扦插育苗尤其如此。因此,在选择种条时必须遵循“良种壮苗”的原则。以往我们忽视了种条的选择,很随便地从附近的“四旁”树上采集2-4a生枝条做种条,结果造成扦插苗发芽率低,一般只有50%~60%,苗木高,生长分化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苗木的产量和质量,从1993年互助县陶家寨苗圃的青杨扦插育苗开始,我们选用了阶段发育年轻,生长适宜,木质化程度好的粗壮紧实、无病虫害、侧芽饱满的1-2a生枝条作种条,使水保基地苗圃的新育苗发芽成活率在80%以上。

1.2插穗截取

插穗的截取也是苗木发芽齐,成活率高,提高单位面积产苗量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实践,截取插穗一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2.1在截取插穗时,在插穗上切口以下切下1cm处,必须保证有一颗饱满、无病虫害、无损的侧芽,以保证插穗的发芽率。

1.2.2插穗的长短必须适中,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育苗效果,河滩地土层一般都比较薄,插穗过长会给插穗带来麻烦,同时也浪费种条。但是如果插穗过短,在我省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情况下,将会大大降低其发芽成活率,一般18~20cm的插穗比较适合于河滩地扦插育苗。

1.2.3要选用适宜的粗度,就同一年龄的插穗而言,过粗不易插入地下,且上端切口面大,愈合慢,易发生腐朽感染病害。过细则扦插时易折断,且发芽后生长细弱,易造成苗木分化,一般采用0.70~1.50cm直径的插穗。从苗木的生长情况和对种条的充分利用方面来看都比较适合。

1.2.4截取插穗时,一定要使切口光滑,下端最好切成马耳形,便于插入和愈伤组织的形成,上端对齐,减小切口面,便于较快地愈合。

2插穗处理

截好插穗后,为了使苗木生长整齐,不分化,先要按照插穗的粗细分级,然后以100根为准打捆,以便掌握插穗数量和催根处理。催根处理常用水浸法,即在扦插前将捆好的插穗生理上端朝上,一捆一捆靠在一起,浸泡在流动的水中,注意上切口不要让水淹没,浸泡时间一般1星期左右,不仅可以促使扎根快,发芽早,提高扦插的成活率,而且可以增大苗木的生长量。

3整地作床

河滩地整地要在头一年秋季深翻,入冬后进行冬灌,深翻可以破坏土壤的毛细管,减少土壤盐渍化程度,冬灌后土壤发生冻融现象,可以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地的抗盐碱性,第2年开春以后,地下水位上升以前,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并结合春耕施足基肥,拣掉杂草、石块、碎石后耙细,每5m宽筑地埂作成步道,床长根据地块长短确定,床的方向一般以南北为宜。:

4扦插方法

扦插的方法一般有斜插和直插两种,一般采用直插较好,因为直插有利于切面愈合,根系分布均匀,侧根多,苗木茎部端直;斜插偏根现象严重,侧根少,苗木与插穗形成手仗形曲节,不利于起苗,但是在土层过薄的地块也可采用斜插。扦插时插穗露出地面1~2cm最好,因为露出过长,上端易干枯,切口愈合不良,容易感染病害,外露过少,幼芽受土壤压盖,出土困难,影响发芽率。扦插密度以4500~5000株/667m2,除去步道外,株行距一般为30cm×50cm或30cm×40cm。

5苗木的抚育管理

5.1肥水管理

扦插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后根据降雨情况进行灌溉,在年初适当增加灌溉次数,可以起到淋溶盐碱作用。结合整地,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一般10m3/667m2左右)和化肥(一般尿素5~7.50kg/667m2,二氨7.50~10kg/667m2,磷钾肥15~20kg/667m2)作为基肥,插穗发芽生长后,结合浇水在6-7月份苗木快速生长期用3~4kg/667m2尿素进行1~3次追肥。

篇5

 

水稻新品种通院11是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育成,2008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获吉林省通高产竞赛二等奖。通院11具有高产、稳产、分孽力强、抗稻瘟病、出米率高等特点。在吉林省各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中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深受广大稻农欢迎的理想水稻新品种。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生育期140天,需有效积温2800℃,属于中晚熟品种。

