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2-08-19 01:49: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路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路规划设计

篇1

公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路面设计、安全设施、构造物位置及形状设计),前期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公路工程项建设的重要条件。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

1.公路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绿化

1.1自然环境调和

公路的兴建经常破坏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平衡状态,通过适当规划公路绿化,可解决破坏当地自然生态平衡及与自然环境不调和的感觉,使公路融于自然环境之中,达到相得益彰之效,并且能减少灾害发生。

1.2生活环境调和

人类大肆的开发利用绿地,已使生活环境的绿色资源逐渐减少。公路绿化可为单调的道路平添绿意,也具有削弱车辆噪音,及吸收车辆废气,净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1.3稳固边坡

的边坡长期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散落等侵蚀现象,增加了养护的难度,而边坡植被可达到水土保持、稳定边坡的目的。

1.4视线诱导功能

合理规划苗木栽植位置,有助于引导驾驶员视线,集中注意力。公路沿途连续的植物绿带,可以显示公路线形变化,使驾驶员预判前方线形走向,避免弯道突兀出现。

1.5防止事故发生

中央分隔带规划整齐的花木绿带可以有效遮蔽对向车辆灯光,起到防眩作用,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边坡栽植的柔韧性强、耐冲撞的灌木丛,为失控车辆提供了缓冲地带,有助于减低伤亡程度。

1.6协助休憩

公路沿线由植物营造的绿意盎然的环境,能有效消除驾乘人员长途旅行的疲劳。通过园林规划的服务区,为暂停休息的旅客提供了优美的休憩场所。

1.7调整景观

借助密集连续的绿墙遮掩路旁不雅观的景物,达到美化路容的效果。通过规划公路绿化,可降低公路所造成的不协调性,将公路融入当地景观中,加强景致特色。

2.公路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公路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及其使用任务和功能,合理地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保证线形的均衡性。不同的路线方案,应对工程造价、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重大影响因素进行多方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路线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三个面应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路线的整体协调,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应考虑车辆行驶的安全舒适性以及驾驶人员的视觉和心理反应,引导驾驶人员的视线,保持线形的连续性,避免采用长直线,并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2.1公路路线与地形类别

公路路线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平原区路线、丘陵区路线和山岭区路线,其特点如下:①平原地路线。因平原区的地面高差变化微小,其平面线形可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在避让局部障碍物时要注意线形的连续、舒顺。②丘陵区路线。选线活动余地较大,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设计中应注意:第一,路线应随地形的变化布设,在确定路线平、纵面线位的同时,应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同时还应注意纵向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废方和借方。第二,平、纵、横三个面应综合设计,不应只顾纵坡平缓,而使路线弯曲,平面标准过低;或者只顾平面直捷、纵坡平缓,而造成高填深挖,工程过大;或者只顾工程经济,过分迁就地形,而使平、纵面过多地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指标。第三,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汽车专用公路和二级公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或高架桥的直穿方案;三、四级公路则宜采用绕越方案。③山岭区路线。山岭地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必要时横越山岭。按路线通过部位的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线形。第一,沿河(溪)线:沿河(溪)线是沿河谷两岸布线,设计中应处理好河岸选择、线位高低和跨河地点三者间的关系。第二,越岭路线:主要指翻越岭顶的线形,在设计时,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案三者间的关系。越岭路线的纵坡应严格遵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一般不应设置反坡。第三,山脊路线:当路线走向与分水岭方向一致,且分水岭平面不迂回曲折,各垭口间的高差不过分悬殊时,可采用山脊线。选线时应处理好控制垭口、侧坡选择以及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三者的关系。

2.2公路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路线基本走向应根据指定的路线走向(路线起、终点和中间主要控制点)和公路等级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结合铁路、航运、空运、管道的布局和城镇、工矿企业、资源状况以及水文气象、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由面到带,从所有可能的路线方案中,通过调查、分析、比较,确定一条最优路线方案。在路线走向和公路等级确定后,应对全线总体布局作出设计,其要点如下:根据地形特征,确定地形类别和计算行车速度;路线起终点除必须符合路网规划要求外,对起、终点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形必须作出接线方案和近期实施的具体设计;合理划定设计路段长度,恰当选择不同设计路段的衔接地点,处理好衔接处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形设计;根据交通量及运行需要确定车道数;调查沿线主要城镇规划,确定同其连接的方式、地点;调查沿线交通、社会、自然条件,确定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及其同连接道的连接方式;根据公路的功能,确定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以及停车区、服务区等的布局与位置;对收费公路应在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收费形式;应综合考虑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站、大型桥梁、隧道等的位置和间距,以保证交通运行安全所需的最小距离;拟分期修建的工程,必须在按总体规划的技术标准作出设计之基础上,制定分期修建方案并作出分期实施的设计。

