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09:29: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非语言交际指交际者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它在特定场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或独立出现,表达交际者自己的思想或理会别人的意图。“body language”就属于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主要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服饰等。
人给非语言交际下了定义,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1978,见Malandro,1989:7)。加拿大语言学家F.Poyatos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个人人们相互之间,某一特定文化内的非文字的、躯体的、服饰和环境等可觉察的信号系统发出的一些信号。”美国语言学家A.Samovar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的刺激”,“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美国语言学家R.Cooper把非言语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不用言语表达的交际行为和刺激行为。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运用
正确地将非言语行为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才刚刚启蒙,况且英语课堂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全英文授课,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非语言交际是必要的。有关专家研究估计,在人们面对面的交际中,有90%的存在于非语言的信息中。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起到了语言交际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师的体态语
1.教师的穿着打扮
在课堂上,学生注视的对象大多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着装就显得尤为。教师的服装应庄重、明快和自然,给人以高雅、大方、清新的感觉。如果教师穿得脏兮兮、衣衫不整,那么学生将会怎样看待教师,还会认真地听课吗?教师走进教室,先给学生一个好的视觉,然后才会有好的感觉,才会很好地融入课堂。小学英语教师可以穿一些带英文字母或单词的衣服,或是比较西方化的服装,以便无形中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
2.教师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个教师整堂课都没有一个手势,课堂就会很呆板,没有活力,而且学生不可能完全听懂老师的口语,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强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西方人讲话时手舞足蹈,显得比较有活力。学习语言,就应该学习语言的相关文化。比如在教学生语音语调的时候,教师用手在空中比划声调的升降,教授英语新单词的时候,应该用升调和降调两种语调教,以便以后学生在说英语句子时候有升有降,运用自如。
3.面部表情
人们的面部表情是心态变化的窗口,可以充分反映说话者的感情世界,探知其内心感受及对听话者的印象。Mckerrow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具有三大功能:第一,面部表情反映人的情感,是自我情绪的展示。第二,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阐释信息内容。第三,面部表情可以建立谈话者之间的视觉连接。
一个表情丰富的老师是最吸引学生的。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老师,要活泼、开朗,有亲和力。小学生处于很情绪化的阶段,对于喜欢的老师的课,会很。小学英语教师担心全英文教学,学生会理解困难,其实不然,面部表情就可以让学生猜出老师要表达的意思。例如,老师反问学生,如果老师表情到位,学生绝对会回答“yes”或“no”。如果学生答案正确,老师露出满意表情,学生便会知道自己对了,如果不正确,老师露出疑问的表情,学生则知道不对,便会再说一个答案。
(二)教师的情感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情感,用自己的热情感化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果老师上课无精打采,那么对于自控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好的小学生来说,教学就不具有吸引力,会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
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性格都很倔强,而且具有逆反心理。面对课堂上的顽皮学生,教师的发怒不会给学生带来尊重,对于低年级学生,即使当时吓住了他们,获得片刻的安静,却会失去他们对老师的热爱。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尽量不批评,即使要批评也应该对事不对人,以免伤害到学生。的是教师的情感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要有偏见。
一、前言
社会语言学表明,语言不仅是个人表达思想感情、思考问题的手段,而且对于每个社会人,语言又是人们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传达的重要载体。语言这种对于个人的意思传达和对于社会的交际功能是不言而明的。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依赖语言行为,语言之外即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同样是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Samovar et al)也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适时地运用非语言行为是进行有效交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交际是同一文化交际的变体。跨文化交际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过程。而非语言行为则是指在交际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传受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语言行为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际的所有符号,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更是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霍尔在其名著《无声的语音》中强调了非语言交际(即无声的语言)或被他称为人类交际中的“行为语言”的作用,他说:“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国家人们之间交往的问题,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知甚少这一事实。