1.2植株性状

在稀植栽培条件下,株高110.5cm左右,主茎14~15叶片,穴有效穗数20~25个,分蘖力强,茎杆韧性好,茎叶浅绿,剑叶长度为中。

1.3穗部性状

每穗平均穗粒数117粒,穗长19.5cm左右,千粒重27.1g,结实率84.2%左右,颖及颖尖黄色,无芒,中散穗型。

1.4品质分析

依据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检测结果,糙米率84%,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0.4%,粒长5.1mm,长/宽1.9,垩白率29%,垩白度.4.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8mm,直链淀粉含量18.3%,蛋白质含量7.5%。达到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

1.5抗稻瘟病性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5~2007年连续三年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种、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水稻新品种通院11苗瘟表现S,(对照品种通35为MS)叶瘟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S)穗瘟表现MR、(对照品种通35为S)纹枯病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R)

1.6产量水平

2005年参加吉林省筛选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145.0kg,比通35(CK)增产5.3%;2006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286.5 kg,比通35(CK)增产8.8%;2007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797.5kg,比通35增产(CK)3.7%,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227.5比通35(CK)增产6.7%,最高产量记录每公顷产量9733.5(吉林省松原市庆丰农科所)。

2.主要栽培技术

2.1精选种子,浸种消毒

播种前要严格精选种子,并晾晒种子1~2天后,用种子消毒剂进行种子浸种和消毒(使用方法参考种子消毒剂说明书),然后进行催芽。论文参考网。

2.2适时稀播,培育壮秧

4月上、中旬播种。规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播100~150克催芽种;盘育苗,每盘播50~60克催芽种;钵体育秧每穴播2~3粒催芽种;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300克催芽种,稀播育壮秧。论文参考网。要适当加大通风练苗防止徒长,要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2.3适时插秧,合理稀植

5月中、下旬插秧。易采取12×6寸、9×8寸、9×6寸的宽行超稀植栽培,每穴2~3棵苗。

2.4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施肥要采取前控、中足、后保的施肥原则,达到壮杆大穗之目的。中等肥力稻田,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有效钾80公斤、有效磷70公斤。耙地前施底肥50%氮肥、100%磷肥、67%钾肥;6月20~25日,分蘖盛期施30%氮肥;7月10~15日,幼穗分化初期施穗肥20%氮肥、33%钾肥;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2.5节水增温,适当晒田

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晒田后及时灌水,后期间歇灌溉。论文参考网。

2.6综合防治病虫害

要及时防治水田杂草和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蟓甲、螟虫等危害,确保丰收。

参考文献

[1] 杨银阁等。稻萍蟹农业生态模式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007.6,24-26.

篇6

水稻的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极大,合理的栽插密度是水稻高产栽培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贵州省水稻种植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其间有不同的种植密度。随着水稻科学的发展,水稻合理密植的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

1贵州水稻种植密度的发展

1.1常规稻高秆时期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贵州传统种植的水稻均属高秆品种,农民的插秧规格基本是“肥田稀大窝(斗底)、瘦田升子底”,株行距约为(20~33)cm×(20~30)cm,每穴插5~7株,密度为10.5万~22.5万穴/hm2,基本苗75万~150万株/hm2,有效穗120万~150万个/hm2,产量为3000~6000kg/hm2。

1.2常规稻高秆变矮秆时期这一时期为1975~1984年,是贵州地区水稻种植的第1次绿色革命,贵州省相继从省外引进了农垦8号、湘东、桂朝2号、铁青和自育的黔幅、761号等矮秆品种,插秧的密度也有了很大改变,推广的规格约为26.4cm×16.5cm,密度为22.5万穴/hm2,穴插5~7株,基本苗达112.5万~225万株/hm2,有效穗300万~375万个/hm2,产量为7500~10500kg/hm2,此期贵州水稻单产得到跨越式发展。