3.路基边坡处理与环保

路基边坡形式是影响公路景观的主要因素。路基边坡坡率及形式的选择不仅影响边坡的稳定,同时也影响环境保护和景观效果。边坡坡率应灵活自然、因地制宜,尽量使边坡外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看不出明显的人工痕迹。在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周围环境特点对每个边坡逐个研究确定适宜的边坡形式和坡率。对于挖方边坡坡脚、坡顶取消人工痕迹过重的折角,而采用贴近自然的圆弧过渡,以达到与路线所经自然地带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对于部分低填或隧道进出口填方路段,放缓边坡或直接填平进行植草绿化处理。这既有利于路堤与原地貌融为一体,使填筑痕迹得以遮掩;同时也增加路侧净区,形成一定的行车缓冲带,使过往车辆驶离路面后有一个安全的感觉。

公路设计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理念并不是试图去创建一个新的标准,而是建立在灵活应用现有的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公路设计人员应在严格遵循项目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独创性及灵活性,以规范为依据,在标准范围内灵活应用设计指标,切实设计出既能满足使用功能,又能确保安全运营,同时还能很好地融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公路。 [科]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8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环保理念与各行各业的结合日益密切,在公路设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公路建设对环境有着很大影响,若不是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极可能带来严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高速公路建设的时候,应当把规划设计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低碳的公路设计理念,打造生态公路,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1 环保理念及其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提出

1.1 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主要手段包括行政管理、工程技术、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社会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进行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合理利用资源,寻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全世界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保护环境、保证社会发展,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提出环保理念,强调在各行各业规划建设中融入环保理念,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环保理念在社会建设中的应用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切实践行,是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

1.2 环保理念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提出

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建设与使用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公路施工与使用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周围环境,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高速公路建设与使用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空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态环境、声音环境等领域。例如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周围植物被破坏,挖运残土、废弃垃圾等随意堆放,造成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为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困扰。此外,高速公路施工对周围土体有一定扰动,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生态景观环境影响巨大。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车辆尾气排放和噪声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建造良好的公路景观,减少施工扬尘、车辆尾气排放等各种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需要对高速公路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融入环保理念,打造生态公路。

环保理念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融入是可持续发展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公路的重要方式,符合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是一种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2 环保理念下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探讨

环保理念下的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实际上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资源消耗。要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消耗,不是单纯地只考虑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问题,而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上统筹考虑公路设计及其影响,结合公路建设活动情况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公路施工与运营维护方案。为了满足环境保护和公路使用等各方面的要求,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应当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遵守相应的设计原则,采用有效的设计措施,利于生态公路目标的实现。

2.1 设计要求

环保理念下的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与传统的公路设计有明显的区别,不仅要考虑公路功能、质量等方面要求,更要考虑公路景观设计和资源节约等问题,所投入的精力、物力是传统公路设计无法比拟的。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本着尽职、敬业的精神,对公路工程建设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地质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勘察,使公路工程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协调发展。设计人员需要对高速公路项目本身特点、周边环境、生态、污染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引入的外来植物种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对当地原有植物生存造成威胁,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事前规划设计中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2 设计原则

2.2.1 环保原则。用环保理念指导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遵守环保原则是必然的。在环保原则下,高速公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公路施工与使用对空气、水土、固体、生态景观等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公路设计方案,达到最大节约、最小占用的效果。同时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阶段要进行环境防治方案的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如生物工程,在高速公路两侧种植绿化植物,尽最大努力保护高速公路周边环境。

2.2.2 因地制宜原则。公路施工对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扰动,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此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应当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当地地形地貌的破坏性扰动。比如,进行高速公路选线设计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貌和地质情况,既要选择最短线路,又不能过多地穿越山体,以免增加工程量,为公路施工带来困扰。

2.2.3 经济适用原则。高速公路工程是一项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从项目立项到运营,整个过程中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其中建设材料的花费尤其大。为减少成本支出,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应当遵守经济适用原则,合理设计公路线路,科学进行组织设计,在满足公路使用寿命和质量要求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建设资金投入。

2.3 设计措施

2.3.1 公路线路规划设计。高速公路的选线是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保证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符合使用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速公路路线要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气温、植被等因素,确保路线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路线应与人口密集地带保持适当距离,避让大的村庄、学校、医院及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合理设置通道,以保证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交往的需要。