进行有关国家的语言、历史、政治和风俗习惯的常规训练仅仅是全部课程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介绍世界各国的及国内不同群体的非言语行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例如,当你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时,便会很自然地转而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等,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上所举的例子属于有意识的非语言交际,事实上,无意识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消除这种陌生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对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所以,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不可忽视对非语言行为的关注。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可知,非语言的交际行为除了受一定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包括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是人为生成的,又可是环境造就的。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极其广泛,分类方法也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本文将以非语言交际的这四种分类为线索,着重考察日本人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这对克服文化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体,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维斯泰尔首次提出,通称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或体态语义学(body semantics)。体态语言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包括姿势、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
体态学是一门研究产生于不同文化的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的学问,在使用这种非语言交际形式时,身体各部的一般性的动作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即信息”。本文对日本人体态语的考察,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部表情
与身体任何部位相比,面部动作更变幻莫测,极为模糊。尤其是情感的变化比较容易体现在面部。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大都面部表情贫乏,就如同其古典戏剧能乐中使用的面具一样,这与日本人压抑自己、不愿轻易向外人表露自己内心世界的性格有关。抑制情感的流露已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组美国人和一组日本人同时看一部恐怖影片,观察观后的表情发现,美国人表现出极不愉快的表情,而日本人的表情却看上去轻松愉快。从这一试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将真实情感掩藏、不示以他人的倾向。他们往往用保持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很少将否定的表情示于他人或是用微笑来掩盖情感的流露。日本人的微笑如同行礼一样从小就受到教育,无论多么不愉快的场合都要尽量表现出最和蔼可亲的笑脸,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这被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这也是欧美人最难以理解的与众不同而又意味深长的笑容。说到日本人的微笑,对于欧美人来说,除了服务行业和对熟人外,几乎见不到笑脸。在日本农村或远足中,不认识的人相互间也打招呼,但没有微笑。而在欧美国家,微笑是礼貌,陌生人间的一个微笑,便成了一种无言而友好的问候,留下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在一些小城市。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会微笑的人交往的。
2.肢体动作
(1)手势
手势是一个集团共通的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与语言一样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用自己国家的习惯去理解别国手势的含义,往往会引起误会。例如,日本人伸出大拇指可表示或象征“他是个男子汉”及“他是顶头上司”等意味,而欧美人则表示夸赞某人“真了不起”。相反,日本人的小拇指代表女朋友、女性、女性情人。将两手食指竖起举在双耳上方,代表鬼、生气,而在中国,这一动作是“牛”的意思。中国将食指弯曲代表数字“9,如果在日本人面前做这种手势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误会,因为这一手势在日本是小偷的意思。另外,日本人将右手握拳在左手掌上摩擦,代表“奉承、拍马屁”之意。食指和拇指圈成圈,代表“OK或是“金钱”,而欧美人则表示零、不值钱或没问题之意。两手食指交叉在中国是“十”的意思,而日本却是“不允许、不行、错误”之意,两手腕交叉成“十”字状也表示同样的意思。
(2)鞠躬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礼法的民族,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人特别喜欢点头哈腰。其实,行鞠躬礼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初次见面、向对方表示谢意、歉意、告辞等都离不开鞠躬。当然,弯腰鞠躬也会根据场合、时间、对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接受行礼的一方也会从行礼的姿势中读解到不同的信息。站立鞠躬时,要两脚并拢、身体直立、上身倾斜、低头;在和式榻榻米房间里,则一定要跪坐行礼,即双腿并拢跪于榻榻米上,上身下弯,双手放在前边,垂下头。站立时弯腰角度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较郑重的鞠躬礼是弯腰呈45度角,在表示衷心感谢、深切道歉时即行这种弯腰礼。另外,下级对上级以及送别公司老客户时也要行这种礼节。初次见面时是弯腰30度左右;日常见面打招呼是身体稍弯呈约15度,伴以点头,即所谓“会”。这也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礼节。日本人在见面时没有握手的习惯,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握手的习惯也渐渐形成,但这只限于男性。日本女性见面往往会行鞠躬或是点头礼,男性由于工作的关系与海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因而也渐渐形成了不得不握手的习惯。另外,候选人和选民、主持人和支持者这种特殊关系之间的握手也比较多见。
此外,日本人在交谈时会不停地点头,而且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人。这种点头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仅是传递“我在听你说话”、“我听得很清楚”这样的信息,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尊重。欧美人则几乎没有这种行为方式。所以,他们难免把日本人的这一行为方式误解成是在说“Yes”(是的)。日本还有许多与欧美国家不同的、用于替代语言行为的身体语言。例如,眼睛睁得大大的,表示吃惊;歪着头,表示思索、纳闷;捏鼻子,表示厌恶;撅嘴,以示不满;食指放在唇边,表示请安静;挠头,表示害羞或难以确定;打手势,表示打招呼或再见;紧握拳头,以示愤怒或下决心;做砍头的姿势,表示被解雇等。