1.3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是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也是贵州水稻种植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水稻插秧的密度和基本苗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最根本的改变是将常规稻传统的穴插多株改为插单株,以主茎成穗为主改为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技术。配套技术强调撒稀秧,培育多蘖壮秧,稀插,早插,早发。20世纪80年代后贵州地区推广普及两段育秧,特别是成功地育出了7~8叶多蘖壮秧后,就形成了贵州特色的合理密植宽窄行的规格(20+26.4~30)cm×16.5cm,穴植单株(少蘖苗插双株),密度为24万~26.3万穴/hm2,基本苗27万~30万株/hm2。杂交稻的有效穗达270万~300万穗/hm2,高产田产量可达11250kg/hm2以上。如安龙县木咱镇1990~1993年完成的200hm2稻麦两熟的吨粮田,水稻平均单产达11265kg/hm2,还出现很多12000kg/hm2的高产田,全县水稻总产达6000万kg,平均产量6000kg/hm2,是水稻最稳定的高产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育秧技术的改善,常规稻也能育出多蘖壮秧,提高成穗率,如桂朝2号达到12蘖(汕优63单株成穗为13蘖)。

1.420世纪末期至今该时期水稻种植密度特点主要表现为插秧密度减少,一般特等肥田株行距33cm×31.6cm,密度为7.65万穴/hm2,中上等田株行距26.4cm×23.1cm,密度为16.5万穴/hm2,杂交稻基本苗只有9万~22.5万株/hm2,常规稻基本苗45万株/hm2。

1.5全国超级稻成规模推广时期由于超级稻的叶面积系数要比一般杂交稻大1~2倍,因而提出了“宽行窄株”的措施,促进水稻群体稳健发展。一般肥力中等田块行距为30cm,株距为13.2~15cm,密度为27万~30万穴/hm2。高产田的基本苗仍保持105万~150万/hm2,穗苗比为(2~3)∶1,产量为9300~17760kg/hm2。据报道,2006年贵州省贵阳、遵义等地在水稻增粮工程项目中也出现了13500kg/hm2的高产记录。在超级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引导下,国内先进地区水稻单产出现了新的飞跃。

2安龙县水稻合理密植规格的展望

目前贵州省安龙县的水稻生产应从稻麦两熟的耕制出发,既要充分利用两段秧培育中、大苗多蘖壮秧的优势,又要适当提高单位面积的基本苗,还要改方形栽培为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优化群体结构,增加光能利用率,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达到高产,同时还要作省工、高产、高效等综合研究,以便为农民所接受。2.1安龙水稻生产适宜的基本苗数采用生产吨粮田的栽培理论,即“中稻的高产栽培应依靠以一次分蘖为主的增产作用”,以蘖代苗夺得高产。同时将现有基本苗从18万株/hm2提高为30万~45万株/hm2,这样在增加一次分蘖成穗的同时,不会增加大量秧田和种子用量,易被农民接受。

2.2普及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用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代替当前的方形插秧规格及残留的宽窄行的方式。具体规格应为(30~33)cm×16.5cm,高秆品种行距适当加宽,中秆种品种行距适当缩小。实现上述插秧规格的调整,结合选用适合当地高产高效的品种、培育壮秧,改超量使用分蘖肥为补施中后期的穗肥和粒肥,推行好气性灌溉等系列关键技术,促进水稻高产。

参考文献

[1]邹文斌.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J].耕作栽培,2006(5):1-5.

[2]苏祖芳,霍中洋.水稻合理密植研究进展[J].耕作栽培,2006(5):6-9.

篇7

1 回答好三个问题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为跨产业、多领域的科技集成与融合[1],其复杂性、专业性与深奥性远超传统农业技术,也超出一般受众的知识范畴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不像传统农业技术那样容易说清楚,仅介绍研究成果本身还不够,至少要回答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来龙去脉,帮助受众理解和消化有关内容;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点明具体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个问题就是阐述该成果的重大意义与应用价值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影响。

以《农民日报》对“麻育秧膜”的报道[2]为例,开篇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垫在我们水稻育秧盘里,不但能保护秧苗,还能保证机插不散秧,特别方便”。然后围绕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立项研究?“在传统的育秧环节中,一直存在着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运秧不便、漏插率高等问题。有时,农民们已经准备好了插秧机,可由于育秧盘不给力,散秧多,只能临时又改用人工插秧。这也成为了制约水稻机插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环保型麻地膜,同时进一步改变配方和工艺,研制出适宜育秧育草的麻纤维育苗基布”,“属于国内外首创”,“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机插秧早插早发高产;同时,育成的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整齐健壮,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机插,易取秧、运输和装秧,省工节本。更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证了插秧机在插秧时易分秧,对秧苗的伤害更轻,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显著提高水稻机插效率和质量”。看完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对“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