2.3.2 公路路基工程设计。对高速公路路基横断面进行规划设计时,在保证安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断面参数,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高速公路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不与现有的农田灌溉体系发生干扰,路面径流不直接排入养殖业水体。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时应尽可能做到填挖平横以减少取土,取土坑位置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尽可能从荒田或低产田取土,并采取复耕措施或改造成养殖区,做到统筹规划、综合利用。

2.3.3 公路景观设计。高速公路景观是规划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速公路景观进行设计,要采用两项措施:第一,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公路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高速公路建设经常占用很多的自然资源,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比如,高速公路如果占用了湿地环境,就应当就近建设相应面积的湿地,以免湿地功能受到影响。倘若高速公路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应当通过规划设计恢复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二,充分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绿化。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要以沿线两侧的可视环境特点为依据,使后期营造的公路景观与原有自然景观协调一致。大力进行绿化,植树、植草等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防尘、减噪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中央分隔带植树还起到防眩功能,对于邻近风景区、度假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区的路段,种植隔声绿化林带还能有效地降低噪声。

2.3.4 公路安全设计。公路安全是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的基本立足点,确保交通安全是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防撞能力,路基两侧可以采用新型分离式新泽西护栏。在公路两侧,道路绿化可以采用单侧护栏单侧绿植的方式,一方面考虑了公路道路绿化防眩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路容美观需要,很好地减少了高速公路施工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高速公路质量问题,在规划设计中,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公路路面、路基材料,确保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和路面平整度,以免出现下陷、裂缝等质量问题,创造良好的道路安全条件,保证高速公路的使用年限,减少资源消耗。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将公路规划设计与环保理念结合起来,有利于打造生态公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在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应当基于环保理念进行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在搞好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王炳安.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6).

[2] 肖莹,宋娟.浅析公路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价值工程,2010,(10).

[3] 吴春来.公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

[4] 汪源.关于公路规划设计中环境问题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

篇3

公共交通是城市基本构成之一,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它的发展与城市功能发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因此要做好城市交通线路的设计规划工作。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交通路线布局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的节约和能源消耗的降低,进而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1 公交线路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1.1 设计目标

公交线路规划设计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一方面是规划设计要努力吸引乘客,确保公交运行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从而较少公交体统耗费,提升公交公司效益。另一方面是优化城市人们出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实现人们出行、交通布局和城市主体运行的统一,进而实现社会效益。

1.2 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大城市公交线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再加上城市公交线路网整体构成复杂,因此要保证线路规划设计达到最优效果具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时,仍要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公交线路开创目的。①线路规划设计要尽可能与城市居民流动走向相统一。②线路规划设计要主要考虑沿线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如上班、上学等,同时兼顾其它。③进行新开线路规划设计时尽量避免调整原有公交线路,避免发生串联影响。④线路设计应尽量让公交线路网络上的点、线分局均匀,防止空白区出现。⑤注重与其它公交线路的衔接。

2 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时除从公交系统收益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目标。公交线路规划设计合理一方面能减少城市拥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乘客出行疲劳,促进社会财富创造。这一目标可以反映出乘客对出行直达率的需求,由此进行公交线路设计规划时,目标函数如下:

其中,Vij表示ij的乘客数;Tij表示ij的出行耗时;n表示交通小区数量。基于此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方法如下:

2.1 公交换乘枢纽选址

公交换乘枢纽是紧密联系城市各区域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决定乘客出行方便与否的关键因素。具体选址方法如下:①按区域将城市划分,划分手段主要依据城区联系度。②在每个划分区域边界选择一些可以当作换乘枢纽的地点,将这些地点设为Φf1,看成可行性地址集。③分配公交OD量。这一环节中的分配工作主要作用在不同区域内的小区之间,可以采用短路径分配法来进行分配。同时在分配过程中,划出各区域边界上人数流动大地址集,将其设为Φf2。④令Φ=Φf1 Φf2,则Φ就是设计中公交换乘枢纽所选定可以用来建址的集合。⑤将上述OD分布量应用到其它枢纽上,尽量选择离建址地区近的地段。例如:两个区域间中有换乘枢纽γ,两个小区A和B分别在这两个区域内,则AB间的公交OD量就转到了A与γ和B与γ之间。

