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审稿能力

时间:2022-12-25 10:30:27

一、判断能力

编辑通过判断,对书稿作出评价和选择,决定书稿的取舍。对于编辑组织策划的稿件,判断是否全面贯彻了组稿时确定的编写思路,内容是否符合编写提纲;对于作者自投的稿件,情况就复杂些,需要与作者进行充分地沟通,弄清编写背景与意图、读者定位等,再与出版社出版范围和特色对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政治性

即判断书稿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科技图书以反映技术为主,但是政治性问题不能忽视。如讲述科技发展史时可能涉及敏感政治事件和港澳台称呼,介绍技术设备装备时可能涉及地图问题,介绍技术成果时可能涉及国家和企业机密、存在泄密问题。另外,还要判断是否存在抄袭他人作品的侵权问题等。

(二)科学性

即判断书稿反映的内容是否科学,有无新的思想、新的成果,技术知识和素材引用的来源是否准确。近年来,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迅速,堪称日新月异,相关规章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完善。书稿内容必须及时地反映这些发展、变化。

(三)适用性

即判断读者定位是否准确。对于培训教材,面向基层职工,少讲原理,多讲实际操作;对于应用技术类图书,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则强调技术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对于高校教材,应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稿来源的素材紧密围绕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做,既无多余之处,也无缺项漏项。

(四)可读性

即判断书稿的内容是否吸引读者,语言是否简洁精炼。编辑是书稿的第一读者,好的书稿一定是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从框架结构上看作者的思路一目了然,一气呵成。正文中注意标题的运用,尽量避免长篇的大段文字成“一锅粥”,使读者难以理解。科技图书的特性使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少用修饰词语过多的长句,多用简洁精炼的短句。

(五)规范性

即判断书稿的行文是否符合出版要求。如对于体例格式,标准、一般科技书、问答、手册、习题均有不同的要求,有出版标准的必须执行,没有出版标准的要按大家公认的习惯作法去做。切忌不同形式的体例格式混用造成“大杂烩”。再如图、表的编号,一定要体现唯一性,不能在书稿中出现重复的编号。还有插图是否清晰,公式、外文、单位符号是否规范等。

(六)应用实例

某铁路局根据铁路职工岗位晋级的需求,按照《铁路特有工种技能培训规范》编写了培训规范。编辑审稿后,发现:没有严格按照《铁路特有工种技能培训规范》关于理论和实作的分类来编写,实作中关于标准化作业和故障处理的内容放到了理论部分,未达到科学性要求;编写人员为培训基地授课教师,仅着眼于培训基地使用的设备,不全面,没有达到适用性要求;规章原文堆砌,导致整体篇幅过大,可读性较差;插图按节来编号,导致书稿中存在重复编号。作者接受了编辑的审稿意见:按照《铁路特有工种技能培训规范》调整书稿结构;联系铁路局技术部门,增加常见设备内容;删除规章原文,保留职工实际工作需要的条款;插图按篇—章—节的形式编号。

二、全局能力

(一)具有全局观念

编辑须从全局出发,对书稿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文艺作品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技图书也应如此。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在遵守国家政策和符合出版社出版范围的前提下,应摒弃个性、兴趣等纯粹个人因素。如作者层次多样化,有大学教授、科研人员,也有基层职工。编辑应同等对待,不因作者地位的高低或声望的大小影响对稿件的判断,注意力全部放在稿件质量上,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具有把控全局的能力

丛套书,分册较多,结构复杂。审稿时,编辑要从细节之中“跳”出来,统领“全局”,重点关注不同分册之间的结构设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考虑不同作者之间写作风格的统一。中等以上项目,参加编写的人员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如何将素不相识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团队,体现编辑把控全局的能力。

(三)应用实例

《电气化铁路维修作业配合》阐述我国电气化铁路,供电专业与车务、工务、电务、电力等五个专业之间存在的作业配合问题。初稿交出版社后,编辑通过审稿,发现由于五个专业的编写人员各自为战,对本专业描述过细过深,忽视了需要作业配合的对方专业对本专业的需求,脱离了“作业配合”的初衷。原因是五个专业的编写人员工作单位不同,有的相距较远,加上日常工作繁忙,没有及时沟通,导致“跑题”。编辑及时联系铁路局负责组织编写工作的部门,将五个专业的编写人员召集在一起开编写会议。会议全程由编辑主持,进一步明确了编写重点,突出“作业配合”的主题,确定以供电专业为主,与其余四个专业分别结对的编写方式,定期面对面交流。通过编辑组织,达到较好的效果,稿件如期修改完成。

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要扮好“把关人”的角色,就不能当“好好先生”。科技图书反映的是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者在知识准确性、行文规范性方面难免有所遗漏,因此编辑应以批判的眼光审稿,多提疑问,存疑必究,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后,编辑能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当然,仅是建议,具体如何解决必须尊重作者的意见。编辑应积极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是编辑功力的体现,对于促成书稿达到出版要求、提高出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一)应用实例

《信号工(驼峰信号设备维修)》是面向全国铁路职工的一本培训教材。审稿时发现作者仅介绍一种设备,编辑提出疑问。经过咨询铁路总公司技术主管,证实全国铁路还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在应用。但是作者单位仅有一种设备,作者一筹莫展。编辑利用积累的作者资源,联系相关设备的生产厂家,帮助作者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解决了这个难题。

(二)专业素质要求

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编辑业务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方面,包括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动态、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编辑是个“杂家”,除了本专业学科外,还要了解相关专业、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做到一专多能。编辑业务知识方面,包括出版政策、编辑工作流程、编辑技术等。对于编辑来说,专业知识和出版知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果专业知识薄弱,编辑只会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不能针对内容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则无法提高书稿整体质量,不能与作者展开深入的交流,久之会失去作者的信任。同样,如果出版知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影响书稿的可读性和实现效果。

四、沟通能力

审稿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编辑的修改建议能否落实,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起到重要作用。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见面约谈、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都可以,以方便作者为主。

(一)事先做好“功课”

一是了解作者的自然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等,二是将审稿意见整理归纳,提出总体意见,如读者定位、篇幅结构等,突出重点,为下一步的沟通做好铺垫。

(二)沟通有步骤、有原则

沟通中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和缓。首先指出书稿存在的特点,肯定作者前期所做的编写工作,尤其对于陌生作者,有助于消除“距离感”。对于权威的专家学者,也要敢于提问题,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请教。在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作者,非原则性问题,能不改的就不改。必须要改的,一定要说明修改的依据,如引用的规章标准过时,则列出最新规章标准的内容和时间;对于编写不合理之处,则根据经验列举实际范例说服作者,个别之处也可以提前尝试修改供作者参考;对于违反国家政策等原则性,则据理力争,不能让步。注意倾听作者的意见,有争议的地方与作者充分讨论,直至达成一致。总体意见达成一致后,针对书稿中存在的细节问题逐一沟通,不要遗漏,并随时做好记录。总之,科技编辑具备判断能力、全局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必将胜任审稿工作,书稿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的质量都得到充分的保证,同时赢得作者的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