2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话题

将科技成果与当前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进行报道,可提升成果传播的效果。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的体现。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表面上与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并无关联,但实际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是慧眼识“珠”,找出这种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成果进行报道。

以《农民日报》对“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报道[3]为例,原题为“加工所‘GTF的结构解析与功能评价项目’荣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般受众从题中看不懂“GTF”为何物,也看不出“GTF”与自己有何关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制剂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农民日报》在报道时将获奖成果与大众普遍关注的糖尿病联系起来,取题为“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紧紧围绕该话题展开报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关注。

3 注重从学术论文和会议中挖掘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或进展的一种常见形式,尤其是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论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进展的展示。因此,学术论文本身就具有新闻性,其中包含着“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转换,就可编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稿。目前,国内对发表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子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论文进行新闻报道较为重视,对其他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新闻报道相对弱化。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国内与国外存在时差,对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搞清楚对应国内的时间,提前准备好新闻稿,并与杂志出版时间同步发稿,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以《科技日报》对在《科学》杂志发表有关“H7N9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论文的报道[4]为例,由于当年我国内地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关注,其中该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播是焦点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相关科研人员与《科技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记者密切沟通,在前一天精心准备新闻稿件,几乎与同时见报,并且刊登在头版报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学术会议是相关领域科技专家汇聚一起,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讨的一个学术平台,不仅有科研进展的报告,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建议,蕴藏着很多科技新闻,但报道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众关注的问题,提炼核心内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亮点。以《光明日报》对“第五届全国蔬菜规模化高效育苗技术经验交流会”的报道[5]为例,会议内容很丰富,既有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又有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光明日报》报道时聚焦蔬菜育苗产业的制约因素,阐述了这一产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并提出我国蔬菜育苗技术亟待创新的重点,为行业受众尤其是科技人员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节点

农业科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不确定性,但作为农业科研项目又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因此要全过程跟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并利用阶段性项目推进会、进展汇报会、国内外相关领域研讨会等机会不失时机地报道科研项目的重大进展。同时,在报道时要有所选择,可能细数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点到,应突出其中一项重要进展,并说深说透,否则会给人“零零散散”和“平平淡淡”的感觉,印象不深。以《中国科学报》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一年来进展的报道[6]为例,该项目在2012年启动,2013年召开项目推进会,会上6个课题研究团队分别汇报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进展,合计大大小小的成果多达数十个。但《中国科学报》仅选择了其中一项相对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国突发灾害数据库初步建成”作为主题展开报道,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此外,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更有针对性,传播效果也会更好。以《新华社》对“水稻钵苗机插新技术”的报道[7]为例,该技术据称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已在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科研团队利用5月份东北水稻育秧季节,在黑龙江垦区组织召开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邀请《新华社》等媒体观摩报道,介绍该技术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让人感到很接地气。

5 融科学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篇8

1机插秧的优势

(1)插秧成本低。现在一般手工插秧作业收费1 500~1 800元/hm2左右,而机插秧作业费750~1 050元/hm2左右。

(2)减少育秧田。可增加育秧田的小麦种植面积,效益高。机插秧的秧池田与大田用地比例为1∶100~120左右,而手工插秧的秧田与大田用地比例为1∶15~20左右。由于增加了减少的育秧田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小麦产量效益,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稻育秧成本和用地成本。

(3)避防病虫害。机插秧育秧秧期短,育期推迟,错开了水稻病虫的生理发生周期,因此病虫害轻,用药次数减少,稻谷农药残留低,提高了水稻品质。

(4)稻米品质好。因机插秧行距较手工秧大,株行距比例适中,通风透光条件好,光合作用强,生产的稻谷不仅产量高且米质好。

2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2.1育秧标准

(1)专用软盘。水稻机插秧专用塑料软盘规格为长58cm,宽28cm,杂交稻大田机插秧需塑料软盘苗225盘/hm2左右,粳稻品种需塑料软盘苗375盘/hm2左右。

(2)标准秧块。水稻机插秧秧苗是以土壤为载体的标准秧块秧苗,标准秧块长58cm,宽28cm,土层厚度2.0~2.5cm。秧苗秧块过大或过小容易导致机插上秧后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过厚过薄会造成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因此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插秧塑料软盘育秧。