2.2 公交路线规划

城市公交路线构成公交线网,目前对城市公交线网的规划主要采用逐条布线和全网最优两种方法,这两种规划方法其目的都在于保证公交客流量最大,缩短乘客出行时间,主要体现在直达乘客量最多。其中,逐条布线法是根据一些指标在多个可供选择的规划线路中逐条选择出最适合的线路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线路设计并在此基础之上将多条路线进行叠加,最终构成公交线网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线路规划方式。实际规划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寻找一种全新的优化方法。

在确定好公交换乘枢纽之后,大量乘客会在这些换乘枢纽集中,这使得城市中区域内部换乘失色不少。基于此,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的目标应定在让整体公交线路网效率最高,即直达乘客总数最多。受线长约束,公交线路运行效率可以说在意义上同直达乘客数所表达的是相统一的,具体目标表达式为:

其中,当S代表直达乘客总数,则Si代表线路i上所运载的直达人数。当S代表线路网总效率,则Si代表线路i的效率,此时则有公式:

其中,m表示i线路站点数,Li代表线路长,ODi[j][k]则代表j、k两个站点间直达公交载运数。

3 BRT线路规划设计

3.1 基本原则

BRT线路即快速公交线路,它的建设同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因为城市繁荣会促进城市人口出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BRT路线建设。在城市中规划BRT线路需遵循以下几点:①整体性原则。在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时,要明确BRT线路同专属车辆、车道间的关系,它们是共同有机体下的多个密切联系的环节,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除了应用规划理论、方法外还应考虑这些因素。②协调合理原则。这一点主要是指规划设计BRT路线时需要考虑它同常规公交线路间的联系性,在考虑线路独立的同时还应在大范围内考虑到乘客换乘等其它因素。③可持续性原则。规划设计BRT线路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重视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开生态区,同时降低线路给居民带来的干扰。

3.2 规划设计流程

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掌握其理论基础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城市中现有的BRT路线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学习,从中则优戏曲。通常情况下对BRT交通走廊的规划使用四阶段法,将它同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交通布局结合,则形成一种基于原有道路条件之上的线路规划,具体流程见图1:

3.3 BRT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BRT线路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优化和组合,具有非线性。此外,由于线路设计同乘客数量间是一种制衡关系,当新的交通路线投入运行后,自然便会有部分乘客使用这条交通线路,而这种客流变化又会对公交线路产生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划模型来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BRT线路的出发点是在运营单位获利的基础之上保证出行者方便,从而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因此规划设计要在尽量降低乘客花费、公交公司成本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增加客流,从而增加收益。

其中乘客花费主要包括两点:车费及出行时间,乘客会根据车票价格及出行时间来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此外,公交公司获益量同客流量关系程正相关。依据上述这些,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规划函数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能减少乘客出行费用,一方面还能降低营运成本,使公交系统获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口增长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带动着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为了方便百姓,促进交通建设在城市发展中产生进步影响,我们需要做好城市公交路线的规划设计工作,从多方因素进行考虑,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以保证公交线路的建设工作能让人民、交通运营者及整个城市从中获益。

篇4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公路工程设计与规划是影响经济发展、公路使用舒适性与便捷性的关键。随着现代工程建设人性化、科学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公路工程设计与规划中越来越注重人文景观、人性化以及公路使用便捷性、安全性等问题。加强公路的规划设计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

一、公路设计研究

1、针对公路设计建设需求注重设计材料以及公路结构设计

现代公路行车速度、载重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公路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相关标准的选择以及材料、结构设计等注意事项。通过针对公路设计建设需求开展的设计工作保障公路设计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为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公路使用养护费用奠定基础。在公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应针对设计建设需求对材料的选择、公路结构设计等进行重点关注。以科学的设计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的关注提高设计质量,促进我国公路设计与建设行业的发展。

2、针对现代高速行车注重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

针对现代公路建设标准中对汽车行驶速度要求的提高,公路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路桥连接处的设计。通过科学的设计减少路桥连接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跳车”现象,以此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目前,常用的路桥连接处设计有强化台背回填材料选择、台背搭板设置等方式。以科学的连接处设计避免不均匀沉降的发生,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针对桥台与路基沉降差产生的原因,在路桥连接处的设计时还要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设计与标注。严格要求施工企业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此提高公路设计与施工质量。

3、针对现代公路建设环境评价需求注重公路设计注意事项

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环保工作的开展,在现代公路设计中还需要注重公路设计、建设与使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环评理论知识与公路设计知识相结合。将生态人文景观、植被边坡等技术运用到公路设计当中。以生态环境评价需求为基础注重设计过程中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将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公路设计理论相结合,促进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公路建设行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进行公路设计