3.视线的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人类重要器官之一的眼睛在表达情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用视线来交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以及西方国家,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而日本的传统礼法却认为目光视线的交流是一种探寻对方内心世界的表现,会造成对方的不安,行完礼抬头时也应注意尽量避免与对方目光的突然接触。在不得不面向对方时,应将目光投向对方肩与腋之间的范围内。所以,日本人在与对方谈话时看对方眼睛的时间很短,他们会不停地点头或是反复适时地给对方短暂的视线回送,他们的目光有些闪烁,不直视对方。他们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是缺乏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如地铁站、电车上,人们为了避免与他人目光的接触,或是闭目养神,或是听随身听、看车中广告,或是看书、看报,这是一种不用目光侵入他人空间、保持自我空间的行为。
另外,日本人在眼睛方面所表达出的情意也比较有特色,有些还与西方有所差异。如对异性挤一只眼睛,表示我爱你。眼睛笑得眯缝起来,表示高兴的神态,而欧美人则表示怀疑;笑得眼角下弯是愉快的神情,而欧美人则表示悲伤。
(二)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周边语言,是指伴随语言的一切声学现象,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副语言这一术语最初为语言学家特拉格(Trager)在他1965年出版的《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副语言分为四种类型:声音的高低幅度、音调、音律等性质;笑声、叫喊声、咳嗽声等特征性声音;声强、声高等声音的修饰;声音的分隔。
副语言交际有时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少。例如,在美国低音阶的发音在交际中容易获得较高的评价,对某些人群如播音员、律师、政治家、医师等,为了说服对方,博得他人的信赖,往往都要采用这种发音方式。看似生理现象的如笑声、哭声以及发言当中的短暂停顿都能反映出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一位日本女性与一位中国女性在她们因某事或某物感到惊叹不已时发出的“嘘嘘”声都是不一样的。
沉默亦是副语言中的现象。一般而言,沉默可以分为两种:即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前者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发出的敌意和漠不关心的信息,而后者则是对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表现出的好意。但不论是哪一种沉默,对奉行“语言至上主义”的欧美人而言,总是难以理解日本人沉默的含义。在他们眼里,凡是沉默即是否定的,往往包含着不愉快、批评、后悔、困惑等意味。而对日本人而言,沉默即可能表示否定也可能表示肯定,持这种想法的人还是大多数。
(三)客体语
客体语是指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这些物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因此,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媒介。以服装为例,祭祀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服装无一不是文化的特征。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似,日本学校的校服、各种社会群体的制服以及佩戴的校徽、社徽等都体现出日本人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及忠诚的价值观。
(四)环境语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以展示文化特性。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空间和时间。
所谓的空间距离,是指人们在谈话时相隔的距离。两人谈话时,除了激烈的争吵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外,相互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同文化间,距离不同。譬如拉丁美州、阿拉伯人谈话时彼此间靠得很近,而瑞典、苏格兰和英国人则离得较远。与欧美人相比,日本人的空间距离又要相对大一些(约50厘米),如果不了解这点,很容易在交往中造成误会。对日本人来说,欧美人的空间距离近乎给人一种威胁感,尤其在对方为异性时,容易产生对其有意的错觉。
与空间观念一样,时间概念不同,文化里的认识也有不同。在异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时间体系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结果往往是因不了解文化上的差异而误解对方或被对方误解。
霍尔提出人类的时间观念具有两种文化模式:“时间单一性”和“时间多样性”模式,或分别称之为M模式和P模式。这是两种相对的模式。一般认为,欧美人采用的是M时间文化模式,即严格遵守时间,一次只作一件事情。而拉丁美洲、南欧、中东各国的人们则受P时间文化模式的支配,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胜于对时间的重视,对时间的处理往往因人而异,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办几个事情。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社会的深刻变革,日本人的时间文化模式正由原来的M模式急速向P模式变化。上述两种时间模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文化冲突。
总之,非语言行为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更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抛开了非语言行为,不顾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差异,那么,整个交际活动则注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对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了解也正是为了在今后能更好、更顺利地与日本人交往,减少交际中的摩擦和误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毕继万.非语言交际[A].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Larry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andLisaA. StefaniCom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Hall Edward T,The SilentLanguage[M].New York:Fawcett Publicatins,1959.
[5]王岩.论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社科纵横,2005(10):238-239.