(3)合格秧苗。合格的机插秧秧苗标准是:秧龄18~20d,苗高12~15cm,叶龄3.5~3.8叶,盘根厚度2cm,生长健壮,均匀一致,根系发达,盘根紧密。

2.2技术要点

(1)营养土准备。每公顷大田备足1 500kg高质量营养土。及早准备,选用中壤,碎土过筛。选择适合的床土,一般选用疏松肥沃质地适中的菜园中壤土,或腐化较好的旱田耕作层土壤来配制营养土,于冬前年初,在做秧床土壤里施入适量的腐熟人畜粪和过磷酸钙培肥土壤。在播种前20~30d选择晴天取土晾晒、粉碎、过筛,土要细匀,粒径大小在0.3~0.4cm左右,此土占60%以上比例,最大粒径不得超过0.5cm,要求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而后进行覆膜堆闷。落谷时有条件的在100kg营养土中拌旱秧肥5kg,起到培肥、调酸、保湿、防病壮秧的作用。

(2)苗床准备。选好床地,精细整床,施足底水,床土消毒。选择背风向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能排能灌的菜园地作育秧池,年前施肥,耕翻风化,年后碎土整平。播种前开沟作畦,做好秧板,畦面规格为:畦面宽1.3m,沟宽25~30cm,沟深15cm;四周沟宽30cm,深20cm;秧板制作要求实、平、光、直。同时,浇施底水至饱和状态(手指能轻轻地插入土中),并使用600~800倍液的敌克松消毒。

(3)材料准备。①软盘准备,每公顷大田一般准备软盘225~450张;②薄膜、稻草、鲜麦秆等辅助材料;③种子准备,应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中熟、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用种量杂交稻22.5kg/hm2,粳稻45~60kg/hm2。

(4)装营养土。在播种前用100~120kg营养土,加0.5~0.8kg旱秧剂进行药土混均,均匀撒入软盘内,厚0.20~0.25cm,用木板刮平或刮去多余营养土,然后用喷雾器浇湿底土即可播种。

(5)摆铺软盘。盘盘紧贴,盘面平整,按软盘规格28cm×58cm在秧床上顺放4张,或者横2张进行摆放。

(6)播种覆土。水稻播前要进行浸种、催芽,芽谷不可太长,否则,不易播种,同时要求稻种发芽率高。具体要掌握:适时播种,根据秧龄期18~20d安排播期;浸种催芽;适宜播量,播种时采取称量播种,每盘芽谷播量控制在120~150g,力求细播匀播;薄土盖种,化学除草,播种后用未加装秧剂的原备细土,均匀撒入盘面盖种,盖土厚度0.2~0.3cm,即以看不见种子为宜。盖土后用600~800倍液的敌克松水剂喷湿盖土,再用35%的丁苄粉剂10g,对水5~7kg均匀喷施,不能重复使用,以免造成药害伤芽。

(7)覆膜盖草。在覆膜前,排干沟里积水,并在软盘上稀放芦苇杆或鲜麦秆,以防薄膜紧贴盘面上造成烧芽,覆膜后在秧板上加盖稻草,防止烈日高温灼芽,雨后应及时检查薄膜上有无积水,以避免闷种烂芽;在膜四周用土壅紧踏实,并投放毒饵防鼠害。

(8)苗床管理。苗床期间目标是培育壮苗,管理上主要是保温保湿,施药杀菌,增施肥料。做法是:①控制温度。秧苗在一叶期以前要盖好膜,以保湿为主,温度控制在35℃以内;一叶期至二叶期温度控制在20~25℃,齐苗后揭膜;二叶期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保温,并喷施敌克松防治青黄枯死苗,三叶期后不再盖膜。②肥水管理。肥料管理上要及时追施断奶肥,一般在一叶一心期(播后7d后)施用。秧池田用腐熟的人粪肥7 500kg/hm2对水15t或用尿素75~105kg/hm2对水7 500kg,于傍晚浇施;看苗施好送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水管理上,晴天保持半沟水,若中午秧苗卷叶时,可采取洒水补湿。移栽前3d不上水。

