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杂志(CN:31-1801/H)1995年创刊至今一如既如地沿着原初确立的方针在前行,在与时代相融和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它的风骨与气度,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知识。
专业的文字运用工具书,《咬文嚼字》杂志的本意就是一-本为文字工作者纠错科普的文字工具书,纠正广告、报刊、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中的各类语文错误,如南京广播电视台将巫蛊称巫盅、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将杜甫的II诗张冠李戴到了李白头.....各样细致的科普,让读者了解文字,加深应用文字。
《咬文嚼字》主要栏目:卷首幽默、语林漫步、借题发挥、过目难忘、一针见血、辨字析词、一字难忘、百家会诊、文章病院、向你挑战、语丝。
作为一本文化杂志,编发的文章,不仅注重思想性,更注重可读性、感染力和渗透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文章,以其丰富性及多样性的形式呈现。将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巧妙地融入精美的文章当中,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此,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时,原来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个字中,有38个字未收入该表,”馀”字便是其中之一。从用字规范的角度考虑,“香稻啄余鹦鹉粒”中自不必再用“馀”字。到底是“冯延巳”还是”冯延己”?记得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曾回答过这个问题,当年拜读时曾略作摘录,现据以转述如下:自南唐至今,凡旧时古籍,皆作”冯延己”。
至1955年,夏承焘先生出版《唐宋词人年谱》,在《冯正中年谱》中,对“己”字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作"巳”。其理由有二:-是从名与字相对应来论证的。冯延已字正中,“焦兹《笔乘》,释氏六时,可中时,巳也。正中时,午也。“”“延日”即已时延长到午时,不正是“正中”吗?二是从读音来论证的。
延巳"一名延嗣”,读音相同,符合中国人的取名习自此说一出,半个世纪以来,学界皆从夏说,“冯延己”改作”冯延已”。然而,也有持不同见解者。俞平伯先生撰《唐宋词选》,在1950年代内部印本中,采用夏说作“冯延巳已”,1980年代公开出版时,又改为“冯延己”。
俞平老认为,《笔乘》作者焦兹为明代人,不能以晚出之书证前朝事;即使此书早出,其中引佛家语,出典甚偏僻,冯正中未必能见得。至于"日"”嗣”同音,在古人命名中,本不是一定之规。相反,俞平老从《论语》《孟子》《左传》《礼记》中,觅得多处文字,证明”延己"与“正中”也是相配的。
《咬文嚼字》杂志(CN:31-1801/H)1995年创刊至今一如既如地沿着原初确立的方针在前行,在与时代相融和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它的风骨与气度,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知识。专业的文字运用工具书,《咬文嚼字》杂志的本意就是一-本为文字工作者纠错科普的文字工具书,纠正广告、报刊、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中的各类语文错误,如南京广播电视台将巫蛊称巫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