[6]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一、引言
随着加入WTO,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世界500强中的80%以上已进驻我国。中国也融入世界,各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目前的情况对国内跨文化商务人才不仅仅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已经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跨文化商务人才除了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的第三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庄恩平,2004)。然而,非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就此,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如表一(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部期刊,(1999-2007))。
以上数据表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包括其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差异,功能,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39.7%),但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1.0%)的研究,尤其在商务领域(跨文化非语言商务沟通占0.2%)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作者试图从非语言交际被忽视这一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构建在跨文化培训中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模式,并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如何真正提高跨文化商务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二、非语言行为的本质及其在商务沟通和实践中被忽视的原因
不管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行为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内部原因来看,由于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和它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在同一文化氛围下的日常沟通中常常被忽视;而在不同文化碰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知之不深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先看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性,它指非语言行为的意义同语言行为一样,受文化影响,由文化决定。本文所指的狭义上的非语言行为指在一个群体内部、共享的、因袭性和规范性都很强的非语言行为。形式上约定俗成,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在表达思想时是与文化相连的(贾玉新,1997:448)。在跨文化语境下,由于编码和解码的方式不同,常会引起误解或文化冲突。这也使得研究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关系在跨文化商务沟通和谈判中的作用突显出来。表二列举了一些在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不同意义的肢体语言和其含义。
其次,我们来了解造成非语言行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外部原因,即人们在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或误解。
1、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语言交流才是真正的交际,远胜于非语言交际。其实不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 %左右。
一位美国公司负责亚洲市场拓展的经理刚刚完成了一天与日本客户的谈判,他松了口气,认为日本人在谈判时很好商量。即便遇到最棘手的价格问题时,他们仍然满面笑容并满口称是。照这个进度,第二天就可以签合同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日本客户依旧笑容可掬,却怎么也不肯签合同。造成这位美国经理困扰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均来自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根据Richard D. Lewis对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类型的分类(Richard D. Lewis: 2000),美国文化属于单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的“生意型”文化,即在集中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在谈生意时直奔主题,不在乎“面子”和“关系”;而日本文化属于多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关系型”文化,即在一段时间能安排几件事情交叉进行,谈生意前要先建立关系,所以他们不急于达成一个合同,更重视今后的发展,很在乎 “面子”。因此,美国经理在谈判时力求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这使日本客户认为美国经理没有诚意。日本客户的“面子”也没有得到“喋喋不休”的美国经理的维护。另外,美国经理没有充分体会“是”的含义,在日本,它可以表示肯定、疑惑、停顿或仅仅表示“我在听,你可以继续”。美国经理把“是”片面地理解成为赞同,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2、非语言交际所包括的范围
非语言交际的范围非常广,可人们目前对它的理解还局限在接触,目光,手势,面部表情等。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毕继万: 1999)。体态语和副语言是与身体有关的非语言,通常能够为人们所注意,但由于文化差异,易被误解;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与周围环境相关,则易被忽略。比如近体距离,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对美国中产阶级调查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把这种距离分为8种。对中国人来说,体距均比英美人要近。所以中国人与英美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站得过近,使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则会觉得英语国家的人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了解到这一点在跨文化商务接待和沟通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模式
传统的跨文化培训把重点放在语言能力培训和对不同文化习俗知识性的了解上,但这样的培训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把文化因素有意识地、系统地导入商务沟通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强商务人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但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更重视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培训的效果。具体采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拓宽跨文化非语言相关知识并进的方法,在案例分析或商务实践中,实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飞跃。下面坐标轴示意了上述模式。
学习有关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在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Samovar提出:“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据此,在对跨文化培训中,在对该国民族风情、宗教哲学等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一些国家或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进行综合概括,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模式,作为谈判人员知识储备。实际上,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无需刻意去模仿外国人的非语言行为,最需要的是了解相同行为的不同文化涵义,特别是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那些行为的文化涵义,这才应当成为跨文化商务培训的重点。比如肢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触行为、沉默的含义、衣着、体味、对空间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等。这亦是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基础,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得到非语言交际能力质的提高。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敏感度。我们在跨文化培训中要求商务人才在实践中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对异国文化中重要但细微的特点了解,即可以感知,可以接受其它文化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不同。由于个人行为由个人观念决定,个人观念又由其民族文化决定,要彻底了解商务沟通中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最外层),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截然不同民族文化下所隐含的价值观(最里层),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往往赋予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跨文化培训才能使商务人才自然、准确地理解和传递最外层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背后具体的企业文化和个人观念(第二层)。也只有从核心的层面真正提高了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提高。
增强商务实践。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要看他能否应付与处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以致用。也可以说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增强。在跨文化商务培训中,我们基于培训人员已掌握的跨文化非语言知识和初步具备的对非语言行为的敏感度,采取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人发言的方法,逐步提高培训人员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1-73.