3大田栽培管理

(1)插秧。插秧机的栽插深度按农艺生产要求为:不漂不倒,越浅越好。坚持薄水移栽、活棵、分蘖。机插秧的返青缓苗期相对于手插秧较长,活棵分蘖期推迟2~3d。在栽插后7~10d内基本无大生长量。

篇9

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宣州区自200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将其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 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篇10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2.5病虫草害防治

2.5.1杂草防除。机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长慢。在栽前封闭化除的基础上,栽后8~9d应补施1次除草剂,以确保除草效果,即结合第1次施用分蘖肥,撒施苯噻苄600g/hm2。

篇11

1海南水稻发展概况

水稻是海南岛传统的农作物,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据农史研究,3 000多年前的原始农业已有水稻栽培。海南的光、温条件优越,野生稻类型多样,水稻种质资源丰富,明代有水稻品种70个,民国时期有240个,20世纪70年代有560个[1]。近期,优质、丰产的常规品种、杂交组合不断增加,是我国水稻育种的资源库。海南水稻播种面积由增加到减少,总产由增加到基本平衡,单产在逐渐增加。播种面积的减少与海南农业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导向有关。但是,海南是农业人口为主的省份,农村居民约占总人口的72.25%[2];从长期战略与社会稳定以及气候方面选择,水稻仍是海南面积最大作物,农业地位不可动摇。海南由于人均水田面积少,农民生产水稻主要是解决口粮问题,造成长期以来,水稻生产管理粗放、栽培技术低。在人口日益增多、播种面积又逐年减少的局面下,粮食明显不能自给。因此,只有不断更新水稻品种,接受新的栽培技术,才能增加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

2优良水稻品种(组合)的选择

优良的水稻品种(组合)选择,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首要条件。目前,水稻品种(组合)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海南省下属各市县的农技部门应做好引种、试种、示范推广,帮助农户选好种、用好种。目前海南早稻推广的杂交稻组合主要有Ⅱ优128、特优128、特优721、粤杂922等组合;晚稻主要有博Ⅱ优15、博优225、博Ⅱ优134等组合,常规品种主要有特籼占25、桂农占、科选13等。根据适应性不同,各地区应坚持优中选优,而且选择的品种(组合)要耐肥、抗倒,耐热性好,抗病性强,而且要不断尝试新品种(组合)。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适当安排播种期

海南岛面积不大,但是冬季、早春气候,东南部和西北部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安排合适的播种期,确保苗期的安全和季节安排。

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早稻播种一般安排12月中旬,晚稻安排在6月上、中旬;海南岛的西北部早稻播种一般安排在1月中、下旬,晚稻安排在7月上旬。

3.2科学催芽

目前我省农民催芽方法比较简单、缺乏科学性,在早稻遇到低温时经常出现烂种、出芽慢、质量差的情况。比较科学的催芽是采取多浸多晾。催芽的步骤为:1 000倍的多菌灵泡种12h清水洗干净晾12h清水浸12h晾12h清水浸12h晾干催芽。催芽一般用润湿麻袋包裹好,进行催芽,这种催芽方法虽然有些繁琐,但难度不大,农户也容易接受,目的是使种子出芽一致,秧苗生长均匀。

3.3科学管理

3.3.1苗期管理。播种前1d先将秧地整好,杂草除净,畦面宽一般为1.5m,秧地施复合肥75kg/hm2。早稻播种时如遇低温,必须及时用地膜覆盖,回温后或晴天要把畦面两端膜揭开,如果气温高,要把膜全揭开;晚稻播种时如遇雨天,也应采用地膜覆盖,以免雨水冲散、流失,但雨天过后要及时揭膜。秧地显绿后,开始灌跑马水,保持秧田湿润;秧苗长到2叶1心时,灌好1层浅水,施尿素75kg/hm2;插秧前3d左右,再施75kg/hm2尿素做为送嫁肥,秧地保水2cm左右至插秧,每苗争取带蘖到本田。