在现代公路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针对高速公路等封闭道路长期驾驶以造成视觉疲劳、思想疲劳的问题,现代公路设计中应通过边坡景观设计、路面颜色设计以及顺应周边环境的景观设计等帮助驾驶者环节视觉疲劳,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

二、公路规划探讨

1、开展公路规划工作的必要性

(1)开展公路规划工作是满足公路实用性要求的必然选择

公路在交通运输中属于重要的载体,是交通运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了使公路规划科学合理,同时满足地方经济对公路的需求,我们必须开展公路规划工作。

(2)开展公路规划工作是提升公路功能性的必要手段

考虑到公路在交通运输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应满足公路的实际需要,应以提升公路的交通运输功能为主要目标。因此,我们只有开展公路规划工作才能保证公路功能性的提升。

(3)开展公路规划工作是提高公路使用效率的必要措施

公路在建成之后,只有与现有公路连通才能提高使用率,才能发挥公路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在公路建设之前,开展公路规划工作,将提高公路的使用效率作为重要的任务。

2、公路规划的关键问题分析

(1)城区公路规划

首先,在市政公路设计前,应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分析。了解城市交通压力较大区域的周边环境、了解新建城区不同区域的功能。通过对区域功能的了解,对其周边交通流量进行基础估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公路设计,以此实现市政公路满通需求的目的。在进行新建城区公路设计时,应考虑区域环境对公路的影响。合理设计道路宽度与公路交通走向。

在进行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中,应首先加强对原有交通流量的调研。熟悉老城区周边商业、住宅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道路扩建或改建。在设计过程中,除注重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外,还应考虑老城区绿化面积小、道路绿化对道路影响等问题。从道路扩建、绿化强化等方面着手进行老城区道路的设计。通过路旁绿化、人行道路绿化等,增加老城区绿化面积。通过绿化面积的增加,实现利用绿化带隔离噪音、吸附灰尘的目的,实现老城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了改善老城区交通拥堵现象,在进行老城区市政市政公路设计时还应加强对老城区住宅小区出行路口的设计。通过住宅小区出行路口的规划,有效避免小区进出车辆过程对道路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

针对现代老城区改造中住宅小区改造造成的通行压力,市政公路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现代车辆承载力对道路的影响。在市政公路设计过程中考虑老城区改造大吨位运输车辆对道路的影响。改造设计中,以提高市政公路承载力、提高市政公路设计标准等方式满足现代城市市政公路高承载力、高速行驶的需求。

(2)公路通过小城镇的策略

公路线路与小城镇的联系和位置分两种情况,即公路穿越小城镇和绕过城镇。采用哪种布置方式要根据公路的等级、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的流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因素来确定。

公路穿越城镇:公路穿越城镇造成公路与城镇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对过境公路穿越城镇也不能盲目外迁,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交通量不大的过境公路,可以适当拓宽路面,在镇区内路段可以改造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两用;但要结合城镇用地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建设项目,尽量减少交通联系,并且不宜作为小城镇的生活性干道。

过境公路绕过城镇:对于等级较高、交通量较大的过境公路,一般应绕城镇通过。过境公路与城镇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方式:

①将过境公路以切线方式通过城镇。这种方式通常是将现状穿越城镇中心区的过境公路改道,迁至城镇边缘绕城而过;②过境公路的等级越高且经过的城镇越小,通过该城镇的车流中入境的比重越小,过境公路宜远离城镇为宜,其联系可采用辅助道路引入。

(3)公路的通行流向规划

作为市政公路设计与规划的重要内容,老城区道路规划对市政道路通行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市政公路设计过程中,除需要考虑现代道路设计标准提高需求外,还应注重道路通行流向对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通过科学规划市政道路实现公路交通通行能力的提高。以城市高架桥引桥分流为例。近年来我国各城市高架桥建设不断增加,但是高架桥的实际通行改善能力有限。就其原因是由于高架桥下桥引桥分流限制了高架桥的通行运输能力。因此,现代市政公路设计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依靠道路拓宽缓解通行压力。应从综合因素考虑入手,有效利用原有道路。通过对道路交通单行、流向的科学规划设计实现道路通行能力的提高,促进城市公共交通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市政公路设计不仅仅是对道路结构的设计,更是道路规划的设计。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认真做好公路设计规划工作,不但要明确公路设计规划的必要性,还要清楚公路规划工作的要点,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公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公路设计规划的执行,满足地方交通事业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公路设计理念创新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9,(0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