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生存消费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休闲方面的消费逐年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与一般群体的文化消费相比,大学生文化消费必须更突出满足发展层次的需要,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文化消费概述
(一)文化消费研究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趋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二)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消费是一个有形的消费过程,它对人的作用只体现在消费的过程,或存留短暂时间,而后其价值便自行终止,一般用来满足人们生存(或生理)层次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个无形的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一般用来满足享受、发展(或友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大学生是文明社会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文化消费也应成为他们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消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培养高级情感,改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但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生理发育已趋成熟,思想活跃但容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消费欲望强烈但鉴别能力低,各种消费的观念、方式等都还尚未定型,因而各种畸形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内容,都有可能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
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消费主体(大学生)、消费客体(文化消费品和劳务)和消费环境(主要指真实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质量就是反映三者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三者质量高,结合的好,消费质量就较高;否则,消费质量就较低。
从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需求强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消费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只追求一时消费的满足,忽视终极发展即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34.1%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40%是为了调剂生活,20%两者兼有,2.2%表示说不清,2.2%表示是凭自己的兴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认识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却绝大多为娱乐消遣、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庭消费注重实用、社会消费崇尚娱乐消遣等,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导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供给较多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努力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自身结构单一、内容远离现实,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商家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高品位文化的辨别和欣赏能力,或者为了谋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良知,不利于大学生文化消费市场的净化。目前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尽管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消费兴趣。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误导作用,冲淡了他们对主流、精英文化消费品的关注。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二)文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又浪费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比较丰富,但与他们急剧膨胀的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缺乏。在他们的个人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应者的学校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量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但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浪费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学校公共文化消费浪费严重。据调查,单就上海大学每年组织的各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国际著名艺术团体在校内的免费演出大约在25场左右,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提供的活动太少,一方面却是每场演出大约30%的空座率。由此可见,学校公共文化的供给结构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休闲、娱乐、实用文化的实际消费占主导地位,而精英、主导类公共文化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浪费严重。
2.个人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发生偏离或背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外语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流行音乐。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是主要用来玩电游,看光碟,聊天等,这就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一)正视客观存在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
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之间消费能力存在差距。
1.大学生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差距的校正。文化消费能力的大小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不是直接、更不能当作唯一标准。从文化消费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因而更注重对消费品和消费过程质的要求,不是单纯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多少。
2.满足大学生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
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即最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高校学费上升幅度比较大,学校贫困学生增加,关于贫困学生的最低生活标准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但基本上也是围绕学生的吃穿展开的,而他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迄今为止,人们观念上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能否吃饱穿暖,于是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总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但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但实际工作告诉我们,贫困生问题最主要的不是物质贫困本身,而是他们很难找到一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因此保障大学生最低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使他们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增强自谋生路的信心和勇气。今天的贫困学生,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一样缺乏多少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大学生消费受经济条件、个性心理、文化环境、相关群体、专业特点、性别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都表现为理性行为。就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而言,过分地突出生存和享受层面,忽视发展层面,与大学生的角色和培养目标很不相符,必须加强引导,要积极倡导并强化为终极发展而消费的文化消费观念,努力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素质,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市场管理,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
1.丰富校园文化市场,严格准入条件。学校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公共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如增加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多修建格调高雅的人文景点,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等。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很大,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因而学校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消费量有所减少,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有的文化消费品具有重复消费和共享消费的特性,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作为高校,既要大胆地吸引外资来丰富校园文化市场,又必须严格校园文化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他们的经营范围、场所、内容、档次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并随时不定期的进行抽检。对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也应比照这个要求加强管理,以保障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健康、高雅。
2.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高雅的消费。校园文化品味是决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校办学的经济实力主要只影响公共文化消费品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文化消费品观念性质的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指导思想、办学层次、对外交流、信息开发等有关。因此,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基本要求应做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格调高雅、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充分提高校园公共文化的利用率。文化消费品有的可以重复消费,有的可以实现消费共享,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可以减少一些重复购置,提高其消费使用频率。
因此,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情感,改善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建立、完善校园的文化环境,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志平,徐淳厚编著.消费经济学[M].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