3.3.2田间管理。①插植疏密合理。目前,我省农民插秧普遍存在过密,而且一蔸多苗,这样不利于管理,又浪费种苗。一般杂交稻采用单、双苗插植,常规稻2~3苗插植;插植规格一般采用20cm×20cm、20.0cm×16.7cm、16.7cm×16.7cm等3种规格,沿海地区适当采用密植,山区可适当疏植。②科学除草。在插秧后5~7d,配合本田第1次施肥,将60%丁草胺1 500g/hm2和肥料混合均匀施,保水4~5d,并尽量避免田间农活操作[3]。③肥水管理。施肥原则为:采用前攻中稳后补。不同品种(组合),不同的生长环境、条件,根据禾苗长势可酌情增减。基肥:在拖拉机整地前施农家肥7 50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或拖拉机整地后施复合肥225kg/hm2,然后耙平)。追肥:第1次追肥在插秧后5~7d,这时施复合肥75kg/hm2、尿素150kg/hm2,目的是促进早分蘖,而且早生快,发对抑制杂草生长有很好的效果;第2次追肥施复合肥75kg/hm2加尿素112.5kg/hm2,主要是进一步促进分蘖,并达到够苗目的。钾肥:海南土壤普遍缺钾,钾肥的合理使用很重要。一般在插秧35~40d追施氯化钾或氧化钾150kg/hm2,以达到壮秆、结实率高、增强抗性和米质的目的。穗粒肥:在水稻抽穗扬花时,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可以追施尿素60~75kg/hm2,并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以达到促花护花养花、

延迟功能叶衰老、促进子粒饱满的目的。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扶秧,浅水促蘖,干湿交替管理。在秧苗达到600万株/hm2后,开始晒田。晒田主要根据水稻生长状况、水分管理情况、区域性土壤性质划分:对于山区,土壤肥力好,水分充足、禾苗长势过旺的田块,要争取重晒;对于肥力一般,缺水、禾苗长势一般的田块,可以轻晒。晒田过后回水,在幼穗分化至抽穗灌浆期,保持浅层水,灌浆后保持干干湿湿至成熟,收割前5~7d断水,以便收割操作。

3.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以防为主、治为辅,各地区要积极配合当地植保部门,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做好预防工作。一般在秧苗期,要注意稻蓟马、叶瘟,防治用药主要有吡虫啉、杀虫双、三环唑;在禾苗分蘖营养生殖期,要注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危害,这时期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叶枯、叶瘟,防治用药主要有三唑磷、杀虫双、井冈霉素、叶青双、三环唑;抽穗至成熟期,应当注意三化螟、稻飞虱危害,病害主要注意穗颈瘟,防治用药主要有三唑磷、杀虫双、扑虱灵、三环唑。在苗期和插秧时,要注意田螺危害,主要防治农药有密达刹螺剂。农药用量主要参考说明书并咨询当地植保部门。

3.5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后,由于海南风雨较多,所以要注意观察天气,收听天气预报,抢在晴天及时收割,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篇12

水稻大棚育苗能培育壮秧,插后返青快。如果秧苗不健壮,属“三类苗”,则插后管理拖后,待其成壮苗后,再对本田施肥施药,否则易造成肥害药害,成为病苗,严重的会死苗,造成生产损失。现将桦川县水稻大棚旱育秧情况总结如下。

1旱育壮秧标准

(1)壮苗生态标准。中苗,株高13~14cm,秧龄30~35d,叶龄3.1~3.5叶,茎粗2.5mm,根10~13条,百株地上部干重在3g以上;大苗,株高17cm,秧龄35~40d,叶龄4.1~4.5叶,茎粗3mm,根13~15条,百株地上部干重在5g以上。这样的秧苗插在本田后,返青快,分蘖早生快发,利于后期孕大穗抽齐穗,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2)壮苗外部形态标准。根旺而白,利于返青;苗挺叶绿,秧苗生长健壮,用手扫压立即起立;秧龄适宜,秧苗不能缺龄、超龄,否则插到本田不利于生长发育;均匀一致,秧苗高矮、粗细一致,没有“三类苗”,即楔子苗、病苗、徒长苗。

2大棚育苗的优点

(1)大棚育苗经过秋翻地、秋做床、秋建棚工作,在3月末至4月初,就可以清除置床积雪,提前10~15d用塑料扣棚预温。大棚内温度上升,当气温稳定通过5℃,棚内置床温度12℃以上时开始播种,4月18日结束。而小棚只有等待自然解冻后,才能育苗,育苗结束时间在4月末,大棚育苗可抢积温200℃以上,以利于水稻在霜前成熟。

(2)大棚内空间大,便于人工或机械操作,可在大棚内进行做床、摆盘、盐水选种、播种、覆土、浇水、施肥、喷药等作业;而小棚要把这一切做完才能插竹片,扣棚。

(3)大棚保温好,光照好,增温快。水稻播种后,在4月10日前播种的,采用三膜覆盖增温,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苗床保温效果好,有利于提高苗床温度,使种子根发育健壮。大棚面积大,采光面积也大,能加快秧苗叶片的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质,促进秧苗的生长发育,同时促进棚内增温。桦川县所在积温带,属典型的寒地稻作区,春季常有倒春寒现象发生,观察天气预报,如果有霜冻发生,要在大棚内采用小型炭火炉,升温1h,或用液化气炉烧开水30min增温。小棚育苗,棚内空间小,中间也没有田间道,不可能用以上措施保温、增温。

(4)大棚育苗通风及时,能培育带蘖大苗。大棚内放2支温度计,一支放在距棚头20m、距中间道30cm处吊挂,另一支(用支架)放在秧苗下1cm处,以便观察棚内温度。大棚通风可采用肩部通风、侧门通风、拉裙式通风等,以保证秧苗各时期的温度指标。在秧苗1叶1心时前棚内温度在20~30℃;2叶1心时,棚内温度25℃,过高容易出现早穗现象;3叶时,棚内温度22~25℃,如果夜间有霜冻,注意夜间闭棚,如果没霜冻,棚外气温在10℃以上时,可昼夜通风炼苗,旱长根,湿长叶。秧田管理坚持“宁冷勿热”的原则。三叶期以后,苗床尽量少浇水,注意旱育壮秧。秧田浇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叶尖是否有水珠,二看床面是否发白,三看中午叶片是否打卷,如果表现缺水,一次浇足浇透,但不可大水漫灌。小棚面积小,通风不及时容易造成弱苗、病苗,很难培育出带蘖大苗,如果长大秧不带蘖,即为徒长苗,茎节分蘖少,生育后期易倒伏。

(5)大棚能旱育壮苗。大棚育苗,多采用集中育苗,高台育苗,床面高出地面30~50cm,以确保旱育壮秧;而小棚育苗往往在本田,多数小棚没做高台,这样在春季灌水泡田时,苗床地易进水,成为湿润育苗或水育苗,达不到旱育壮根和旱育壮秧。壮苗根系发育好,白根多,在10条以上。根系长而壮,茎粗在3mm左右,百株地上部干重3g以上,这样的秧苗插秧后,抗低温能力强,很快返青分蘖,如果有伤根现象,新根长得快,返青后,很快进入分蘖期。而小棚的苗一般叶龄在2.5叶,秧龄26d左右,秧苗不足月,插秧后,抗外界低温能力弱,延长了返青期,推迟分蘖期。有伤根的秧苗或伤根严重的弱苗,插秧后,生新根慢,新根下扎泥中才能完成返青。因此,地上部表现为黄叶,甚至心叶也枯萎,造成弱苗或死苗现象。 转贴于

3大棚育苗技术

(1)建钢架结构大棚。长60m,宽6.0~6.5m,高1.8~2.2m。这样的大棚能育2hm2本田所用秧苗。大棚不应过宽过高,否则在北方寒地稻作区,春季有的年份降大雪,会压倒损坏。大棚虽然造价高些,但效益好,可使用多年,缓解春季农忙。而且在稻苗插秧后,种植油菜、油豆角、黄瓜、西红柿等,可增加经济收入。

(2)做床。置床高30~50cm,旱整地、旱做床,苗床要“平、直、实”。平即10m2内高低差不超过0.5cm;直即苗床四周边缘要整齐一致,10m内误差不超过1cm;实即苗床要求上实下松,松实一致,有利于秧苗根系下扎,吸收水分和养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